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德·冯·斯蒂尔弗里德男爵(BaronRaimundvonStillfried)于183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曾周游世界,后来在日本横滨开了一家照相馆。在那里,他专门为日本人拍摄肖像照片,然后再用独特的技术手工上色。这些彩色照片带有强烈而又鲜明的日本风格,很受西方人的欢迎。一些富有的西方游客会将其买下,然后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进行收藏。这些照片传到欧洲各国之后,成为了欧洲列强了解日本的一扇窗口,对西方人对日本的看法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莱蒙德来到中国上海旅行。在此期间,他利用自己先进的设备,高超的技术,按照一贯的审美标准,为当时的清朝百姓拍摄了一系列的肖像照。在这些被拍摄对象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贩夫走卒,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群。如今,这些照片都珍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成为了我们了解清朝末年人们的服装、发饰,乃至精神风貌的宝贵参考资料。(文/世界历史那点儿事)
【图1】饱经沧桑的老太太,她头上戴的是叫"发带"或"发箍"吗?还是有别的名字?
【图2】一名年轻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绿色的衣服,衣服的袖子非常宽大。
【图3】一名年轻女子的肖像。
【图4】一名中年男子坐在椅子上,看上去气定神闲的样子。他或许是听从了摄影师的建议,目光故意不看镜头。
【图5】一名年轻女子坐在椅子上。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摄影师在审美方面还是很有研究的。不但在背景墙上挂了四幅书法卷轴,关键是椅子还不正着放,故意摆歪了,让人斜坐在上面,却把脸扭过来正对着镜头。这样拍出来的效果是不是就不死板了?
【图6】手持扇子,穿着粉色衣服的年轻女子。她头上戴的这个不能叫帽子吧?应该叫什么呢?
【图7】一名年轻男子斜望着前方,他身上穿的衣服,像不像官府里当差的穿的服装?
【图8】一名年轻女子,身穿绿色花纹的衣服。
【图9】与前一位女子的装束类似,手上还戴着护甲套,由此可见她的出身非富即贵,绝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子。
【图10】这是一位贫困人家的老汉,身上的衣服不但打着补丁,而且看上去肮脏不堪。不知道是不是摄影师免费为他拍的照片?因为按照他的这个境况,应该是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必要去拍这种照片的。(文/世界历史那点儿事)
【小编推荐】
10张珍贵彩色老照片:18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镜头下的清朝老百姓
1929年经济大萧条:美国人是如何度过的?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很快中国人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 转自铁血社区 / ]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在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标上,都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画师所经营“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也有一些画像,是照相与画师之笔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画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画中人的穿戴都是画的,也可能是按照画样印制的,但是画中人的脸却是根据照相底版直接印制的。 当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商人还把本国的根据照片画像的业务搬到了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广州的十八甫等画楼、影相铺林立,中国画师们根据照片给外国人画像,被商人运回国内销售,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画楼、影像铺里摄影师的摄影技术水平。 就像人们喜欢画楼、影像铺的人的画像一样,在照相刚刚传到中国开始的几十年中,中国人首先感兴趣的就是人物摄影,人物肖像是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对像。因此很多当时的照相馆直接起名为“像馆”。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像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业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画像业,画像业逐步萎缩。在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照相馆蓬勃发展,而这时照相馆大部分起名为“照相楼”,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楼、宝记照相楼等,人们都要登楼照相,为什么叫“楼”呢? 原来,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湿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时候要2—6秒,有时需要数到20个字。而当时又没有灯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须利用日光,因此摄影室一般都在楼上开设,还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拍摄,以充分采光。日光强就在顶棚上拉起白布遮挡直射光,光若则用反光板帮助加光。因为拍照时间较长,坐的椅子和头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稳定不动。拍照时,摄影师敲一下木板子(据说“拍照”二字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打开镜头盖,然后“一、二、三。。。”数下去,数到九、十个字,甚至二十个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楼开始了“日夜照相”。所谓照相“楼”的意义才相对减弱了。 [ 转自铁血社区 / ] 不论画楼、影相铺,还是像馆、照相楼,他们都是一个商业化的经营实体,摄影术登陆中国就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但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这些照相实体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室内人像自娱自乐的拍摄,虽然有的照相馆也竞相为名伶名花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迎合市侩娱乐需要,但毕竟还仅仅限于室内拍照,规模也不大。 而随着玻璃干片的发明(1880年左右),摄影师可以方便地走出摄影室,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开始面向家庭、社会团体,并逐步开始了城市风光、建筑、民俗的拍摄,这些照相馆可以大规模印制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游者出售,摄影的商业色彩更加明显,这时出现的“照相号”就是一个明显的说明。就像很多“银号、商号”一样,“照相号”更多重视规模化的商业销售。例如天津“元彰照相号”就特别声明可以进行“集体和建筑摄影”,摄影师还奔赴东北拍摄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及京师的名胜古迹,大量印制销售。 《京张路工摄影》大型专题摄影集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号”于1909摄制的。这一照片册的封里,裱贴着两小张印签::本号精究放大时装照像铺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门牌第3052号";"上海公兴印字馆制造,开在虹口西武昌路"。它们显然是同生照相号特意刊登的商业广告。很多照相号还大规模印制当时十分流行的明信片相片,向旅游者兜售,也有一些大规模销售照片的照相馆直接就叫“照相店”、“写真店”或“画景店”了。 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写真店等等,早期照相馆的这些称谓一般都印在了当时照片的背板的正面下部或背面,大部分还印有照相馆的中英文的详细地址、经营内容等,这些不同的商标不仅是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的实证资料,同时,对于今天的摄影收藏者鉴定存世老照片真伪,也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c?m=9d78d513d9d437ab4f9b96697d1dc0126a4381132ba6db0208d5843e92732b43506793ac56510774d6d13b275fa0131aacb22173441e3df2de8d9f4aaaeac47e388850652c01dc1c4d845bfc9e11389260d601b8f14ef0bd8473c9f397c4df23008b11127bf4abdd4d0162c968f21332e0b1994c4a4817ceb66672fe2f742a982047bd&p=8e759a44d5d017b74ebe9b7b5440&user=baidu /html/bkjzx/syView/2006112186917.html
19世纪是清朝时期。
乾隆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48]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 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扩展资料:
发生的一些大事:
1、洪秀全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
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
2、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风景画家,专业画舞台背景,当时风景画、绘画时流行一种工具——暗箱。暗箱的作用:风景物透过镜头进入暗箱中的45O反光镜再反射到位于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再在磨砂玻璃上铺上画布作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画布隐约有树影已留在画布上,就产生用什么方法把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画布上,达盖尔获悉J·N尼埃普斯也在作这方面试验,而此时J·N尼埃普斯已年过六十,已觉得财力、精力、物力力不从心,才同意和L· 达盖尔合作。1829年12月4日签订了十年合作协议,双方公布各自研究成果,以求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双方同意以双方的名义公布研究成果,并平分利益。
J·N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Chaion)与L·达盖尔签订协议,当即拿出了他的详细制作方法,并做了示范,L·达盖尔却没有拿出什么东西,所以,有人怀疑,在此前,L·达盖尔还没有试验出成果。协议签订后,双方各自进行试验再也没有见面。1833年J·N尼普埃斯逝世,由他的儿子I·尼普埃斯继承协议的合作关系,遗憾的是I·尼普埃斯不想做什么试验,所以只剩下L·达盖尔一人独自探索了。
1837年,L·达盖尔又经过了八年的探索,终于成功地拍摄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静物片。1839年8月19日世界摄影史第一页揭开了面纱——法国科学院和美术学会召开一个盛大的会议,会上宣布了这一重大发明——暗箱十 达盖尔摄影法(感光板)便拍摄成了正像的照片。
所以说世界上第一台相机及感光、冲洗、定影的方法是L·达盖尔发明的。
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有外国人办、有国人自己办的,也有“中外合资”办的。但在历史上研究针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经”上曾有论述。北宋财相,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沈括就有详细论述。(1031年~1095年)58岁后过隐居生活,晚年在梦溪园创作“梦溪笔谈”。1985年沈括墓址在余杭安溪乡下溪弯村太平坞发现时,我们父子有幸参予了墓址发现的摄影工作,后在深圳特区报《青年晚报》上发表。
《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句话:“酋杂谓海翻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与景经过小缝隙(针孔)影子肯定出现倒影,大海出现在天上、宝塔顶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我们的古人前赴后继地在研究针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机原理。当世界发明了照相机,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机,1903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有些照片虽过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场还流传很广,当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这些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们最早玩的相机,而老百姓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了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当然玩不上照相机了。但京、津、沪、宁、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达,并且开起了照像馆、写真馆——摄影术传入中国是法国公布达盖尔摄影术的第二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随着传教、经商、办医、军事侵略等多种途径摄影术传入中国了。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作为礼仪、曾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他的肖像照片。
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香港、广东,继之是上海、宁波、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赖阿芳、广东的邹佰奇、上海的罗文佑、杭州“二我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邹佰奇(1819~1869)自制照相机和工具曾撰写《格术补》《摄影之器记》、罗元佑19世纪50年代起在上海开照像馆,当年是上海最有名职业摄影师。赖阿芳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开照像馆,当年是香港第一流摄影师。重要的是1844年邹佰奇制成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并用于摄影。
在我们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和事之后,为我们搞古董相机收藏指了个方向。湿板相机、干板相机——中国早期使用的相机应该在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宁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带,当时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最早的两件藏品就是从这 些地方得来的(见高氏藏馆百台珍品录)。
在当今社会,照相是一门非常吃香的技艺。
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照相机却一度被百姓们当作妖魔看待,鲁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描述到:照相似乎是妖术。咸丰年间,或一省里;还有因为能照相而家产被乡下人捣毁的事情。
照相机的功能仅是无害的拍照而已,却为何被百姓们视作妖魔,以至于长期不受民众欢迎?
从咸丰到民国不过几十年的光阴,期间又发生了哪些事情,竟使得照相机在民众中流行起来?
【老式照相机】
一、照相机在清朝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的“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掀起了一场风靡全球的摄影革命。
《中国摄影史》:“摄影技术!它以彗星爆炸式的威力,突然涌现于一向平静而又自满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路易.达居尔(即达盖尔)在1839年发表了他的摄影制作法,几个月内,欧洲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新的流行玩意。“
“这种潮流及活动,遍及世界各地,仅1853年,美国就有一万多人拍摄了三百多万幅照片。在伦敦,人们可以租用装有玻璃天棚的摄影室来拍照,租用黑房进行冲洗;1856年,伦敦大学的课程甚至增开了一门摄影技术课。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新的消遣事业诞生了。”
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察官埃及尔和法国传教士南格禄,在与清朝外交官耆英打交道的过程中,拍下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张相片。(该照片现存于巴黎摄影博物馆)
【耆英】
1846年,香港报刊上的一则广告表明当时已经有国人引进了照相机:“香港银版摄影和锌版印刷公司有香港及中国黑白照片出售。”(《中国摄影史》)
当时照相馆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南方沿海通商城市,由于照相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民众对它并不了解,甚至于将其当作西方的巫术看待。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照相馆和摄影师的数量并不多,且多以外国摄影师为主。
慈禧太后对于照相机倒是相当喜欢,在她的引导下,底层百姓畏之如虎的照相机倒成了清朝官员们喜爱的玩具。
【慈禧照片】
二、清朝时期照相技术为何不受民众欢迎
1、当时照相机还属于稀罕物件,大家对它不够熟悉
不比我们如今的照相机那般小巧玲珑,咸丰年间的照相机外表就像一个大木头匣子,外面贴着一块玻璃,《观西人以镜取影歌》描述拍照的情景:一片先用玻璃铺,涂以药水镜面敷,纳以木匣藏机枢,更复六尺巾幂疏,一孔碗大频觇觎……
在不了解照相机功能的清人看来,照相机不就是一个木匣子吗?当时有人看到照相机的外表后,还评价照相机是“雕虫小技”。
其实,这种对照相机的奇怪描述,并不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毕竟照相机在清朝属于稀罕玩意,一般人甚至没有条件去照相馆体验一下摄影是怎么一回事。
并且1860年以前,外国人只准停留在允许通商的几个南方城市,这就更进一步限制了平民了解照相机的途径。
【1860年法国AUZOUX 30X30火棉胶玻璃板相机】
2、早期照相技术不够成熟,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单调,不如传统绘画作品好看
吴仰曾在其译著的《照相新编》一书的序言中说:考吾国初得其术,尚属湿版旧法,手术繁杂,能者无几。
吴仰曾是清朝选出的首批留美的三十名学生之一,他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后,又到伦敦皇家矿冶学院留学进修矿冶。
在吴仰曾看来,照相技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家使用的摄影技巧太过于繁杂,而这也是制约照相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外,早期的照片只有黑白色,与当时民间流行的画师绘画相比,这种舶来品竞争力上还是比不过传统的绘画:纵观各画,摄影殊不及绘画之有味。骤视无不了了,谛视则生厌 …… 额者,阅之不独不感兴趣,直欲作呕矣。中国摄影多不讲究背景,便觉索然无味。古画中亭台楼阁,花草虫鱼…(《思无邪小记》)
《照相新编》
3、照相机被部分民众当成巫术,认为被照相机拍过后,会失去元气
在过去科学文化知识尚未普及的年代,坊间时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都市传说,比如谭嗣同便说过相机可以照出鬼魂:一日为一人摄照,忽人侧多现一影,其影较人短而怪,盖鬼影,偶不及避,为镜光所摄得也。
当时部分人将照相机看作洋人施行巫术的工具,认为洋人在拍照的过程中,就会摄取被拍摄人的灵魂,有摄影界“马克·波罗”之称的约翰·汤姆逊便成因拍照被围攻:那些有知识有地位的中国人向人群散布谣言,说照片会‘摄’走人的精气神。人在拍照后就会命丧黄泉……作为一名摄影师,我扮演的角色有些像‘催命鬼’。
这种认为摄像会吸取人元气的观念,直到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还拥有不少忠实的信徒。
鲁迅先生《论照相之类》: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运气正好的时候,尤不宜照。
【照片】
三、照相机的逆袭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国民对于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照相机的地位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据康有为所言,当时“照相片”已经“家置户有,人多好之”。(《公车上书》)
这种转变一是因为随着人们对照相机认识的加深,那些谣言渐渐不攻自破,人们不再畏惧照相;二便是由于照相有利可图,投身照相领域的人越来越多后,中国本土照相馆数量大增,使得更多百姓有机会接触到这种稀罕的新事物。
1、肖像摄影技术的发展,吸引人们前来拍照留念
同清朝相比,民国时期照相师傅的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提升体现在审美和拍摄技巧两方面上。
民国时期的照相师傅将西方新式摄影技巧与传统画师的审美风格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极具东方特色美的肖像摄影技术。
这种注重画面布局、背景和道具搭配的摄影方式,如今的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好比我们平时所拍的“艺术写真照”,拍摄师傅只要水平够高,可以拍摄出非常耀眼的照片。
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老城隍庙旁有一个品芳照相馆(如今已是百年老字号),他们除了提供西式洋房的拍摄背景外,还主打京剧戏服摄像,以此吸引喜欢戏剧的朋友前来捧场。
【品芳照相馆出品洋房背景全家福】
2、社会重大活动需要摄影纪念
照相行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可以通过照片的形式,将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场景记录下来,以作纪念。
在照相机没有诞生之前,我们要想把某个活动画面记录下来,唯有通过绘画的形式,但这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掌握这门手艺。
但照相不一样,它可以很轻松、便捷地记录下,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值得珍惜的时刻。
多年以后,当我们翻开相册,看到自己和父母拍摄的全家福时,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成长中父母对我们满满的爱。
那一瞬间,不正是照片所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价值吗?
3、报刊业的发展,促进了照相行业的壮大
民国时期,受到西方的影响,当时中国掀起了一股兴办报刊的风气。
报刊业的发展,带动了不少文化工作者和照相师参与创作,当时照相师傅可以拍摄一些风景、名俗、人物照片,以及戏照、剧照寄给报刊,来换取报酬。
1920年在上海滩开业的王开照相馆,尤其擅长借助报刊的力量,壮大自身。
民国16年,由菲律宾、中国、日本发起的第八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上海举办,王开照相馆的老板王炽开从中嗅到了商机。
王开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和各大报刊上,提前登载广告,让自己王开照相馆的名声尽可能多的为公众所知。
到了运动会正式开赛的时候,王炽开召集员工,拍摄了一大批优质的照片,王炽开这一次和各大报刊合作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令各大报刊公司无法拒绝的优厚条件:钱多钱少无所谓,所有照片都欢迎你们使用,只需要在每张照片上都署上“王开照相馆摄”的标志即可!
除了借助这些重大的活动打响知名度外,王炽开还很时髦的想到了给当时的名人免费拍写真照给自己打广告的做法,不得不佩服,这些能够做大做强的照相馆的确都有其出彩的地方。
总结
照相机从传入中国起,短短五十年间,其形象便经历了由“巫术道具”到引领时尚潮流的转变,这种变化背后体现了国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浅析宋朝遣辽使节的家族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