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诗圣杜甫是饱死?杜甫真正死因是?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这种说法最先由现代学者郭沫若提出,他认为杜甫晚年流离失所,后来来到耒阳县,县令非常敬佩杜甫,亲自送去牛肉和白酒。由于送的量较大,杜甫一次吃不完,打算下顿再吃。然而,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牛肉很快变质。变质的牛肉含有剧毒,因此有人说杜甫是因为食用了有毒的牛肉而死亡。然而,这种说法完全是郭老的猜测,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因此,关于杜甫死因的这种说法也缺乏说服力。
关于杜甫的死因,还有一种说法源于伪托唐朝韩愈的名义,他在《题杜子美坟》中提出了"三贤同归一水"的说法。我们知道屈原因沉湘江而绝境,李白则因泛舟江水追赶月亮而溺水,这已经被公认为事实。然而,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作者又让杜甫选择了自沉而死的方式,这看起来非常荒唐可笑,也缺乏可信度。
杜甫怎么死的,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同归一水”的说法。我们知道,屈原怀沙自沉,李白入水捉月,已成定论。而这里作者在没有任何根据地前提下,又让杜甫来了个自沉而死,看起来实在荒唐可笑,亦不可信!
这种说法历来被很多学者和文史爱好者所接受。支持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唐代元稹在杜甫的儿子杜嗣业的拜托之下为杜甫撰写的“墓志铭”。墓志铭中写到杜甫因晚年穷困潦倒,又加疾病缠身,最后竟病死在舟中。这种说法符合杜甫晚年的实际情况,所以会得到众多人的赞同。但是让我们怀疑的是墓志铭的真实性。因为这篇墓志铭是杜甫的儿子托元稹写的,作为儿子,他会不会对父亲的死因作以美化呢?我们不得而知!
这种死因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却具有传统的权威性,因为在正史中有明确的记载。史料显示,杜甫晚年流离失所,乘舟旅居耒阳,遇河水泛滥,被困河中,经旬无食。后来耒阳县令贾氏知道后,把他接上岸,并拿出牛肉和白酒款待杜甫。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被撑胀而死。
不过历史上说的最多的是最后一张,大概是因为后人看他颠沛流离了一辈子,到死的那一天也希望给他一个稍微美好的结局吧。但是这种说法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还是有依据的。
后人描述的具体情形是,杜甫出四川沿水路前往郴州投奔亲戚,途经耒阳的方田驿时,遭遇大水,杜甫的孤船被困江上不得行走,一困就是10天。要说耽误点时间也不算什么,反正没急务公干,要命的是吃的没了,一顿两顿可以忍受,但几天不进食怎么受得了呢?老迈体弱的杜甫处境可想而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诗圣的不幸遭遇被耒阳县的聂县令知道了,这个地方父母官立即实施爱心救援行动,先从洪水中救出杜甫,再遣人给饥肠辘辘的他送来香喷喷的烤牛肉外加一坛白酒。估计聂县令对诗圣的饮食喜好有所了解,故而才能投其所好——喝酒吃肉的确是诗圣平生的一大嗜好。
常言道饥不择食,更何况面对美酒佳肴。快要饿疯了的杜甫当即一顿暴食狂饮,长时间隐忍的食欲是满足了,但他的消化系统承受不了如此突如其来的重负,当天夜里倒下后,再也没能起来。他被酒肉夺去了生命,史称“饫死耒阳”。
以上就是有关诗圣杜甫是饱死?杜甫真正死因是?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李白族叔、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土李君墓志序》云:“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去李白殁时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1)的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白地告诉人们,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称。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诗人的《将进酒》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叙赠江阳宰陆调》有“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赠刘都史》有“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有“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月下独酌四》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这样,学人自然将李白的死因与醉酒致命联系起来,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连升天的灵魂都带着醉意。
现世学者郭沫若由“腐胁疾”得到启发,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认为李白六十一岁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决计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半途而归。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于当涂。
李白是怎样死的?历史上早有病死、醉死、溺死之说。考之正史,《旧唐书》说他“以饮酒过度而死。”《新唐书》只说其死,未言他到底是怎样死的。参之文集墓志,李阳冰仅说“公又疾亟”,未言其死。李华只说他“赋临终歌而卒”,亦未言他因何而死。范传正始说他“盘桓利居,竟卒于此”,是说他死于当涂。刘全白则说他“偶游至此,遂以疾终”,显指他死于采石。稽之笔记歌咏,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见王琦《年谱》)。始有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次记载。继后北宋宣城人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诗中又说:“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宫锦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他把李白醉中弄月翻船而死说得更为形象。接着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亦云:“世俗多言李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于是李白捉月落水之说便广为流传,见之于文人歌咏、画图中的“泛月”、“醉月”、“弄月”、“捉月”、“扪月”者层出不穷,在采石兴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谪仙楼等亦相继出现。更为有趣的是,当时一些
人还把“捉月”与“骑鲸”联系起来,或曰“巨川汇牛渚,下有渊灵宅”,“不见燃犀人,空忆骑鲸客”(贾岛《牛渚》诗,引自《太平府志》);或曰“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丘浚《谪仙楼》)等等,把捉月骑鲸说得玄之又玄。?元明以后,世人多认为这种传说未免过于荒唐,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起而驳谬。最早持不同意见的是元代吏部主事林弼,他在《过采石吊太白》诗中说:“我来酹酒江之睺,春草几绿三尺坟。当年
有孙为收骨,捉月之说谁尔云?”林弼在这里显然是说采石江边有李白坟,当年李白逝世后曾有其孙为之收殓遗骨,那么捉月之说从何讲起?驻太平府监察御史刘泰也云:“两度来游太白祠,祠前松桧绿参差”,“行人莫信荒唐说,犹有青山旧刻碑”。永乐进士当涂人刘琼说:“云锁青山荒冢在,浪中捉月是虚传。”另一位当涂人广州同知倪伯琪也说:如果骑鲸捉月是真事,那末“鲸飞采石醒亦醉,墓在青山是也非”了。后来太仆少卿张文锦则劝说世人不要再传这种流说,他明确指出:“埋玉青山碑可读,骑鲸莫供俗人传。”此后,捉月骑鲸之说似乎有所收敛。?由此可见,李白死在采石很可能。而捉月骑鲸之说,实属后人为了怀念李白,美化诗仙,想当然耳。但空穴来风,不为无因,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牢骚满腹,在怀才不遇,醉酒泛月,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遂有捉月之说,似乎也属情理之中。正如今人安旗在《李白纵横探》所说:“从李白当时近乎疯狂的精神状态来看,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杜甫的死因历来意见不一。《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本传记载:“ ...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于杜甫的死因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杜甫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但不是“饫死”,而是中毒。
根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说杜甫死于牛肉白酒。大历五年(公元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耒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读者》有一篇文章说,国内有个杜甫研究专家在国际上拥有一项独一无二的研究成果,他用了19年时间研究证明杜甫是吃牛肉死的,因此成为权威。
(到底是“是”还是“不是”,没有《读者》,这里不知道对不对)
在草堂影壁前,总统和夫人像其他游客一样也在此合影留念。之后来到“大雅堂”,希拉克在杜甫和李白相伴畅游的雕塑前长久伫立。喜读唐诗、对唐代文化研究很深的希拉克推崇李白杜甫,甚至还写过介绍李白的文章。他与导游姚菲探讨起杜甫的死因,总统说他从书上看到杜甫是吃牛肉喝酒致死的,姚菲委婉地纠正说,现在权威专家认为杜甫是死于消渴症(糖尿病。总统开心地笑了,说自己又学到了一些知识。
唐代大诗人杜甫,被人誉为“诗圣”,他的诗大多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和统治者的黑暗,同情人民的苦难,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历程。富有现实意义,被誉为“诲史”。但是杜甫生前并不得志,穷愁潦倒,晚年更是流离飘泊,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死时才五十九岁。他的死令人惋惜,他的死也留下了一团谜。
有人说他是殁于牛肉白酒,有人说他病死舟中,还有人说他溺于郴水,其说不一。
据新旧唐书记载,杜甫是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的。唐邓处晦的《明皇杂录》更记得很详细:“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这就是说,杜甫是吃得过多,胀饫而死的。有人认为“胀饫”之说不确,而是中毒。其说法是,杜甫阻水耒阳的时候,正值暑天,食物极易腐败,县令送来的牛肉一次吃不完,过了一天就变质有毒了。当时杜甫已年老多病,吃了腐肉,又饮了白酒,加速了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最终心脏衰竭而死。看得出,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唐人李观在《杜诗补遗》中,对杜甫的死因,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甫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州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泊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这一说法无人赞同,被众人讽为无稽之谈。但也有人展开想像的翅膀:如果杜甫是这样落水而死。加上李白的入水捉月而死,屈原的投江自沉而死。正好是“三贤同归一水”了,宁可将大诗人的结局想得浪漫一些。因该想法更无丝毫根据,人们不屑深究了。
大多数人则赞同杜甫病死于湘江舟中的观点。根据大量的史籍与传说,细致考证,描绘了杜甫病逝的前前后后。
大历五年四月,湖南兵马使率兵作乱,潭州城里大火冲天。时值深夜,官军措手不及,潭州刺史崔颢被乱军所杀,百姓仓惶出逃,全城大乱。正在潭州养病的杜甫携家眷跌跌撞撞逃出城外,准备投奔在郴州做官的舅氏崔伟。杜甫全家乘船溯郴水而上,行至耒阳县境内的方田驿时,突然大江涨水,风狂浪急,只得在当地停船。杜甫本来就贫病交加,此地又无亲友接济,一连五六天弄不到食物充饥。后来,耒阳县令聂氏闻讯,派人送来了酒肉,并邀请他到县里作客。杜甫感激不尽,作诗答谢,诗题云:聂束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可惜,水势越涨越猛,答诗送不到聂令手里,眼看又要挨饿,只得掉转船头,下衡州去了。大水退了以后,聂令派人再邀杜甫,只见茫茫江水,杳无踪迹,遂断定杜甫一家已被洪水吞噬,十分遗憾,只好拾起杜甫遗落的靴子,建一座衣冠墓纪念杜甫。其时,杜甫已回衡州,停留几日后,仍以船为家沿江而下。其间,杜甫还在船上作过一首诗《过洞庭湖》:“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
沿江两岸没有落脚之地,杜甫又在船中住了一秋一冬。凄风苦雨使他的风痹病日益加重,最后竟卧床不起了。偏偏此时祸不单行,杜甫的幼女天亡了。巨大的打击,使杜甫再也经受不了,竟病死于船舱里,时年五十九岁。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归葬,只有将其灵柩暂寄于岳阳。四十三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运到河南偃师,正式安葬在首阳山下。当时,杜嗣业曾请求诗人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中,记载有“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句,证明杜甫确系病殁舟中。
应该说,这段描述,是颇为合理的解释。
对杜甫死因的探讨,至今并未取得一致见解,但随着考证的步步深入,这个谜还是不难解开的。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都说,杜甫是因为吃了太多牛肉、饮了太多白酒而亡。《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其时杜甫人在耒阳,遇见洪水,多日没有进食,后来县令以烤肉、白酒款待,杜甫大醉,当晚就死了!
根据元稹所撰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等语看来,杜甫又彷佛是衰老而死的。至于其他没有证据的说法就没有必要分析了.
新旧唐书这类的史书,可信度比较高,但是叙述皆采用唐《明皇杂录》,《明皇杂录》又多虚构故事,使这个死因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了.
大陆学者郭沫若在其《李白与杜甫》一文,说到杜甫之死的时候,是倾向杜甫因食物而亡一说的。郭沫若极富技巧地推论∶吃肉、饮酒为啥会要了杜甫的命呢?因为,杜甫吃的正是腐肉!
他认为杜甫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但不是“饫死”,而是中毒。
根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说杜甫死于牛肉白酒。大历五年(公元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耒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没有可能是撑死的呢?撑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撑死,而是很久吃不到东西,肠胃已经极其薄弱,一次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胃扩张而死亡.
如果是中毒呢?
发洪水容易引发瘟疫,像动物都会被细菌感染,说不定县令送来的肉已经成瘟肉了但是谁都不知道,而大诗圣又饥肠辘辘哪里顾得了卫生不卫生,吃到嘴里也没啥感觉就填饱肚子而已,就食物中毒去世了。如果杜甫确因吃变质烤牛肉而死,那么以肉毒杆菌致死的可能性为最大,因为肉毒杆菌特别喜爱在腐败的肉类中生长、繁殖,且毒性特别强,医学家们认为,2.5克肉毒杆菌毒素即可毒死上百万人。如果杜甫是属于饮白酒过量而死,那么是属于酒精急性中毒而亡。因为过量的酒精能损害人的中枢神经、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使它们急性坏死。何况,晚年的杜甫,健康已处于每况愈下的状态。
可以看出,根据记载,杜甫是当天晚上死的,也就是说吃完牛肉后不久就死了,如果是食物中毒的话,应该是等牛肉变质之后才会死,即使当时环境再恶劣,几个小时是不会变质的,县令是因为仰慕杜甫才派人送酒菜的,所以不可能故意毒害他,如果想害他不管他就得了,用的着下毒吗?而且杜甫得罪权贵也得罪不到一个小小的县令,所以杜甫不会死于食物中毒,主要原因应该是急性胃扩张.
急性胃扩张(acutedilatationofstomach),是指在短时间里,胃内大量积气和积液,并伴有反胃性呕吐、进行性脱水和尿闭,若不及时处理,往往导致死亡。
急性胃扩张的病因是多方面的:a.约有70%的病例继发于腹腔手术后,这与麻醉时咽入过多空气,以及麻醉、手术引起反射性胃运动抑制有关,作胃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胃壁张力和蠕动减弱,更易发生胃扩张。b.暴饮暴食亦系一重要病因。c.此外,尚可见于长期吸氧、急性胰腺炎、尿毒症、肝硬化合并肝昏迷、糖尿病合并酸中毒,以及脊柱骨折后上石膏背心等患者。当胃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胃壁肌肉张力减弱,使食管与责门、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形成锐角,阻碍胃内容物的排出,膨大的胃可压迫十二指肠,并将系膜及小肠挤向盆腔。因此,牵张系膜上动脉而压迫十二指肠,造成幽门远端的梗阻。唾液、胃十二指肠液和胰液、肠液的分泌亢进,均可使大量液体积聚于胃内,加重胃扩张。扩张的胃还可以机械地压迫门静脉,使血液郁滞于腹腔内脏,亦可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最后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大量呕吐、禁食和胃肠减压引流,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导致死亡.
一般情况3天左右才会死亡,但杜甫身体不好,在登高中已写到"多病"和"新停浊酒杯",戒酒的原因就是因为身体不好,而且当时环境恶劣,病毒滋生,所以加速了他的死亡.
综上所述:杜甫的主要死因是急性胃扩张,中毒为次要原因,而且这里说的中毒是指吃饭不注意卫生,而不是郭沫若先生所说的牛肉变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太史慈是怎么死的
下一篇: 盗嫂受金的典故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