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谁是孔子的生父?他的母亲为什么不告诉孔子?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孔子是由母亲颜氏独自一人养育成人的。他从小就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奋斗,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孔子在十六七岁时,他的母亲颜徵就去世了。直到那个时候,孔子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母亲在世时从未向他提及过有关父亲的任何情况。
孔子的童年并不如其他同龄人舒适,但正是这艰辛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坚韧坚毅的品质。孤苦伶仃的孔子靠着自己的努力,从贫寒的家庭出身中脱颖而出,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他主张“教学相长”,认为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人格塑造。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称为“儒家学说”,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以德育人”的教育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兼修,为后代子孙提供了道德人格的养成指导。孔子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也使得中国尊师重教、崇尚学术成为传统,造就了无数人才和社会精英。
孔子的影响不仅限于教育领域,他对政治、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贡献。他向人们传达了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提倡和平、公正、仁爱和谐等美德,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和道德指导。
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敬意始终未曾衰减,他被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精神支柱。孔子的智慧和教诲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追求,为人类社会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万古如长夜,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永远照亮着人们前行的方向。他的崇高之道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价值,为后世所推崇和传承。让我们铭记孔子的智慧,传承他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孔子十六七岁时,母亲颜徵在就去世了。直到此时,孔子都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谁,母亲生前一直没有向他提起过关于父亲的任何情况。
按照古时礼制规矩,母亲应该和父亲合葬,孔子只好暂时把母亲的灵柩安葬在一个公共墓地里。后来,邻居挽父的母亲可怜孔子伤心难过,终于向孔子讲述了他的身世秘密,以及他的母亲颜徵在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成人的艰辛经历。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他们的祖先是殷商王室的后裔,是朝廷分封国——宋国的贵族。孔氏的六世祖叫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一次宫廷内乱中被仇家杀害。
陬邑是孔子的诞生地,位于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距离曲阜市区三十里左右。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担任陬邑宰,是国家正式任命的地方官,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县长,也就是说孔子是个“官二代”。
在一次战斗中,他奋力举起敌方城门,让将士们顺利通过,最终化险为夷。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齐国入侵鲁国,敌军包围了防邑城。叔梁纥带领三百勇士,护送当时被困于城里的鲁国朝廷官员杀出重围,安全转移。
孔子在得知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之后,在曲阜防山寻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于是,孔子就把母亲颜徵在的灵柩移往防山,与父亲合葬。这也意味着孔子终于认祖归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根基。
孔子的母亲颜氏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孔子父亲叔梁纥的身份呢?《史记·孔子世家》云:“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可见,颜氏与叔梁纥的婚姻并非明媒正娶,孔子是二人“野合”的结果。
传说,叔梁纥的夫人接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叔梁纥就娶了个小妾,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叫孟皮,不幸的是,孩子生下来有足疾,是个残疾人。叔梁纥很不甘心,决定再找一个女人给自己生儿子。
当时,颜徵在年轻貌美,还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年龄相差悬殊。颜徵在对叔梁纥的英雄事迹早有耳闻,对他心生爱慕,暗自答应了他的追求。他们的婚姻没有经过正式合法程序,于礼不合,夫妻俩瞒着家人在尼山居住生活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了。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头顶凹陷),容貌的确有点不尽人意。因为母亲颜氏在孔子出生之前曾经祷告于尼丘山,故而孔子名“丘”,字“仲尼”。后来因为他在家中排名第二,又被人戏称为“孔老二”。
叔梁纥大概是不喜欢孔子小时候的容貌,他迁怒于颜徵在,往日对颜氏的激情逐渐趋于冷淡。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因病去世了。
叔梁纥在生前,没有对颜氏母子的生活有一个好的安排。以至于,在他去世后不久,颜氏母子就被孔家赶出了家门。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依靠。
颜氏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孔子离开孔家,主母恶语相向,儿子嗷嗷待哺,颜氏内心的凄苦无助,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她的痛苦化为一腔幽怨,化为她对这个伤害她的男人的怨恨,同时也成为她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顽强动力。
颜氏在走投无路之时,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她带上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孟皮,两个小孩,一起离开陬邑,来到当时鲁国的首都曲阜,投靠亲友。
他们居住在曲阜城西南的平民区里,一家人艰难谋生,挣扎在穷困潦倒之中。好在曲阜当时是鲁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孔子在这里耳濡目染,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教育。
母亲颜氏无疑就是引领孔子人生道路的第一位老师,是他学习效法的榜样。颜氏随时都在督促孔子努力学习,在母亲的精心呵护养育下,孔子在不断健康成长。
孔子生而异相,容貌怪异,却是聪明伶俐,天性纯良。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孔子七岁的时候,来自吴国的学者季札观看了鲁国的礼乐表演,为其宏大丰盛的内容场景,叹为观止。孔子在妈妈的带领下,也常常去学习参观这些文化礼乐的表演活动。
史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讲述少年孔子和小朋友做游戏时,孔子常常摆出祭品器物,一本正经地模仿学习大人们的礼仪。
母亲颜氏总是用欣赏地目光看待自己的儿子,她没有嘲笑儿子幼稚的胡闹,反而鼓励他自觉学习,认真学习。孔子家境贫寒,参加正规系统的贵族学校学习活动是不可能的。
古代的学校称为“校”、“序”、“痒”,在平民居住区时有设立。一般到了夏历秋收后的农闲时期,学校就会举办一些教学活动。
老师教授文化知识,礼、乐、射、御,还有军事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此时,母亲颜氏总是要求儿子放下手中的活路,主动去参加学习,并鼓励他不断进步。
孔子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少年生活,说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在艰难困苦中,孔子从小就学会了干粗活。他帮助母亲耕地、种庄稼、种菜、放牧,成为了干农活的行家里手。
孔子长大后,曾经担任过管理农牧的官职,学生樊迟还曾经向他请教过种庄稼的问题。不过农事毕竟属于简单低级的体力劳动,孔子倡导学生专心于学问,故而他把干粗活称之为“鄙事”。孔子是从劳动的价值大小来分析的,应该没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意思。
少年孔子一天天长大,如今的他身材高大,身高约有一米九,孔武有力,完全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优点。不过孔子走的道路与父亲截然不同,他饱读诗书,四处问学,已经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里子病逝,临终前,他对自己的儿子懿子说:“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与?吾即没,若必师之。”(《史记·孔子世家》)孟里子病逝后,懿子果然按照父亲的遗嘱,和鲁国人南宫敬叔等人一道前往孔家,拜孔子为师。
他悲痛欲绝,不知道该如何去报答这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成人的伟大母亲。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找到父亲的墓地,把母亲的灵柩和父亲安葬在一起,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当时,他已经功成名就,桃李满天下。这一年,孔子仍然满怀豪情壮志,他决心带领学生走出家乡,游学列国,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学问羁旅生活。
事后,恰逢大雨,弟子前来报告说,墓土被雨水冲垮了。孔子没有回答,弟子接连报告了三次,以为老师没有听见。进门一看,老师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关于谁是孔子的生父?他的母亲为什么不告诉孔子?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个力大无比的勇士,但是孔子的母亲到死都没有告诉孔子他的生父是谁,这也惹得后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孔子母亲因为觉得自己是十几岁的时候和六十多的叔梁纥生下的孔子的,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所以羞于启齿。虽然这个猜测不是很好听,但是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据记载,叔梁纥虽然战功赫赫,是个出名的勇士,但是六十多岁的他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他的爵位,这让他很苦恼啊。话说叔梁纥的正妻,一口气给他生了九个女儿,就是没有一个儿子,后来叔梁纥又纳了个小妾,结果小妾确实是生了儿子,但是脚有残疾,有残疾的男子也是不能继承爵位的。
后来,叔梁纥不得已,六十多岁的他厚着老脸去颜姓人家提亲,据说孔子的母亲因为“父母之命”便嫁给了叔梁纥,后人猜测,孔子母亲并非自愿,只是无奈父母已经应允。
孔子母亲给叔梁纥后,不负众望,给叔梁纥生了个儿子,就是孔子。但是,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的母亲在那以后便带着孔子离开了叔梁纥的家,去鲁国独子生活。
孤儿寡母的生活自然无依无靠,在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因为积劳成疾去世可,但是直到去世以前,孔子的母亲也没有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
因而后人猜测,可能孔子的母亲并不是自愿嫁给与自己年纪差距悬殊的叔梁纥,所以到死也不愿告诉孔子他的生父是谁。但是这只是猜测,至于真相是什么样的,怕是只有孔子母亲自己知道了。
谈起孔子,我们对他应该很熟悉了,但是我们对孔子的父母不是很了解,孔子的母亲是颜征,他的父亲却是贵族叔梁纥。孔母到死也没有告诉孔子他父亲的真实身份,我觉得孔母对叔梁纥有抱怨的态度,叔梁纥死后,他的家庭对他们母子两不闻不问,导致孔子从小就与母亲一起在外漂泊。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论语》,明白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是最有魅力的一朵奇葩,他发展儒家学说,直到现在一些理论依然适用。孔子对历史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孔母的做法,其中有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孔母的出身很低,是平民或者奴隶,叔梁纥是为了一个男孩才强娶孔母的。在当时重男轻女的时代,叔梁纥在此前就有9个孩子,8个女孩,1个男孩,但是因为那个男孩是残疾,根据他们的族规,残疾人是不能上族谱。于是,70岁的叔梁纥强娶了17岁的颜征,孔母与叔梁纥的年龄相差太大。
其二,孔母与孔子从小漂泊在外,为生计奔波。按理说70岁的叔梁纥拥有一个儿子,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因为孔母的身份太低,也有可能是叔梁纥对孔母强奸之后就不闻不问,加上孔子和孔母却一直被叔梁纥的族人苛刻,甚至将他们赶出家门,孔子从小就与母亲在各国漂泊,导致孔母对叔梁纥有一定的怨恨情绪。
颜征在不说叔梁纥,据东汉经学家郑玄考证:“颜征在以同叔梁纥发生性关系为终生耻辱,所以不告诉孔子父亲是谁”(原文为:“征在耻之,不告。”)以此为耻的原因,显然不是妻子或小妾身份。也很难说成通奸,最可能的是强奸且在之后撒手不管。
从邻居车夫口中得知父亲是叔梁纥,孔子立即将母亲骨骸与父亲的骨骸合葬 一起 。显然,孔子没有从苦难童年的苦难处境中,激励出对路过旧制度的叛逆性格,而是由羡慕贵族生活滋生出攀附心理,用父母合葬的礼仪,向世人彰示自己的贵族血统,故而不惜践踏母亲对叔梁家族的仇恨之情。
原以为经过父母合葬的礼仪,自己贵族身份就能获得上层社会的承认。孰料,他穿着孝服去参加季孙氏举行的招待读书人的宴会时,被阳虎毫不留情地挡在门外,理由是:“季孙氏招待读书人,不招待你。”(原文为:“季孙氏飨士,非敢飨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杨政道是什么人?杨政道的结局怎样?
下一篇: 韩信的结局如何?韩信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