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为什么不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千年之后有人替他验证了真相

众妙之门 2023-06-14 07:10:56

诸葛亮为什么不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千年之后有人替他验证了真相

对子午谷奇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历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关于这件事的可行性,蜀将魏延对于诸葛亮不服气,其实也是开始于这件事情的发生。

《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出祁山伐魏,魏延提出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诸葛亮率大军主力出击魏军,另外一路则是魏延自己带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中穿出去,直取长安。两路大军最后汇合于长安。但当时这一计谋就被诸葛亮驳回了。理由就是这条计谋虽好,但太过凶险,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魏延与五千精兵全军覆没。

后世一些学者对此评价说:诸葛亮根本不会奇谋,也不太会带兵,用兵太过于谨慎了,“诸葛一生惟谨慎“,六出祁山的时候既不模仿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不听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插长安,只会绕远绕道甘肃,所以根本不会带兵!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可能就会得出结论,诸葛亮是对的,大军作战粮草为先,魏延5000人马,是精兵奇兵,但他们如果顺利穿过子午谷到了长安,进军如果顺利还好,如果不顺利要么是被魏军围住退不回来,要么是因为粮草不济而败。蜀军主力什么时候才能与他们会合这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有人说诸葛亮本意是想要先占领魏国西部,然后慢慢的蚕食魏国领土,毕竟两国实力差距太大。这里提到了一个蚕食。而不是占领,要知道当时,蜀国内部并不稳定,荆州派,益州派,彼此间并不和谐,很大程度上讲诸葛亮北伐,打出恢复汉室旗号,是为了把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可问题在于你想消灭魏国并不容易,就算是魏延占领了长安又能怎样,以蜀国实力不可能派出更多军队迅速的占领魏国大片土地。更何况魏国内部团结一心,想打败他们难度太大。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几千年来争论不休,一直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明末起义军的例子似乎告诉人们,诸葛亮是对的。

明朝末年高迎祥起义,一心推翻明王朝,但他却遇到了明王朝的悍将孙传庭,两军几番交战后处于打不赢,进不得,退不成的状态。这个时候高迎祥就想到了魏延,想到了子午谷进入陕西的隐蔽捷径。从这条小路可以绕开汉中,直逼西安,只要计划成功他就能一举攻克西安,占领陕西大功告成。但他和当年魏延一样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子午谷路实在太难走,他原本计划几天就走出去,但却是足足走了15天才快走出谷口。这个时候已经是物资损失惨重人困马乏。

经过艰苦行军,高迎祥终于到达黑水峪,只要通过这里前方就是坦途。不料他在此处正好遇见了孙传庭。孙传庭也料到他会用这个方法,派大军在此等了15天,早布好了陷阱。结局不用说,虽然高迎祥指挥起义军奋勇突击,三次拼命突出了包围,但是子午谷狭窄陡峻,走不远就被追上包围。一代闯王就此覆灭。

所以史书记载“是年七月,迎祥出南山,挥师直驱西安,军至周至黑水峪(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河水库),遭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被俘,押至北京,凌迟处死。起义军复推李自成为“闯王”。

古人讲究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子午谷奇谋就卡在了地利上,狭窄的山谷,加上当地多雨,道路太过难走,好不容易走出去时,粮草也就耗差不多了,人也累坏了,这时候还打个什么仗,想再退回去吗?粮食依然没有,路依然难走。最终只能是困死,累死,饿死在子午谷。

魏延一生武力值极强,为蜀汉政权立下累累战功,因此在心中多少对诸葛亮有些不服,尤其是诸葛亮不采用他的子午谷奇谋,让他更是心中怨恨,所以才有了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魏延说:丞相虽死,我等还在,为何不继续伐魏。甚至最后聚众哗变,被马贷斩于马下,脑袋被杨仪猛踢,并且族人悉数被杀。想想他死去时一定很不服气,更不暝目。但一千多年后高迎祥的失败死去,有力的证明了他是错的。子午谷奇谋根本不可行。

诸葛亮北伐,为何稳扎稳打,至死都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途中失利,最终却病倒在了五丈原之上,至死都没有用魏延的子五谷奇谋。不采用的原因在于当时全军的粮草问题以及诸葛亮怕曹魏的奋起反扑。

诸葛亮屡次北伐,虽然蜀汉集团当中一直有人反对,但是诸葛亮总说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光复汉室的遗志。这个理由令人无可反驳。为了匡扶汉室打败曹魏,在第一次北魏途中大将魏延就给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的主意。大致是说胃炎自己带领1万精兵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铜杆儿,诸葛亮率大军进兵长安,潼关,两军会师潼关。从战术上说,魏延的这一计谋是有成功的可能性的。因为当时守备长安的将领并没有太大作为。而魏延也算得上一个有勇有谋之人,他也不至于如此低估局势而将自己的命搭上。

魏延看到的更多的是战场上厮杀带来的战略作用。当时诸葛亮所带军队接近10万,这10万人的粮草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如果拿下潼关,潼关以西就全归诸葛亮自行处理,根本没有这么多粮草来供给这些地方。更不至于坑杀降卒,任由不管。

其次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长安并非普通的城市。作为西汉的首都,如果得到了长安,蜀汉就很有可能要迁都于此。丢失了西安曹魏肯定不会罢休,并且长安的丢失对他们的打击太大,他们一定会拼死反扑。他们并不希望丢失这块已经经营多年的肥硕之地。而长安的降兵们也会相应曹魏的进攻,里应外合,这样一来对蜀汉的打击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诸葛亮的步步为营自然也有道理。他也是出于谨慎,于是选择了不采用魏延的计谋。

为什么当初诸葛亮不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诸葛亮一生惟谨慎,所以才能在大大小小的战域中获得胜利。即使是不能获得全胜,至少也是将损失降到最小的一种战略。

魏延提出的剑走偏锋,兵行险招,自然不会被诸葛亮所采纳,第一太过冒险胜败难料,第二刘备白帝城托孤,可谓诸葛亮艰巨重任,自然步步为营,如履薄冰,第三就是实力悬殊,诸葛亮和司马懿六出祁山多次正面交锋,长途跋涉,举全国兵力,挥师北伐,早已精疲力尽,若再贸然出兵,全然不是唯帅之道。

魏延只是一个将军,不是统帅将领,他的使命当然是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寻求取胜之道,所以大家立场不同,政见冲突在所难免。?

这个是历史上魏延对于子午谷方案作出的计划,但是最终却遭到了丞相诸葛亮的否决,诸葛亮对于这个方案表示出了不同意,至于诸葛亮为何不愿意使用这个方案,我给出的直接原因便是诸葛亮行事?过于谨慎?的性格。而有关诸葛亮用兵的情况我想有一个人是非常了解的,那便是魏国的大都督司马懿。

司马懿给过诸葛亮一个非常好的论断:?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在用兵方面都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贸然的决定这也是他为什么不会同意子午谷奇谋的原因。?

诸葛亮为什么会拒绝?子午谷奇谋?的第二个原因便是这个方案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首先就是魏延在人马上像诸葛亮提出的是精兵五千人,那么如果加上后勤保障这一块一起的话便应该是需要接近一万人了,这一万人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可不是小数目了,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加上刘备的夷陵之战失败导致蜀国的国力大减并且兵力也不充裕,所以如果此时在北伐期间调走近乎一万人马如果失败了那么此次北伐又将限于更加的被动了,所以诸葛亮为了稳扎稳打的形式最后还是选择了拒绝这个具有很大风险性的方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2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