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偓是哪个时代的?韩偓生平介绍(《半醉》韩偓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华里士 2023-09-14 10:07:01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韩偓是哪个时代的?韩偓生平介绍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韩偓是哪个时代的?韩偓生平介绍

他尽管在晚唐时期被誉为一代文宗,但名望却远不及他那位舅舅。他的舅舅正是当时备受尊崇的大诗人李商隐。李商隐素有名声,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侄子韩偓。作为李商隐的姐姐的孩子,韩偓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记得在他十岁生日的庆祝宴会上,李商隐首次见到他,震惊不已。韩偓的聪明才智和早熟程度完全超过了李商隐的预料。于是李商隐不禁写下了一首赞叹之作:“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诗句中蕴含了什么意思呢?它旨在表达韩偓十岁时就能驾轻就熟地写出才华横溢的诗作,并且诗意出众。李商隐感叹着说,眼前这个孩子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疑,韩偓的才华让他超越了身为舅舅李商隐的荣耀。

李商隐遂写诗赞叹道“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韩偓十岁即可走马成诗,并且诗意高超。于是李商隐感叹眼前这个孩子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商隐当时已经名动天下,经他这么一说,韩偓顿时为世人所重,这对韩偓打开唐代诗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写文或写诗都是混圈子的,若没有领路人,就凭自己瞎转,可能费劲一生,也不得入门。

李白、李贺这些大诗人哪一个没有干过拜帖的事儿?门难进啊。从唐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文坛门难进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甚至愈演愈烈。

韩偓的诗风深受李商隐的影响,尤其是抒发个人小情绪或者与爱情有关的作品,表意传情很是惬意,字里行间都能看到李商隐的影子。他有一首题为《曲江夜思》的诗,云:

鼓声将绝月斜痕,园外闲坊半掩门。池里红莲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黄昏。林塘阒寂偏宜夜,烟火稀疏便似村。大抵世间幽独景,最关诗思与离魂。

诗中写景淡雅,月色朦胧,夜色亦朦胧。小院柴扉虚掩,院内莲花娇艳,可谓夜色撩人。诗人在干什么呢?思念意中人啊!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将这种思念推及开来,说人世间这样的优雅环境,不仅是自己,换任何人都会惹得相思的。

这颇有种“多情自古伤离别”之感。诗中的意境与“多情最是中庭月”和“为伊风露立中宵”有相似之处,其中含蓄的风味,正与李商隐素来令人费解的“无题”诗切合。

韩偓有个外号“冬郎”,也称“韩冬郎”,大抵是他人帅,诗也写得好,更善于爱情诗,为天下女子所钟爱。他也生性风流,有杜牧之风。他曾写有题为《宫词》的诗,云“燕子不来花著雨,春风应自怨黄昏”,端是婉约缠绵,风情万种。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坛的两座高峰,韩偓深得二人真传,且成绩斐然,从传承上来说,可谓唐诗香火的继承人。

韩偓最为世人所知的一首诗题为《已凉》,云“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诗的末句“已凉天气未寒时”,准确的捕捉到了初秋或中秋之际的真实感受,且精准的传递出了心中隐含的无聊情绪,最为人称道。

唐末之际,虽然国力式微,但诗坛依然名家辈出,如罗隐、郑谷等人,诗坛依旧热闹。罗隐与郑谷皆于公元910年去世,此时唐帝国已经灭亡三年之久,而韩偓尚处于创作的旺盛期。

韩偓去世时为公元923年,此时已经是五代十国,唐帝国的余晖都已经散尽,甚至已经可以嗅到大宋的脚步声(赵光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宋王朝)。

将韩偓称为唐朝的最后一位诗人,还有一个因素,他本人的成就,无论是从政还是写诗都非常大。韩偓出生于公元844年,于公元889年进士及第。

公元900年,他辅助宰相崔胤平定神策军叛乱,迎立唐昭宗复位,为稳定唐室江山居功甚伟。黄巢起义时,他随唐昭君进入凤翔。虽然最终大唐覆灭,他也未能力挽狂澜,但韩偓气节不亏,臣节不亏,其与权臣朱全忠(后梁的开国皇帝)的抗争更为后人所重,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

韩偓的诗还有一部分是反应当时社会变革的。他将唐末与五代十国初那段动荡的历史,纳入诗中,有杜甫的遗风。我们在评论文学时,素来对现实主义作品高看一眼,韩偓也被后人视为唐代末期的一代诗宗。他有一首题为《梦曲江兄弟》的诗,云: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

作者的意志是消沉的,所谓心如死灰。但为什么呢?因为他见不到亲人!不仅如此,连书信都甚少。诗中的末句犹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韩偓虽然没有杜甫的胸襟和气魄,但还是让后世读者能在他的诗中品味到他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在群星荟萃的唐代诗坛,韩偓可能并不显山露水,但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他宛如一位史学家,用春秋笔法,将唐代末年那战乱不堪的岁月写进诗中,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乱世中许多美好的景色和情感。

关于韩偓是哪个时代的?韩偓生平介绍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半醉》韩偓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半醉》韩偓塑造了郁闷,怨天尤人,惆怅,失落,焦急无奈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多少时不我待的感慨和多少年华已逝的惆怅。

原文:

《半醉》唐代·韩偓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

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因半醉来。

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

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

赏析:

这首诗题为《半醉》,即又醉又醒。诗人正是从这种半醉半醒的心理状态着笔,抒写了时不我待的感慨。首联以比兴开篇,水之不回,如时之不返;当年红颜照人,转眼间霜染鬓发。“水向东流竟不回”,无可奈何!“红颜白发递相催”,好不令人心焦!

颔联为抚今追昔,当年诗人也曾心怀凌云之志、仗剑江湖之上,挥袂抚剑,击节高歌。可如今高歌已尽,壮心销蚀,经常在醉意朦胧中,往事奔涌而来,显得那么清晰,历历在目。

“云护雁霜笼淡月,雨连莺晓落残梅”。前句写秋夜秋景,在淡薄如纱的月光中,秋雁披着霜露穿过云层,飞向南方;后句写春晨春景,细雨绵绵,梅花凋落了,黄莺在绿叶间啼鸣。

最后一联,诗人将飘忽的思绪收束到眼前:“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这最后一望,耐人寻味。眼前这烂漫的百花,转瞬间就会凋零殆尽,怎不叫人望之怅然;在诗入迷离的醉眼中,满山遍野的青草,就象斑斑点点的苔藓,它一直绿到天涯,仿佛是春天远去的身影,暗示着春将归去。多少时不我待的感慨、多少年华已逝的惆怅,尽在最后的一望之中。

扩展资料:

韩偓诗的风格:

1、韩偓喜欢用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顿挫的风味,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词章,悲而能婉,柔中带刚。他的作品多写上层政治变乱,触及民生疾苦者较少。而艺术上缺乏杜甫沉雄阔大的笔力和李商隐精深微妙的构思,有时不免流于平浅纤弱。

2、韩偓的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而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

韩偓

唐代诗人韩偓的夏夜的写作背景

《夏夜》诗中描写了一个夏日的夜晚里的风和雨变化景象。

作品原文

夏夜

韩偓 唐代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译文:

风狂、电闪,天空布满了墨似的乌云;

耸入云中的树木就发出莎莎暴雨声。

夜已经很深了,风也停了,雨也止了;

流动的月亮从云缝里斜洒出光明。

韩偓《惜花诗》是唐王朝的挽歌吗?

清人吴乔云:“明人以集中无体不备,汗牛充栋者为大家。愚则不然,观于其志,不惟子美为大家,韩偓《惜花》诗,即大家也。”(《围炉诗话》卷一)为何韩偓以一首《惜花》诗即能称大家?吴乔所谓“观于其志”,又是指何而言?韩诗如下:“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字面上句句都是惜花之意,但后人都认为别有寄托,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自咏怀抱。如清人朱三锡云:“此篇句句是写惜花,句句是写自惜意,读之可为泪下。”(《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二,抒发亡国之恨。持此说者最众,比如清人吴闿生云:“此伤唐亡之旨,韩公多有此意。”(《韩翰林集》)吴汝纶则云:“亡国之恨也。”(《唐宋诗举要》引)今人刘学锴先生则认为它“称得上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唐诗选注评鉴》)。这种评价符合事实吗?

韩偓是唐末大臣,唐昭宗对之极为倚重。在朱温即将篡唐的危难时刻,韩偓始终忠于朝廷,因此被贬荒远之地。唐朝既亡,韩偓义不仕梁,入闽隐居。据南宋刘克庄《跋韩致光帖》,在朱温篡唐八年之后,韩偓仍然书唐故官而不用梁之年号,真乃唐末凤毛麟角的忠节之士。正因如此,后人解读《惜花》诗时,往往将它与唐末史实直接联系,例如吴乔云:“余读韩致尧《惜花》诗结联,知朱温将篡而作,乃以时事考之,无一不合。起语云‘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是题面。又曰‘眼随片片沿流去’,言君民之东迁也。‘恨满枝枝被雨淋’,言诸王之见杀也。‘总得苔遮犹慰意’,言李克用、王师范之勤王也。‘若教泥污更伤心’,言韩建之为贼臣弱帝室也。‘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意显然矣。此诗使子美见之,亦当心服。”(《围炉诗话》卷一)姚范对此评极为推重:“看唐诗当须作此想,方有入处。”(《援鹑堂笔记》卷四四)陈沆的解读也基本相同:“此伤朱温将篡唐而作。次联言君民之东迁,诸王之见害也。三联望李克用之勤王,痛韩建之逆主也。结末沉痛,意更显然。”(《诗比兴笺》卷四)今人吴在庆在《韩偓集系年校注》卷二中系此诗于后梁乾化五年(915),此时韩偓身在闽地南安,上距唐亡已有八年,故吴认为:“此诗乃作于唐亡后多年,非唐将亡时诗,以唐将亡时情事比附解释诗句,恐未必符合。”可惜此诗系年并无确据,据此反驳吴乔之解读亦显无力。笔者也不认同吴乔之解读,因为如果每句皆指某项史实,那么此诗究竟作于何年?今检朱温逼迫朝廷东迁洛阳并弑昭宗,事在天祐元年(904)。朱温使蒋玄晖尽杀昭宗诸子德王等九人,事在天祐二年(905)。至于李克用之勤王,如指其在黄巢进犯长安时率军赴难,则事在中和二年(881);如指其在昭宗遇弑后令三军缟素,临终时遗命务灭朱温,则事在天祐元年(904)及五年(908)。王师范之奉诏进攻朱温军,事在天复元年(901)。韩建在华州行在所杀通王等诸王十一人,事在乾宁四年(897)。除了李克用之勤王难以确定年代以外,其余史实皆发生在天祐二年(905)以前。如韩诗全篇皆紧扣史实,则末联乃指唐室将亡而未亡,故必作于天祐五年(907)朱温篡唐之前。这样,此诗必作于天祐二年至天祐五年之间,也即唐朝的末代皇帝昭宣帝时期。韩偓于此时作诗惜花,并暗讽时事,为何所及之时事忽前忽后,时序混乱?且如韩建杀诸王早于蒋玄晖杀诸王八年,为何在韩诗中的时序先后颠倒?而且同样是指诸王被杀,为何叙德王等被杀用叙述语气,而叙较早发生之通王等被杀却用假设语气?可见吴乔之解读其实是穿凿附会,故扞格难通。

且从艺术上看,吴乔之解读也绝不可取。若依此解,则韩诗除了首联以外句句皆实指某事,全篇则浑如哑谜,这是对比兴手法的极大曲解。韩偓诗风,以“词致婉丽”为最大特征,宋人陈政敏和薛季宣皆持此论(分见《遁斋闲览》与《浪语集》卷三〇《香奁集叙》)。韩偓要在咏物诗中暗寓亡国之恨,岂会如此直截浅露!

那么,韩偓《惜花》诗还能“称得上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吗?能!我们先从咏物的角度来细读此诗。古代咏物诗的主流,是咏物中需有寄托,在对物象的描写中需有情感的投射。早在南朝,刘勰就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又云:“写物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到了唐代,杜甫的咏物诗树立了咏物寄情的典范,正如清人乔忆所言:“咏物诗齐梁及初唐为一格,众唐人为一格,老杜自为一格。……当分别观之以尽其变,而奉老杜为宗。大率老杜着题诸诗并感物兴怀,即小喻大,何尝刻意肖题,却自然移他处不得。”(《剑溪说诗》)韩偓生于唐末,作诗咏物当然会继承杜甫的传统。况且韩偓的姨丈李商隐即是咏物诗大家,其咏物之作大多深情委宛,寄托遥深。韩偓年方十岁即以送别诗蒙李商隐之赏识,日后李商隐有诗追忆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之一)李商隐的诗风会对韩偓产生一定影响,乃情理中事。所以韩偓的咏物诗也与李商隐诗一样具有寄托遥深的特点,这首《惜花》诗即是一例。试看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诚如清人姚培谦所评:“此因落花而发身世之感也。天下无不散之客,又岂有不落之花!至客散时,乃得谛视此落花情状。三四,花落之在客者。五句,花落之在地者。六句,花落之犹在树者。……人生世间,心为形役,流浪生死,何以异此。只落得有情人一点眼泪耳。”(《李商隐诗歌集解》引)何焯评曰:“致光《惜花》七字意度亦出于此。”(同上)此评极具手眼。李诗虽然寄托着身世之感,但在字面上则句句皆是写落花。韩诗“意度亦出于此”,当然也是别有寄托,但字面上则句句皆是写惜花。首联开门见山,叙述枝头残花之情状。“皱白”者,枯萎皱缩之白花也。“腻红”者,细腻鲜丽之红花也。白花即将脱离高枝,故离情悲切。红花暂时无恙,然亦深愁盛况难久,故沉寂无语。不同品种的花卉,开花落花都是有早有晚,但是花期短促则是普遍规律。所以在诗人眼中,“皱白”也好,“腻红”也好,都是转瞬即逝、值得哀悼的美好事物。此联的写法颇为新奇,诗人并未说自己如何怜惜残花,而是说将落未落的花朵在枝头自哀自怜。这样的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情感、生气,堪称传神之笔。次联转从诗人的角度来观花:水流花谢,诗人的眼光随着片片落花流向远方。雨淋残花,诗人的心中愁恨堆积。颔联将情思转到飘坠地下的落花:落花随风飘荡,不由自主。如果落处有青苔遮掩,总算是个洁净的去处,诗人还能得到一丝慰藉。假如落在污泥浊水之中,诗人就更加伤痛难忍了。这两联前者实写,后者虚拟,虚实相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惜花、悼花的百转愁肠。末联写落花既尽,春天已逝,诗人无可奈何,只得以酒浇愁。明日重到此地,映在池塘中就只有一片绿阴了!

诗人惜花,多因花期短促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刘禹锡诗云:“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吴融诗云:“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情》)前者实为哀悼少女早逝,后者干脆以“情”为题。杜甫在乾元元年(758)春季在曲江池边看到落花成阵,不由得连声惊叹:“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清人蒋金玉评曰:“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杜诗镜铨》卷四)为何如此?因为此时大唐王朝中兴无望,诗人自己也前途渺茫,满腹愁绪,乃借落花一吐为快。如果说前人的落花诗多抒哀惋之情,那么韩偓的《惜花》诗简直是悲不自胜。如非心怀深哀巨痛,何以致此?对韩偓而言,还有什么比唐朝衰亡更加悲伤之事?所以吴汝伦一针见血地指出:“亡国之恨也!”我们不必将此诗句句落实到唐末史实,诗人的比兴手法是从整体着眼的,他对亡国之恨的抒写也是从整体落笔的。惟其如此,此诗在千古的落花诗中卓然挺出,因为它确实是情深意长的“一首唐王朝的挽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彰明人 。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 另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李白即诞生于此 。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诗名满天下。李白不愿应试做官 ,但诗名远播 ,诗歌在其年轻时已经唱响天下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 ,名震天下 ,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 ,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说喝醉了酒 ,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第一个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第二个,刘氏;第三个,东鲁女子,姓名不详;第四个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所生,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女名:平阳 ;另一子为东鲁女子所生,名:颇黎。李白之所以为子女取名如此,是与他家曾居碎叶有关。西亚、中亚当时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老婆,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李白和第二个妻子刘氏不和,这在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也有反映,诗中“会稽愚妇轻买臣”就是用东汉名臣朱买臣被妻子轻视的典故指他第二个妻子刘氏,说明刘氏有些势力。
第三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7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