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汉七国之乱中为什么梁王和齐国没有起兵,而是选择站在汉景帝这一边

众妙之门 2023-06-14 12:36:33

西汉七国之乱中为什么梁王和齐国没有起兵,而是选择站在汉景帝这一边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汉七国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西汉七国之乱,吴楚为首的六个王都起兵作乱,只有梁王和最强大的齐王没有起兵。齐地六王联合的话基本就是刘肥的地盘和军力了,刘肥的齐国可是诸侯国里面最强的。当时的齐地六国都是悼襄王刘肥的儿子,高皇帝之孙。悼襄王传位三代直到齐文王则,文王死后无后国除,是文皇帝把齐国重新分成六国封给了悼襄王的儿子们。所以如果成功的话,皇位齐地六王人人有份永不落空。论血缘有齐地四王,论军力吴楚为先,齐王什么都站不住。我另外有一个推论,齐王有可能和淮南王一样,之前约定起兵,国相拿到兵权之后反水。这点最难考据的就是当时齐相是何人,对比一下七国之乱后的功臣表,就可以推断出来,可惜现在也没有找到。

整个西汉东汉都实行郡国并行,到东汉已经成体制了,诸侯国的国王只是坐食俸禄,掌权的是朝廷派来的国相,国相与郡守是等同的官职。例如东汉末年的济北相鲍信,济南相曹操。汉初诸侯王制,出兵需要中央诏命,由诸侯王、国相及大将联合勘合后,再由诸侯王进行拜将仪式,赐兵符于国相与大将,方可出兵。齐王加入反派系,派系力量是皇帝110%,派系首领认为可以发动了,因此向皇帝寄了一封勒索信,但是刚寄出齐王就退出派系了。

此时的派系力量变得比皇帝低了,齐王最终成为导致叛军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且不光反叛的总实力降低了,因为齐国的退缩导致叛军被分成了两个战场,齐国用自己卡住了40%的叛军,剩下中央军可以去全力解决只有60%实力的叛军。所以整个七国之乱只用了三四个月就解决了。这种众筹反叛齐王掺和到里头,到最后赢了也不见得能有多大收益,可能汉景帝暗中与之谈好了价码,让他假意应允谋反,再在关键时刻反水,而报酬就是重新恢复完整的齐国。

除了胶西王被削爵之外,其他齐地王也都没有反的理由,但是胶东淄川济南都反了,济北王要不是城坏未完也反了。齐的七国五个有反心,剩下个城阳王只有一个郡的地盘没动静。七个兄弟五个有反心齐王一点都不知情我是不很相信的,毕竟也没证据说他们相互之间关系不好。七国之乱吴楚和汉廷对垒一个战场,齐地四国和齐国对垒是另一个战场,很难想象他们之前不知道这样会导致力量分散没法全力攻击梁国。我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齐王参与了谋划,然后本来的计划是要大家一起合力进击梁国打到函谷关,但是齐王中途退出了,导致被分割成了两个战场,给了汉廷各个击破的机会。

另外如果能成功齐王当皇帝还真是很有可能的,史记里记录吴楚劝胶西王给出的计划是“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他们的想法是两主分割,中分天下,扶持一个皇帝和汉廷分庭抗礼。吴楚都不是高皇帝血脉,所以要扶持胶西王。但是高皇帝庶长子一系齐地诸王中齐王最为年长,如果根据礼法来说齐王概率还是很大的。而且事后齐王因为和叛军交通自杀了,济北王这个差点参加反叛的都可以通过梁王的关系洗脱罪名,这个力战有功的齐王,完全可以洗成被叛军包围极了和叛军谈判虚与委蛇拖延时间,却主动自杀了。我是有点怀疑有我们不清楚的内情在里面,导致齐王不得不自杀来换取汉廷减轻惩处。当时的齐王是刘邦庶长子刘肥在世最年长的儿子,齐地诸王又都是他的兄弟,整个齐地的力量不亚于吴楚,齐王当皇帝还是很可能的。

梁王被忽悠后,为了拖住吴王和楚王联军,没打过仗的梁王守着睢阳,对面是吴王,周亚夫还和汉景帝演戏,不出兵,就打着如意算盘,让梁王和吴王互相削弱,要不是韩安国和张羽几个,鬼知道睢阳会不会破。至于皇太弟,其实刘启很恶心,如果他不这样搞,引诱导致刘武对皇位成了心病,何至于刘武后面昏招频出,兄弟亲情没了,抑郁而死。梁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和刘肥一个下场。如果不被忽悠,清醒一点,这位刘家难得算得上好王爷的藩王,也会过个不错的一生。景帝利诱梁王也有笼络安抚窦太后的因素。归根结底,梁王本身已经是最大的诸侯国了,进无可进,就算景帝不给梁王什么,也难跟着吴楚反了。

从自己的身上分析,梁王这个人多少有点恃宠而骄。梁王跟着吴楚混前途太不明确了,如果是吴楚完胜攻入长安,怎么瓜分战果,还需不需要有一个天子,谁来当天子?吴王实力最强宣称却很弱,齐地诸王有强宣称但力量分散,而且被自家兄弟挡住了压根没过来相当于没出力。叛军只有把天下搞乱的能力,没有以和平方式重新恢复秩序的能力,到时候天下大乱又是一场场火并,刘武能撑到哪一轮?如果吴楚逼平朝廷恢复原状高度自治,尘埃落定下来刘启秋后算账要搞他那些人哪个会为了他再来一次兵谏?加入叛军一方不确定性太大了。

小编认为,梁王是景帝亲兄弟,文帝一脉,叛军若是成功,他第一个被清算,这个没法选,他只能挺景帝。齐国有点诡异,可能是内部出了问题,退出了叛乱。当时各诸侯国都有内相,基本就是中央朝廷监督,有些人有能力,能压制诸侯。搞不好是这里面有人把齐王给压制了。汉朝刘邦在当时采用分封和郡县并行的政策是当时优选政策。强如秦朝因为没有宗室的力量拱卫中央,结果乱臣贼子一出二代而亡。如果刘邦不这样选择汉朝也会二代而亡的,后期没有刘氏诸王的力量恐怕吕后就是武则天第一了。

古代战争故事《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即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概况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决心以武力平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即平定了叛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你是怎么看待这七个笨蛋诸侯的?

中央能快速平定七国之乱的因素
也就是七国之乱失败的原因

首先,汉景帝有识人之明,在危难关头,及时启用文帝称其为真将军的周亚夫,由他统一平叛过程。此前,已经听从袁盎的建议诛杀晁错(死得冤),使齐国叛军“清君侧”师出无名,在战略角度已经战胜七国。

其次,梁王刘武(也就是后来要夺侄子刘彻皇位的那个小叔叔)在七国叛乱后并没有跟着起哄,而是死守自己的梁国(今河南商丘),使得叛军无法再前进,给汉景帝和周亚夫争取了充足的准备和谋划时间。

最后便是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周亚夫,周亚夫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并不去救梁国,而是把重点放在吴王刘濞身上,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此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削夺王国土地。

西汉七王之乱时,梁王为何要力挺汉景帝,拼了命的抵御叛军呢?

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是一次西汉诸侯国的叛乱。景帝刘启即位后,于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刘启采用了晁错的《削藩策》,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在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后,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

由于梁国的刘武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积极主动、出其不意地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汉时期七王之乱中,梁王刘武为何力挺汉景帝?

1.血浓于水,刘启与刘武二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梁王刘武与汉景帝一母同胞,都是孝文窦皇后窦漪房的儿子,作为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出身名家,贤良淑德。汉惠帝时,阴差阳错,被吕后赐予代王刘恒,随行代国,与刘恒甘苦与共。刘恒即位后,册立窦漪房为皇后,窦漪房为文帝育有一女二男:这个一女就是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就是汉景帝刘启、少子就是梁孝王刘武。

刘武与皇帝的亲缘关系远胜于那七个都基本上出了五服的诸侯王。而汉景帝的削藩行动当时又没有触犯梁王刘武的利益,如果刘武支持七国叛乱只能让自己的地位下降,得不偿失。

窦漪房也因为出身的缘故,比较关注儿子的教育。窦太后喜欢黄帝老子之言,故要求景帝与刘武和诸窦子弟多读黄帝、老子之书,并尊循其中的道理来处世为人。刘武与刘启自是有兄弟之谊的,亲弟弟顶亲哥哥是理所当然。

刘武在刘启时代,母亲宠爱,他的日子过得很舒服,找不到造反的理由。

窦太后还活着,还在中央与刘启在一起,刘武反对哥哥无异于反对母亲。所以,他不敢造次。

窦太后很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多次赏赐给他财物。梁王得宠后,也大兴土木之事,为自己营造了富丽堂皇的王府,梁王国土更是达到了四十余县,他出行的规格几乎等同于天子,个人的珍宝财富甚至比京师还多。母亲与哥哥如此厚待自己,他心有感激之情,也不好意思反吧。

西汉时平定七国之乱的是谁呢?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很多因为分封而导致的叛乱,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上述这些叛乱当中,有的朝廷取得了完胜,有的两败俱伤,有的藩王取得了胜利。今天给大家说一说西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中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大家可能说是不是周亚夫啊,周亚夫虽然有功劳,但是说起功劳最大的其实是汉景帝的同父同母弟梁王刘武。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七国之乱的经过。

熟悉七国之乱的人可能有点印象(没印象的读者看地图),西汉朝廷在西方(今陕西关中地区),叛乱主要发生在东方(今山东江苏安徽一代)。这样的局势很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的局势。汉景帝下令起兵平叛之时,派太尉周亚夫率军攻打叛军的主力吴楚联军,只要一举消灭叛军主力,其他诸侯国的反叛将不攻自解。当时吴楚联军已经坐大,吴王刘濞已经在东方自称东帝,与朝廷想抗衡。如果吴王刘濞想反叛成功,肯定要攻进长安城,然后称帝,天下将传檄而定。比如明朝的朱棣,就是直取建文帝统治的心脏南京。

就在吴楚联军大举西进,准备弑君夺位之时,却发展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横亘着一块顽石,这就是汉景帝亲弟弟梁王刘武。刘武的封地在今天河南东部一代,治所是睢阳城(今河南上去),是拱卫长安的一块堡垒。据史籍记载,吴楚联军猛烈攻打睢阳城,梁王刘武誓死抵抗,但是怎耐叛军势大,急忙向朝廷亲哥哥求救,并说明了梁国的重要性,梁国不保则长安不保。汉景帝晓得其中利害,急忙让周亚夫率军去援救刘武。周亚夫献计说,吴楚联军势大,不能正面和她们决战,请求梁王刘武务必坚守城池,拖住吴楚联军主力,他自己率军向南迂回,切断吴楚联军的粮道和后勤补给,然后里应外合伺机击溃叛军。

虽然这个计谋很正确,可是会将梁王刘武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要知道万一梁王刘武抵挡不住叛军的进攻,那么就是周亚夫再怎么迂回包抄也没有用。刘武也自知凶险,多次请求皇帝赶紧派兵来救,但苦等也等不来援军。梁王刘武只好严守以待,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在众志成城之下,刘武与吴楚联军形成了僵持局面,拖住了叛军的主力。后来的结果就是周亚夫迂回包抄有了机会,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和后勤补给。吴楚联军面临前后受敌的不利局面,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最终大破叛军主力吴楚联军,相继平定各地叛军,使七国之乱最终以朝廷完胜而告终。

总之,在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中,梁武刘武的功劳可以说是最大的,因为要知道刘武以藩国兵力面对的是叛军主力的围攻,坚守睢阳城不失;周亚夫率朝廷主力面对人心溃散的强弩之末的吴楚联军,取得胜利。如果没有梁王刘武,很可能七国之乱的结局会和明朝靖难之役一样,由藩王得继大统。因为梁王刘武功劳大,汉景帝甚至曾说千秋之后传位于他的话,虽然最后没有实现兄终弟及,但从此可见梁王刘武在七国之乱中的首功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