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寇准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一代名相,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寇相学问很好,在五代后晋时中过进士,曾在一个贵族府第做秘书一类的小官。寇准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贫寒,可是深受书香世家影响的寇母十分重视寇准的学习。少年时的寇准,聪明好学,从书本上学得许多知识和道理。尤其对《春秋》三传,读得烂熟,理解得很透彻。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为人刚正不阿,礼贤下士,不趋炎附势,敢直言进谏,却被排挤陷害,而致两度罢相,后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寇准颇受百姓爱戴。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宋太宗赵光义曾赞赏云:"朕得寇准,犹李世民之得魏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臣,最后却落得贬死岭南的下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1017年,北宋全国沉浸在"天书"、封禅等迷信闹剧之中。寇准属下的军官朱能伙同朝中宦官朱怀政伪造"天书",想通过寇准上呈,博取皇上恩宠。寇准从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不辨真伪,一改过去反对迷信的初衷,将"天书"送呈皇上,由此获宠二度入相。
一天晚上,寇准喝汤时弄脏了胡须,博学多才而狡诈过人的参知政事丁谓非常殷勤地为他拂拭干净。哪知寇准并不领情,带着酒意戏弄他说:"参知政事乃国家大臣,难道是为长官拂须的吗?"一句话说得丁谓无地自容,愤恨难当。不久"天书"事件东窗事发,朱能自缢,周怀政斩首,寇准受牵连,丁谓趁机在皇上面前极力诋毁寇准。随后,寇准被贬到偏远的岭南雷州半岛,由于生活条件艰苦,精神抑郁,第二年,寇准病死雷州。
寇准一生仕途坎坷,曾因为政绩显赫两任宰相,却又因为为人耿直、刚强果断、不畏权贵而七度被贬。但不论他位居何职、身居何处,一心为国、刚直不阿的性格和精神始终没有变。当寇准远贬雷州时,京城老百姓中便流传着"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欲得天下宁,须除眼中丁"的歌谣,这个"寇"便是寇准,这个"丁"便是奸臣丁谓,可见,民心如镜,谁忠谁奸个中一照就明。我们学习寇准,就是要学习他身处逆境不忘造福百姓的气度和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大胸怀,无论什么年代,清正廉明、勤政为民的好官都会被老百姓永远记住的。
寇准在做官的几年当中的确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在立功的同时,他也得罪了很多的人。要知道宋代最盛产小人了,所以寇准的晚年过的不是很好。
寇准一直都是主战派,因为政治立场不同,所以引起当时怯战派群体的不满,很多的大臣都开始攻击他,而且开始诽谤他。虽然当时的皇帝也认为寇准对宋朝有大功,但是奈不住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的,对寇怀说了非常多的坏话。
而宋真宗本身又是一个耳根子比较软的人,听了大家的话之后不够有主见,也就开始疏远寇准。但是寇准对这些事情却不以为然,因为他的确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再加上畏高权重,所以做事难免有一些独断独行。
也就是因为这些行为使得宋真宗对寇华开始逐渐不满。尤其是在任命官员这件事情上面,寇准当然是希望能够多用自己看上的人才,但是宋真宗却不希望,最终宋真宗也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
虽然寇淮后来又重返朝廷中枢,但是因为他的个性就是不可能随波逐流,而且又喜欢挑别人的刺,所以又得罪了很多的人。
进入中枢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再次被罢免了职务。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寇淮又重新登上了宰相的位置,但是宋真宗到了晚年却迷信宗教,开始用一些奸臣,而且不理朝政。
后来因为政事上面的意见不同,寇淮被各方势力围攻,一贬再贬。最终在宋真宗驾崩之后,他被贬去参军,就相当于是被流放到一个非常远的地方。最终享年63岁,在病榻上走完了自己最后的人生道路。
他是北宋一代名相,更是猛人一枚,他拉着皇帝不让退朝,更是逼着皇帝御驾亲征,抵御了强敌的入侵。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国之栋梁,却被奸臣谋害,最后更是败于一个女人之手,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他死后,家贫如洗,只能埋在半路,不能魂归故里,令人不禁落泪!
他就是北宋一代名相寇准,今陕西渭南人。他通过科举制,走上仕途之路。寇准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32岁成为北宋的丞相。寇准刚入官场就是一个愣头青,一次他在朝堂上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要回宫,寇准直接上去扯住皇帝衣角,将皇帝按到了龙座上,非要将话讲完不可。万万没想到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得亏他是遇到了好脾气的皇帝,不仅没有被砍头,还受到了重用。
这还不是寇准的巅峰,寇准的巅峰是逼着皇帝御驾亲征,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时,辽军大军压境,宋真宗惊惶恐惧,无心抗敌,想要迁都金陵。寇准一听就暴走了,要请宋真宗直接斩了提议迁都之人。然后,又将宋真宗一顿猛夸,将了宋真宗一军,逼得宋真宗不得不御驾亲征。宋真宗好不容易北上御驾亲征,但不敢渡过黄河,亲临第一线。寇准一看这可不行,他就联合太尉高琼逼着宋真宗渡过黄河,驾临澶州城。宋真宗的到来,大大鼓舞了士气,再加上辽军孤军深入,前锋受挫,最终决定与宋朝议和。
寇准作为主战派,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但宋真宗不想再战,助长了妥协派的嚣张气焰,他们污蔑寇凖拥兵自重,逼得寇准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随后,妥协派的策划下,宋辽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在此战中,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
宋真宗刚回到京城,妥协派首领王钦若就开始攻击寇凖,污蔑寇准不顾皇帝性命,拿皇帝作为赌注,孤注一掷。宋真宗听了之后,就心存芥蒂,对寇准日益冷淡。不久之后,寇准就被免去相职。但随后,寇准又回到京城复职,再当宰相。此时,宋真宗生病,刘皇后鼓动让太子辅政,寇准坚决反对刘皇后干政,刘皇后与寇准结下怨仇。随后,太监周怀政企发动政变,但事情败落,寇准受到牵连,刘皇后等一伙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虽然寇准没被问成死罪,三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这次,寇准是被一贬再贬,被贬到千里之外的雷州。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条件极其艰苦。第二年,他就忧病交加,卧倒在床,不久就客死他乡。他的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宋仁宗准奏。但因为费用不足,他的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在洛阳巩县。10年后,宋仁宗为其昭雪,寇凖才得以归葬故里。
寇准虽然是一代名相,但是他的出名并不能代表他的君王会对他手下留情。
寇准这个人说好听点是为人正直,说不好听点就是过于迂腐。明明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可总要说的得罪别人才高兴。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情商低吧。
你说作为一代名相吧,才智是有了,可怎么总是脑子转不过来呢。虽然说吧,作为臣下,要为君着想,要勇于点出君王的错误。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呢,人家可是掌握你的生死大权呢,就不能说好听点啊。
只要寇准每次说话,君王都会撂挑子,每次朝会都会这样不欢而散。人家君王可能因为你的才智,饶你一次,两次,三次。但是人家可不会饶你一辈子呀!怎么说都是你的顶头上司,掌握了你全家的生死大权。
结果你每次上朝就要跟人家对着干,顶着干,这不是找死。为了你点面子,人家还要说你刚正不阿,为人正直,是为民做事。我咋觉得别人这是坑你呢?
你想想你顶得谁呀?顶的是君王呢?你要是是刚正不阿了,那君王是不是脑残?人家要是能不杀你才怪。
毕竟在你名声在外的情况下,跟你对干起来,你是好的,另一个人不就是坏的了嘛。说你情商低还是有点道理的,你这早死也完全怪不了谁。
你要是是个御史还好,毕竟人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劝谏君王。可你却是一个宰相啊,你主要的工作是为君主分忧解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