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朝历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有一件事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很疑惑,周朝、汉朝、晋朝、宋朝,因为中途灭亡了被重建,因此,历史上对这些朝代都分开称呼。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但是,唐朝实际上中途也被灭亡过,而且还不止一次。武则天曾灭掉唐朝建立“周”,后来安禄山又攻破长安建立“燕”(差不多也相当于被灭),可是,为什么连续两次被灭的唐朝,却并没有被分开称呼,还叫做唐朝呢?
(武则天剧照 )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唐朝的都城一直在长安。
周朝、汉朝、晋朝、宋朝在遭遇变故后,都迁都了。周朝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汉朝都城从长安迁到了洛阳,晋朝都城从洛阳迁到了建康,宋朝都城从东京迁到了临安。
不过,唐朝的都城却一直没有搬迁,一直在长安。
当初武则天建立武周后,就把都城从长安搬到了洛阳(据说她是害怕王皇后和萧淑妃死前说过的咒语),并且把洛阳升格为“神都”。但是,当唐中宗继位以后,又把都城搬回到长安。也就是说,这一次变故,唐朝的都城并没有改变。
后来,安禄山称帝,建立大燕。安禄山确定的都城是洛阳。不过,当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带领唐朝军队平定“安史之乱”后,虽然长安遭受了“安史之乱”的严重破坏,但是,唐肃宗依然确立长安为都城。
都城对一个朝代很重要,正是因为都城发生了改变,朝代的称呼才发生了改变。比如,长安在西边,所以前面的汉朝叫西汉。洛阳在东边,后面的汉朝叫东汉(这是现在史学上的称呼,以前的称呼则是“前汉”“后汉”)。
当然了,也并不能说都城迁移了,朝代就会变。历史上有盘庚、拓跋宏、朱棣、顺治等都迁过都,但是因为这些迁都并没有影响任何皇权变化,甚至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因此,并没有因此就把一个朝代分开成两个朝代。
(安史之乱)
二、唐朝的国土没什么改变。
周朝、汉朝、晋朝、宋朝,前后两个朝代,其国土面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周朝在经过动乱和犬戎入侵后,失去了大片国土。周王室的王畿之地,更是变得非常少。晋朝在“五胡乱华”后,东晋也只是拥有南边的少量土地。宋朝北方的大片土地,也已经被金国给占领了,只能偏安南方。
而唐朝虽然经历了武周的改朝换代,以及“安史之乱”。不过,当唐朝恢复以后,国土面积却并没有什么改变,基本上还是原先的那些。因此,这也让唐朝前后实质上改变不大。
(李显剧照)
三、唐朝的权力格局变化不大。
唐朝虽然经过了两次大的变故,但是国家的权力格局却几乎没有改变。唐中宗李显早就被立为太子,虽然被废过一次,但武则天当政的晚年,又把他再一次立为太子。虽说他后来的皇位,是靠自己夺取的。不过,就算他不夺取,等到武则天去世以后,他依然会当皇帝。也就是说,唐朝在那会儿除了改一个名外,其它几乎都没有改变。
至于“安史之乱”,严格地说,还不算唐朝被灭国,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当时只是控制了唐朝的一部分,他们建立的政权,只能叫割据政权。唐朝的权力格局,依然是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继承了皇位,而且唐肃宗早就被唐玄宗立为太子,他也只不过像唐中宗那样,提早继位而已。
除了皇帝外,朝中大臣,以及朝廷的权力结构体系,唐朝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没有什么大的震荡。
周朝、汉朝、晋朝、宋朝情况要复杂得多。汉朝和晋朝,后面那个朝代的皇帝,与前面那个朝代的皇帝关系,就不是很紧密。刘秀和司马睿,都只能算宗室成员,并不是原来朝代皇帝的嫡系。周朝和宋朝,后面朝代的皇帝,虽然是前面皇帝的嫡系(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儿子,宋高宗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但是,他们都不是上一个皇帝确立的,是自立为帝的。所以,缺乏明确的继承关系。
因为有以上三方面的综合考虑,因此,周朝、汉朝、晋朝、宋朝都被分为前后两个朝代,而唐朝却没有。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唐朝是被朱温灭的。
唐王朝的灭亡,和其中末期的战争、民变、藩镇、宦祸是分不开的,从一个强盛的王朝到不停的战乱,最后到藩镇割据,接着等待他的就只剩下消亡了。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就此灭亡。
唐朝灭亡的因素
宦官擅权: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把握禁军,权利十分大,从前拥立唐代宗即位。唐宪宗,因为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从前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错。
藩镇割据: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心之间,为了抢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峻地威胁着大唐的一致。
朋党之争:两党官员之身世,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身世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身世者。两党的奋斗,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不合。
黄巢起义失败之后,唐王朝名存实亡。史称:“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经过这场风暴,唐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藩镇之间经过互相攻战,最后仅剩下十几个。当时势力最强的是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在河南),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山西),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在陕西凤翔),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在河北北部),镇海节度使钱镠(在浙江),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在江苏扬州),西川节度使王建(在四川成都)。
唐僖宗死后,宦官杨复恭立僖宗之弟李晔为帝,是为昭宗。这时宦官与朝官之间的斗争,也越演越烈,各自拉拢藩镇以为援助。901年,宦官韩全诲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宰相崔胤勾结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四人各为表里,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韩全诲逼昭宗至凤翔,投依李茂贞,朱全忠带兵七万入关。
903年,朱全忠打败了李茂贞。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并将昭宗交给朱全忠,于是昭宗又回到长安。崔胤指责宦官“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朱全忠以此为理由杀宦官数百人,于是,宦官在这次事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904年(天佑元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等,逼昭宗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又杀昭宗,立昭宗十三岁的第九子李?为傀儡皇帝。第二年,朱全忠为了减少他称帝的阻力,又将宰相裴枢、崔远等朝士三十余人杀死。907年,朱全忠废李?,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朱全忠封李?为济阴王,次年杀李?。唐朝自618年(武德元年)建国,至907年(开平元年)被朱全忠篡夺,前后存在了289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