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219年,关羽奇袭襄樊,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摄于其威势,都有迁都避其锋芒的想法,可惜关羽的威风很短暂,仅俩月不到,关羽就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之下败走麦城。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关羽于219年12月被害,之后曹操也一病不起,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两位英雄可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荆州危机也成了曹操生前最后一道难题,曹操虽然解决了荆州危机,可曹魏政权内部的危机却应运而生,曹操之死留下的权力真空,让曹魏朝堂再次变得风云难测。
最大的危机发生在军队内部,一支近三十万的部队,竟然随着曹操之死而突然消失了,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要知道曹魏的总兵力不过百万,突然少了三分之一,任谁都能猜到这里头必然暗流汹涌。这支部队为何消失,他们又去了哪里,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消失的这支部队并非散兵游勇,他们是曹魏政权的正规军,而且是精锐部队,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且这支部队也是跟随曹操最早最久的部队,他们就是三国著名的青州兵。
熟悉三国的朋友对青州兵肯定不陌生,青州兵可以说是曹操创业掘到的第一桶金。公元190年,讨董失败的曹操决定自主创业,创业初期曹操的事业举步维艰,手中兵力少得可怜,身后地盘杯水车薪,转机出现在192年,这一年曹操拿下了兖州,有了一块可以作为大后方的地盘,更重要的是曹操接管兖州之前,竟然招降了聚集于青州的黄巾军。
相比于兖州,青州黄巾军对曹操更加重要,因为这支部队足有百万之众。黄巾军通常是军民杂居的部队,青州黄巾军里头既有青壮汉子,也有老弱病残,青壮汉子可以冲扩曹操的兵力,老弱病残可以填充兖州,若兖州没有足够的人口,曹操拿下一座死城也无济于事,所以青州黄巾军对曹操的意义远胜兖州。
曹操从这百万青州黄巾军中挑选出能征善战之辈,组成正规军,并称之为青州兵。整编青州兵的曹操,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青州兵使曹操成为一个有实力染指天下的诸侯,说青州兵是曹操的第一桶金一点都不为过。
这么古老而强大的一支部队,为何在曹操死后就突然消失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青州兵的两个特点,其一便是规模庞大。
前文说到青州黄巾军有百万之众,而且是军民杂居的部队,这么庞大的部队被曹操精编,所组建的部队必然也不会小。事实上被整编的青州黄巾军有近三十万人,而且这支部队除了军事作战之外,还是一支屯田部队,战则为士兵,休则为农民,这种耕战结合的模式一直延续到最后,也正是因为青州兵任务繁重,故而一直维持着庞大的规模。
兵者,国之重器也,既能保家护国,也能祸国殃民,青州兵如此庞大规模,要是不忠于国家,势必会酿成大祸,这正是青州兵消失的原因之一。
当然,光说这一点还不好理解青州兵为何会消失,更重要的是青州兵的第二个特点:青州兵只效忠曹操!
前文说到青州兵是被曹操招降的,想必青州兵在归降之初便跟曹操定下了生死契约。青州兵跟了曹操二十多年,曹操一直对他们视如己出,可谓是嫡系部队,也可说是曹操的私人武装,青州兵只效忠曹操,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对曹操而言,这大概是一桩美事,可对曹丕而言,就伤脑筋了。曹魏的旧主子驾鹤西去了,青州兵又不买新主子曹丕的账,近三十万人不听号令,曹丕这个魏王如何坐得稳。
青州兵危机如何解决?既不是血腥镇压,也不是安抚收编,而是和平遣散。解决这场危机的人是贾逵。据《魏略》记载:
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魏王新丧,青州兵便敲着鼓各自散去,魏国朝堂岂能容忍这种无视军纪的部队,有人建议严惩青州兵,而贾逵则建议让青州兵领了通关公文,凭着公文可到各地安家。
理由也简单,青州兵规模庞大,这么多年来他们只听曹操调令,要是此时严惩不听调令者,很可能激起哗变,三十万士兵哗变,曹魏政权很可能顷刻覆灭,贾逵安抚遣散的举措显然更稳妥。
自此青州兵便消失了,曹魏没了三十万青州兵,却多了三十万老百姓,这个结局也算圆满。
为何曹操去世了以后,军中大将许褚就消失了呢?为什么曹操一死,“虎痴”的许褚也消失了,看看曹丕的操作就知道了
曹操这个人是个矛盾体,他天生多疑,但他奉行“用人不怀疑人”的方针。 曹操的武艺不高,他怎么能在这个乱世里生存呢? 他的两个保镖可以立下很大的功。 曹操有两个保镖。 一个是典韦,一个是许褚。 典韦出生在陈留己吾村的普通老百姓家里,不仅更大更魁梧,饭量也是普通人的好几倍,力量惊人。 然后,他惊人的臂力被夏侯惇赏识,被曹操推荐。
典韦来到曹操以后,给他留下了个人战斗力强、力量强、能打的印象,但带兵能力一般。 既然他没有展现出成为名将的潜力,曹操当然不打算培养他。 为了发挥典韦的优势,曹操任命他为亲兵,护卫自己。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宛城张绣看到张绣嫂子,强行占为己有。 张绣叛变,混乱中典韦让曹操轻骑逃跑,自己拼命断裂后,力战而死。
曹操一夜风流惹祸,典韦白白送命。 他的继承人是“虎痴”许褚。 徐楚是安徽亳州人,天生神力,一只手拖着牛尾走了一百步,而许楚天生鲁莽,但这家伙能力高,忠于曹操,在曹操征战的时候,徐楚紧跟曹操的步伐,在他左右拼命捍卫。 渭南之战,面对马超的追击,许褚手持盾牌划了手,身上的箭还能把曹操送到安全地带。 之后在与马超的战斗中,足以说明他的勇武。
许楚依靠自己的手臂,得到曹操的信任,从都尉奋斗成骨干将军。 但是史料中关于许裈的记载在曹操死后很少,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许褚是曹操贴身保镖,许褚如果想被记载在历史上,首先许褚在外面做了很多大事才能被载入史册,但是许褚追随曹操的时候,有南征北战的机会,曹操死后,他在曹家被重用,但是
曹操死后,许褚悲伤,躺在他的棺材上悲伤,甚至当场吐血。 从那以后,身体比以前大了,不再像以前的英勇力量优越了,而是冠以三军,当时的野心和志向没有千里的野心。 从那以后,许楚的身体每天都在走下坡路。 但是许褚忠心无二,曹营内部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代替。 这是曹丕看到的,记在心里。 所以曹操死后,许褚依然被重用。为什么曹操一死,“虎痴”的许褚也消失了,看看曹丕的操作就知道了
曹丕继承王位后,将许褚封为万岁亭侯,管理中军禁军,担任宫中护卫,得到曹丕的信任。 后来曹叡即位时,许楚被封为牟乡侯,但不久便去世,死后称壮侯。 读了许褚对曹操魏国政权的贡献,进行了厚葬,同时册封他的儿子徐仪世袭许褚爵位,封他的另外两个儿子为侯。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一起走进了解许褚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里,许褚非常厉害,作战勇猛少逢对手。他对曹操忠心耿耿,曾多次把曹操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曹操对此人也是非常器重和信任。
许褚生于安徽,身材高大威猛,胆气和力量不同于普通人。早年他在老家,跟流氓反派做斗争,曾经靠一只手握住牛尾,走了上百步让贼寇们心生恐惧,落荒而逃。这件事很快传遍了乡里,让许多想来作乱的人望而生却。
后来,他投靠曹操做了他的宿卫,那时候曹操的贴身保镖还是古之恶来典韦,可惜典韦后来在战场中为了保护曹操不幸死去,他就正式担任了曹操的贴身保护者。
他第一次立下战功是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那时有人想刺杀主公,但许褚对曹操寸步不离他们不好下手,后面终于找到机会,在许褚睡觉的时候去行刺曹操,而许褚及时赶到,把刺客全部杀死,这件事过后,曹操出入皆让许褚同行,不让他离开身边半步。
真正让许褚声名显赫的是公元211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韩遂之战,当时在渡河的时候曹操让大军先走,自己身边只有几百护卫。不料想此时马超找准机会带了两万骑兵要杀了曹操,曹操被追杀,马超大军箭如雨下,曹操躲无可躲!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许褚站了出来,数次选择用自己的身躯来替曹操挡箭,后来当曹操成功上岸脱离险境,许褚已经身中数剑,要没有他在曹操很可能就死在这里。
后来曹操跟马超会谈,只带了许褚在身边,当马超想要趁机杀了曹操,可是当他看到许褚在,不由得想起曾经的过往,就怂了,放弃了这次大好时机。而几天后他们交战,许褚再次不负众望,拿着敌军首领的头凯旋而归,这次护卫曹操得取胜利,再次被封,成了中郎将。
后来曹操去世,许褚也没有销声匿迹,只是那时的他年纪也不小,不适合再出战。但其在朝廷地位很高,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之后,十分信任他,许褚被晋封为万岁亭侯,升为武卫将军,总督中军禁兵,同时继续负责曹丕的警卫工作。
而在演义中,许褚也不是完全的销声匿迹,其还是有过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出场。第一次是曹丕继承魏王爵位,而临淄侯曹植却不来给曹操发丧,不仅每天同好友喝酒作乐,还大骂曹丕派来的使者。曹丕大怒,派许褚前往临淄捉拿曹植。
但曹植的心境很高,此时还在饮酒作乐,许褚带甲士来到其面前的时候,他命令许褚退出去,但许褚说:奉魏帝之命,将先王公子请到许昌。
曹植大怒:“你就是这样请的吗?”许褚退出去,我知道你是先王贴身护卫,不过我也是先王的公子,要么你现在将我一剑穿心,要么退下。
许褚知道曹植的脾气,非常的倔,但自己皇命在身,是要将活的曹植带回,如果中途发生意外,对皇帝不好交代,虽然许褚的性格非常的直,但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服软了。而不久曹植便从府中走出说:“生如何,死如何?不过浮生梦一场。”
许褚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在曹丕的心中地位又上升了一大截,所以他才能够在曹丕上位后,继续担任禁军的统领,并且教授出很多厉害的徒弟。曾有史学家说过,如果许褚不死,司马懿根本不敢夺权。
第二次是曹丕南征孙权,许褚随军出征,为中军护卫,这是许褚在演义中最后一次登场。此战曹丕被徐盛大败,还折损了大将张辽,至此再也没有御驾亲征。而许褚是曹丕的护卫,曹丕都不上战场了,许褚自然就没戏分了。
再后来曹叡当了皇帝,许褚担任了曹叡两年的禁军统领后病逝,被后人称赞:虎侯真乃三代忠臣。许褚病死后,被追谥为壮侯,此后曹叡又思念许褚忠心,遂封他两个子孙关内侯。
所以,其实许褚在曹操之后并未销声匿迹,他依然被曹家所重用,只是后来因皇帝亲征的次数变少,而身为皇帝的贴身保镖,皇帝没有亲征,他也只能是待在皇宫中。
许褚应该算是功成名就,也不用出生入死,在宫里享清福,很多人说他在曹 *** 后不再出战,伤心过度,其实他只是老了,打不动了。如此,在三国这样战乱纷飞的年代,一个不打战的将军,他在史书中自然不有太多的记载。
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传闻,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许褚过得很好。
肯定是假的。军队的数量与人口的基数是密切相关的。史书中写到:“墟邑无 复行人”。除了战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
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
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
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
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以后魏
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
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
;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
实河南。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
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
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
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
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经三国时期屡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所以据西晋太康初年
(3世纪80年代)的户籍,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黄河流域仍占56.72%,长江流域占
34%。黄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约占全国人口的32.12%。全国郡级人口分布第一位是
河南郡,即曹魏政权首都洛阳的所在地,有11万户,以下依次为与河南郡接界的河内郡、
东吴旧都建业所在地的丹阳郡、今冀南与鲁接界的阳平郡、蜀汉旧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
户数都在5万以上。可见是由三国时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数计算,当年蜀约九十四万口,魏则有四百四十
三万口,蜀魏的比率大约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吴的人口数计算,吴约二百三十万口,
若假设前述魏蜀人口不变(因史料考证欠缺,略以三国人口零成长为前提),吴魏比为为
百分之五十六。三国时期总人口约767万,与上述之值并无太大出入。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
国别 户数(万) 人口数(万)
蜀 28 94
吴 52.3 230
魏 103 443.28
合计 183.3 767.28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
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三从两点变化得知蜀国每户大约有3.
4口人,;吴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魏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四通过比较三国人
口统计,得知三国中魏国人口最多,吴国其次,蜀国最少。三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得知魏
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当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是最具
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事实上三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也是一个基本
的规律,只有蜀国例外,却也相差无几,蜀灭时只有二十三万户,九十四万人,只有兵十
万多一点。吴灭时约四十余万户,二百三十万人,有兵二十余万。
蜀汉在三国后期军事上比较活跃,但蜀汉发展至后期,人口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要用10
万兵的话,则10个人中要有一个当兵,老幼妇女去掉,只选青壮年,比例要达多少?还要
不要发展生产?历史上(正史)的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此时孙吴有兵23万(
230万人口)。曹魏有兵50万(443万人口)。魏蜀实力相差悬殊,正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
的总兵力加起来都没有30万。最多的一次6万,最少的一次万余。蜀国人口不过百万,能拖
起10万军队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诸葛亮的最大活动兵力不会超过6万。魏国的西线防御
兵力在20万左右。(曹真一路近10万,司马懿和张颌领另外10万。活动兵力在15万左右。
)
{个人意见}诸葛的北伐,所谓“统一中原,恢复汉室”实际上已经是个口号而已,其
自己也知道。真正出兵的目的,在垄。此时荆州已经失守,按其所谓隆中对的战略意图最
后一丝希望也已消失。取垄在战略态势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毙而已!历史
只相信实力,无论是财力、物立、人力,蜀汉已是远远落后于其他两方,只能寄希望于孙
氏联盟才能得以苟延残喘。但是无疑,统一的重任他们是没份的。
史书上记载的三国著名大战实际兵力如下:
官渡之战,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袁绍”众十余万”;
火烧新野,认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无史书记载)。
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孙权五万,刘备一两万.<<三国志>>记载详细。
夷陵之战, 陆逊统率的吴国抗蜀军:兵力5万。(《资治通鉴》、《三国志吴主传》、
《陆逊传》均有记载);蜀军的总兵力在7.2万左右(不包括赵云军),其中在夷陵地区作
战的有5.9万人。战败后,刘备退回永安有2.3万兵防守。
六出祁山,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4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