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费尽心机在广元修筑的“大门”,为何邓艾一招就破解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4 07:01:35

诸葛亮费尽心机在广元修筑的“大门”,为何邓艾一招就破解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邓艾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十八万精锐奔赴西线战场,开启了三国一统战役的序幕。战役之初,曹魏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曹魏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十万主力,没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益州的门户,汉中地区的大部分地域。就在钟会信心满满,率部继续南下进逼成都的时候,却被诸葛亮生前修建的一扇“大门”挡住了去路。钟会在此地经过累月的苦战,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也没能再前进半步。那么,诸葛亮究竟修了一道什么样的“门”呢?

镇西将军遇险;

姜维屯守沓中期间,开凿岩洞、挖掘地道、修筑城堡、垦荒拓土,做足了与曹魏长期作战的准备。但是,曹魏大军此次进攻,不仅动作迅疾,而且抓住了姜维主张的战略防御漏洞。在曹魏主力占据汉中,南下成都的同时,邓艾将所部一路变为三路从三面围攻沓中,而诸葛绪的一路则进至阴平,掐断了姜维的退路。此种战况,使姜维乃至整个蜀汉集团都遭遇了一种极为不利局面。

姜维得知汉中失守的消息之后,迅速从沓中脱离了邓艾的纠缠,在回援途中还利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智退诸葛绪,自阴平返回了蜀地的门户剑阁,与蜀汉众将共同抵御钟会率领的十余万曹魏主力南下。而钟会遇到的这一道“大门”,就是诸葛亮生前依托剑阁的特殊地形所修筑的“剑门关”。

钟会在与姜维对峙期间,做了大量积极的准备,为了瓦解蜀军的斗志,还给姜维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降信。但是,姜维不为所动,积极准备、严密布防,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剑阁之战,关系到蜀汉集团的生死存亡,所以,蜀汉众将士,同心协力、意志坚定、士气高昂,严守关隘险道寸土不让。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双方都在此地付出了极大的伤亡。

然而,整个战局似乎对钟会则显得更为不利。曹魏大军除了伤亡惨重之外,其军械物资的补给也因为战线过长,而又人数众多,渐渐的出现了困难。此外,汉中地区中,仍有两座城池掌握为蜀军的手中。如果不能尽快突破剑门关攻占剑阁地区,一旦汉中地区的蜀军合力杀出,魏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

“剑阁”与“剑门关”的由来;

“剑阁”出自何处现在无处可考,相关史料中也没有详尽的记载。但是,“剑阁”一词的由来,在史料中却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剑阁”,是由山名“剑山”与入蜀的通道“阁道”结合而来。

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载,剑山自东向西绵延数十里,山势峰峦起伏,绝壁林立,剑山正中有一断隔,犹如被刀削斧劈一般,故又有大、小剑山之分。自秦入蜀的通道金牛道,自断隔处与阁道相连,故名“剑阁”。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阁道”即“栈道”,在绝壁上凿洞、嵌入粗木、铺上木板而成的通道。所以,在《太平寰宇记》中,“剑阁”又被称为“剑阁道”。虽然叫法不同,但都是指的一个地方“剑阁”,具体位置即如今的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剑门关”在剑山的断隔之间。据《大清一统志》载,诸葛亮主政期间,依托剑山断隔的地势,修建了一座关城,名为“剑门关”。而同是清代的《剑州志》却有不同的意见。该书称,剑山之间的断隔,恰好像剑阁谷地的大门一样,所以,称之为“剑门关”。虽然记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诸葛亮在世时,确实在此处修筑了一座关城。所以,钟会受阻的蜀地北“大门”,就是诸葛亮修筑的“剑门关”。

剑阁地区的地形分析;

姜维靠着诸葛亮修筑的这一扇“大门”,就能抵住曹魏的十余万精锐吗?这跟剑阁地区的险峻地形有着直接的联系。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从汉中至剑阁,再从剑阁至梓潼的这一段路径当中,剑阁的地势最高,等于说是中间高两头低的地形,而从梓潼北至成都之间的地域逐渐开阔且平坦。所以,剑阁是蜀汉集团最后的一道防御屏障,过了梓潼之后便再也没有险关可守,成都的大门已然大开。由此可以得知,如此重要的地区,必然是蜀军重兵防御的首要之地。

其次,据清雍正年间的《剑州志》载,剑阁地区除了剑门关之外,仅剩四个小关口可以出入,每条关口之前只有一条俯斜、曲折且绵长的小道。相关学者实地考察时发现,站在关口向下看都会感觉到眩晕,别说在古代没有强大科技的支撑下,仅靠人力、云梯这样的简单装备仰攻作战,更是难上加难。

“剑门关”依托两边剑山高耸如云的绝壁,加上厚重的城墙,以及关前狭窄、曲折的俯斜道,别说曹魏的十余万大军,就是再多的人,无法铺开全面进攻,且在进攻位置上又不占据优势,受阻于此是必然的结果。这也证明了,诸葛亮在剑阁修建剑门关,既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也是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一种体现,在攻占汉中地区时,已经为蜀汉的权力中心又设下了一道重要屏障。

邓艾一招化解“危局”;

钟会在剑门关久攻不克之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期间还派部将致书给大将军司马昭,意图退兵,日后再做打算。而在此时,邓艾毛遂自荐,恳请钟会在关前继续吸引蜀军的注意力,自己率部从阴平进入烟瘴丛生的无人区,自“阴平斜道”绕过了剑阁地区,战涪县、攻绵竹、进成都,从而瓦解了蜀汉集团的整条防线。关于邓艾的这次迂回奇袭,我在前篇《阴平道考辨》中已有介绍,故本文中不再赘述。

诸葛亮费尽心机在广元修筑的“大门”,确实抵挡住了曹魏大军南下的意图。但是,却因为姜维后期的战略转变,以及邓艾的一招奇袭给化为乌有,这一结果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三国中,邓艾去打蜀国的时候在路上看到诸葛亮写的碑文。碑文内容是什么?

碑文内容是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二火初兴,蜀汉炎兴元年,炎字为二火,蜀汉炎兴元年,有人翻越此地。是说诸葛亮其实是在阴平留有驻军,后来被废弃了,才导致邓艾偷渡成功。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是说邓钟两人的结局。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都带有个“士”字。邓艾和钟会最后你争我斗,自相残杀而死。

扩展资料:

偷渡阴平: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征四方之兵十三路伐蜀统帅?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摩天岭之巅曾有诸葛亮孔明庙,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庙已倒塌,只存墙垣。当年的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龙安府志》记载:“摩天岭今有孔明碑,字迹磨灭不可识。”《三国演义》第117回说:“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到了摩天岭。

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亮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但诸葛亮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或许也预见到魏军从阴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岭设防戍守。

这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李先念1935年在这里打仗时曾见过此碑,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载。如今虽然碑已无存,但也明碑确确实实曾经在这山巅上历经过千余年的风雨。

折转九倒拐,过摩天岭桥,便到了南天门,此处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鸟语蝉鸣,大有登临仙境之感。南天门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镜,据老年人讲,在这块石壁上,邓艾曾写下“邓艾过此”四个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显出字迹,水干字隐。可惜被修公路时毁掉了一部分。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偷渡阴平

三国后期第一谋士是谁,一招干掉3大顶级名将?

三国后期的第一谋士是司马昭,他一招就干掉了邓艾、钟会、姜维三个著名的人物。司马昭和他的父亲司马懿一样是一个很擅长权术的人,是一个很腹黑的人。司马懿去世之后,就是司马师接管了魏国的大权。司马师不久之后也病逝了,司马昭就成了魏国的核心人物。司马懿在临终的时候告诉司马昭不要着急取代魏国君主的位置,司马昭听从了司马懿的话,司马昭虽然一生都大权独揽,却没有登基称帝,他的儿子司马炎取代魏国的时机来临了,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钟会、邓艾是司马昭手下最得力的将领,他们主动请求带兵去灭掉蜀国。魏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国力逐渐的恢复。蜀国这些年一直在北伐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蜀国越来越弱。魏国灭掉蜀国的事情终于到来了,司马昭也没有放过这个时机,派邓艾和钟会率领魏国的大军攻打蜀国。

司马昭料到邓艾和钟会这次一定会成功。钟会和邓艾攻破蜀国之后,他们手中的军权就是司马昭的心腹大患,这么远的距离司马昭根本无法控制他们,掌握不了局面。所以司马昭提前就想好了对策,让邓艾和钟会内斗。

钟会和邓艾都是攻破蜀国的功臣,他们一定会因为功劳的大小产生矛盾。利用这一点,让邓艾和钟会互相内斗,钟会最后取得了胜利,顺利的除掉了邓艾。钟会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在姜维的怂恿下,打算自立为王。司马昭手下的士兵的家属都在魏国,一些将领为了回到魏国,起兵杀了姜维和钟会。

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怎料最后的计谋竟然被阿斗完美破解

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他六出岐山,死磕曹魏,鞠躬尽瘁克复中原;为恢复汉室殚精竭虑,最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虽然诸葛亮脑力超群,但肉体凡胎照样禁不住战争岁月的侵蚀,诸葛亮一生都致力于实现先主刘备所留下的“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可惜,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因为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病倒的诸葛亮夜间出帐散步,突然看到天象,发现自己的将星闪烁,摇摇欲坠。诸葛亮算到自己命不久矣,但是想到大业未成,如此死去心有不甘,就想到了摆七星阵禳星续命。如果禳星成功,则可续命12年。

于是诸葛亮命令姜维在帐外警戒,前六天,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到了第七天头上,帐中依照北斗七星排列的七盏灯的火苗“一跳一跳”况且越烧越旺了。到了傍晚时分,眼看七天就要过去,祈禳续命的办法就要成功;此时姜维向北方望去,见一颗将星由摇摇欲坠状态逐渐变的稳定了下来。然而就在这一眨眼的瞬间,魏延火急火燎的闯进了军帐,由于走的太急扑灭了主灯。魏延为何要闯大帐呢?原来司马懿发动了突然袭击,目的就是想阻止诸葛亮的续命,魏延才闯进了军帐。诸葛亮见此情景,“当啷”一声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眼看丞相就要续命成功,结果被魏延……只气得姜维要斩魏延,诸葛亮无力的摆了摆手,说:“算了,别为难他了,天命不可违也!”

诸葛亮为何要向上天再借12年呢?他像康熙大帝那样再向上天借500年不好吗?原来12年是诸葛亮最小的愿望,只要再续命12年,他唯一的宝贝儿子诸葛瞻就18岁了(诸葛亮46岁喜得贵子,病重时诸葛瞻才6岁),儿子成年后,诸葛亮再死也就放心了,他想用12年的时间培养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才。诸葛亮有一颗慈父般的心。民间有句老话:“父母疼幺儿,皇家爱长子”。其实诸葛亮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假如自己死在了五丈原,他不相信刘禅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后事,丞相为何有这种想法呢?

说真的没有人比诸葛亮更了解刘禅,诸葛亮亮经常想:“刘备如此英明伟大的人物,怎么生下一个如猪如狗一般蠢的儿子。“种下龙种,生下一只跳蚤”。

刘禅确实让人失望;丞相让他往东他偏向西,丞相让他撵狗他偏赶鸡,丞相让他远小人近贤臣,他偏和“不是东西”的太监黄皓称兄道弟。在丞相心中,刘禅就是一个叛逆少年。既然不能续命,那就等待轮回吧。诸葛亮要运用自己的谋略完成自己的后事。

丞相病入膏肓,临死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引自《三国演义》随后,丞相给后主刘禅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大概意思是:等棺材到了成都后,你千万不要把我下葬到成都,你命四个壮汉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等绳断时下葬即可。诸葛亮心想,刘禅行事和我反着来,我不让他下葬成都他肯定会下葬到成都,下葬成都就对了。到时我就可以托生转世。诸葛亮是这么揣测刘禅心理的。

然而诸葛亮的这最后一计却失败了,等他的棺材到成都后,刘禅心想:“丞相生前教导我不听,凡事都和丞相反着来”,现在丞相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再不听丞相的遗嘱还是人吗?

于是刘禅依丞相遗嘱行事。当4个壮汉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南走了4天以后,发现绳子没有一点断掉的迹象。心想,这要何年何月绳子才断啊?4个人一商量,用刀子把绳子割断把棺材就地掩埋。然后打道回府去刘禅那里领赏银去了。见到刘禅后,4个人说事情办妥了,刘禅说辛苦各位了,然后赏了每人250两文银。赏完银子,刘禅一想不对头,杯口粗的绳子4天就断了,这里面一定有鬼。经过严刑拷打和逼问,四个人说我们骗了皇上,刘禅一听勃然大怒,下令斩了四个人;等刘禅怒气消了,静下心来一想后,连拍大腿说:“坏了,没问这几个人到底把丞相埋在哪里了!”刘禅后悔不已,可是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从此诸葛亮到底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本来他想12年后转世为人,到最后却成了孤魂野鬼。假如刘禅把诸葛亮葬在成都的话,等接受12年人间烟火的供奉后,他会选择合适的人选托生为人(12年一轮回),结果诸葛亮最后一计被刘禅的愚蠢给破解了。刘禅感觉愧对丞相,12年后把诸葛亮唯一18岁的儿子诸葛瞻招为了驸马,想做一下对相父的弥补。然而18年过去了,曹魏大将邓艾突袭阴平,直插蜀中腹地!刘禅得到消息之后迅速派诸葛瞻带领万余人前往阻击!36岁的诸葛瞻最后为保卫成都,保卫刘禅,和魏国大将邓艾死磕,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战死沙场,其孙诸葛尚也壮烈殉国。刘禅无意中把诸葛亮成功灭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远离那些愚蠢的人,否则也会像诸葛亮家族那样死的很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1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