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陈庆之有哪些事迹?陈庆之是怎样的人?。
在四十岁以前陈庆之是南朝梁武帝的得力助手。梁武帝萧衍痴迷于下棋,而陈庆之也对此非常有兴趣,因此成为了他的棋友。他可以说是那种在兴趣爱好方面能力出众而在官场上杰出的特例。
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发动叛乱并最终失败后,投降了南朝梁武帝。梁武帝命令陈庆之担任威武将军,前去接管徐州。这是陈庆之第一次率兵出战,他成功地击溃了敌军,并带领2000人护送豫章王萧综入驻徐州。与此同时,北魏的将领元延民和元彧率领2万人马阻止了他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被2000人的陈庆之打败了!陈庆之凭借这一战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投降南朝梁武帝,武帝令陈庆之为威武将军前去接管,从未带过兵的陈庆之第一次率兵出战,击溃敌军,回军后率2000人护送豫章王萧综入住徐州,北魏将领元延民,元彧率2万人马抗拒,竟然被2000人的陈庆之打败了!陈庆之一战成名。
安徽涡阳之战令陈庆之功成名就。公元527年,陈庆之与北魏之战在涡阳拉开序幕,双方交战数百次难分胜负,将士苦不堪言,军中将领面露退兵之意。
陈庆之闻名,即刻召开会议:我军一年来交战确有疲惫之态,然敌军亦然,若退兵,敌必乘势出击,我方则有溃败之灾,今必拼死一战,方可扭转战绩。我现有密诏一封,若退兵者将严处。
稳定军心的陈庆之决定不再等候,面对敌军13座垒城,他决定各个击破,要神速至上。在夜幕下,他亲率骑兵连克四垒城,震惊北魏,并采用心理战术,放军中俘虏回去散布谣言,说涡城已被攻克,并擂鼓助威,就这样敌军心散乱,一哄而散,剩余九座垒城陆续被克,剩余投降。
陈庆之的战绩纵观一生,均以少胜多,他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一个政治家,他主张百姓休生养息,发展农村和城市生产,这与其他时代的将领相比,无疑高出一筹。陈庆之在作战特别善于游击战,注重士气,横扫荥阳之战中,充分得以运用。
以上就是关于陈庆之有哪些事迹?陈庆之是怎样的人?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陈庆之在二十四岁时参加了不亚于赤壁大战和淝水之战的另一场南北之战——钟离大战,由此扬名,但由于参战名将太多,相比之下反而名声太小,而真正使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时候,则是在大通年间(公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的事情,也就是陈庆之四十四到四十六岁的时期。当时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纷,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阳,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就因此而亡命至梁。当时的梁主萧衍决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阳。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阳,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觉得无谋,但最后还是接受了。于是历史上最最奇迹战争出现了,一个传说里“赵云”式的猛将产生了。各位猜一下陈庆之所带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骑!而当时魏境内兵力约有近百万之众,以七千对百万,结果想都不用想,但陈庆之作到了!从梁边境开始,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其间激战四十七回,水、陆、山、城市攻坚作战全部都获得胜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击灭十万余兵力,击败退约三十万兵力!造成了洛阳极大的震撼。“陈庆之来了!”这句话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连军队都放弃了洛阳的守卫逃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阳就这样变成一个空城。更另人吃惊的是陈庆之占领了洛阳后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评论“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阳的人,古今仅此一人”。陈庆之占领洛阳达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阳。自认为胜利的尔朱荣亲领了三十万大军追击,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会战都为陈庆之所击退,直到梁军渡过一条河后,因为涨水淹至桥上,尔朱荣才放弃追击,不过这次不算是完胜,到达健康(南京)时,七千的兵数灭了一半,但这也相当的完美了。之后陈庆之依然为梁战斗着。比如造成了天下大乱的侯景(也就是侯景之乱,就曾以北朝将军的身份领了七万兵力与陈庆之的一万梁军作战而遭击溃,只剩他一个人逃回。而陈庆之至死为止也从未败过!当他担任予州刺史的时候,由于农作歉收。有许多人饿死,他除了打开官仓,将储存的米麦分配给民众外,还从丰收之处急运米粮前来。予州的人民替这位将他们从饥饿之中拯救出来的刺史建立了祠堂,还称呼他为“仁威将军”转自81.china.com
南北朝这段历史比较在中国历史中比较有意思,中国历史上大凡乱世,基本都是数十年便会有一雄才英主一统九州,而从317年东晋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到581年隋一统这两百多年历史里,中华大地上诞生了N个让后来学生背起来痛苦之极的国家你砍我杀,N个学生们要背的皇帝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今天某某当上了皇帝,不过数年又有一人取而代之。长长一段南北朝历史,一个字始然:乱。
长言道“乱世出英雄”南北朝诞生了不少经略沙场功绩赫赫的将领。而这些有数的将领十个有八个立下战功后回朝便把皇帝踢下自个儿当,皇帝轮流坐,这是南北朝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还有个特点,就是这些将领的后代往往都是草包,所以通常老子蹬腿后,儿子皇帝还没当过瘾就给新的将领取而代之,传不过三代,这也算是南北朝一个特点。
公元502年,中国南方大地上,萧衍推翻东昏侯齐政权,定都建康,国号梁,任命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为主书,这样,一位不世出的英才登场。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兰倾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萧衍这位皇帝当年文武双全,围棋水平不低,陈庆之能和其“达旦不辍”来下,围棋水平应该也是很好,而主书这个职务应是作为萧衍身边的近臣负责执行传达赦命一类的任务。陈庆之在上任后,除了和皇帝下棋,还尽量将所得的俸禄资财全分给一些将士,期望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但他毕竟是个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在门第决定一切的南北朝,要出头是很困难的。
不管怎么说,虽然萧衍在用人方面讲究唯才是举,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潮流和风气以及贵族门阀的阻扰,这一政策并不能很好的贯彻,所以陈庆之也一直就陪着皇帝下棋,而这一下,就下了整整二十三年。
我想,历史总是有他的必然性吧,如果没有某些事情,也许,今天我们只能在〈围棋史话〉中看到陈庆之这个名字和聊聊数语,也只知道他不过是位会下围棋的近臣罢了,而不会有如此惊心动魄之后事。
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请求归顺粱,于是萧衍便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和胡龙牙、成景俊率领一部分军队去接应元法僧。不知是不是陈庆之和皇帝下棋多常在耳边磨的缘故,总之萧衍这次可算是破格让陈庆之生平第一次领军,任务也算是轻松。依我的估计这位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皇帝”大概是在围棋攻杀撕守中发现了陈庆之的领军天赋因而提拔他。不管怎么说,能在南北朝这种门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年代破格启用陈庆之这种出身于寒门的庶人,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或许正如毛主席在二十五史批注中所说的那样,早期的梁武帝的确称得上是一代雄主,可惜是"运去英雄不自由"罢了。
如果只是单纯毫无风险完成这样的任务,回京后也许陈庆之还会给皇帝拉到身边继续他的围棋,那样,也许同样陈庆之的名字会凐灭在无数历史官员中,或者在后世哪位陈氏一族在修族谱时在他N代祖先陈庆之名下注上“某某官职”罢了。但是,历史在这里也许是为了还他二十几年春秋蛰伏的代价,让北魏冒出遣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这两个托成就陈庆之。
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梁未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这块地盘,运气不可谓不好。开心的梁武帝让陈庆之率领大约两千人护送豫章王萧综进入已经接收了的徐州进行驻守。这个时候吃亏的北魏方面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马上派出了以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两位皇室宗亲为首的将近两万军队在陟□一带驻扎,来阻止前来接收徐州的梁军。
就象《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一样,英雄头一次出场大都是要在绝对的劣势下获取胜利,两千对两万,在冷兵器时代,这应该算是“Impossible Mission”。不过对于陈庆之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一生中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的初次练兵罢了。安豊王元延明为了阻止梁军继续前进,派遣部将丘大千筑起营垒,切断梁军前进的路线。可是这个营垒在陈庆之的攻击下很快就覆没了。史书上对这一段记载很简略,只是说陈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从字面上解释也就是,逼近敌人的营垒,只一通战鼓便将敌人完全击溃了。中国文字韵味在这里表现的十足,单凭寥寥数字,便可引人神思陈庆之当时的风采。
尽管梁军取得了胜利,但作为梁军名义上的统率豫章王萧综这个人却出了问题,他不知给谁灌了迷魂汤,居然怀疑自己是萧宝卷的儿子。我晕,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也就算了。可问题恰恰在于萧宝卷别号东昏侯,是齐的末代皇帝,萧衍反齐建梁头一个杀的就是这个萧宝卷。而现在这个萧综居然怀疑自己是前朝的皇太子,问题就大得一塌糊涂了。这豫章王为了证实自己是前朝太子,微服至曲阿去拜齐明帝陵。但无以找到凭信。身边的人继续给他灌汤,说什么“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于是这人又背着梁武帝去挖了他所谓“老子”东昏侯的墓,把东昏侯的骨头那出来蘸上自己的血去实一下,可以渗透。他还不放心,又在乡间随便找了个男孩杀了,取他的骨试之,好象颇为灵验,于是就暗地里准备反了。不过话也说回来了,梁武帝在人事任命上也很成问题,他居然派这么一个不牢靠的人去接受军事重镇,是任人唯亲的思想在作怪?可惜的是他把人家当作亲人,人家却未必领他这个情。
总之这个萧综想来想去觉得不对劲,当然也有可能是北魏方面统战工作做的出色,看看离北魏军对那么近,反正那边已经有个萧宝寅(萧综的叔叔),自己干脆也投过去得了。他倒也非常想得开,说干就干,立马扔下军队自个儿单骑投奔北魏去了。主帅投敌了,军中自然大乱,北魏部队趁机掩杀过来,梁军全都溃散而逃。陈庆之不得不连夜斩关整兵退却,才使得一部分军队得以保存。白捡来的徐州自然又落回了北魏的手中。
陈庆之第一次出征由于主帅的叛变使之看起来似乎以失败告终,如果杨威利第一次嵌露头脚也不过是和莱因哈特打成平手。但在战争中让大家看到了陈庆之的能力,次年,陈庆之又有机会出征,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让陈庆之假节(也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并且负责全部军事行动。北魏的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筑城两座来抵御梁军的攻击。
这里说的两座城池,可不像我们平常看见的南京城啦,紫禁城那么庞大,南北朝时期战争的特点有一点是经常打持久战,而持久战的造成大多是因为敌我双方都筑一种类似于一种要塞或者说是堡垒的“城”来御敌,这种堡垒只需少量的土石和木材,建成后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牢固,作为防守方的据点用来阻挠进攻一方的前进,就像是通常所说的鹿呰。
陈庆之到达后便展开了进攻,无法想象他展开的攻势有何等猛烈,我们所能得知的是当时作为守备方的豫州刺史李宪根本无法承受陈庆之所部的进攻,最终不得不举白旗投降(早知今日,何必筑城啊),陈庆之随即占领了寿阳城。这一战,梁总共得到了寿春地区大约五十二个城镇,豫州大部分归入南朝的统治区,陈庆之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也因此被赐封为关中侯。在那个年代,出身寒族的人能够获得封侯,可以说少之又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庆之的功劳之大。
随着陈庆之战功的累加,他出战的机会越来越多。梁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陈庆之与粱将曹仲宗领兵数万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离开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意欲先下手,逆旅而战,当时军队大多数人都反对他的计划,作为曹仲宗副手的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势大,前锋部队皆是精锐的骑兵,即便是战胜了,也不足以作为功劳,万一失利的话,则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他套了一堆堆兵法上所谓的以逸待劳的道理,来劝陈庆之不要出击。但陈庆之却不这样认为,他非常自信的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离开我们的距离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去攻击他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趁机挫挫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他们没有防备肯定会被我们击败。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夜里必定不敢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当时的领军曹仲宗和韦放都不同意,不愿率兵作战(八成是看不起陈庆之)
于是陈庆之便独自与他当时直属的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连夜一举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有当年甘宁百骑夜闯操营之风范),使得当时北魏援军士气大跌,人人震恐,援军部队停滞不前。值此良机,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大部队一起连夜将部队奔至涡阳城下,与北魏的援军相持。
这场涡阳攻防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春打到秋,期间大大小小打了将近数百仗,梁军队的士气逐渐衰竭,而这时北魏的援军再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不断威胁着梁军的补给线。曹仲宗和韦放等唯恐腹背受敌,于是就想风紧扯呼。陈庆之得知后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大家当初一同来到这个地方,经历了大约一年时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粮草和金钱。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没有斗志,都??报效国家,相聚在一起讨伐敌人的表现呢!我曾听说兵法上,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不畏惧死亡,就有获得生存和胜利的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然后共同讨伐敌人!如今你们商议班师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听了这些话,曹仲宗等人无话可说,只能依从陈庆之的计划,由他率领作战。
北魏的援军部队在交战期间用皮绳将横木围成营寨,并在营垒前设下鹿角和拦马桩,依此为样一连筑起十三座城垒。这十数座城垒成掎角之势,直接威胁梁军大本营。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衔枚夜出,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一晚就攻陷了其中的四个,涡阳城的守将王纬这下扛不住了,也许也被陈庆之的勇毅佩服的五体投地,率部归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防卫森严。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力进攻,许是被阵前的首级吓破了胆,或是陈庆之所部攻击太过猛烈,剩下的九座城池中的魏军随即崩溃而至一败涂地。
这一仗打下来,北魏大败,车甲狼藉,尸横遍野,根据当时史书的记载“涡水咽流”,也就是尸体堆积的让淮河支流都为之阻塞。此战规模完全可以和玉壁、钟离围城战相媲美。梁高祖萧衍对陈庆之的这次指挥大加赞赏,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这时候,北魏的本土发生了大乱,西有萧宝寅占据长安妄图恢复南齐的霸业(这人是白眼狼,当年一人跑到北魏,北魏待他不薄,但他一看北魏国内有事就马上造反),东有河北北镇流民葛荣拥师号称百万起义。北魏为了对付内乱,招来的尔朱荣更是引狼入室,在镇压流民起义和萧宝寅叛乱后,尔朱荣回朝在北魏皇室中屠杀了将近两千人,并且擅自另立新帝,因此导致的结果是元氏宗族人人自危,纷纷起兵造反投向南梁。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于是再一次地,陈庆之以假节的身份、受任为飚勇将军(算是不入流的将军封号吧),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脑子又发毛了,居然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而且并未其他部队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不过梁武帝这次的无心之举却在无意中促成了陈庆之个人生平足以不朽的武勋。
流亡贵族在陈庆之护送到涣水边就迫不及待地即位称帝,授予陈庆之使节、任命他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他也知道自个是个光杆皇帝,全部还是要靠这七千人马的将军,他能给的只是一个个高帽。让陈庆之带领部队攻魏,梁军从铚县出发,随即就攻克了荥城,进逼睢阳城下。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是他,手下败将,人生何处不相逢,哈哈)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并服气,好啊,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随后不久,北魏的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他不象其他人那样在旷野搭城垒步步为营,而是将自己的部队统统进入考城驻扎。这座城四面环水,城内守备严固,易守难攻,很像三国时的军事重镇合肥,这王元晖业也想借助城坚地险建下三国张辽之功绩,死也不出城应战。好吧,你不出来没关系,我照打,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此后陈庆之继续挥师北上,不屈不挠的指向洛阳,沿路不少城池看见他的旗帜就请求归降。随着战果的不段,元颢的大帽子一顶又一顶接着来。升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反正都是虚的,有啥官衔就封他啥。
与此同时,北魏军队的尔朱荣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骑兵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北魏的军队先后击败了长安的萧宝寅和各地的反乱将领,而他本人更是以七千精骑大败六镇起义军葛荣,一时也是风光无限。在解决了其他问题后,他的目光集中到这支仅有数千军力,却要执意入洛的部队身上。
要攻占洛阳,必须占领洛阳东边门户荣阳。尔朱荣和陈庆之这两位将才都意识到荣阳的重要性,陈庆之集中本部所有部队猛攻荣阳,而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更令人头疼的是荣阳城异常险固,陈庆之屡次进攻都未能攻陷。
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
当此之时荥阳城还没有攻陷,四面又全是敌人的十数倍与己的精卒,我相信,换上世间任何良将,在此情况都束手无策,想的不是撒丫子逃跑,便是等死。一直跟随陈庆之出生入死的常胜军们也头一次感到了死亡的逼近,军队上下布满了绝望不安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陈庆之还保持着镇定自若,他解下鞍绳,把马栓起,召集全体部队,对他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城略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杀的敌人,有的是现在包围我们敌人的的父亲,有的是他们的兄长弟弟,这些多的是无法计算。他们都把我们当成仇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看来陈庆之深知一鼓作气这兵家之道,每次关键时刻打赢敌人都是一鼓作气)。
好了,读到这里完全为这为稀世之将所折服,从第一次两千兵马到现在的七千兵马,他面对的敌人都是数倍于他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能采取攻势,甚至取得最后的胜利,综观古今战史,谁人有其勇也?谁人有其功也?
感慨先打住,继续说陈庆之。以众敌寡攻下荣阳已是兵史上奇迹,但接下来陈庆之还满满足,他要创造前无古人的战绩: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梁军众将士都认为应该马上固守荣阳等候援军,而魏军尽管受挫,但是外围主力尚存,也认为陈庆之应固守(野战北魏有胡骑,那可是天下无敌的),但陈庆之出人意料地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尽管古有韩信背水一战,名扬天下,但不过是以众敌众,而今天陈庆之以三千对二十万,谁能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旷世对决!西方天才指挥家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也只是面对一倍于自己的敌人,而且汉尼拔当时的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还远胜于对方。而东方“北人善骑,南人善舟”是千年不变道理,北魏骑兵前身是游牧鲜卑族组成的,骑兵的战力无庸质疑,而南方则利用淮河长江上舟船便利的条件与北军抗衡,而在同样是骑兵也要弱于北方。因此要说到陆地上的正面作战,一向还是都是北魏稳占上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南北朝得以相互对峙数百年而双方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
但这场对决的结果打破这千古道理,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包括那数万胡骑),那位倒霉的骑兵将领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战役结束,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逃走了。
这下北魏皇帝元子攸也慌了,弃洛阳奔并州。留下的临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哈哈,老相识了,这两位可是引陈庆之出名的角,现在又得献丑了)这次学乖了,封了府库,率领文武百官,奉迎元颢入洛阳宫,并且改元大赦。至此,陈庆之的入洛之行算是大功告成了。而这离上一次桓温入洛已经相隔近两百年了。元颢左看看右看看,从原来的光杆皇帝成了现在左拥右护、谁见了都三呼万岁的正牌皇帝了,这不全是陈庆之的功劳,手不准以后也要??位授予陈庆之,什么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等等,文武两道都有了,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反正全扣在陈庆之头上,并且增邑万户,可惜也不知这个邑是在哪里。
不过北魏有不少军队方面却根本不承认这个政权,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又来了,怎么不学学别人放聪明点,苦头还没吃够啊)带着王老生、李叔仁又率领将近四万人,攻陷了大梁城,并且王老生和元天穆各领兵二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占据了虎牢关。并且让刁宣、刁双两人率领部队进入入梁、宋一带作战。陈庆之得知后,好,我正愁没仗打,你送上门来,还和你客气?马上从洛阳出击。这次更轻松,几乎没费多大劲,大多数敌将还没怎么交战就迫于陈庆之的威名都投降了。而那位元天穆在又一次成就了陈庆之的功名之后,再次很没面子的只剩下十余骑向北渡河逃走。
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陈庆之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凡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骑兵几乎还没有损伤,这不单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更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梁史》评其“所向无前”四个字实乃当之无愧。而本人所读毛批二十五史中,毛泽东在《陈庆之兰钦传》旁写下“读来令人神而往之”,能得老毛如此评价者,古今能有几人?可足可见评价之高
说起陈庆之,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了,关于他的故事多少都有听说过了,在网络上也经历了不断被人神话和反驳的反复过程。但是无论南朝史书记载有多么过分和夸张,也无法抹杀陈庆之以数千之众,转战逾年,纵横千里,所向无敌,威震中原的事实。陈庆之,是让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都折服的名将。毛主席爱看史书,为人所共知。在众多史书中,陈庆之的传记毛主席曾反复研读,以致于“热血沸腾,掷书而起”。在有一次阅读时,毛主席甚至批注道:“再读此传,为之神往。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本文就来讲一讲陈庆之纵横无敌的秘密。
陈庆之个人能力确实足够强悍,当时甚至有“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童谣。但需要注意的是,陈庆之神话的背后,是几千年来被忽略无视的汉人强大步兵。
两晋南北朝,因为被胡人欺凌的原因,军事成就惨遭无视。其实正是在这个年代,汉族步兵逐步走向巅峰,直到唐朝完成这一过程。
一、陈庆之的主要对手是甲骑具装
和几千年来一样,两晋南北朝的汉族步兵,面对的是北方胡人强大的骑兵力量。而且是除了女真骑兵外,中国历史上重骑兵的巅峰时期。可是在与重骑兵的对决中,汉族步兵并不落下风,相反还找出了许多教重骑兵做人的方法。
北朝重骑兵的发源,还是起于汉末,这是和科技水平息息相关的。到了东汉末年百炼钢技术已大规模运用,使得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得以大幅提升,而成本大幅下降。于是在当时哪怕一个小国,也能轻易装备数万重甲骑兵,比如前燕派生出来的南燕,就有铁甲骑兵5万3千名。一些崇拜西方的中国人老是以西方为例来说明装备一个重骑兵太贵了,所以重骑兵很难大量装备,我只能表示蕞尔小国无法理解大国的经济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重骑兵,也就是通常说的“甲骑具装”登上历史的舞台。
胡人本不重视重甲骑兵,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作战理念。但是“五胡乱华”时代的胡人早已深受汉人影响,特别是曹操的虎豹骑和西晋的甲骑具装让他们见识到了重骑兵的威力。
因此,北方十六国政权对重骑兵部队极其重视,甚至连一些小的政权都能轻易拿出数万重骑兵部队。这是因为胡人原本的轻骑兵在与重骑兵的交锋中,骑射弓的威力不足,难以抵御重骑兵的冲击,而产生的一种心理。
重骑兵在胡人政权的发展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但仅从北魏政权来看,这个原本一样讲究骑射的民族还是未能免俗,重骑兵压制了轻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
二、重骑兵发展中存在严重的战术单一
但是由于对军事编制体制和协同作战认识的不足,过于强调重骑兵反而成为胡人骑兵的一个弱点。
在历史上,真正精锐的汉族步兵从来不畏惧重甲骑兵。这是因为重甲骑兵的作战手段太过单一,只有强力突击这一种。其实汉族军队一样有重骑兵,但是汉人从来不把重骑兵作为先登突阵的首要手段,而是在战局焦灼可能产生微妙变化时,用作改变战场局势的主要突击力量。这从曹操的用兵里就表现的非常明显。曹操与西凉联军的潼关之战是其使用重骑兵最典型的一场战役,在最后决战中,曹操并没有在一开始就使用他的虎豹骑(重骑兵部队)发起强力突击,而是先用轻兵挑战,良久后,待西凉联军第一梯队已显疲态,突然使用虎豹骑发起突击,一举而定乾坤。
但是当时的胡人除了极少数天才,基本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重骑兵冲阵还是他们主要克敌制胜的手段。昔日冉闵虽背赵自立,其实也深受胡人用兵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冉闵与石氏、慕容氏等交战,双方都是铁骑攻坚陷阵、来往冲突,完全就是依靠重骑兵的强大冲击力来作战。而冉闵部队中大量的步兵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慕容恪最后击败冉闵,也是依靠重甲骑兵组成的连环马而取胜。值得注意的是,冉闵自持武勇,竟然率自己的重骑兵直捣慕容恪的连环马方阵,导致败亡。
胡人的这种用兵习惯,直到近百年后都没什么改变。刘裕北伐南燕,南燕大臣公孙五楼建议据大岘山而守,并以精骑击刘裕粮道。南燕国主慕容超居然认为,自己有“铁马万群”,就让晋军过大岘山,然后以“精骑践之”,能够必胜。没成想刘裕以4000战车为两翼,边走边战,南燕的重骑兵部队拿刘裕一点脾气都没有,铁骑冲阵的战法被完全遏制。刘裕轻易就灭掉了南燕。
10多年后,刘裕再次北伐后秦,行军途中遭遇北魏重骑兵。北魏大将长孙嵩以3万铁骑冲击刘裕的却月阵,可是在不足3000步卒面前,北魏重骑兵反复冲锋、伤亡惨重,还是无法取胜,反被晋军反击而大败。
这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胡人头脑简单,只以重骑兵强力冲阵一种战术作战,这正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胡人重骑兵最致命的弱点。
但是在精锐的步兵面前,这真没什么用。
三、步兵方阵能防御重骑兵冲击是一种误解
经常可以看到网上有人说,马儿天生害怕尖锐的东西,所以骑兵无法冲击步兵长矛方阵。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属于想当然。马匹确实会躲避尖锐物,可是当重骑兵开始突击后,是会把马的眼罩拉下的。
人、马、加上所负的铁甲,本身的重量已经非常大,再加上骑兵冲击时的速度。这是初中就教过的物理知识,产生的冲击力之大,岂是手握长矛的步兵所能抵挡的?
事实上步兵方阵抵挡骑兵冲击,步兵长矛阵已是最后一道防线。沟坎、鹿角、拒马,这些才是抵挡骑兵冲击的主力。
而且为了防御重骑兵的冲击,车这种装备再次在汉族步兵中盛行。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刘裕攻打南燕和却月阵这两个例子。
用车阵抵御骑兵由来已久,卫青在漠北与匈奴单于大战,首先使用的就是武刚车。用车阵环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后,再使用骑兵与匈奴骑兵交战。
西晋时,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率众反晋,马隆率3500人进讨。面对数万叛军,马隆以偏厢车为阵,且战且进,跟陈庆之一样,所向披靡。
其实早在卫青之前,车阵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李牧是以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来和匈奴作战的。其中的战车肯定不会是春秋时期那种供“贵族玩射箭游戏”的战车,而是类似卫青、马隆这样充当防御性工事的战车。
不光是古代中国,在西方这种车阵也被广泛运用,最著名的就是胡斯战车。胡斯派凭借这种战车防御战术屡屡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的重骑兵。
那么是不是步兵仅仅凭借车阵就可以打败胡人骑兵呢?或者准确的说,是不是仅仅凭借多兵种协同作战就能打败胡人骑兵呢?也不尽然。
四、装备水平的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胡人的骑兵向来以骑射而闻名。因此中国重骑兵的作战方式和西方重骑兵并不一样。除了强力突阵,骑射亦是一种作战手段。他们的常备武器包括马矟,刀和弓。其实就是说,攻击方式就是突刺,劈砍和远射。
车阵虽然能有效抵御突刺,部分抵御远射,但弓箭的射击是弧线,车阵并不足以完全抵挡箭矢的突入。所以步兵所使用的装备是另一个关键。
两晋南北朝时步兵所用铠甲叫做筒袖铠。这种铠甲的防御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比如刘裕曾赐给殷孝祖的那套诸葛亮筒袖铠,“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当然这套筒袖铠肯定是顶级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筒袖铠的防御强度。
骑兵所使用的弓,威力本来就不及步弓,重骑兵更因为其沉重的负重,所用弓的威力更远低于步弓。两晋南北朝的步兵甲连弩箭都不能射透,更不要说弓箭了。
而且别说穿透,连精度都大受影响。宋文帝北伐时,众军看见北魏重骑兵都心生忌惮。宋将薛安都卸去人、马盔甲,冲入敌阵,“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后来北魏军实在气不过,却“夹射不能中”,这就是沉重装备对精度的影响。
而重骑兵所用的铠甲大多为两当铠,因为要考虑驰骋战斗的原因,这种铠甲比筒袖铠轻便,防护能力要弱一点。所以在薛安都的冲击下,“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
更主要的汉族步兵所用射远兵器,弩的比例更高。弩这种兵器在汉代就已完全发展成熟。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进一步加强单兵弩之外,大型强弩又开始流行,原因就是为了对付北方重骑兵。汉族步兵的万钧神弩对重骑兵来说那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也正是因为射远兵器威力的不足,重骑兵对突击冲阵能力更加重视。这从重骑兵装备的最主要作战武器就可以看出来,马矟是重骑兵最主要的装备。为什么?面对步兵强大的铠甲,劈砍类的兵器和射远兵器都难以产生威胁,只有马矟能突破铠甲的防御形成贯穿。在这种情况下,迫使胡人只能使用重骑兵进行循环往复的突击,试图从车阵的结合部杀出缺口,进而直扑步兵方阵。这其实也是胡人重骑兵更多使用突阵战术的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负重的原因,重骑兵失去了骑兵对步兵的一贯优势,那就是灵活的机动。轻装骑兵对付步兵军阵可以来回驰骋,寻找机会,或冲或停或迂回包抄,循环往复疲惫对手。
步兵对于这种战术只能摆开阵势严加防御,根本原因就在于轻骑兵具有步兵所不具备的从行进中发起打击的能力。
但是面对重骑兵,步兵军阵的压力一下子就变小了,几十公斤的负责让重骑兵自身就难以持久。一句话,步兵方阵就跟你耗着,看谁体能先耗不住。而且南朝汉人并不是没有骑兵,只是数量和质量稍差,但是当胡人的重骑兵被步兵方阵严重消耗之后,这正是南朝骑兵出击之时。
在射远威力不足;汉族步兵防御能力强化,强行冲击损失过大;自身负重导致机动性丧失的情况下。重骑兵对汉族步兵的威力自然大减。
胡人骑兵也发现这一问题,所以从中期开始,轻骑兵和步兵的比例逐步增加。然而由于惯性的思维,重骑兵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导致步兵的训练水平不高,难以与汉族精锐步兵抗衡。
五、合成型军队
陈庆之北伐时军队数量虽少,只有7000人,但却是典型的合成型军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陈庆之的军队并不是仅仅善于防御作战,他们具有极为强大的攻坚能力。
陈庆之在半年之内一共平定了32座城池。在睢阳进攻魏将丘大千,陈庆之在一日之内就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
其后陈庆之进攻在考城的北魏济阴王元晖业,这座城池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陈庆之命部下浮水筑垒,一举突破考城外围屏障,攻陷其城。
在荥阳,陈庆之遭遇北魏最大一次抵抗,结果陈庆之亲自擂鼓攻城,只一次击鼓,梁军便全部登上了城墙,攻克荥阳。
这说明什么?说明陈庆之的军队中有大量的工匠类的技术兵员。攻城克坚难道只是靠士兵攀登云梯蚁附而上?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攻城是要依靠大量的攻城器械。特别是攻克考城一战,梁军浮水筑垒,显示出了强大的技术水平。
车、步、骑协同作战,再加上强大的技术兵种,这是一支非常典型的合成型军队。
而这种合成军队的设计,主要就是针对胡人重骑兵的作战特点,胡人勇悍,又凭借其重骑兵的强大冲击力使用突阵战术,面对这种勇而无谋的军队,防守反击自然是最佳的战术选择。
那么对于这种合成军队来说,自身是否存在缺点?当然,而且非常明显,那就是机动能力严重不足,对地形要求极高,布阵时间太长,对军队的训练水平要求极高。
人们常说,古代中国的重骑兵巅峰时期非常短。正是因为重骑兵被强大的步兵方阵所克制,不适应战争的要求,自然很快就被更为灵活机动的轻骑兵所代替,重新恢复骑兵部队最为关键的机动能力和行进中发起攻击的能力。
而轻骑兵传统的恢复,也将迫使步兵战术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是到了唐朝,重骑兵变得少见,而步兵中战车的数量也大大减少的根本原因。
合成型军队、强大的步兵、多兵种协同作战、精良的装备,再加上胡人重骑兵战术手段的单一这最关键的一点,这就是陈庆之纵横无敌的秘密。
陈庆之(484-539),字子云,江苏宜兴人。公元502年,萧衍受禅登基成立南梁政权。陈庆之散尽家财,招集士人想为国效力,受到梁武帝萧衍的赏识。于是,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后来又被任命为奉朝请(文官)。
公元525年,41岁的陈庆之迎来人生的转机,由于北魏徐州刺史投降南梁,陈庆之接应有功。于是陈庆之被封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护送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同年六月,豫章王萧综投降北魏,北魏军进入彭城并乘胜追击,夺回被侵占的城池。南梁军队节节败退,损失十有七八,只有陈庆之的部队斩关夜退全部生还。
次年,安西将军元树征寿春,陈庆之被任命为假节、总知军事。陈庆之连续攻下两城,力战并逼降北魏豫州刺史李宪并占据李宪所镇守的城池,陈庆之因功被封为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魏孝明帝元诩复派将军元昭率军15万增援涡阳,前锋抵达距涡阳城40里的驼涧。陈庆之利用敌军远来疲惫的机会,率领200轻骑突袭北魏军队并击破其前军,魏军震恐。北魏军建筑了十三座城塞,想要以此控制梁军。陈庆之在夜色掩护下,出动骑兵突击魏军,连克4个营垒。涡阳戍主王纬闻讯,以城降梁。其余九城,兵甲犹盛。韦放在投降的魏军中挑选30余人予以释放,让他们回去,到魏军各营垒报告涡阳陷落的消息。同时,陈庆之率军随释放的魏军士卒之后,擂鼓呐喊攻击。在梁军的凌厉攻势下,魏军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后溃败。梁军乘势追击,大败魏军。
公元528年,北魏内乱,魏北海王元颢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北伐梁军攻克荥阳,来到了睢阳,元颢遂于涣水称帝。
529年四月,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北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阴济王元晖业。
陈庆之一路势如破竹,攻打荥阳时,陈庆之亲自擂鼓攻城,梁军相继而入,攻占了荥阳俘虏了杨昱。不久,元天穆等带领军队围城,陈庆之率三千精骑背城而战,击破了元天穆的围攻。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守将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
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与北魏大军展开鏖战。陈庆之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损失惨重。尔朱荣用木头做成木筏,从硖石渡河,与元颢战于河桥,元颢大败,元颢逃到临颍,遇贼人被擒,洛阳失陷。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回到南梁后,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
公元530年,陈庆之击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史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536年击败北魏定州刺史侯景。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1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渊不是长子为什么还能承袭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