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储君真的可以随便废除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众妙之门 2023-06-14 07:08:30

古代储君真的可以随便废除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你真的了解古代储君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古代的时候,若是前一个皇帝驾崩了,他的位子都会给自己的第一个儿子的,已经成为了一个定律了,但是有些皇帝为了让自己喜欢的妃子开心,把两人的儿子立为太子,但是朝廷里面的大臣肯定是不愿意的,很多的皇帝把自己的大儿子给废掉了让自己的小儿子当皇帝的事情是有很多的,但是最后的下场也是非常惨的!

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的王朝,也就是秦朝了,嬴政统一了以后,虽然这个皇帝是有些残忍、暴力的,但是国家还是管的不错的,本来想着自己死了以后把自己的位子给自己的大儿子的,但是后来没有这么做,而是让自己的小儿子当了皇帝,胡亥坐上了皇帝的位子也没有什么权力,都是在赵高的手里的。

原本说好,李斯帮助胡亥当上皇帝,就还是可以当自己的丞相,赵高说的话可是不能相信的,最后还是把李斯给害死了,而且死的是非常惨的!本来就不太平的秦朝,被赵高这么一搅和,百姓们就更加恨了,最后连国家都丢掉了!像是这样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但是有一个朝代不一样,也是把大儿子的太子的位子给废掉了,让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当了皇帝,最后竟然一点事情都没有!

这个朝代就是东汉了,这个皇帝也就是刘秀了!刘秀是做了这样的事情,但是他也是有自己的把握的,因为在废掉自己的这个大儿子的时候,他的母亲早就已经不是皇后了!一开始的时候,后宫里面的主人是太子的母亲,也就是郭圣通了,只不过后来皇后的位子落到了阴丽华的头上,所以这太子也是要换的!

在古代的时候,母亲厉害,儿子自然也就富贵了,刘秀这么做了以后,朝廷里面聪明的官员也知道他是什么个意思了,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不过朝廷里面的大臣不说什么,不代表自己的别的儿子没有意见,为了不让自己的这些孩子给自己多添麻烦,就给他们每个人都封了王位,而且给了他们非常多的土地,皇帝对自己这么好,其他的孩子也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中国古代,能够当上太子的人也都不是一般的人,肯定也是很聪明的,当时皇帝把郭圣通的皇后的位子给拿走了,这件事情肯定是有着很深的意思的,这个时候的太子也能感觉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意思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辞去这个位子,太子就是这样做的!

只不过他给自己的父亲说出来了以后,刘秀反倒是有些舍不得了!不过后来还是把他这个大儿子的位子给废掉了,还给了他很大的一块封地,这个前太子也没有说什么,毕竟这是一个胆子非常小的人,也没有什么能力让自己的父王再去相信自己!不过新的太子当上了皇帝以后,对自己的这个哥哥也是很好的,给他的赏赐也是这些人里面最好的了!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的大儿子,大多数都没有好的下场呢?

不请自来,我来回答。说到皇帝的大儿子,首先大家要知道,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讲的就是子承父业,而作为皇帝的大儿子也就是皇长子,那么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将来就会成为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帝国的继承人,所以从一生下来,皇长子就是备受关注的。这还不算因为皇长子会继承皇位,但是皇帝不会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注定皇长子的生存空间将会大大缩小,但凡有一点错误都会被无限扩大。?

即使皇长子安然的长大,被立为太子,生活也没有一丝改变,甚至比之以前更不如。因为在封建帝制下,皇帝和作为储君的太子正是天敌。即使父子关系在好,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皇帝不仅是一个名号一种身份就可以掌握国家的政权,而是必须要拥有相应的心腹集团,以此来作为他执行国家政权的工具,所以从每个皇帝的角度,为了自己死后,太子接班时候能顺利压制朝堂的贵族、群臣,掌握大权,不被有心之人篡夺皇位,必须在自己在位时,为太子扶植相应的班底心腹。

但是拥有这些心腹的太子,必定也会成为国家的第二权利中心,左右朝堂的政局。因此也反过来成为了皇帝的心腹大患。?

但在我历史上,这也难不倒我们伟大的帝王们,他们往往都会通过另外扶植一个或多个儿子,给予他们超过皇子的权利,有意无意的挑动让他们与太子相争,让他们相互制衡,互相争斗,这样也就不会对皇帝自身造成威胁了。

就以清朝著名的?九龙多嫡?为例,康熙皇帝先是扶植皇太子的势力作为?太子党?,作为自己死后将来顺利接班之用。但又担心太子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又相继扶植了?大爷党?和?八爷党?,以此互为牵制,后来甚至又扶植了?四爷党?和?十四爷党?,以皇位为诱饵,引诱他们相互争斗,但是最后胜出的确实?四爷党?,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雍正帝。

明朝为何会发生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为什么斗不过大臣?

明朝堪称中国历史上培养文人士大夫最出色的王朝。文人士大夫以儒学中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面对皇权暴力时,宁死不改其志。纵观二十四史,死心效命朝廷的忠臣,明朝最多,可恰恰是这么优秀的王朝,臣下如此贤明,皇帝却一个比一个奇葩,明朝忠臣受到皇权暴力的伤害也最大。

明神宗万历皇帝堪称中国历史帝王中最有耐性的人物。为了一个太子的人选,万历皇帝能和朝臣杠十五年之久,十五年不立太子,即所谓的“国本之争”事件。

一、国本之争的由来

一国的继承人,太子的册立,非儿戏。册立太子不同于百姓家里的财产继承人。百姓家,老爷子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儿子继承财产即可。但是放到国家层面就不行,古代家国一体,皇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太子是未来储君,所以册立谁为太子,不是单单由皇帝说了算,而是要综合大臣们的考量。

万历皇帝虽然早就册立了王皇后、刘昭妃,但二人均无产子。万历九年(1578)明神宗在生母李太后宫中宠幸了宫女王氏,王氏随即有孕。但是神宗嫌宫女王氏地位太低,不予承认。好在有皇帝起居注和皇帝所赐宫女之物为证,加之李太后盼孙心切,逼着神宗承认宠幸过王氏,神宗无奈之下只好封王氏为恭妃。王恭妃生神宗长子朱常洛。

当时万历皇帝最为宠幸的是郑贵妃,郑贵妃在王恭妃之后产子,即万历帝三子朱常洵(神宗次子早夭)。《明史》记载:“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镝相踵,而言者不止”明确说明了争国本的起因。按规矩,太子应为皇后的嫡长子,皇后无子,应按长幼顺序继承。太子必须尽早确立,因为太子是一国之本,即“国本”,关乎大明江山的传承,可神宗久久不立“国本”,长子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的地位也久久不能提升,而神宗爱妃郑贵妃却即将升为次于皇后地位的皇贵妃,这让群臣怀疑神宗想要弃长立幼。于是群臣纷纷上书请求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以固国本。

二、万历皇帝的态度

万历皇帝对立太子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坚决反对立长子朱常洛。以当时的大学士申时行为代表多次上奏,请求万历皇帝立长子为太子,神宗不予理睬。如果说神宗对大学士申时行相对客气,那么小官们就没那么幸运了。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等先后上疏,请求立长子为太子,这三人皆被神宗降职罚俸。神宗对大臣们请求立长子的奏折留中、不理睬,甚至采取了不上朝的对策。

万历十八年二月,因万历皇帝的不予理睬,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许国、王家屏上疏请求罢免自己,以给皇帝施加压力。内阁首辅、次辅、大学士四人竟要全部离职,这在当时轰动一时。至万历二十年正月,群臣因再次上疏立长子为太子,几天之内“帝一怒而斥谏官十一人, 朝士莫不骇叹。”斥为罢免的意思。

第二阶段:万历皇帝采取拖延战术。万历二十一年,神宗提出三王并封,同时封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五子朱常浩为王,等将来皇后无子再议太子之位。三王并封,无疑取消长子的优先继承权,这让朝臣哗然,群臣争先恐后上疏反对,万历皇帝被迫取消三王同封。万历二十四年,礼部官员上奏,长子常洛已到婚配年纪,但婚礼仪式采取什么礼节,希望皇上做主。因为礼部如采取藩王之礼,过于低疏;采取太子之礼,又未免僭越,只能指望皇帝的意见,也是考察皇帝的态度。万历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以国库经费不足为名,要求婚礼延后。

第三阶段:被迫承认常洛的太子地位。万历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九卿、科道、都督府等衙门各具疏诣文华门,恭进候旨,必得命乃敢退”,朝廷百官集体“伏阕”“逼宫”,这迫使万历皇帝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冬天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但同时也册封了三子常洵为福王。次年二月,以太子之礼给常洛婚配。

三、国本之争的影响

“国本之争”结束了,但是它对日后明朝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导致了明朝灭亡。

首先,在争国本事件中,大臣们并非铁板一块。万历朝大臣分两派,分别是:支持立长子的册立派和支持立三子的反册立派。两派明争暗斗,甚至影响后来的朝局发展。在“国本之争”中被贬为平民的赵南星、顾宪成回乡后即发展出东林党,并与朝中册立派遥相呼应。而朝中其他派系(齐、楚、浙)则与之针锋相对,以后则发展为东林与阉党之争,甚至南明只剩半壁江山是双方还在争。

其次,虽说明代皇权极大,但“国本之争”的结果表明,皇权作用在下降,士大夫的作用在上升。自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就不上朝,国家官职空缺甚多,甚至地方大吏布政使、按察使都有空缺,孟森先生所言“帝既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章疏,中外缺官亦不补。”但国家照常运转,可见皇权独裁不足。

总之,“国本之争”是明朝中后期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朱常洛最后虽争到了太子之位,可这位倒霉的太子后来在继承皇帝宝座仅一个月时间去世了。他的继任者朱由校因宠幸魏忠贤等阉党而使国家更加衰弱,最终将大明王朝拖向了无底深渊。

参考文献:《明史》、孟森《明清史讲义》

《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胤禛为何不守灵匆匆返回府邸,真是去杀邬思道吗?

按照规矩,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应当守灵,断不会立刻回到自己原来住的府邸的,可是胤禛在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不给康熙守灵却返回自己的府邸,难道真的如人所说回去杀邬思道的吗?

邬思道一个无职无权的谋臣,还是个残疾,怎犯得着一个皇帝亲自回来杀害他?就算是,叫个心腹将他悄悄了断不就行了?或者念及旧情,将他软禁起来,好吃好喝供着,也没必要非起杀心杀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生啊。

可显然这个邬思道也没闲着,暗中调集了五路人马,名义上是为了保护胤禛,实际上也是自保,但是其实这之间怎么想都想不通,兵马调集的大权当时只有新皇帝和十三爷才有,邬思道尽管当时有钦差关防大印在手,但是也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办这件事啊,所以,我宁愿相信,雍正回到府邸,并非要去取邬思道性命,而是另有原因。

我们回到胤禛继位的那一刻,其实,当时的情形是十分危险的,要不是康熙早有安排,将隆科多收在自己手中为胤禛擎天保驾,只怕大宝之位胤禛能否坐上也未为可知,因为老八集团已经收买了丰台大营成文运,勾连上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要是这二人均被八爷党控制收买,就算是传位给了胤禛,只怕他也坐不稳。这是邬思道之前的分析,也是事实所在。

但是这,还只是表面上,大家都能看清的事情,最关键的是那些看不清的事情,什么事呢?

当胤禛将钦差关防大印交给邬思道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号:武力夺位计划。之前我们分析过老四胤禛武力夺取帝位的具体计划,在这里不赘述,既然胤禛有武力夺取帝位的计划,那么八爷党当然也有,八爷党的势力遍布朝野,在当时晦暗不明的状况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清朝康熙时代皇子夺取帝位的情况比之于前许多朝代更盛更残酷,除了在政治上的斗争外,谋害刺杀事件更多,比如弘时暗杀弘历,大阿哥曾与张明德合谋刺杀太子胤礽,所谓厌胜之术更是盛行一时,流血的斗争和不流血的斗争同时存在。故而猜测八爷党或者说其他任何想夺位的皇子都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行刺杀谋害之故事。

雍正得位之时,一个强有力的助手老十三被康熙圈禁,年羹尧尚在川陕之地,隆科多意向不明,张廷玉等不过是高级打工仔,各种势力交汇于畅春园,各方势力的各种探子各种杀死说不定就隐藏在宫女太监卫士等之中,情急之时出手便会酿成大变。

雍正继位之时,根基不甚稳定,情况不甚明了,在宫中待着很可能遭受不测,远不如他的雍王府安全。而至于邬思道,即使要想杀他,也不在于这一时,所以,胤禛在康熙驾崩当晚匆匆赶回雍王府的目的,是要避开畅春园这个是非之地,寻求安全之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2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