对白起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昭襄王时期,白起是一个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名字。无数的六国士兵死于白起的手下,最出名的就是那长平之战。
按理来说,白起为秦昭襄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秦昭襄王对他有所顾忌,也应该允许他安享晚年。
可是,在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就被秦昭襄王赐死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大的疑问:在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白起要求继续进攻赵国,而秦昭襄王阻止了他。在这时候,白起应该就能料想到秦王对其已经有所猜忌了。那么白起为什么没有趁机自立为王,反而心甘情愿的回到秦国,以至于被秦王赐死呢?
长平之战经过
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就和周平王东迁,三家分晋一样,是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而这么重要的战役,其主角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白起。
长平之战,虽说是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的战斗,但是其起因却是因为韩国。
当时,随着秦国的日渐强大,使得与之相邻的韩国整天担惊受怕。为了讨好秦国,让其退兵,韩国献出了上党郡。本来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已经可以结束了。谁曾想上党郡郡守冯亭出来搅动时局。
冯亭不愿意归降秦国,又指望不上韩国,就将目光投向了赵国。当时的赵国,经历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力量强盛,是唯一一个可以正面抗衡秦国的国家。于是,冯亭便告诉当时的赵王,自己愿意归顺,条件是要求赵国帮助其抵抗秦国的侵略。
赵王一听,十分高兴,认为能够兵不血刃的获得一郡之地是十分占便宜的事情,于是就欣然答应了。然而赵王鼠目寸光,只看见了一时的得失,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秦国的怒火。
果不其然,秦王听闻此事,大怒,马上发兵长平,准备教训一下赵王这个不长眼的家伙。随着秦、赵双方兵力的不断投入,局势逐渐失去了控制。
无论是秦王还是赵王,都承受不起这场战斗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于是,历史上鲜有的长平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赵王起初派遣的大将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国并没有可以和秦国正面对抗的实力,于是以守代攻,准备利用秦国战线过长的问题拖垮秦国。不得不说,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眼光极为老辣。此举虽然有失赵国颜面,却是面对秦国的最好方式。
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秦国虽然在局部 战斗中获得胜利,却始终无法突破廉颇的防守阵线。于是,秦王开始急了。秦国国力固然比赵国强大,但是赵国是本土作战,对其十分有利。如果秦国再做不出突破,恐怕胜利的天平真的会向赵国倾斜。
于是,秦国又干起来老本行,那就是反间计。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一直防守的行为十分不满,于是就换上了擅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一上任,就转守为攻,主动出击,而秦国也在暗地里换上白起,迎击赵括。赵括没有实战经验,被白起轻易欺骗,以至于粮草被白起阻隔。
最终,赵军在被断粮围困四十六天以后,被秦军击败,赵国大军也被白起俘虏。长平之战,以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长平之战后续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白起想要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赵国。赵国十分恐惧,便用重金派苏代前去游说秦国丞相范雎。
苏代对范雎说道:“原本白起对秦国的功劳,就是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也超不过的。一旦白起消灭了赵国,那么白起位列三公是一定的了,那么您甘心屈居白起之下吗?”范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劝说秦王接受赵王的条件,允许其割地赔款。
白起听说了以后,尽管心有不甘,也只能撤兵离去。
在这之后,赵国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反而与六国合纵,借机抵抗秦国。秦王再次大怒,发兵邯郸,准备一举消灭赵国。
不过这一次,秦国的进攻遭到了赵国的顽强抵抗。秦国久攻不下,秦王便想要白起出战。白起以生病为由,一直拒绝出战。
随着秦国的不断失利,秦王便将怒火发泄在了白起的身上,将其驱逐出咸阳。随后,秦王或许是觉得白起活着对其的威胁太大,便将其赐死了。
一代名将白起就这么结束了他的一生。
手握重兵的白起,为何不选择拥兵自重?
将时间线再次拉回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白起想要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赵国。而在范雎的谏言之下,秦昭襄王拒绝了白起的提议。
那么秦昭襄王真的是因为范雎才拒绝白起提议的吗?
当时的秦国,虽然战胜了赵国,但是自身也损失惨重,死伤了几十万秦军。也就是说,当时白起率领的秦军,可能是秦国的大部分力量。更何况白起是唯一一个仅凭军功就坐上大良造位置的人,这足以说明他在军中的威望是无人可替代的。
因此,秦王拒绝了白起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出于对他的忌惮。
秦王对他的猜忌,白起自然也能感受到。那么当时的白起,为什么不直接拥兵造反呢?自古功臣难善终,白起心里也应该明白,秦王既然已经对其产生了猜忌,那么他就很可能面临杀身之祸,这是有无数前车之鉴的。
一、人质
战国时期,人质的运用是十分流行的。在国与国之间,经常会采用互换人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诚意。比如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就是秦国派往赵国的人质,也叫做质子。
这足以说明,战国时期的人质制度,是十分流行和平常的。白起战功无数,又在军中素有威望,这对于秦昭襄王这种多疑的君王来说,是十分忌惮的。
因此,掌握白起的家眷作为人质,就是控制白起的最好方式。秦昭襄王只需要将白起的家眷留在咸阳城中,就足够了。
二、观念
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许多奴隶制社会的习惯依旧被继承下来。这种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无法被轻易抹去的。
也许我说的这些习惯,在贵族身上没有多少体现,但是在当时的平民身上却能找到。
忠君报国思想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白起从平民一步一步走到大良造的位置,是秦王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哪怕秦王辜负了白起,白起也不会有所反抗,士为知己者死,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当时有才之士内心的真实想法。
结束语
长平之战以后,白起也许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但是他并没有选择谋反。因为当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深入人心,哪怕白起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将才,也难以摆脱时代带给他的束缚。这也是为何他没有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造反的原因吧。
白起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常胜将军,却因为违抗君上的命令,接连被贬,?最后只得到一个被处死的下场。让我们十分叹息,一个军事奇才的陨落是多么的可惜啊,如果没有这些事,大概白起也会是一个名垂千古的人。
根据史书记载,白起的初次战役,就指挥了新城之战,初征就告捷,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被夺地的韩国自然不服气,于是与魏国一起围攻秦国,此时秦国的军队人数比对方少了一半不止,正面对抗绝对不行,于是白起决定利用韩魏两军的私心入手,从背面突袭,最终以少胜多。此后,他的名气便打响了起来。
小时候喜欢看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每次读到白起都会思索,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后面的正统史书却对这个人评价这么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不同角度来看,而史实却是唯一的。长平之战,白起将赵军的45万降军坑杀,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所有国家,就因为这件事,使得白起无法得到后世史学家的正确评价,即使有一生不败的战神称号,但坑杀降军,成了白起万世难辩的罪证。
白起的下场,更多的还是因为他过于高傲的性格,才会被别人捏住软肋。白起拒绝的秦昭王的请求之后,范雎马上就上前商量处死白起,在命运的尽头,他只说了句:“我本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本来可以活着,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秦昭王明白这场仗没有什么胜算,但还是让白起出征,并不是为了看白起多么地神通广大,而是想检验白起是否足够忠心,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再而再地抗命。
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
这是描写战国后期秦国战神白起的一段话,公元前257年,秦国武安君、被山东六国诸侯称为战神的白起用秦昭王赐于的剑自刎而死。秦国百姓对这位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的死感到很痛心,因为他对秦国的贡献太大了,就只因不奉王命带兵出征而被秦王赐死,所以为了纪念他无不建祠祭祀武安君!
曾有人问这位战无不胜、又为秦国统一六国中作出极大的贡献的白起为何落到如此地赐死下场?
其实,白起的死跟他的个性和为官之道有着极大的关系,说他的个性他又不像明朝时蓝玉、清朝时年羹尧这种悍将的作风。虽说白起与六国交战中屡获胜利,他的军功也是一步一步拼上来才成为秦军统帅,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有一点在政场上的为官之道就一塌糊涂,忠秦国不忠秦王,最终为他最后的下场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白起正是靠军功一步步走向秦军统帅
白起真正发迹于秦昭王时期,白起虽然是贵族后裔,此时白起是个落魄贵族平民,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在战场拼杀是获得军功和升迁的主要来源。
我们在历史史籍记载中,发现白起历年来的战绩可以用四字概括“不败将军”,他最大的辉煌是为秦国削弱了两个强敌:楚国和赵国,在水淹楚国国都郢城之战中,彻底削弱了楚国实力,并楚国因此迁都。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投入百万兵力的对峙中,歼灭赵军四十五万,最强劲的对手被秦国所击垮,为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又离了一步!
长平之战后,将相失和为白起的死埋下了伏点
长平之战中秦国以损兵二十多万惨胜了赵国四十五万兵力,准确的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有一半是投降后被秦军坑杀的!
长平之战的胜利为秦国灭赵国给了一个大好时机,此时的白起认为趁赵国士气弱应该一举灭赵,而让白起想不到的是此计并不被昭王所用!
至于秦昭王为什么不采用白起趁机灭赵之策呢?其中有一个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胆,他就是秦国丞相范雎,范雎是何人?就是那位帮秦昭王清除四贵掌握秦国政权的范雎。
秦国历史上在位长达56年的秦昭王,却有四十多年没有亲政的权力,秦国的大权牢牢掌握在以生母宣太后(芈八子)和穰侯等四贵手中,范雎入秦后献策解除了穰侯魏冉的兵权,宣太后死后清除四贵的权力,秦昭王开始真正掌握大权,此时的秦昭王已经六十余岁!
在长平之战胜利后,武安君白起肯定是第一功臣,白起又想趁机灭赵,而另一边的赵国真怕秦军灭了赵国,派人以重金贿赂秦国丞相范雎,说要是白起往后肯定比范丞相微信高,现在赵国愿割地献城以保赵国不被秦国率兵攻打,望丞相向秦王告知!
也正是这样受了赵国重金的范雎开始向秦王阻止白起灭赵,他对秦昭王说:今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作战已经疲倦,需要休息再打了,不然打下去秦军没有得到休息后果就不可而知了,如今赵国愿意割地求和,不如先拿了地后等士兵养足精神后再去打赵国!
然而,白起还是坚持秦军出战,因为白起始终认为这是灭赵的好时机,若是给他一丝喘息的机会,到时秦军灭赵的机会就大大降低了,甚至会引来赵国上下全民皆兵抵抗秦军灭赵!
让白起失望的是秦昭王没有听他的策略,在当年秦昭王再次用兵攻打赵国时却接连失利,当时白起尚未病愈并没挂帅出征。
当秦王向白起挂帅出征时,白起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今赵国已全民皆兵,秦军没有一点胜利可言。白起称病拒绝挂帅,后来丞相范雎亲自请求白起,白起还是称病。由于白起没有出征,秦军攻打赵国接连失利,其实白起并非不是不想攻打赵国,他认为秦国给了赵国喘息的生机,如今再去打赵国肯定会顽强抵御秦军,那么秦军没有半点胜算!
后来,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认为为武安君白起不奉王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赐剑自尽!
公元前257年,白起临终言:长平之战,赵军降卒二十余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操剑自杀!
因为长平之战胜后,白起就一再拒绝出战攻打邯郸,导致秦军战败,自此昭襄王怨恨白起,觉得白起居功自傲于是在杜十邮赐死了白起。这是历史上记载白起如何从长胜将军到后来死亡的原因,但是我们细观长平一战就可以发现白起被赐死的原因其实远不止那么简单。
试问白起征战一生怎么因为病痛而拒绝打仗,作为一个军人来讲打仗就是他的使命,即使身体已经腐朽,年龄已经垂朽,军人依然会英勇作战,否则怎么会有廉颇对尚能饭否的质疑给以反击呢?白起是秦国丞相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军,因为百战百胜的缘故,所以获得了战神的称号。后来魏冉被昭襄王扳倒,白起成为昭襄王的得力助手,在秦国开阔疆土打了无数场漂亮仗。
昭襄王对白起的喜爱与敬重已经超过了一个君王与臣子之间的感情,他时常称白起为兄长,白起也不负众望为昭襄王和秦国带来了无数的利益,让秦国的疆土变的愈加广阔,然而就因为长平之战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白起为了自保称病拒战,从而惹怒昭襄王,最终难逃一死的命运。长平之战中秦国大将军白起与赵国的赵括相持于长平,最终因赵括没有沉住气而陷入白起设的阵里,秦军杀死赵国军队五万,坑杀四十万完降卒,从而震惊六国,秦国在中原正式称霸。
在此次战役中白起给中央上报的坑杀降卒四十万,其实并没有四十万,所以才有邯郸一战中秦国战败的惨淡结局。所以白起之死很多一部分其实是因为白起谎报了军情,这在秦国是重大军事案件,搁现在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但是昭襄王还是给了白起应该有的体面,赐白起用王的剑自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