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间地狱宁古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信很多人都在影视作品中听说过流放宁古塔这一刑罚,那些被流放的犯人在听到这个判决之后都会吓得瑟瑟发抖,那么流放宁古塔有多吓人?什么等级的犯人才会被流放呢?为何清朝囚犯宁愿自杀也不想去?
宁古塔是清朝满族的军事重地,努尔哈赤时期,这里就有重军驻守,后来它又是如何成为了关押犯人的地方呢?顺治时期,不少汉人都反抗清朝的统治,顺治帝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于是就有了文字狱,在此期间,不少文人因为作品里面敏感的政治言论入狱,为了惩治这些犯人,顺治帝就将这些文人流放宁古塔。
僧函可是第一个被流放宁古塔的汉人,他参与了很多反清复明活动,而且还编写了《再变纪》一书,具体记录了反清的事迹,这也惹恼了顺治帝,很快他就被清军关进了牢狱,随后被流放到了偏远的宁古塔。后来不光是反清复明的文人被流放,一些在科举舞弊的考生或者是犯罪的官员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之后,人们对宁古塔的恐惧渲染开来,这里也就成为了一个人间地狱。
事实上,宁古塔远在东北地区,而被捕的这些犯人大部分都是中原地区的江南子弟,他们被流放的过程中往往要长途跋涉,经过松花江、长白山等十分寒冷的地方,加起来一共有三千里的路程。这三千里路还暗藏危机,路上还有不少野兽,地形也十分险峻,不少人还没走到宁古塔就死在了路上。就算是到了宁古塔,当地的气温低达零下四十度,而且还一直刮大风,七月份的时候就下起了大雪。这样的气候差异,这些犯人自然不能承受,所以宁古塔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地狱,很多人忍受不了这样的气温就直接冻死了。
有一个犯人叫做吴兆骞,他在宁古塔的生活可以说是很幸运了,他在这里的第四年妻子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既然有了孩子,便不能长时间待在这里。在外面的顾贞观为了救他费尽了力气,后来他找到纳兰容若,在多人的共同努力下,才回到了家乡。吴兆骞再度回到家乡,已是二十三年之后了,但比起其他犯人来说,他已经算是走运了。
流放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刑法。在清朝经常被流放和抓捕的另外六位贵族去了寒冷的地方。这种刑法在清代已得到充分发展。那时,宁古塔几乎是人间地狱。流放者到那里时,他们不仅在街道上睡觉,而且还必须小心,以免在路上被老虎,狼和邪恶的野兽抓住。最可怕的是,饥饿的当地人会分开吃饭。没有多少人能够生存。
宁古塔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清代东北的重要城镇。宁古塔将军专门负责管理流放到当地的囚犯。宁古塔语在满族中被解释为六个。这个地方很荒凉,到处都是沼泽和丛林,到处都是有毒的昆虫和野兽。那些被放逐到这里的人要么在路上死了,要么被这些野兽吃了。因此,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实际上被判处死刑。
但是,这种死亡方法比斩首还糟,他们生活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中。人们去宁古塔服刑并不容易。即使他们在流放中生存下来了,他们也将面对巨大的灾难,例如男人则成为奴隶,女人则相当于妓女。对于那些文人来说,毫无疑问,是生不如死亡。
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可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在本地授课,或者告诉满族有关农业技术的知识并教他们做生意,但明确地被告知要奴役盔甲的人就不那么幸运。装甲兵是宁古塔的一种特殊兵种。顾名思义,他们是武装人员。他们是清朝最北端的边防军。他们被指控为奴隶,并且不得不在雪中终年工作。他们需要开垦荒地,挖掘山脉和石头,并为士兵服务,这是最困难的工作。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宁古塔绝对算的上是囚犯们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都形容这里是人间地狱,并且说被流放这里的人将会面临九死一生。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在哪儿,它又是为什么让犯人谈之色变呢?
首先说,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监狱。它是清朝时期一个古城的名称,这座古城位于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顺治年间,宁古塔作为清朝的边陲重镇,统辖面积非常大,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这里也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可以说,宁古塔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
实际上,宁古塔只是音译,它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相传,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说,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而“六”在满语中的发音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当满族入关后,汉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把“六个”翻译成了“宁古塔”。
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宁古塔的可怕有三点原因;第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第二、交通条件限制。第三、与披甲人为奴可以让犯人生不如死。
先说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会有流放犯人的处罚。不过,在唐宋时期,犯人通常会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比如两广或者海南。
当时的岭南虽然是没有开发的地方,但自然条件不会太差,而且温度相对适宜。苏东坡被流放广东的时候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后来流放到海南,过得日子也相对惬意。
但到了清朝,由于南方的开发,岭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变得繁华富庶。所以,清朝就选择了塞北苦寒之地——宁古塔。
当时的宁古塔可不是旅行游玩的(宰客)圣地——雪乡。这里天寒地冻,在没有暖气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见闻杂录》中称“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初诗人吴兆骞曾因为科场案而被牵连,流放到了宁古塔,在他给母亲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经常有大风雷电,五月到七月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后便成了冰天雪地。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献资料中也曾经记载,春天的宁古塔刮风的时候非常凛冽,因此导致每年十多天没有办法出屋。
另外,由于清朝时期,宁古塔地区尚未开发,生产条件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片蛮荒。生活上过得异常拮据,当时的宁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视为珍宝。
最关键的是,当地医疗条件落后,一旦得病,很多时候都是等死。
交通条件限制
现如今,我们开车从北京到距离宁古塔很近的雪乡,开车走高速的话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宁古塔。如果是南方被发配宁古塔,距离更远,甚至需要步行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缺衣少食,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很可能会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当时的路上,很多地方会有野兽出没,在《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
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这也就是说,被流放的人可能还没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兽的食物。
最后说说与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简单来说就是边疆的士兵。但他们身份特殊,都是战俘,或者是战俘的后代。他们身份低微,是一个地位仅高于奴隶的群体。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因为触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时候都会被赐予披甲人为奴。这些倒霉女性在给披甲人为奴的时候,经常遭遇非人的待遇。可以说,与披甲人为奴的下场比死还痛苦。
当然,在被流放的人员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错。但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长。比如浙江绍兴人杨越,有着出色的厨艺,在宁古塔开了糕饼铺,每天食客盈门。后来,他还在当地办起了书院,传播汉文化。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后,也已教书为业,后来甚至得到了黑龙江将军巴海的特殊优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1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