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开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古代人们都非常注重农业的生产,但是农业生产力又非常缓慢,人们又认为孩子越多家里就越幸福,因此他们又都想要去生很多很多的孩子,可是每一户人家的土地都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土地去养活一大家子人基本上不可能,所以在那个社会,吃饱便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心愿。在解决吃饱这个问题上,农民们会去给有钱人家的地主打工却不会自己去荒郊野外找一块闲地种庄稼填饱肚子,他们是傻吗还是因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农民们想要去开垦一块闲地,首先他们得向政府部门缴纳一定的税金才能有开垦的权利,当时的政府是非常鼓励农民们的这一行为的,因此还特地为农民制定了积极有效的的策略,比如提供种子免征赋税,但是期限过了还是需要交税的。虽然这些策略都有利于农民开垦闲地,可是农民们一想到要上交高额的税务,他们也就放弃了开垦闲地的想法,还是选择继续挨饿。
农民们不愿意开垦闲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垦闲地需要很多人帮忙,如果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开垦荒地的,在开垦的时候,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劳动力,还需要一些开垦工具,而在那个时代,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开垦工具能帮助农民对闲地进行有效利用,对于发展落后,农业技术也非常落后的古代而言,开垦工具非常有限,没有这些工具就无法实现荒地的开垦。
想要利用这些开垦的工具就只有和当地的地主寻求帮助,可是当时的地主都是非常傲气的,对于农民的请求他们一般不予理睬,所以农民们觉得开垦既没有好的开垦工具也没有地主的帮助,同时在开垦期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想了又想还是去帮当地的地主种地,在种地期间还有饭吃,这样以来肚子也不会挨饿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农民们都愿意给地主打工,因为在打工期间不仅能够吃饱饭还能够在不交税的前提下有工钱拿,何乐而不为呢?农民们认为只要是不交税的工作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在给地主打工期间,农民们还会时不时的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所以在这两者间农民还是宁愿帮地主打工也不愿意开垦闲地,毕竟自己开垦一块荒地根本就不能够自给自足。
在我国古代因为生产力落后,再加上古代人讲究多子多福,生下的孩子非常的多,因此所拥有的土地根本就不够一家人吃喝,所以有很多的穷人。?
但是为了一家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并不会去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反而是去给地主打工,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经过仔细分析,我发现不可能实现古代穷人开垦自己土地的想法,原因如下:
1、 古代的土地并不归私人所有,而是属于国家的。古代的观念是所有的东西都归天子所有,而皇帝会将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土地都分给亲王贵族或者朝中的大臣,有时也会将土地奖赏给有功之臣。
农民如果要开垦荒地也是必须要官府批准的,只有得到了国家的批准,才能进行荒地的开垦。
2、这些土地的所有者每年都必须向朝廷上缴一定的钱财,也就是赋税。所以对于百姓而言,发现自己所开垦的荒地,种出来的庄稼根本就不够交税。
这些地主自然也不会亲自打理土地,有的地主会选择将土地租给老百姓,收取很高的租金,只有那些还不算特别穷苦的老百姓才能租得起,至于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就只能选择给地主打工,赚取一点极其微薄的糊口钱了。
3、开垦荒地需要人力物力。对于资源比较落后的古代,开垦荒地所需要的牛啊、犁啊等都没有,这些重要的资源都掌握在地主的手中。并且开垦荒地还非常的辛苦,所需要的时间长,所以还不如给地主打工,至少还能够吃饱肚子。
4、就算农民想要自己开垦荒地,条件也不允许,优质肥沃的土地都被地主霸占了,根本没有给底层的老百姓更多的选择。
要么是距家较远,要么就是这块地没有开垦的价值,土地太过贫瘠,根本没有办法种出粮食。
所以对于古代的穷人而言,给地主打工,除了能让全家吃饱外,还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尤其是不需要交赋税,所以剩下的钱财就更多。而且给地主干活,又不是给自己家干活,还可以偷懒,因此就没有那么辛苦。如此看来,对于穷人而言,还是更喜欢给地主打工,毕竟自己开垦一块荒地根本就不能够自给自足。
有一个成语叫做?道旁苦李?。
讲的是魏晋时期大名士王戎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们出去玩,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路旁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又大又圆,所有小朋友都兴高采烈的去采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旁边的大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就不怕被小伙伴们吃光了?
王戎说这棵李树生长在十字路口,每天那么多人路过,居然还能结这么多李子,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棵李树的李子都是苦的,所以路过的人都不吃。
果然如王戎所料,采摘了李子的小伙伴一吃才发现李子都是苦的。
为什么叫垦荒的时期,我要先讲这么一个成语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题目说是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开荒,而要去给地主做佃户,那么肯定不是王朝初期,肯定是中后期了。
那么,王朝中后期好开垦的土地肯定已经被人开垦差不多了,剩下的要嘛特别偏远,要嘛特别难以开垦。
以河南一带著名的盐碱地为例,这些盐碱地绝不是一般普通穷人有能力治理的;上世纪著名的焦裕禄,为了治理河南兰考的盐碱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结果依然是亩均小麦玉米产量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还是科学已经极大发展的近代。
要是古代,普通贫民根本不要想去治理盐碱地,没有哪个能力;再说盐碱地治理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哪个贫民有资本治理三五年盐碱地?
(盐碱地)
而在古代讲究的是?人离乡贱?,古代老百姓对本乡本土的人是很热情的,但是对外乡人可没有那么善良了;别说一代人,几代人都不行,清代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不就是广西土客矛盾导致的吗?
石达开、韦昌辉在广西金田都生活了三代人了,可当地土著依然还敌视他们,把他们视作外人。
所以,在王朝中后期想要开荒没有那么容易。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开荒成功,做小自耕农也没有做大地主的佃户?舒服?。
这一点是有史料可以说明的。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学政李调元是四川人,有一次他回老家遇到了他儿时的玩伴王泽润,王泽润见到李调元,两个儿时好友见面很亲热,聊天的时候李调元才发现王泽润以及从他小时候记忆中的地主子弟变成了一个佃户。
李调元大为吃惊,忙问是不是有土豪劣绅逼你卖地啊?你赶紧说出来,我现在也是三品高官,我一定帮你做主。
王泽润说不是的,是我主动卖了十几亩地,主动做佃户的。
李调元很吃惊,觉得你小地主不做,做佃户,脑子瓦特了吧?
王泽润微微一笑,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王泽润做小地主的时候,虽然朝廷的正税不多,但是地方衙门的各种摊派、加征太多了,是正税的十几倍,他一年辛苦到头都存不下钱,甚至搞不好还要亏。
于是他干脆把地卖给了本地一个举人老爷,而且他还把卖地的钱又给了这个举人老爷,又购买了额外20亩地的永久租赁权。
简单说,就是王泽润把自己十几亩地卖给了一个举人,又用卖地的钱承担了举人老爷另外20多亩地。
王泽润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虽然现在他要和这个举人老爷5:5分账,但是他可以永远租种三十几亩地了,而且分成比例是永远不变,两家人也立了字据的。
虽然分走50%看似很多,但是从此他不用再承担地方衙门的乱摊派和加征了,就连这三十几亩地的田赋也是举人老爷去缴,他只管和举人老爷5:5分账就可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