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允炆真的仁孝软弱,真实朱允炆什么样

历史典故 2023-08-13 10:10:39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朱允炆真的仁孝软弱?真实朱允炆什么样。

朱允炆真的仁孝软弱?真实朱允炆什么样

朱允炆明朝建文帝,被历史上普遍认为是一个仁孝软弱的皇帝。他在面对自己的四叔朱棣时,没有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来抵抗,最终下落不明。对于他的评价,可能离不开“仁孝软弱”这几个字。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看朱允炆在位期间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即位为帝,当时年仅21岁。他即位后,尝试通过改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减轻农民赋税、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等。他还注重教育,倡导儒家思想,提倡文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就在他刚刚上位不久后,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对抗建文帝的统治。朱允炆面对这个来自亲族的挑战时,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进行反抗,而是在战争爆发后选择了北逃。这一举动使得他失去了权力,最终下落不明,成为了千古谜案。

历史上对于朱允炆的描述,大多将他描绘为一个软弱的君主。尤其是在与燕王朱棣的交战中,他曾经说出“勿伤吾叔”的话,被认为是对朱棣过于仁慈。这也使得很多人将朱棣的胜利归功于朱允炆的政治智商过低。

然而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以一时之智慧和决断来衡量。朱允炆面对朱棣的反叛时的选择,可能是出于对家族和亲情的考虑。他可能希望通过避免内战,保护自己的家族成员免受伤害。虽然这个选择最终导致了他失去了皇位,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他的政治智商低下。

而且朱允炆在位期间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尝试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些努力表明他没有完全放弃统治,而是试图通过政策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因此在评价朱允炆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他的整个统治时期,不仅仅局限于他在与朱棣的战争中的表现。他虽然没有通过强硬手段来对抗叛乱,但他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完全软弱无能的君主。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贴上“仁孝软弱”的标签,而应该客观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个,刚刚即位的建文帝,便以谋反的罪名将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朱允炆的五叔)废为庶人。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削齐王(朱允炆五叔)、湘王(朱允炆十二叔)、代王(朱允炆十三叔)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朱允炆十八叔),废为庶人,徙漳州。由此可见朱允炆对待他这些叔叔们可并不手软。

那么建文帝为什么要处心积虑收拾他的这些叔叔们呢?这得从他爷爷朱元璋说起,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面对中国庞大的版图,要巩固统治也不是一件易事。实行分封制,将其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从而对全国进行控制。然而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执意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而此时的各地藩王势力已经做大,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的通知。所以对刚即位的朱允炆来说,削弱藩王势力就是首要事项。然而由于朱允炆过于急功近利,激起了各藩王的不满。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历史上其实发生过多次因削藩导致的战争,如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清朝时期的三王之乱。所以朱允炆推行了历史上很多的皇帝一样的政策,只不过朱允炆因其未能把握局势及方法,导致惨败。

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姓王朝的长治久安,先后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这些被封为藩王的皇子们手握重兵,坐镇一方,其中镇守北方的秦、晋、燕、宁四位藩王实力最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对于祖父朱元璋所分封在外的诸王深感有疑虑,因为这些藩王不仅是他的亲叔叔,而且个个手握重兵。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在其登基的第一年,就采纳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位大臣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之策。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周、齐、湘、代、岷等五位藩王先后被废除。

与此同时,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也受到了来自朝廷的种种限制。建文帝朱允炆不仅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大量的兵力,而且还以防边为名,将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朱棣被迫在北平起兵造反,以计擒杀张昺、谢贵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使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控制北平。之后,燕王朱棣打出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由于北方诸将多属燕王朱棣的旧部,投降朱棣者甚多,所以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内,朱棣先后攻下了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守将宋忠等人战死。随后,朱棣率领燕军挥师南下,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在耿炳文战败后,又改派派李景隆继续讨伐。

但因建文帝缺乏谋略,致使明军主力不断被歼,所以致使燕军一路南下,直逼都城南京。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见燕军势大,开门投降。至此,南京城陷落,皇宫起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难道建文帝朱允炆就没有取胜的机会吗?其实不然,他有过很多次取胜的机会,但是都被他的的优柔寡断,给白白错过了。但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朱元璋还给这位宝贝孙子朱允炆留了一个重要的后手,如果朱允炆在重要关头肯启用它的话,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这个重要的后手,就是镇守西南的30万沐家军。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十二岁起,沐英跟开始随养父朱元璋攻伐征战。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并开始担当军事重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属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在云南平定后,沐英被朱元璋留下来镇守云南。

为什么朱元璋晚年将那些臣宿将诛杀殆尽,却将这位手握重兵的人留给自己尚且年幼的孙子呢?这不是不是自找麻烦吗?

据史料的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

那么朱允炆为何至死也没有动用这支祖父朱元璋特意留下的军队呢?难道他真的是想要找死吗?其实不是他不想调用这支军队,而是他来不及去调。

因为耿炳文、李景隆等人败得实在是太快了,朱棣所率领的燕军很快就兵临南京城下,再加上城中有内应,所以说朱允炆根本没有那个时间了。

关于朱允炆真的仁孝软弱?真实朱允炆什么样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明惠宗朱允炆的能力很强吗?为什么他在执政期间会被称为建文新政?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上任后就做了一件事削藩,结果导致靖难之役爆发了,经过四年左右的战争,燕王朱棣攻破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帝,也就是明成祖。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朱允炆在位期间还是做了一些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建文新政”。但是不不得说,建文新政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这中间出了靖难之役的失败导致自己下落不明终结了改革,另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建文新政很多政策太多理想化,很多根本不可能实施。

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本来太子是朱标,可是朱标早死,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其他儿子,反而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和朱标个性差不多,都属于宅心仁厚,但他相比之下一点经验都没有,是仓促间被选为皇太孙,所以朱元璋为了他可是绞尽脑汁。

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朱元璋除掉了很多开国功臣。洪武31年六月,任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参与国事,明为东宫伴读,实是建文帝之师。

这些人后来可都是建文帝的左膀右臂,建文帝的很多政策均出自他们之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但是他的很多政策是高压的,政治酷寒,法峻刑严。

建文帝登基后,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治氛围,其贯彻的总的精神就是“改严为宽”,同时改轻刑典、宽刑疏法外,还展开对洪武年间的大量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同时他在经济上也进行了改革,同时重农桑,兴学校,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但是它们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办法。

这些措施,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大明的统治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他虚心纳谏,宽和对待大臣,注重礼教德化,是一位宽厚、眼光远大的帝王。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丝毫没有治国经验,而他的智囊方孝孺、齐泰等人,虽然满腔热血,但是同样缺乏经验,统御与领导能力不足。

如果说处于太平盛世,那么建文帝或许会是宅心仁厚的好皇帝,但是当时处于洪武转变为建文的时期,他在施行轻徭薄赋政策的同时决定武力削藩,但是高层决策人,却无一人有军事背景,只是几个书生在决定这一切。?

导致在削藩问题上,犯了错,首先从方案的选择上就犯了错,再加上建文帝的软弱与智囊团书生大臣的偏激,导致一错再错,最终丢了江山,任何改革也只能无疾而终了。

所以不能说建文帝的能力很强,反而差得很。而他执政期间的建文新政也无疾而终。

的朱允炆在历史上真的那么不堪吗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建文帝继位时,明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一贯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5个亲王。诸王不甘心就范,特别是早有践位野心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黄、齐“靖难”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历时4年。最终由于有太监作内应,把守京城(南京)金川门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敌,燕王兵得入京师。其时,宫中大火冲天,燕王清宫3日,未觅得建文帝尸骨。朱棣一朝,不断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始终未得踪影,终成历史一谜。一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一说建文帝率臣下9人,从宫中地道逃遁后,削发易服为僧,皈依佛门,云游天下,不知所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4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