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汉朝历史李广难封侯的原因探究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在平叛吴楚七国之乱期间,李广擅自听从梁王刘武的调遣,这令汉景帝非常不满。毕竟李广是依靠皇家供粮的人,怎么能听从地方诸侯王的指挥呢?如果梁王刘武命令你率兵来攻打我,难道你也会来吗?因此,汉景帝没有封赏也没有处罚李广,对这次战争的处理非常含糊。正是因为这件事,李广与封赏失之交臂。由此可见,在汉景帝朝廷中,李广已经没有被封赏的机会了。
这一战的处理方式,汉景帝对李广是既没有封赏,也没有处罚。李广就这么完美的与封侯错过了。就是因为李广做错了这件事,也就表明他在汉景帝朝已经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时间很快来到了汉武帝朝,因为李广这时候已经成了三朝老将,所以,汉武帝对李广也是格外的器重。汉武帝是一心要剿灭匈奴的,老将李广正好有了用武之地。看上去李广封侯的机会似乎又有了。可是,李广在汉武帝朝打匈奴的战绩一点点都不亮眼,和卫青、霍去病比起来,简直是惨不忍睹。
汉武帝一次次派李广出兵打匈奴,李广一次次错过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一时期,李广的运气似乎很差,因为他在大漠中行军,不是迷路,就是找不到匈奴。好不容易找到匈奴,还被打了一个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若是以后不出征打仗了,也就意味着李广此生封不了侯了,打了一辈子的仗,到头来连一个侯都没被封上,这对于李广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还不如来个一死百了痛快。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汉朝历史李广难封侯的原因探究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由于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对李广事迹的描述,让我们对李广的形象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李广悲惨的遭遇十分同情。李广为汉室江山征战一生,却临死也没有实现封侯的夙愿,实在让人感到惋惜。后人还为此写过一句诗,那就是“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那么,李广难封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李广的生平,去看看他没有封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知道,汉朝的封侯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那就是在建国的时候,刘邦和大臣们约定的,非刘氏不王,无功不得封侯。李广要封侯,就要至少符合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功。
李广是秦朝世家军人子弟,当然带兵打仗有他的家传。再加上猿臂善射,在军队中很快脱颖而出。史书上说,汉文帝曾经很欣赏李广的才能,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就在李广心中播下了依靠军功封侯的种子。
但是,李广并非不是没有遇到时机。虽然在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大的战争,可是,汉文帝去世后,连续两代君主,汉景帝和汉武帝都发生过大的战争。李广也参与了这些战争,可是他还是没有能够封侯,那么时机不利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在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七国之乱。在这次战争中,李广大显身手。他在战争中夺取了对方的旗鼓,立下了功劳。按理说,有这样的功劳是够得上封侯了。因为在后来李广的儿子就是因为跟随霍去病出征,在战役中夺取了匈奴的旗鼓被封为关内侯的。
但是,李广却没有被封侯。为什么?这是因为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所以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这个问题就显示出了李广在政治上的问题。梁王是汉景帝的一奶同胞的弟弟,仗着母亲的宠爱,觊觎皇帝的宝座。李广是汉景帝的将军,却去接受梁王的拉拢,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个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从此,李广被汉景帝打入另册,再也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李广被世人称为飞将军,其英明神武不言而喻,他之所以在汉匈战争中多次失利,落得“难封”的局面,是由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
汉武帝在位时,主要的对外战争就是抗击匈奴,可以派去的将领有卫青、孙敖、公孙贺和李广。公元前129年第一次汉匈战争,汉武帝安排这4个将领带兵从不同的方向去抗击匈奴。公孙贺带领军队走的那条路荒无人烟,只好无功而返。公孙敖则吃了败战,损失7000人马。卫青就很幸运地碰上匈奴的弱兵,所以卫青一路杀敌,砍了700多人。
李广是最倒霉的,他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军,刚出塞外就被匈奴包围,奋力抵抗还是抵挡不了,被匈奴生擒。不过后来他又抢回一匹马带上其他幸存者逃回了长安。回到长安,汉武帝论军功赏赐,卫青获得奖励,败将李广就被贬,失去了官职。
李广被免去官职后,终日浑浑噩噩,经常和朋友一起借酒消愁。有一次出门打猎,喝多了久,夜晚经过灞陵亭,当时的县尉不准李广通过,李广说自己可是飞将军,这县尉还是不给过,俩人因此有了过节。
后来匈奴再次来犯,汉武帝又派了卫青和李广去平定匈奴。因为在第一次汉匈战争时匈奴已经领会了李广的英勇,所以这一次,匈奴们见到李广就绕道走,避免与其正面冲突。李广这次没有机会打仗,也就意味着没有机会计功受爵,他非常懊恼。他只能是上山去打老虎,下了山又把之前有过节的县尉召到军营,然后把他斩了。
因为这几次汉匈战争中失利,后世人们就感慨说“李广难封”。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飞将军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而失道,遂引刀自刭。一代名将最终引决自裁的命运足够震撼人心,而“李广难封”也就此成为一个再也无可更改的历史事实。但是,在陷入情感震动的同时,求真的史心也驱使学者们追问李广终未封侯的历史原因。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李广本人。或许是汉代崇信占侯的风气使然,更或许是对自己长久以来陷入难封境遇的不解,迫切想要知道原因所在的李广向一位叫做王朔的望气者寻求答案:“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王朔的回答是:“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按李广曾于任陇西守期间,一日而杀羌人降者八百余人。望气之言固不足信,而杀降虽涉及道德因素,却终究归于命数果报之说,自不被史家所采。
现代学者有论证李广因军功不够而不得封侯者,并对封侯战功的标准进行了推测。其实在上引之文中,李广已言及自己“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然史家真正想追问的并不是死去的史实和一个无可争辩的客观军功标准,而是从根本上导致李广无功以封侯的历史原因。但太史公却在一开始,就赋予这种追问以文学的面貌;而《史记》也以史学巨著的身份,宣告了“李广难封”这一文学命题的诞生。
一、名将遭遇与时代悲剧的文学呈现
李广少年时便以勇猛善射成名中国,匈奴亦称其为“汉之飞将军”,本传有云:“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太史公借公孙昆邪之口道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而文中所记李广以百骑却匈奴数千骑、被匈奴生得却脱还、射箭没人石中等事,更增李广之不同寻常。不仅如此,太史公还插入程不识小传以与李广对比,写李广“行无部伍行陈,……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而程不识则“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两相对比,极力突出李广简易、不循绳墨,并直陈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正是李广的气与勇,赋予他巨大的声名。但汉文帝却对李广下了这样的论断:“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一语成谶,李广终身都被笼罩于不封不遇的命运中而无法逃脱。
虽然李广历文帝、景帝及武帝三朝,但有论者因文帝之言指其不能任贤。《旧唐书·魏元忠传》载魏元忠上封事书,谓文帝“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反叹其生不逢时。”钱锺书先生论《李将军列传》时,亦多举以文帝语“为口实而嗤文帝者”。但姚苎田于此评道:
文帝之言,……意正以广才气跅弛,大有黥、彭、樊、灌之风,当肇造区宇之时,大者王,小者侯,取之如探策矣。今天下已定,虽勒兵陷阵,要必束之于薄书文法之中,鳃鳃纪律,良非广之所堪也。故叹息之。
按《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颜师古注:“趼者,趼落无检局也。弛者,放废不遵礼度也。”@姚氏以李广才气跌宕,不拘文法,非平安将军,固不遇于当世。宋人吕祖谦亦尝言:“世变有文质而人物有华实,汉初人物固非中叶所能用也。李广生非其时,其留落不偶何足怪哉。”吕氏偏重史评,无如姚氏之文评明白,但将太史公的叙述放入武帝时代之大背景下考察,亦可见其用心之深。
文载李广从弟李蔡于景帝时“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但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文中“积功”一语亦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和《万石张叔列传》,袁盎为丞相申屠嘉谋曰:“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而太史公叙万石君“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积功”与“奇计野战之功”相对,李广不拘文法之才气与万石君“恭谨无比”相对,李广声名天下与李蔡名声逊色相对,然几者俱封而李广不遇。考虑到本传中对万石君之恭谨颇有微词,则太史公赞许李广之才气便不言而喻了。
然而,以李广不拘文法的才气和他人的庸谨对比,并不仅仅是一种笔法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理想性格的选择。武帝时代之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而这与武帝的专制欲望有直接的关系,终武帝一朝,或自杀、或被杀、或族灭的丞相计有窦婴、李蔡、庄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氂,而获罪罢相和未及触罪而先死者已属万幸,故一时将臣虑计于避祸,恭谨文法而已。若贵幸如大将军卫青者亦不过“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事实上,汉初的陈平、张良就已经开始以黄老之术避祸远灾,至武帝时“大一统的一人专制”,遂形成了紧锁一代士人眉头的“压力感”。于是先秦战国时代士人意气风发的精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命运的慨叹,如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一直上溯到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都充满了“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原《涉江》)的失路之悲。而具有相同性质的东方朔《答客难》则明白的指出战国士人与当下士人命运霄壤的原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可以说,感叹生命的壮气与理想的屈膝成为集中出现于那个时代的文学主题。因此,李广的不拘文法和程不识的谨于文法未必有优劣之分,太史公在这个才气纵横而不循绳墨的传奇将军身上,寄托了远超现实的理想诉求。故而,在李广负气斩杀霸陵尉一事上,《史记》虽未隐而不书,但在文学效果上,更多的则是呈现一个传奇将军的任气性格。直至失道获罪,李广仍气不自休,不堪以六十之躯来复对刀笔之吏,放弃可以赎罪免死的机会而引刀自刭。英雄末路,正是一个时代的慷慨悲歌。
二、马班异同视域中的“李广难封”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五云:“《史记》之于《汉书》,气胜也;《汉书》之于《后汉》,实胜也。”其实《汉书》实胜《后汉》的说法亦可用来评价《史》、《汉》之差异。《史记》长于文而《汉书》重于史,故《史记》气盛而《汉书》实胜。汉书武帝以前纪传,班固基本采用《史记》原文,然其间文字多有增删和修改,史家以此论马班异同者亦大有人在。但史、汉之别,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更是文学上的不同,以及隐藏其中的马班两家迥异的思想路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参加了,而且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的陶望卿最终结局
下一篇: 赵光义是怎么对待皇嫂宋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