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康雍乾三帝是怎么对待岳钟琪的?

话历史 2023-09-12 15:58:59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康雍乾三帝是怎么对待岳钟琪的?。

康雍乾三帝是怎么对待岳钟琪的?

岳钟琪的传奇一生

无论是康熙帝、雍正帝还是乾隆帝,都曾经重用过岳钟琪。作为一位汉臣,岳钟琪长期以来驻守在边疆,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然而这也导致他不可避免地遭受其他人的谗言和皇帝的猜忌。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起有落,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岳钟琪也不例外。然而,总体来说,岳钟琪还是备受重用的,曾经担任过总督一职,手握重兵、位高权重。

说起岳钟琪他的身世并不简单。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第二十一世嫡孙,父亲则是曾经跟随康熙帝征战的四川提督岳升龙。一个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金英雄,一个是当朝官居高位的名将父亲,这些都深深激励着岳钟琪,从小就以祖辈岳飞为榜样。

岳钟琪以刚毅果断和身经百战而声名远播。他在京畿边疆担任要职期间,精心组织边防抵御敌人的进攻,使边境地区得以保持相对稳定。他以娴熟的军事指挥和出色的领导才能,巩固了清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使得这片土地再次安定下来。岳钟琪的重用正是得益于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和出色的治理能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岳钟琪也遭到了不少困扰和误解。因他的权力和身份,许多人嫉妒他的地位,对他进行攻击和陷害。有人散布谣言,指责岳钟琪私心私欲,甚至阻挠他的军事行动。更加不幸的是,他的一些行为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招致了皇帝的不信任。尽管岳钟琪屡次为自己辨白,但是这些谗言和猜忌仍然对他的前途造成了一定影响。

然而历史的真相终将昭示人们。在岳钟琪长期边疆驻守的岁月中,他以出色的治理能力和丰富的军事经验,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尽管遭受谗言和猜忌,岳钟琪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保卫国家的边疆,并且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才干。

岳钟琪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荣耀,他虽然面对不公与厄运,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责任。他的身世和家族历史赋予了他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他的刚毅与智略使他成为一位令人敬佩的将领和官员。岳钟琪的一生,无疑是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段篇章,他的奋斗和付出也是中华民族长久传承的勇敢精神的象征。

虽然出生名门,但是岳钟琪进入仕途的方式还是比较特殊的,他的官是靠父亲花钱捐来的,而且是知府这样的文官。

岳钟琪虽然当上了知府,但是他并不满意。全家都是武将,自己从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也喜欢带兵打仗,他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带兵打仗,上战场杀敌。

公元1711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准噶尔汗国屡屡骚扰边疆百姓,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岳钟琪抓住这个机会,上书朝廷希望能把自己改作武官。

当时朝廷正直用人之际,再加上岳钟琪又是名门之后,所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授予了他中军游击的小官,从此岳钟琪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

公元171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与沙俄勾结在一起,想要吞并西南地区。他们派兵占领了一些地区,许多首领纷纷乘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岳钟琪带领六百精兵作为先遣部队打头阵,并且设计计擒杀了叛军首领达瓦喇札木巴、塞卜腾阿住第巴、达哇蓝占巴等人,许多反叛势力见状纷纷归降。

岳钟琪马不停蹄,设计突袭饶巴成功,活捉了被称为“万人敌”的叛军猛将黑喇嘛,并且攻下了许多地方,为大军的进入提供了基础,直接粉碎了准格尔占领青藏的计划。岳钟琪因此被提拔为四川提督。之后又凭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许多战功。

雍正时期,罗卜藏丹津纠集了一班人马反叛。雍正马上认命自己的心腹大将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叛,这时的岳钟琪被认命为征西副将军和参赞大臣。

公元1725年,年羹尧因为不听雍正的命令被赐死在天牢。岳钟琪临危受命,接任了川陕总督,封三等公爵,掌握着川陕甘三省的兵权,达到了人生中的巅峰。

仅仅过了两年,岳钟琪便受到了雍正的猜忌。当时京城里出现一位蓬头垢面的疯子,在大街上狂喊岳钟琪造反,之后官兵抓了这个疯子,经过审问发现是个疯子。但是雍正知道这个消息后,心中十分不爽。

第二年,靖州秀才曾静致信岳钟琪,希望他能够以自己的祖先为榜样,抗击金人的后裔满洲人,反清复明。虽然岳钟琪骗出了他们的幕后主使,引发吕留良案,但雍正还是对他有了忌惮。

1、以前跟随的是十四阿哥胤禵。雍正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在长期的夺嫡斗争中,他培养出了许多自己重用的人,比如年羹尧、李卫、田文镜等等,这些人他敢放心使用。而岳钟琪虽然是带兵打仗的能手,但是他以前跟随的是十四阿哥胤禵,这让他很忌讳,他害怕胤禵哪天会联合他造反。

2、曾静案的影响。街上疯子的谣传、曾静等人的密信,虽然岳钟琪都向雍正进行了辩解,并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有谋反的野心,但是这些却深深地触动了雍正。尤其是他听到曾静等人拿岳飞抗金的例子来劝岳钟琪,这更让雍正害怕哪一天他会真的抗清。

3、朝中反对派的诬陷。岳钟琪常年在外打仗,而且佣兵自重。那些在皇帝身边的反对他的人或者嫉妒他的人,总是会向雍正说一些岳钟琪的坏话,比如雍正的宠臣尔泰就多次上书弹劾岳钟琪,这些也造成了雍正的不信任。

4、打了几次败仗。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可能一次也不失败。但岳钟琪的这几次败仗却真的不是时候。就在雍正逐渐对岳钟琪产生不信任时,攻打噶尔丹的北路清军因为上了噶尔丹部下的当而导致打败,六万人马仅剩下二千,几乎全军覆没,这让雍正非常恼火。

后来噶尔丹又派人偷袭哈密,放火烧了粮草,岳钟琪派往往增援的石云倬竟迟迟不发兵,最后导致叛军劫持大量物资后安然撤退。雍正再一次发怒,责备岳钟琪用人不当。

在乾隆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37年,岳钟琪从监狱中被释放,但被贬为了庶人。他回到成都老家,安心的享受生活。

但仅仅过了一年,清廷出兵平判大金川叛乱,迟迟无法取得胜利。于是乾隆又想到了岳钟琪,并再次启用他,授四川提督。

他一出山,迅速找出了清军失败的原因,并指挥军队取得了胜利。在这一段时间,岳钟琪还受到了顶头上司张广泗的打压。但岳钟琪实事求是,不被上级所压,最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正确。

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代,完全继承了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也遗传了预备们带兵打仗的基因。岳钟琪历经三朝,一生驻守边疆,平定无数叛乱,可以说是战功赫赫、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关于康雍乾三帝是怎么对待岳钟琪的?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冷兵器斩将之王

冷兵器斩将之王

冷兵器在战场上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几种兵器堪称斩将之王,一种碎顶,一种碎身,一种分为两,一种人马俱碎。碎顶的是大铜锤,这种兵器比较重,一般都在40斤以上。清朝康雍乾三朝名将岳钟琪用的两柄大铜锤重百余斤,这么重的兵器砸到脑袋没有别的结局,就是碎顶。碎身的是狼牙杵棒,这种兵器长约1.5米,两端带刺,重量和锤差不多。

宋将王珪用杵棒和铁鞭,与西夏军作战时,一杵砸死一将,一鞭又砸死一将。狼牙杵棒又重又有刺砸到身上必是肉烂骨碎。分为两的是长柄大刀,这兵器的主要杀伤力就是劈,一劈两半。岳飞就曾用大刀将叛将“自顶至腰分为两”。

人马俱碎的是陌刀,这种刀有世界刀王之称。《旧唐书》:“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陌刀在两军阵前就像铡人马机一样,横招马腿断,竖劈人马俱碎,其威力在当时的冷兵器中无与伦比。

曾煽动岳钟琪举兵反清的曾静,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岳钟琪(1686-1754),四川成都人,他的父亲是四川提督岳升龙,祖先就是赫赫有名的英雄岳飞。岳钟琪出身于武将世家,他不负众望,自幼勤习武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康雍乾之时成为著名的武将。

岳钟琪在康熙朝之时仅担任游击,直至雍正朝之时岳钟琪才得以迅速升迁。雍正元年,因罗卜藏丹津叛乱,所以岳钟琪追随年羹尧赴西北平叛,当时获得战功,所以被封为奋威将军。雍正三年,年羹尧倒台后,令岳钟琪担任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职位,扼守边疆要隘,兵权在握。

但是清朝是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朝代。所以对于汉人总是不信任的,岳钟琪能够凭借着汉人的身份一跃身居要职,也可见雍正用人不拘一格,更体现了岳钟琪的能力之大。

但尽管如此,与此前气焰嚣张的年羹尧比起来,虽然同样为陕甘总督,他的权力显然要小的多,因为他的权威仅限于汉人之内,而对于满人,甚至汉军而言,对其并不服从。不仅如此,年羹尧的前车之鉴,雍正肯定是吸取了,所以对于后来的陕甘总督,也不会放任他们做大。

有意思的是,岳钟琪根本没有反动之心,甚至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造反,但却被强安上了造反的名声,这就与朝廷和民间的汉人这两股力量有关了。

在朝廷之内,身居要职的大学士和王公贵族等,对其戒心很重。多认为他这个汉人靠不住,而且会造反,并提醒雍正皇帝对其加以防备。甚至岳钟琪在进京路上之时,也有人提醒他切勿张扬,以防上面治其罪。

朝中之人出于对汉人的不信任,害怕他造反也就罢了,民间的汉人之中,也流传着岳飞的后代要推翻雍正皇帝的统治这一说法。这就是与曾静有关了。

曾静案发生在雍正六年左右。当时正值八爷党被清理,允禩的仆人太监被流放到西南边疆一代,途中他们散播着雍正皇帝弑父杀弟等一系列罪名,以至于民间多流传雍正是个暴君,需要将清朝推翻,人们才能得以见到天日。

而在大家寻求造反的领导者之时,发现岳钟琪便是汉人的代表,他不仅是一个手握重兵的纯汉人,而且还是岳飞的后代,岳飞当时就是与金作斗争的,而清朝又是后金建立的,所以如此一联想,岳钟琪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汉人的代表,也是造反的主导者。

而怎么才能跟岳钟琪联系上,这便出现了曾静命弟子张熙向岳钟琪投书一事,试图通过书信,劝服岳钟琪造反。而最终的结果是,岳钟琪为了向雍正皇帝表忠心,将曾静投书一事报告给了雍正帝,并对曾静进行了审问,最终导致了曾静案的发生。

岳钟琪尽管没有造反,但也不再为雍正皇帝所信任,虽然也曾命他出征,但最终还是被判了个误国罪。从岳钟琪事件中,也可看出雍正皇帝虽然用汉人,但并未对汉人完全信任的这一事实。因此,历史上的岳钟琪虽然看似手握重兵,且具有很强的军事领导能力,但其权力倒也不是很大。至于曾静等人煽动他反清,多半是文人的天真在作祟。

关于雍正皇帝的资料!急!!

清世宗
雍正皇帝朝服像
年轻时跟从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精通禅学。曾随圣祖巡幸江货币(20张)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河(今河北承德),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今辽宁沈阳)祖陵。康雍乾盛世130多年,雍正的13年起了非常关键作用。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很烂的摊子,而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可以说,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1],就没有乾隆时代的历史辉煌。
雍正皇帝勤于政务、生活俭朴。从历史资料看,雍正现存仅朱批奏折就达35000多件,其总字数以雍正执政13年相除,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即使比之用上电脑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在13年中平均每天写8000多字?更何况一个“日理万机”的政权首脑?这个细节充分说明雍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罕见的勤政皇帝。康雍乾盛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雍正皇帝励精图治的13年,是承前启后的13年,可以说是这一“盛世”的枢纽。雍正夹在康熙、乾隆之间,和他的父亲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儿子弘历在位六十年相比,胤禛在位仅仅十三年,显得十分短暂。但是,他的政绩很可观,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强调务实,多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父亲[2]。雍正十分重视用人,把田文镜、鄂尔泰等封疆大吏树立为官僚的楷模,以澄清吏治。对历年的赋税亏空与积欠这个老大难问题,他雷厉风行地追查到底,查出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雍正四年(1726年)积欠税收一千多万两白银。由于用人和理财有方,雍正时期进入了清朝最富庶的阶段,国库存银达到六千万两之多[3]。康熙晚年众皇子为争夺皇位激烈斗争,使其无力整饬朝政。社会虽然表面繁荣,但内里矛盾已经爆发出来,吏治败坏到惊人的地步,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国库空虚,赈灾无钱,打仗无饷,西部用兵半途而废,这种政治颓势是雍正扭转的。雍正45岁登基,在这之前有多年的办差经历,又有在皇权的明争暗斗中培养起来的政治经验。由于他深知康熙一朝的社会矛盾,又对民间现实有深入了解,即位后,果断清除朋党,不拘一格启用有一定长处的人才,清理中央和各省财政亏空,抄贪官的家,不许贪官家属享受赃银。他在整顿吏治中所采取的许多方式,[4]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清圣祖亲征噶尔丹,从征掌正红旗大营。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
清世宗即位时已四十五岁,加之前此的经历,使他比较了解世情,并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允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允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雍正元年(1723),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二年,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三年,世宗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畅春园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七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密折奏事早在康熙年间已试行,只是在雍正一朝广泛使用),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皇帝读书像
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雍正二年,开始实行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的“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同时宣布取消儒户、宦户,限制绅衿特权,使无论贫富力役负担比较合理。同时,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方针,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并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这是封建统治者的局限性)。他注意兴修水利,除治理黄河、修筑浙江海塘外,命怡亲王允祥在直隶开展营田水利,在宁夏修筑和疏浚水渠。与此同时,实行社会改革。雍正元年,下令削除山西、陕西乐籍,并命其他贱籍也照此办理。后来浙江绍兴惰民、安徽徽州“伴当”、宁国世仆、广东疍户、江苏常熟丐户相继开豁为良,从而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度,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世宗在位期间还注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外交关系。雍正四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雍正书房画册(2张)议,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加强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五年,清廷同俄国订立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在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等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
清世宗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他的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雍正十三年,世宗卒。谥宪皇帝。
编辑本段
雍正年表

在公元1678年,胤禛出生。生母为德嫔乌雅氏(即后孝恭仁皇后)。1岁后,由贵妃佟佳氏(后为皇后)代养。
青年时期的雍正(雍亲王)
公元1683年,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人学习多年。画册(2张)
公元1686年,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祉随驾巡行塞外。
公元1691年,奉父命与大臣女乌拉那拉氏成婚。
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禛与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营。
公元1698年,胤禛受封多罗贝勒。
公元1699年,康熙为成婚皇子建府分居。四贝勒府后扩大为雍亲王府、雍正年间改为雍和宫。
公元1702年,胤禛与胤礽、胤祥随驾巡行五台山并南行。
公元1708年,康熙一废太子。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祺、胤祥一起被拘禁。
公元1709年,胤禛被封雍亲王。
公元1711年,钮钴禄氏生弘历。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与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将王胤禵(一名胤祯)于德胜门。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庆。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公元1722年,十月,前往通州查勘粮仓发放屯结情况,共28天;十一月九日,单招胤禛前往畅春园;十一月初十,胤禛代康熙前去天坛祭天;十一月十三,康熙驾崩。胤禛借《康熙遗诏》,登上帝位。
公元1723年,四月,送先帝往遵化东陵,事毕将十四阿哥胤禵(原胤祯)囚之汤山;五月,太后猝死;八月,秘密立储弘历。
公元1724年,十月,十阿哥胤礻我被革职圈禁;十二月,废太子胤礽病故,追为理密亲王。
公元1725年,四月,将年羹尧发往杭州,降为杭州将军;十二月,以92条罪名令年羹尧自裁。
公元1726年,正月,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除宗籍;三月,将胤禩改名阿其那;五月,胤禵囚于景山观德殿;六月,定胤禩罪状40条,胤禟罪28条,胤禵罪14条;八月,赛思黑死于保定禁所;九月,阿其那死于禁所。
公元1727年,隆科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即将成功,但由于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故不顾失去隆将给大清此次谈判带来多少损失,抓到罪证立即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41条大罪。
公元1728年,六月,岳钟琪举奏曾静案,株连吕留良,吕留良被鞭尸、满门抄斩;同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公元1729年,十月,免曾静死,颁《大义觉迷录》。
公元1730年,五月,胤祥病逝,雍正亲临丧所。以三哥胤祉并不哀痛为由(一说是在雍正的爱子八阿哥福惠夭折时),削爵圈禁景山。
公元1733年,二月,封弘历为宝亲王、弘昼为和亲王。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
编辑本段
整顿吏治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他克服各个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的开
雍正祭月坛的月白龙袍
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的坏况都有很大的转变。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编辑本段
摊丁入亩

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
雍正
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编辑本段
耗羡归公

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这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
编辑本段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精简速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
军机处
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编辑本段
改土归流

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

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编辑本段
开放洋禁

雍正前期严格执行海禁,但后因考虑沿海的确百姓疾苦,于雍正五年开放洋禁。允许民人往南洋贸 易。海禁施行于闽、粤两省。 雍正对当时的鸦片贸易也较为重视,他的鸦片政策是:贩卖毒品,严惩不贷,严格区分药用鸦片与毒品鸦片烟,毒品严禁,药用不干涉,且照顾小本商人的正当利益。对待西欧来的使者,雍正也以礼相待。他虽竭力反对天主教等在中国民间的传播(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于封建皇帝思想的保守性),但同时,他对天主教也并无恶意,五年,博尔都噶尔(今葡萄牙)使臣麦德乐来京。雍正对他的优待使他深为感激。甚至于雍正寿辰之时,在天主堂作祈祷,为之祝寿。雍正还选了一些有才能的传教士在宫中研制外国仪器和烧造材料。马戛尔尼当年来华,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在伏尔泰笔下的“开明”为欧洲人所共知,使他们对中国皇帝(当时是乾隆)与对华通商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他虽然开放洋禁,为南方沿海一部分人民恢复康熙末年被剥夺的谋生手段,促进中国与南洋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
另外,废除贱籍,废除腰斩也是他一个功绩。其实,废除腰斩的原因是这样的:雍正皇帝有一次杀了一个人,是用腰斩,因为腰斩是一刀从腰部砍下去,砍下去之后人还活着,这个人在被砍之后,用手指蘸着血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雍正皇帝听说之后觉得非常惨,所以就下令废除腰斩。
他在位短短的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可以说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
清世宗勤于政务,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取得一定成效,对清代历史发展有一定贡献。但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级。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和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也才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另外,雍正的勤奋不仅是过去皇帝,就算在现代领导人,也没有几个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个月里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雍正(5张)
编辑本段
母子失和

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幼为康熙表妹,时为皇贵妃的佟佳氏(即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所抚养,虽并非过继,但因彼时中宫久虚,佟佳氏以副后身份统摄后宫,位份尊贵,佟佳氏膝下犹空,胤禛出生后数年方诞下一女,旋即而卒,故伊视胤禛为己出,殷勤备至,关爱有加,而雍正则蒙其庇荫,承其恩泽,算起来当是康熙诸子中除了二阿哥胤礽(生母为四朝元老索尼之孙女,索额图之侄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初谥“仁孝皇后”)、十阿哥胤誐(生母为温熹贵妃纽祜禄氏,孝昭仁皇后之妹,遏必隆之女)以外,位份最为尊荣的一位皇子,因此从小即能受到一定的重视。幼时的胤禛乃凭借着这层得天独厚的机缘,被鞠养于康熙宫中,得到父皇的亲自抚育,所谓 “‘母’爱者子抱”,一时之间其乐融融,甚为温馨和谐。他们父子间的感情基础也因这层关系,而显得特别深厚牢固。
清宫惯例,皇子出生后或由官员抚养,或由其他妃嫔抚养,总之一言以蔽之,皇子诞下之后独不可付与生母抚育。这可能是为了杜绝后宫干政吧,所以有清一代,除了慈禧以外,大体上杜绝了后妃预事及外戚祸国的弊政。但是这种“防弊”之策也非一无瑕疵,由于缺乏接触和沟通,这极有可能会导致出现亲生母子间互生隔阂,彼此猜忌,感情不睦,关系漠然等如是尴尬的境况。而不幸的是,雍正和其生母德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陌生而紧张,冷淡而无奈。
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胤禛从出生起即由佟佳氏抚养(胤禛后来回忆佟佳氏时曾感念其“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清世宗实录》第十一卷,第九页。),一直到他十一岁左右佟佳氏病逝,幼年的胤禛都是在这位母亲之呵护和教导下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

清代中雍正有哪些贡献,他的作风是什么?

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锐意拓新,改革除弊。使他在康雍乾三朝,承前启后,名垂史册。作为一个政治家,勤政是他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选储,则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有人说13年很短,我说也不短,当然了,他比他父亲康熙61年是短,比他儿子60年也短,虽然雍正在位13年,但是在“康雍乾”这三代,他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是一个关键的地位。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特别是雍正在制度上做了许多的改革。

第一: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官场上的腐败,看得比较清楚。雍正他45岁继位,盛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连续下了13道谕旨,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还有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严重治罪。

他成立会考府,就是对财政进行审计,审计出问题,要严肃处理,譬如说户部亏空了二百多万两银子怎么办?凡是有关的堂官,在任的、离任的一率退赔。这一招很灵,对官场腐败的风气给予很大的震动,扭转了康熙晚期的官场的腐败作风,整个机关从内阁六部一直到省府州县,出现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一个勤政节俭的局面,国库比康熙的时候就更充裕了。对他评价是这样的,《清史稿·食货志》:“雍正初,整理财政,收入颇增”。史学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都是收到一定的时效,可以说没有雍正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也就没有乾隆的盛世,这是一。

第二:设立军机处。原来清朝军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议政处来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内阁。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之外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开始二三人,后来多的时候到八九人,一般的情况下,五至七人,军机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皇帝几乎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共商军政大事,重大的事情,军机大臣直接奏报到皇帝。但是军机处的权利在内阁之上,明朝以来内阁可以草拟谕旨,对皇帝重要的决定可以封驳,这时候不行了,皇帝大权独揽,军机处的实行,就把封建君主集权专制推到了一个顶峰,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

第三:完善密折制度。密就是秘密。奏折有学者考证,顺治晚年有了,康熙就很多了,康熙的时候,有资格上奏折的大约一百来人,雍正把它推广,取得上奏折资格人大约有1200人左右,就是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奏折可以不通过内阁,不通过议政处,而通过奏事处直接到雍正那儿,雍正把批示也不通过内阁,直接发还到上奏者本人,这样雍正就可以从全国各地各个方面了解下面的情况。密折和军机处合在一起,极大强化了皇权,这是第三。

第四改土归流。大家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它原来的管理体制是土司,头人是土司,头人和土司是世袭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时间做久了没有监督,有的土司做坏事腐败,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达。到雍正的时候,全面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动,所以叫改土归流。这样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区,官员受朝廷的监督,要轮换,这就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也有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摊丁入地。我们中国在皇朝时代,长期以来是土地和人丁分头纳税,土地税、人头税,到雍正的时候,在已有办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摊丁入地制度,就是把人丁的那个人头税摊到土地里头,这可以使得一些穷苦的没有土地的人,免征了人头税,这样一来,它的正面影响减轻了是封建的人生依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康熙50年以后,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了乾隆的时候,中国人口达到三亿,道光的时候达到四亿。

第六:废除贱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贱民,清朝雍正之前也有贱民,当时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有民籍,民籍就是士农工商。贱籍就是贱民,不属于市农工商,他们不能读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变。这些贱民身份很底下,贱籍据说从宋朝以来就延续下来了,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后下令取消贱民,取消贱籍,让他们编为民籍,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这种人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在历史上是有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总之雍正在位13年,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到了雍正的末年,扭转了康熙末年的一些不好的风气,而使清朝的历史继续向上发展。所以雍正既继承了他父亲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纠正了康熙时期一些错误的措施,改变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同时雍正的许多措施,也为后来乾隆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说“康乾盛世”,严格说起来是“康雍乾盛世”。

以上内容均引自《清十二帝疑云》阎崇年 著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另外建议:如果对清史有兴趣但又没精力翻阅大部头史书,可以看看cctv-10 的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云》。另外这些讲座的文稿已经结集成书,同名。深入浅出,有丰富的配图,不同于一般历史著作佶屈聱牙,显得生动活泼,很长见识。我买有,很不错。bt2.btchina.net里面长期有“百家讲坛”系列片的下载。进入网页以后搜索“百家讲坛”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7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