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太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阉宦最为严重的当属东汉和唐朝,尤其是唐朝,到了唐朝后期,这些宦官已经可以任意废立最为最高统治者的大唐皇帝,唐朝的亲王看到他们甚至要站在路边行礼,天可汗的子孙竟然沦落到这步田地。
明朝的宦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等。他们从只能干些粗活的杂役,一步步太高,到了最后,内阁大学士们也要对他们礼让三分。他们的肆无忌惮加快了明朝的崩溃。作为前车之鉴,清朝又是如何防止宦官专权的呢?
一、清朝初期对宦官的限制苛刻
清朝在入关以前,宫中没有太监的存在,如果你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看到了公公们的身影,那只能说你被电视剧骗了。
清朝入关以后,决定防照明朝的旧例在宫中使用太监,鉴于历朝历代的惨痛教训,清朝在使用宦官的初期,对他们警惕性很高。
人数上也做了很大的限制,明朝时,宫中宦官最少的时候也在两万以上,而顺治皇帝只使用了1000名宦官。并且对他们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平时宦官们只准干些粗重的杂事,只有四品以上的太监才可以出宫居住,并且绝对不准将宫中之事向外泄露。
顺治12年,顺治皇帝在宫中特意设立了警示铁牌,警告大小各级宦官各司其职,不许干预政事,交结官员,越级奏报事务,否则凌迟处死。
不过顺治皇帝不是一位有眼见着实的君主,他保留了明朝宦官的十三衙门,这使得他在位时期,后宫的情况是一团糟。他的继任者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年少无知,但成年以后立即撤销了烧钱的十三衙门。
二、雍正时期有所抬头,乾隆时期再次被打压
在康熙在位时期,宫中的宦官人数一共只有700多人,但是到了雍正时期增加到了2000多人,并且宦官在朝中的影响力开始抬头。这和雍正皇帝纵容分不开,在雍正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他需要宫里的宦官为其传递消息,以获取父亲康熙皇帝的欢心和信任。
在雍正登基以后,自然不能亏待这群人。在雍正在位时期,宦官们可以说比以前好过多了。
可惜的是雍正仅仅在位13年就撒手人寰了,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乾隆皇帝大力整顿了已经开始冒头的宦官们,将雍正时期几个比较猖狂的太监全部处死。并以秦、赵、高三字为宦官的姓氏。三字组合就是秦赵高。以警惕自己随时防范宦官乱国的情况。
乾隆皇帝对犯罪宦官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最轻的也要罚俸三年,一般的都发配到东北为奴,有个叫高云从的宦官,在乾隆23年泄露了乾隆对黄河水利的处理情况,乾隆皇帝勃然大怒,立刻将他处以剐刑。
此外,乾隆皇帝还十分鼓励外朝大臣对宦官进行监督。一个九品的巡检张若瀛杖责一个在外胡作非为的宦官,乾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给他连升七级直接升到了五品官。
三、清朝后期,宦官势力也在不断扩大
清朝的后期由于皇帝的水平下降严重,宦官的势力再次抬头。道光时期的大宦官曹进喜伺候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在宫中影响力很大。
各地的封疆大吏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礼,以求自己能够多干几年;那些皇子亲王为了得到老皇帝的青睐,也对他进行拉拢。
同治、光绪两位小皇帝在位时,他们的“母后”慈禧太后十分重新宦官,曾经派安德海前往江南一带置办龙衣,安德海一路打着她的旗号耀武扬威。
对总管内监李莲英更是宠信有加,以至于李莲英成为清朝唯一一个数得着的大宦官。不过,这比起明朝那些前辈们,李莲英可是差远了。
912年清朝灭亡以后,宦官并没有立刻废除。小溥仪居住在紫禁城时身边还有几百名宦官。不过。这时的宦官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威风,他们待在宫中只是为了生存,他们离开了皇宫几乎什么也做不了。1923年,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这些宦官们才不得不开始自谋生路。
清朝统治接近三百年,却为何没有出现太监专权的现象。清朝最著名的大太监李莲英也只是贪些钱财,并没有威胁到满清的统治地位。
这主要得益于清朝的祖制,也与明朝的教训有关。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王朝之一,虽然朱元璋早就立下“内臣不得干预政务,犯者斩”的规矩,但是朱棣在造反过程中受到太监的帮助很大,于是太监势力从明永乐年间开始慢慢壮大。到明英宗时期出了一个大太监王振,甚至能左右皇帝的想法,接着又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一个接着一个,把明朝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而清朝正是吸取教训,入关以后对太监的管理十分严格,顺治为了束缚内监的权力,因此在交泰殿前立下“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后世的皇帝也都谨遵祖训。
清朝也杜绝宦官触及朝政大事。清朝入关以后建立了专门管理皇宫内务的内务府,而内务府总管一般都是不让太监担任的,基本上都是由满清的贵族担任,既然是贵族自然看不起太监,也就不会与太监有勾结。而且雍正皇帝还设立了军机处,将皇权进一步集中,使得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巅峰。
再者就是清朝的太监不如电视剧看到这么多,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宦官人数一直维持在千人左右。相当于明末宦官人数达到八万人,这算不上什么。虽然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宦官的人数有所增加,但也维持在三千人左右,加上行宫的宦官人数也不过五千。太监的团体小,力量就小,这也是清朝没有宦官专政的一个客观原因。因此清朝统治接近三百年,并没有出现太监专权的现象。
我们看清朝的历史,会发现清朝没有发生太监干政的事情,也没有出现像魏忠贤、刘瑾这样的权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清朝建立之初,对太监的危害就有很深刻的认识。明朝灭亡的时候,宫门就是被太监给打开,毫无维护主子的意思。在大明朝的后期,魏忠贤与江浙小党派结盟,形成了控制朝政的阉党势力。对明朝的快速崩溃,起到了很到的助推作用。
于是,清朝顺治当了皇帝之后,对太监极不信任,甚至定下了”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挂在皇宫的许多地方,以警示自己和后来者。慢慢的,他发现很多太监都是傍着皇后、皇太后以达到获取权力的目的地。于是,又制定了太监干政凌迟处死的命令。于是,在皇宫做事的太监宫女,都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出现了什么失误。
后来,到了康熙时期,直接处死了顺指时期的大太监吴良辅,并对整个后宫的太监管理,进行细致规范地约束。太监也失去了进一步掌权的条件。乾隆甚至当着百官面,斥责太监。到了嘉庆时期,天理教横行,居然有天理教徒众,混入了宫中。天理教像里应外合杀了皇帝,夺取大清的天下。可是最后失败了。
这次事变,让清朝统治者,更加对太监进行提防。以后专门设置了收拾太监的敬事房,一旦发现有太监从事不法活动,一律杖毙。这样,由于没有了使用权利、夺取权力的时机,太监在清朝政府还是很小心谨慎的。
宋朝和清朝几乎没有宦官专政的政治倾向,唐朝是明朝是宦官政权最严重的的两个朝代。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宋朝统治阶级和文臣集团相处非常融洽,文臣集团完全听从于宋朝统治阶级的命令,他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宋朝不需要宦官集团来维持朝中的局面,宋朝的宦官集团没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
清朝吸取了前面封建王朝宦官专政的教训。清朝对宦官进行了严格的制度管理。把所有的宦官分成不同的品阶,每一个品阶的宦官对他们手中的权力进行严格的制约,只要稍稍犯一点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且清朝明确规定宦官和后宫都不得插手内政,历朝历代似乎都有这一个规定,但是并没有严格的遵守,清朝的封建统治阶级严格地执行了这个制度,所以清朝的宦官集团也没有机会接触朝政。
唐朝是宦官专政非常严重的一个朝代。大唐王朝好几代君王都死在了宦官手里,大唐王朝第一个专权的宦官就是李辅国,李辅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代宗完全成为了唐李辅国统治国家的工具,堂堂大唐帝国的帝王竟然沦落至此,大唐王朝早已经不是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的大唐王朝。李辅国对唐代宗的行动进行了严格的制约,唐代宗想要处理朝政,见到自己的臣子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全国的军政大权已经集中到李辅国的手中。
明朝时期宦官专政是因为文臣集团势力不断壮大。明朝的封建统治阶级无法掌控文城集团的力量,他们必须制造出另一个集团来和文臣集团进行对抗。明宣宗,下了一个命令允许全国的宦官识文断字,并且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宦官集团从此登上了明朝的政治舞台一发不可收拾。
正如《明史》中所言:“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纵观历朝历代,宦官专权几乎都是存在的,最严重的莫过于东汉、唐代、明朝三个朝代。东汉以十常侍之乱出名;唐代有李辅国、仇士良;明代则有王振、刘瑾、九千岁魏忠贤等祸国殃民,就连历史上唯一的阉党集团——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也是出自明朝。
种种可见,宦官干政几乎成了君主体制下的一个代表性特征,几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安然逃过这个特征。但也不是没有,清朝便是历史上大一统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官宦惹出纷争的朝代。那么清朝为何对宦官会防范得这么好呢?这应得归功于清朝统治者应该的防控措施。
限制太监人数,防止太监集团的形成在清朝入关之前,满族的王族中并没有使用太监的习惯,是在建立皇朝之后,清朝才决定沿用前朝的太监制度。但在沿用之前,清朝的统治者也深深体会到了前朝历史中的一个个血淋淋教训,故而他们不敢重用太监。
前朝时,皇宫之所以能够成为太监的天下,就是因为基数过大。面积不大的紫禁城里却有着超过两万名的太监,若是这些太监结成党羽,即便是不与大臣勾结,太监本身就能够成为一股十分恐怖的力量了。
因此有着前车之鉴的清朝在这方面自然十分注意,有人数的限制,即便太监中有野心之辈也无法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在人数的编制上,相比明朝数万人太监的规模,清朝的太监数量就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了。乾隆十六年时,乾隆帝将太监人数规定在3300人,此后几朝的太监人数也都始终没有超过这个数。同治十三年时,宫内外的太监不过是1596人,而光绪末年,宫内外所有的太监也就2000人左右。
再者,皇帝对于太监的“人身自由”也是进行了很大的限制。太监只能够在宫中行走,根本就没有前朝的自由,同时太监和大臣之间的交往也基本都被限制了,女的就是最大可能的限制太监把持朝政。
从顺治时期开始,清朝还制定了一些对太监行为过失的惩罚规定,而后经过了康熙到道光年间的近200年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整套专门针对太监的“处分则例”和“治罪条例”。
这些条例的种类名目繁多,且范围极其广泛,各个条例都极尽具体规定。若是一个稍不注意,就极为容易触犯相关的规定,遭受处罚。
立下制度,根本保障除了人数限制和严格的处罚之外,清朝对于宦官的制度也做了很大的改变。
历代的宦官揽权都离不开制度保障,明代时有太监秉笔,即是能够帮皇帝在公文上批红;太监能掌握东厂、西厂等,负责监督百官;此外,太监还负责外出的监军、监税、监矿等。
在汉唐时期,制度甚至还允许太监出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乃至领兵打仗和封侯拜将等,十分容易导致太监乱政。
清朝为了吸取历史的教训,于是早早就树起了禁止太监干政的铁牌——太监不得担任外朝的官职,也不得插手政务。
顺治二年时,当时的太监首领们还依照按照明朝惯例,每次朝会时还能够在文武大臣之前行礼。摄政王多尔衮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就下令“嗣后内监人员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候”,当下就剥夺了太监参与朝会的权利。
顺治十年,随着宫内事务的繁杂,顺治帝还特意设立了太监衙门——十三衙门。这十三个衙门的首领太监可谓是位高权重,其中乾清宫的执事官称为“都管中堂大人”,其地位更是与内三院大学士相同,其他的各监掌监太监则是称为“部堂大人”,地位相当于尚书、侍郎。
但为了防止太监势力的膨胀,同年,顺治帝还颁布上谕规定:“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事之外,不需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结交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字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
如此一来,即便十三衙门的太监位高权重,但是其活动范围、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财产都被严格限制,也是翻不出什么浪花来的。
各个时期统治者的严格把控到了康熙皇帝时,他更是认为宦官是最下贱的人,如同蝼蚁臭虫一般的存在,于是对太监实行了高压政策。
乾隆时期,皇帝对宦官的同样不客气,在其统治时期,规定了宦官一入宫就要改名,通常是“秦、赵、高”三姓,其目的便是提醒秦朝因赵高而亡的教训。
到了慈禧掌权的时候,虽然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这样的大太监,能够凭着阿谀奉承和媚上欺下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在宫里可谓是人人巴结。但是慈禧虽然可以纵容太监搜刮钱财,却是时刻保持警惕,绝对不让太监触及朝政这个底线。
在慈禧临终时的遗诏中决定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但彼时的溥仪才刚刚3岁,很是容易为所利用,特别是后宫中这些宦官们。于是慈禧思来想去,再次下遗诏:“太监不得干政”,想要将宦官干政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小结太监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留下了劣迹,但也并非是因为太监都是野心之辈。归根究底,宦官干政背后还是在于昏庸无能的帝王。事实证明,若是统治者足够优秀,太监并没有办法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祸患,因为这些帝王只让太监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无权自然无害了。
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是君主专制体制的顶峰,所谓集历代“统治智慧”之大成。此时清朝的各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而太监制度也是君主专制体制的一部分,是君权加强的必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