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调任官员山高路远的,能否将他杀害自己冒名顶替为之

以史为鉴 2023-06-14 12:13:59

古代调任官员山高路远的,能否将他杀害自己冒名顶替为之

还不知道:古代冒充大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在看电视剧时,都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些官员升官之后,就被调往其他的地区做高官,并且都是用八抬大轿抬着前去调任地。那么有些人便打开脑洞,想着可不可以直接把官员杀了,把他的调任凭证占为己有,自己去冒充大官,然后一劳永逸呢?

答案是可行的,但是可行是可行,暴露却是迟早的事,这便要涉及到一些关于古代的社会情况以及古代的大众传播情况了。

这种方法是完全可行的,一是因为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很慢,效率不高。二是没有特别有效的身份凭证。

在说明之前便要拿出一个案例来了。在明朝时期,有个县令叫李室,被调任至外地,而他在路上被一个叫做王青的强盗杀害,其随从等等都被灭口,只有他的妻子没有死,而王青便冒充李室,并且霸占了他的妻子,在别地当上了大官。

先说王青为何能够如此简单的冒充。

1:在古代,信息传播都是以纸为载体的传播,传播速度很慢,一般只需要通知需要知道的人就够了,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在清代的鸦片战争发生后只有高层和发生地的百姓知道有战争,其他内地的百姓一辈子都不知道鸦片战争这回事。因此许多老百姓都不知道有新官会来,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2:古代是以土地为中心的男耕女织的社会,除了少量的商人会涉及到政府,一般的平民百姓和政府的交流仅仅局限在当地的地主,一些农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他那个村,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因此县令是谁,是否被调任和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是无关紧要的,便会出现没人在意新官这种情况。

3:古代的信息凭证十分容易伪造。古代的信息凭证很少并且效率不高,一般只有官员有其自己的"身份证",在隋唐称之为"鱼符",之后演化为了"金龟"等,再后来便有了象牙,金属,木制的"身份证",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并揣在身上,就是官员的凭证了。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在没有电子信息识别的古代,想要证明一个人的身份是很难的,"身份证"容易伪造不说,把别人杀了,在利用他的凭证冒充更是容易,因为连个画像暗号这些都没有,因此身份凭证的作用并不大。

②可行是一方面,迟早暴露也是另一方面的事了。一是自己没有当官的那个本事,二是伪装成一个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迟早会露出马脚。

继续说上一段提到的案例,王青在冒充李室之后,便在调任地做起了大官,但是仅仅才过了几个周,便被手底下的人识破,弄的自己小命不保。这其中又是为什么呢?

1:在古代,读书不是平民百姓该有的事,因为平民百姓大多都是平民,没有多少钱,饭都吃不起,不可能还要供孩子读书,最多也就在乡里读完私塾就已经算是学历比较高的了。而能够做到县令的至少都是经过了乡试的,其知识涵养都是平民百姓不具备的,而强盗这些更不用说,可能连字也写不来,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冒充大官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2:在古代,新官上任时期,亲朋好友前来庆祝是常有的事,在著名的文章《范进中举》里,范进只是中了举人便引来了他全部亲朋好友的庆祝。而新官调任虽然有贬,但也有升官,而为升官的人上门庆祝则是更为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当亲朋好友看见陌生人时,马脚自然也就露出来了。

3:古代官员的来往十分密切,一般县与县,县与郡之间更甚,这主要是因为"山高皇帝远"而造成的,因此在某个片区的官员们基本都是相互关照的,各个官员之间的来往也是经常的事,而由此造成的露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上面这些条件看来,如果一个强盗想要硬生生冒充一个官员,还得先识字、易容、了解官员的家世背景、了解此人的生活习性等等各方面才行。如此大费周章,还得活得小心翼翼,否则一不小心便会露出马脚,小命不保。

由此可见,一个人得益于古代信息传播的不发达,想要在半路截掉官员并冒充他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想要一直冒充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由此,在历史上杀掉半路的官员再冒充这种事鲜有耳闻,毕竟所做的风险代价实在太大。

古代官员没有“身份证”,如何防止被冒名顶替?

古代官员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他们有照身贴。照身贴就是将持有者的头像和身份信息刻字在竹板上,这样他们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从而达到不能被冒名顶替的效果。

最初发明的这个就是商鞅。我们都知道商鞅的变法十分厉害,但是他为我们发明了另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照身贴。当时的照身贴就等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不管是出城门还是住酒馆,这个可以证明他们自己的身份。

久而久之,照身贴后来演变成为鱼符。鱼符它更加能证明人们的身份,它是用金,银,铜等不同材料铸造的,在当时能够用金,银,铜制造出来的鱼符都是达官贵人或者朝廷中的大臣们,这个更加能彰显他们的官员品级的高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进一步的“身份证”出来了。它就是用最简单的卡牌形式进行彰显身份,上面写有名字,年龄,单位,学历和官衔等可以证明身份的清楚信息。他这样的形式跟现代的身份证差不了多少,上面也还清楚地写着,如果冒用身份相关处罚。这可足以证明古代人们有十分大的智慧。

这个照身贴的发明,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因为有身份特别重要,最为重要的是官员。因为官员他们的身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甚至是牵连到他们整个家族。所以发明了这个古代身份证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古代发明了照身贴是证明官员他们的身份。

古代官员到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在我国古代,朝廷有许多官员的任命。当然,如果任命京城的官员没有问题。然而,如果一个官员被任命到另一个很远的地方,情况就比较复杂。那么他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古代的官员没有完整的人事档案。只有简单的文件被保存在京城的吏部,要想核实详细的身份极为困难。因此,古代的官员在任命时主要依靠这两个东西:一个是委任状,另一个是身份证明。

古代官员身份证明是怎么样的?委任状在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就是盖了委任官印、记录了官员身份信息的证书。然而身份证明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为了防止他人伪造官方身份证明,古代人是怎么做的呢?

在宋代,官员的身份证明不仅是记录着官员本人的信息,而且还记录了其祖先、父亲、加上自己共三代人的籍贯和出身。最后上任的官员和承办人都必须签字盖章。整个过程很复杂。即使古代官员休病在家,他仍然可以享受所有应有的待遇。

从我国五代开始,委任官员的身份证明都要描述官员的年龄、外貌等,会把官员大概的画像绘制进去。

(冯国璋签发的委任状)

半路冒名顶替上任的官员,这种可能性大吗?可能性很不大。因为:

1、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关系非常复杂的国度。古代官员和官场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官员背后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在官员上任之前,他把上下官员都已经打通好关系了。如果你是冒名顶替者,虽然你可能会瞒得住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自然会被你的同事发现。

2、其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很适合形容古代初入仕途的官员。一旦上任,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必然会前来祝贺,乡亲们也会前来贺喜。这时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知道你当官了。如果你去冒名顶替,给你接风洗尘的同事随便一问:?你哪哪哪的亲戚是谁??这时候你自己都答不上来,很快就会露馅了。

(强盗)

明朝就有强盗冒名顶替官员,最终还是被发现,锒铛入狱明朝崇祯年间,有个官员被派到雷州当县令,在他和家人一起在任职的途中,突然遇到一伙来路不明的强盗。这名官员和他的家人被强盗所杀。

奇怪的是,这群强盗拿走了委任状,来到雷州,和原来的县令做了交接工作后,正式成为雷州县令。

这个假县令竟然还在雷州当了两年,期间没有人发现,令人搞笑的是,他在雷州的名声非常好。两年后才被人发现是冒充的。被上报到了上级政府,最后,上级官员安排了一场宴会,他们埋伏在宴会的附近,等到冒充的雷州县令赴宴后,立马将他捉拿归案。

《聊斋志异》里也有强盗杀死上任途中的官员《聊斋志异》里有一篇文章。有一位官员要去金陵上任。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强盗自己拿着委任状去金陵的一个县赴任。而且他把这个县治理得很好。不过这位假县令下发了一道指令:严禁外地人再来此县!(其实他是害怕被他杀害的官员家人来这个县城)

过了一段时间,被杀官员的儿子来金陵看望他的父亲。当他到达这个县时,他发现金陵城门守卫不让他进城。他觉得很不对劲,于是他暗中调查。

等到有一天,他看到这位假县令出城,远远一看,发现县令竟然不是自己的父亲,吓得他当即跑到当地乡绅那里告状,乡绅得知后立马就包围了县衙。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在清朝时期,知府是四品大员,这级别的官员,那是管辖一个省的封疆大吏,四品知府,就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这样外放的知府,直接归清朝的皇帝管辖,在去上任的途中,这知府身边的亲兵,警卫随从,那都是上千人的队伍,这样强悍的护卫能力,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的几率太小了。

这知府在上任途中,吃住大部分都住当地的县衙,或者是官家的驿站,普通人想见知府一面,那是难比登天,就更谈不上知府在途中会遇害了,古代是封建王朝,那等级观念森严,知府这样级别的官员,在出行的途中,如果感觉到了危险,可以对有威胁的人,格杀勿论。

就假如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了,其他人拿到他的官印,要想冒名顶替,蒙混过关,那也是蒙混不了,因为知府不是小官员,那是堂堂四品官,认识知府的官员能少吗?

这古代官场,就算是知府,你想坐的稳,也要懂得什么是人情世故,什么是人际关系,所以这知府在下面高高在上,那也需要跟上面处好关系,跟上面的官员经常见面。

清朝时期的官员,那也有固定的考核制度,就是到了考核时期,就会让够级别的官员,参加考试,考核官员的政绩,考核官员的读书水平,这都需要官员亲自参加,这要是四品知府是假冒的,到了进京考核的日子,平级官员怎么可能会相互不认识?

先说答案:能蒙混过关。在这个没有摄像技术、没有照片的年代,这是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先说一个真实案例:光绪时期,湖北省出了一个官场奇闻,刚刚上任的道员夏宗彝被人给告发了,而告他人就是他的婶母。在状纸上婶母指责他冒名顶替,将本属堂兄弟的官位据为己有,也就是说夏宗彝根本不具备做官的资格。这说明清朝冒名顶替上任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这件案虽不复杂,但很棘手。因为夏宗彝刚从浙江调任湖北,所以湖北的按察使衙门将此案推给了浙江。事实上,婶母曾在浙江告发过夏宗彝,浙江巡抚怕此案牵连自己,也就一直拖着不办。可是这位婶母颇有远见,她还将状纸送往了都察院。

这样一来,夏宗彝的案子就非办不可了,真相不久大白于天下:原来夏宗彝的本来姓名叫夏祖彝。夏宗彝是他的堂兄,袭了“县丞”一职,应试中了举人,后来又花钱捐了个知县,而夏祖彝向来是以布衣身份给堂兄夏宗彝当师爷,因此对官场也很熟悉。

货真价实的夏宗彝实授了知县后,兴冲冲地江苏报到,可是命运不济,没等到江苏便染病身亡了。夏祖彝闻讯后,马上建议说已经花了这么多钱了,就此半途而废岂不可惜,倒不如由他来冒名顶替,前往赴任,不仅可以追回全部损失,今后连夏宗彝留下的孤儿寡母也有照应。

大家一合计,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便悄悄地将夏宗彝给埋了,让夏祖彝前赴去江苏赴任。倒是夏宗彝的遗孀因为痛伤丈夫之实亡而名存,不久也忧郁而死。只留下夏宗彝的母亲和他的几个子女。

师爷出身的夏祖彝上任后,对于处理政务自然是得心应手。此后也不断接济婶母,不想他此后官运亨通,一得意忘便忘形。婶母想要跟着他到任上享享清福,他不肯迎养;侄儿要钱办婚事,他也不予理睬,这下子惹火了婶母一家,于是便一纸诉状将他告到按擦使衙门。

这样的案情真要查起来并不难,最终夏祖彝被革职成为了庶人,幸好他在任上积累了不少人脉,上下疏通关系,结果从轻发落,只是免掉了官职了事。

这起案例引发出一个问题,清代官员的任免难道没有凭证吗,新官上任需要办理哪些必备的手续呢?

早在西周时,天子任官是有一个受任仪式的,朝廷要写成简册,当众宣布,叫做“册命”;秦汉时,受官的同时发给印绶,哪些地方上的官前去上任时,都要从皇帝那儿亲手接过铜印。此后各朝,就将这个程序简化了,把印绶的交接改在了衙门里进行。

唐宋时有规定,县令一级的官员到了地方上以后,都要给皇帝上表谢恩。明清时,这道手续也免了,改成了当面谢恩或是集体谢恩,也就是趁皇帝集体召见他们时磕个头就算完事。

清代的地方官上任既没有印绶怎么证明自己就是赴任官呢?凭证自然也是有的,一是吏部的委任书,二是身份证。前者指明某人授某职,后者证明持证人就是某人。

夏祖彝之所以能冒名顶替代人赴任,问题就出在身份证这个漏洞上。我们现在的身份证是很难造价的,而那会既没有摄影技术也没有高 科技 ,这张代表官员身份的证明上只是简单地描述该官员的体貌特征,如高矮胖搜,或是有疤无疤等。

这样的描述显然不够全面,也不足以证明持证人的身份,也就是说假如和身份证上描述的大致不差,就可以持证上岗。在《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记载了一张官员身份证,内容就是简单的六个字:“身中、面白、无须”。照着这个描述,在一百个人中就能找到一大波,因此夏祖彝冒名顶替一事的发生就非常合理了。其实,在清代的二百多年时间里,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尤其是晚清时期更是常态,这或许也是清代官员任命时最大的一个漏洞了吧。

如果这位上任的官员没有亲戚家眷,我觉得应该能蒙混过关。因为在古代,天下老百姓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见过巡抚或者更高价格的官员。官员代表身份的最大手续就是官印和委任书。

哪像现代 社会 ,有电视有手机有网络,坐在家中就可以知天下事。

就算现今 社会 网络这么发达,还有一些犯罪分子冒充部队领导的成功案例,所以在古代就更无法查证了。

但是,这样做也有很大风险,如果官员有亲戚之类的人,那很容易露马脚。

另外,古代官员在上任途中,基本都有随从的,如果有坏人想杀害官员,首先需要把官员身边的随从都杀害,这背负的人名最少都是好几条,所以除非是被逼无奈,一般没有人去做这样危险的事情。

另外,史书是有胜利者来书写的,所以我觉得这种蒙混过关的案例绝对有,但是到最后退休还没被发现,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千古绝案,成了永远的秘密。

清代官员冒名顶替的事情是有的,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毕竟上任的官员还是有一定的凭证和相应的身份证明来证明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官员的。在清代所有官员上任都必须持有吏部发放的文凭,没有这个文凭是不能够去新的地方解任官职的,其次上任后地方的高级官员会把该上任官员的情况汇报给朝廷的,并且朝廷也有相关记录在案的。两者一定要对的上才可以,否则那就是假冒的,是会被处以严重的刑罚的。假冒官员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清代一般做官就那么几种途径,大部分都是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来做官的,他们是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是非判断能力的。而一个外人想要靠假冒来做官是很难的,你必须对这个官员前面的情况很了解,而且也要自己会处理一般的公务,懂得官场的一些规则,知道和下级官员的相处,这些东西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简单就学会的。所以假冒的可能性比较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清代官员上任的情况

清代官员上任时,一定要带着吏部颁发的文凭。这个上任的官方颁发的纸质文件一般称之为“官凭”。

在这张官凭上面会写明那个人到什么地方担什么官,就和以后的委任状优点类似。并且同时这个新上任的官员还有自己的告身,也叫作官身。比如作家老舍的父亲在紫禁城当禁军的时候就有个腰牌,也就是告身,上面会写你是哪个旗什么人,下面还有具体的一些面貌描述,如“面黄无须”、“中身”、“有疤”等等,都是人体容貌的一些细节描写,为了防止冒充。但是这样的技术手段在当时显然还是有一定缺陷的。

所以在当时官员几乎都是单独拿着官凭赴任,没有人护送,也没有上级官员陪同,这是会出现冒任官员的情况的。

此外,在官员离任或卸任时,要向新任官办理交接手续。交接的内容涉及到州县的法律案卷、仓廒、监狱、刑名案卷、钱粮账目等诸多方面。早在顺治朝就已经有了相关规定:

清代官员上任交代时也是要把离任的官员手上的钱粮和盗案处理清楚的。所以,一般人也不可能冒充的了官员。



官员被冒充的情况

在清代被发现的冒充官员上任的情况,一般都是熟人作案居多。因为他们对这个即将上任的官员的情况很了解,有的甚至就跟着这个官员做他的仆人或者师爷,他们对官场的情况是比较了解,因此在官员赴任途中死亡或者这个官员无法上任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去顶替。毕竟在当时的 社会 ,官员的地位是最高的,能获得个一官半职是很多读书人最终的心愿,因此他们有人会冒险。

反之如果是官员在上任途中被土匪或者仇家所杀,那么想要冒充他去上任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首先他们对官场的情况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处理公务,并且对这个官员以前的事情都不了解,一旦上任就很容易被人究出老底,这样自然就会被人给告发,从而导致事情败露了。并且这些冒充的人也不知道官场的规则和礼仪很容易在做事的过程中出现纰漏,这些都会使得自己暴露。



综上所述,在清代官员上任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想要冒充朝廷命官是很难的,你必须对官场和这个官员的情况有所了解,不然截杀上任的官员是大罪,朝廷必然会派兵征剿的,所以在青代冒充官员是比较难的。

在古代,如果官员在上任途中被匪盗杀害,然后冒名顶替,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存在吗 翻阅古人笔记,没想到这样的事情还真发生过。

在清朝康熙初年,池州知府郭某领取了委任状后前去上任,中途忽遭强盗袭击,知府本人及其家人随从共60余人全部被杀,只有妻子和一个幼子被留下来,强盗首领将他们据为己有。这强盗也够大胆,拿着郭某的委任状,顶替他的名字去了省城去报到,参见上司。

假知府上任后,处理政事精明能干,衙门上下无不畏服。

这个假知府倒任后征了不少钱粮,但是一直不上缴。上司来函询问,他回答说:“钱粮事关重大,必须亲自押送。但是征缴一笔送一笔又太麻烦,准备积累数量多了一并送去。如果不信,可以派人来查”上司派人察看他的仓库,果然都是满仓满库的,也就不再追问。

不久,郭知府的一些乡亲陆续前来探望。

每个探望者来到之后,都被骗进衙署内杀死,没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出来。

那些在家中的乡亲开始感到怀疑。郭知府的妻兄说:“我要亲自去看个究竟。”他到了之后,发现轿子中坐的并非郭知府,不禁大惊。于是,他假装仆役,混入衙门内挑水。

终于让他在内衙看见了自己的妹妹,妹妹偷偷摇手让他不要说话。第二天,他再进去时,妹妹已经暗中写好了一封信,悄悄抛给了他。他出来看信,才知道郭知府已经被强盗杀害,现在是知府是强盗冒充的,加上同伙一共有三十余人。

他秘密地来到省城向巡抚控告,巡抚考虑强盗有三十余人,不能马上就去逮捕,又听说其中许多人精于会计,决定行调虎离山之计。便派人对假知府说“各县钱粮账目不清,听说你的手下多精于会计,能否为我分赴各县核算账目?”假知府同意了。于是巡抚将假知府的部下每县派二个人,以分散他的势力,并借口另外有事召他前来。

假知府刚到就被拿下,审讯之后供出了罪行。他的库中已经收入了八万两银子,稍晚一步他就打算卷款潜逃。罪行查实之后,强盗被处以死刑。

总的来说,如果不是在乱世或边陲、穷乡僻壤之地做官,官员被杀害后,冒名顶替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仅官场上上的人情往来,就能令其露出马脚来。杀掉官员冒名顶替的风险,实在太大,智者不为!

短期有可能,长期风险也大。人生际遇不一样,《让子弹飞》里面顶替县长上任的桥段就很真实。

要知道在清朝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要先搞清做为皇帝任命官员上任的程序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任命地方官员,及如何分配官员

清朝律法规定,地方官的分配,初用拈阄法,后采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尚书孙丕扬创始的掣(che,抽取)签之法,分单月或双月汉官在吏部朝房、满官于吏部大堂掣签。届时,传齐各官到部,封固缺签,公同看掣。在形如笔筒的签筒内,置缺签,签上写有省名。均由吏部堂官执掣,各员听唱名签、缺签及分发省分。掣签后,外官由该管上司主管出具考语,赴吏部补行引见。


必须说明,官员抽签当然也有可能任职于原籍,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抽签又分南选、北选,即家在南方的官员抽北方地区的签,北方官员抽南方地区的签,这样就避免了本地任职的可能性。

凡铨选之外官,委任之前,均由吏部发给文凭,以皇帝命令行之,到省后呈交督抚查验,谓之“领凭”。官员凭皇帝诰敕赴任。

第二,官员任命带随从,家属的规

人赴任。官员带家属的具体情况,历朝出人较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史刘子章条奏外官禁止多带家口。这是清代首次对官员下

携带家丁作出限制。然而,即以五百名为最高限额,如规定旗员督抚所带家口不许过一百五十名。各级官员都规定有相应名额。例如“藩臬带家人四十名,道府带三十名,同知、通判、州县带二十名,州同、县丞以下官员带十名;......(旗员)司道以下等官所带家口,照汉官加一倍”。

综上所述,其实提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官员到任之前没有官印,只有属于自己个人的印章,而官印始终在府衙内。只带着自己个人的由吏部核发的文凭和皇帝核发签字的任命书凭此证明先到省府报道核准身份再领上岗凭证,凭上岗证到知府衙门和离任知府做交接,领取知府官印正式上任!更何况上赴任时所带随从家属几十人怎么可能遇害呢?即使遇害没到任也只能能预备官员,只有到任后才算正式官员,才可领奉禄!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提,官员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个人印章能否蒙混过关!

好好看看西游记,唐僧的父亲就在上任的路上被劫匪杀害,并利用其父亲的官凭上任当官近二十年……

在古代如果你能杀了皇帝,你指定能作皇帝,但如果你杀了知府,你指定是作不成知府的了,还得赔上你一家子性命甚至株连九族都有可能,所以说为了作个知府去把新知府杀了,你还不如直接去把皇帝干了还稳妥些,指不定一不小心你就君临天下了。

那时候没有照相甚至指纹,应该没问题吧

在古代发生过冒名顶替官员的现象吗,有没有相应的刑罚?

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土匪杀害官员然后冒名顶替的事件。比如在西游记里,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去赴任的时候,就是被水匪所害。然后水匪拿着他的身份文牒,冒名顶替去赴任了,这一去就是18年。



还有在电影《让子弹飞》里张麻子也是冒充汤师爷去鹅城上任当县长的。这种情景在影视剧还有文学作品里屡见不鲜。然而这毕竟是艺术的加工,那么在现实中,有可能发生官员去赴任,然后半路被土匪杀害,然后土匪去冒充赴任的事情吗?

首先从客观情况来看,这个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些考上的秀才准备去任职的时候,在路上很可能会遇到图谋不轨的人,要是贪财还好说,要是要命那就真的没希望了。而且在古代,想要出人头地是十分艰难的事情,当官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了。所以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只有有机会,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而且如果那个土匪也是读过书的人,那真的就坏事了。



而且在古代,不像现代这样拥有完善的身份认证体系。那个时候想要准确的识别一个人的信息还是比较困难的。尽管朝廷会有委任状什么的,但是那又不是身份证,上面又没有你的照片,你说你是,只要别漏大的马脚,谁又会知道呢?而且古时候的委任状又没有什么防伪技术,就是想要伪造也是挺容易的。



而且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在影视剧还有文学作品里才有,真实历史上是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的。崇祯年间,有一个劫匪杀掉了上任途中的地方官员后,发现对方长得跟自己十分相似,于是就冒充前去上任了。而且这官当的还不错,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同事关系也是很融洽,同事们也都非常的喜欢他。后来东窗事发,还有一大群的百姓前来为他求情。



但这只是个例,这样的好运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要知道杀害并冒充朝廷命官可是重罪,如果被发现的话,那可是要处以极刑的。而且能考上官,说明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如果自己不能完全装好,一旦被追查,那可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而且古话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你飞黄腾达的时候,可能哪个亲戚就会突然冒出来找你帮忙,这时又是一大漏洞。就算你有心灭口,怕也没那么多精力错上加错。



所以说尽管这种事听起来好像可以做到,但是现实中还是很少有人真的去做的。毕竟自己也不敢保证一定能完美的装下去,说不定哪个自己都想不到的疏漏,就会暴露自己的身份,那个时候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死罪了。所以尽管这个选择诱惑极大,也少有人会去冒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