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滕子京为什么重修岳阳楼?

华里士 2023-09-12 16:04:36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滕子京为什么重修岳阳楼?这一内容。

滕子京为什么重修岳阳楼?

滕子京是宋代著名官员,也是一代文豪。他的名字因为他与岳阳楼的修缮而被后人熟知。然而,历史上滕子京的表现并不是完美的,他在岳州任职期间,并没有尽到自己为官的责任,反而四处搜刮财富来修建岳阳楼,并为自己树碑立传。因此,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并不太高。

岳阳楼是一座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古老楼阁,始建于大约220年左右,据说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举行阅兵的地方。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岳阳楼已经衰败不堪。直到1044年,滕子京被贬斥到岳州担任知州后,才对岳阳楼进行了重修。滕子京在岳阳楼上刻了许多唐宋文人的诗词,还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了几句。因此,才有了流传千年的《岳阳楼记》。

滕子京原名宗谅,是河南洛阳人,生于991年,比范仲淹小两岁。他和范仲淹于1015年同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滕子京的修缮岳阳楼的举动,无疑是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他积极投入到这个工程中,通过修复岳阳楼的荣耀,使其恢复到曾经的辉煌。在岳阳楼上刻下名人的诗词,更是给这座楼增添了文化底蕴。范仲淹作为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他为岳阳楼写下的几句诗更是让岳阳楼的名声远播。

然而滕子京的作为也暴露出他为官不力的一面。在岳州任职期间,他并没有尽全力去处理政务,而是四处搜刮财富用于修建岳阳楼。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他为官的职责,也是对国家财政的侵害。滕子京过度追求个人功名,让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完美。

综合来看滕子京对于岳阳楼的修缮虽然给后世留下了美丽的诗词和壮丽的建筑,但他在岳州任职期间的种种行为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太高。滕子京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文人的浪漫与文化情怀,也有官员的功利与瑕疵。这样的历史人物,正是让人们更好地思考和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那以后,滕子京一直在地方上,当军事推官一类的基层干部。范仲淹则由于得到了宰相王曾的赏识,被调进京城,当了一名京官,在皇帝身边工作。范仲淹很够义气,没有忘记滕子京这位小兄弟,便向朝廷进行推荐,将滕子京也调进京城。

范仲淹与滕子京情投意合,在许多事情上持有相同的观念。1029年,宋仁宗已经19岁了,可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不肯将朝政大权还给宋仁宗。于是,范仲淹和滕子京先后上疏,请求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

1040年,范仲淹被派到西北边疆,防止西夏的入侵。在范仲淹的推荐下,滕子京也被派来西北边疆,任职甘肃泾州的知州,协助范仲淹作战。

当西夏军队大举进攻时,泾州首当其冲。滕子京手下没有多少兵卒,但他率领部下浴血奋战,召集数千农民坚守城池。后来,范仲淹收到他的求助信后,这才率领宋军赶至解围。

战后,滕子京花了16万贯公款(公使钱),来犒劳边关将士,抚恤遗属,祭奠英烈。谁也没有想到,后来有人会以此为由,对他进行弹劾。

1043年,由于西夏求和,边疆战事缓和,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城,担任副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拜了相后,随即启动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守旧派们对范仲淹群起而攻之。范仲淹深得宋仁宗信任,他们一时半会儿扳不倒,便将火力集中在滕子京身上——他们觉得,把范仲淹的“党羽”滕子京清除后,是对范仲淹的一个打击。

滕子京的“罪状”是现成的,就是花费16万贯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的事情。严格地说,宋朝的公使钱并非公款,类似于官员的“小金库”,允许用于公务接待、馈赠和犒赏。滕子京用于犒劳边关将士,并无不当。所以,范仲淹两次上书宋仁宗,为滕子京辩护。

在宋朝,官员被贬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范仲淹就有被贬到外地做官的经历。滕子京到了巴陵郡后,没有悲观绝望,也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勤于政事,修建学校,治理水患。修建岳阳楼,只是他治理政绩中的一项。在滕子京的治理下,岳州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就如范仲淹所言“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本文涵盖了关于滕子京为什么重修岳阳楼?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相关知识感兴趣,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等等。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背景: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庆历三年(1043),由于群臣交荐,宋仁宗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深知当时“官乱于上,民困于下,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危机,当政以后,力举改革政事。当时,他团结了韩琦、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一大批主张革新的新锐人物,提出“明黜陟、抑挠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主张,想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但因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又因仁宗没有主见,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1044年(庆历四年)春,好友滕子京因受弹劾而被贬岳州。1045年(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被罢免,改知邠州(今陕西邠县),不久又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庆历六年)夏天,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绘了一幅《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他便在九月十五日写成了这篇名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是什么时候又重修过的?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岳阳楼重建是1880年。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清光绪六年(1880)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将楼址东移六丈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黄遵宪登岳阳楼,作《上岳阳楼》诗。清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4年(1908~1915)日本东亚国文书院,先后遗派遣7批学员登览岳阳楼,并记入其编写《支那省别全志》。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岳阳楼的历史发展: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

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清朝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岳阳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7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