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萧何与韩信的纠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由来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韩信和萧何的出身背景各有不同,但他们却因为共同辅佐刘邦起义开创大汉天下而成为众人瞩目的"汉初三杰"之一。公元前209年,秦朝的统治受到农民的不满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作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将领,韩信最初投奔于项梁,后来加入了项羽的大军。为了使自己的计策能被项羽接纳,韩信多次向项羽上书献策,但可惜项羽对他并不待见,对他的建议也置之不理。
萧何心中明白韩信的才华和能力要远超自己,他真心欣赏这位年轻而有为的将军。然而,萧何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他是刘邦的亲信,是刘邦的臂膀和得力助手。如果刘邦对韩信起疑,那么这两个卓越的人物必然会走向对立,这是可以预见的局面。
韩信出身于淮阴的一个平民家庭,他在经历了艰苦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军事天赋脱颖而出。而萧何则出生在丰邑的一个小吏家庭,他曾在刘邦投军之前担任过州郡官职。两人的相识源于刘邦的征集令,他们都是在刘邦起义的时候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刘邦对韩信和萧何都非常器重,他们分别被任命为将军和丞相,为刘邦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韩信不懈的努力并没有得到项羽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而萧何则始终站在刘邦一边,以忠诚和智谋帮助刘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尽管韩信和萧何在起义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韩信聪明机智,但他没有抓住机会,也没有得到项羽的认可。而萧何则以其深思熟虑和忠诚,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为刘邦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信见项羽轻视自己,便于公元前206年愤而转身投奔斩白蛇起义的沛公刘邦。幸得夏侯婴的推荐,受任治粟都尉这样一个管粮草的小官职务。显然,刘邦对转投的韩信起先也瞧不上,不那么看好。
那时,主吏掾出身的萧何深得刘邦的信任,已是其帐下重要的谋士。萧何对韩信的抱负早有耳闻,多次与之交谈后,便刮目相看,认定谈吐不凡的韩信乃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二人就这样惺惺相惜,成为彼此欣赏的朋友。萧何准备适时向刘邦力荐韩信,意欲共同倾其所能,帮助刘邦一统天下。
原来,已封为汉王的刘邦因封地关中地势偏狭,难以发展。刘邦的部下,有一部分便认为挡不住西楚霸王项羽的进攻,迟早会被剿灭。兼之有些是徐州一带的乡民,想家心切下,便开小差逃亡而去。韩信因感伤于投奔刘邦仍得不到重用,便也随之离开。得到韩信逃跑的消息后,萧何心急如焚,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跳上战马,趁着月色,连夜将萧何追了回来。
这就是"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起初刘邦对萧何此举很是不解,还有些生气,认为萧何亲自去追韩信这样一个芝麻小官,简直是小题大做,浪费时间。当萧何向他详细介绍韩信了不起的军事天才,又苦苦力荐,说:
"主公若甘愿做一辈子的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刘邦一下惊醒,求贤若渴之心瞬间激发。当即下令斋戒七日,设坛筑台,择定良辰后,以九宾礼隆重授拜韩信为大将军,令他统帅汉军平定天下。
自此,在刘邦的重用下,韩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与萧何、张良等一干文臣武将立下了赫赫功绩,成为大汉开国元勋。韩信还被刘邦封为与天王、地王、君王同齐的"三齐王",还授予"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能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五不死的待遇。
然,功高震主。刘邦建立大汉后,担心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韩信若起兵谋反,谁人能敌?就连西楚霸王战神项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在"垓下之围"中只得自刎于乌江。想想这样的后果都可怕,岂不不寒而栗?于是,刘邦便想了很多法子约束韩信。
先是解除兵权,将韩信的"三齐王"改为楚王,后又贬其为"淮阴侯"。就在韩信郁郁寡欢时,又有人向刘邦的夫人吕后密报:韩信因彭越被处死,心怀不满,欲密谋造反。此时,正是公元前196年,刘邦不用韩信,正亲率大军攻打在邯郸叛乱的陈郗。吕后便急召萧何,商量如何处置未能领兵出征的韩信。
萧何明白,此时此景下韩信断然不会乖乖就范,肯定会称病不出,不愿入宫受审。冒然擒拿之下有可能节外生枝,便向吕后献计说,可以刘邦攻打陈郗得胜为由,宫中为之庆贺而宴饮群臣,由他亲自去韩信府上,骗韩信进宫后当即用"五不死"之外的方法一举击杀。
果然,韩信没有怀疑知遇自己的萧何藏有异心,在萧何一番连骗带拐的谎称中,身不由己昏昏然地随之来到长乐宫。吕后见韩信只身赶来,旋即"使武士缚信",又令宫女用布袋将他罩住后,用竹剑将他刺死。这就是《史记》记载的"韩信坏事于萧何"的典故。
韩信就这样遇难于长乐宫钟室。这位军事天才的传奇人生与不幸遭遇,让后人不甚唏嘘。明代诗人杨守正在《拜将坛》中云:"登坛不是萧何荐,高祖何缘得见奇。"亦有诗叹道:"反复谁知相国情,千古难消钟室恨。"可见,萧何反常对待韩何的做法,的确让人难以理解。毕竟他这样出尔反尔的行径,使得韩信惨死,是非常痛心和遗憾的事。
难道是萧何与韩信二人在交往中有了致命过节?其实并没有。萧何力荐韩信后,二人便在一条战壕里结下了更为可贵的战友情谊。韩信也一直视萧何为知音,对他特别尊敬。萧何也从来没把韩信当做敌人看待。只是,忠君的萧何一生追随刘邦,他将匡护大汉天下一直视为毕生的使命。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了刘邦得到军事奇才的辅佐,所以不遗余力地帮助韩信拥得展露头角的平台。"萧何设计害韩信",固然有萧何自保的考虑,更主要的因素是,在刘邦、吕后忌惮韩信尾大不掉之下,萧何担心大汉天下的稳定,不希望再有兵戎之乱,而不得不帮助吕后设计除掉韩信。这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催,亦或是天命昭昭使然。
韩信也罢,萧何也好,都将是烟雨长廊里的一粒尘埃;百年过后,终究只留下一束叹息之光,或深或浅地照耀着前行之路……
以上就是关于萧何与韩信的纠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由来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秦末汉初,淮阴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1、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2、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3、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4、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被人陷害谋反,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5、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3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杨万里生平介绍
下一篇: 妖僧杨琏真迦杨琏真迦被称为妖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