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文人为何推崇李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王昌龄的《出塞》想必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诗中的“龙城飞将”所指的正是中国西汉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李广。
而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骚客写诗怀念赞颂他,李广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他在历史上的战绩比起同时代抗击外敌的将领卫青、霍去病,要逊色得多,卫青霍去病尚且没有成为后世诗人笔下的常客,何以李广会得到如此之多的赞誉呢?
李广的祖先是先秦时期非常著名的将领李信,李家世代都是精于箭术,百步穿杨更是不在话下。在《史记》中有载,李广臂力惊人、善于骑射,打猎时误将石头看作老虎,一箭射去,箭头入石三分,可见其神勇。
汉文帝十四年时,匈奴进犯汉朝边境,李广从军抗击匈奴。李广凭借着超绝的箭术杀了不少敌人,被任命为汉中郎。后来李广又奉命辗转于各地守卫城池,一生虽然致力于抗击匈奴,保家卫国,但是一直都是苦战无功的状态,一直没有被封侯授爵,因此也有了“李广难封”这个成语。
不过李广有一件事却一直被后人诟病,那就是他在晚年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时,卫青命他带领一支军队迂回前进,在指定地点与主力军合围,活捉匈奴单于,可是因为迂回之路曲折难行,军队又没有向导,李广带队迷了路,耽误了合围时间,以致卫青孤立无援对抗匈奴单于,虽然击溃了匈奴,却让单于逃跑了。
事后,卫青询问李广迷路经过,以便些战后总结,呈报汉武帝,可是李广三缄其口,卫青无奈便要拿李广的部下前去问罪,被李广阻拦,李广答应会亲自去受审。李广对自己的部下们说,自年少时起便与匈奴对战七十余次,好不容易能与单于交战,却被大将军卫青故意调我走迂回绕远的路,而我又偏偏迷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拔刀自刎。
要说起卫青故意让李广走远路是确有其事,但这并不是卫青的主张,而是皇帝的意思,皇帝认为,李广年龄大了,而且从来不是福将,根本不想让他去,但禁不住李广软磨硬泡、再三请缨,于是在出征前特意嘱咐卫青不让李广与单于正面交战。卫青这才下了调令,让李广迂回绕远,最终让李广也因此愤懑自尽。
李广的儿子知道此事后,认为此事是卫青暗中作梗,便将卫青打了一顿,卫青对李广心中有愧,便将此事压了下来,不想再提。可是卫青的侄子霍去病却不依不饶,为了替卫青报复,一箭射死了李广的儿子。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将这些故事一一都记录了下来,言辞之间对于李广也多是推崇,对于卫青、霍去病两人的作为也显得不那么赞同。这是因为司马迁对于李广的个人崇拜,说起来司马迁算得上是李广的“铁粉”了,他不仅处处为李家说话,替李家抱不平。就连他本人被处以宫刑,也是因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他替李陵说话,得罪了汉武帝。
司马迁如此推崇李广,却对卫青霍去病言语之间流露出不屑也是有原因的。李广是名门之后,出身正统正是司马迁这种史学家所青睐的人,而卫青是奴隶出身,霍去病是私生子,身份低微这些都不为正史所容。因此司马迁的好恶才在《史记》表现得如此之明显。
而历朝历代的诗人们更愿意在诗中怀念李广,一是对他的敬佩,二则却是同情。钦佩李广多年来一直坚持抗击匈奴,保家卫国,尽管未能封侯授爵,但也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英雄将领。古人们对于在战场奋勇杀敌的将士们的好感都是很大的。
同时他们也是同情李广为国家鞠躬尽瘁,但是却落得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这让那些空有满身才华,一腔热血但却无处施展的迁客骚人们难免产生了一些感同身受的味道,因此李广在他们的诗中更是多次出现,以表达自己心中壮志未酬的愤懑。
对于像卫青、霍去病这种年纪轻轻就已经封侯拜将的将领,诗人们对其虽有赞誉,但却认为他们在朝中都有不小的关系,属于外戚阶层,并不是文人们喜欢的那种从一介平民一路打拼最终成功的典范,在他们身上也无法得到那种相同遭遇的悲戚感,因此相比于李广,诗人中少有人怀念他们。归根究底,其实就是因为悲情的英雄人物总是更容易让人铭记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让我们后人都认识了汉代名将李广,甚至在后世作品《水浒传》中,都有“小李广”的存在,俨然将李广与关羽、诸葛亮等人比肩了。
可是,历史上的李广只是汉朝的一名勇猛老将,论功劳与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相差甚远,为什么卫青、霍去病二人都没有被人们追捧,而李广却倍受唐代诗人们的追捧呢?
生不逢时,李广难封
李广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情人物,是名将李信的后代,其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陇西李氏,世代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将捍卫边疆作为家族使命的军事贵族。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正值天下未平的“半乱世”之中,外有匈奴扰边不断,内有七国叛乱,可谓内忧外患不断,按当时的条件,以李广的勇猛以军功封侯应该不是难事,然后,却一生留下了“李广难封”的结局。
李广一生并非没有封侯的机会,只是每一次,他都与机会失之交臂。
李广10多岁就参军入伍了,又因出生于陇西李氏,自幼习武,弓马骑射无不精通,在孝文帝14年,匈奴入侵萧关时,李广以狙击手的身份连发数十箭,且每箭必中,一战成名,被汉文帝提拔为侍郎,他的才能渐渐被汉文帝发现。
那时,汉文帝经常感叹说:“李广真是生不逢时啊!现在国家没有战事,他无从立功,若是生在高祖(刘邦)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难!”
可见,汉文帝对李广能力的认可,汉随秦制,以军功封侯,文帝时期没机会,而到了景帝时期,李广赶上了七国之乱,跟着周亚夫出征,立下大功,闻名天下,当时人们都认为李广这回肯定要封侯了。
结果,李广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的赏赐,惹得汉景帝非常不高兴,封侯之事之吹了。
若论战功,李广一生戍边,在做上郡太守时,多次和匈奴交战,几乎每战必胜,从此有了百战百胜的美名,这也使得匈奴看着李广就绕道走。
使得李广在哪当太守,匈奴就绕开哪里,这种情况成就了李广在匈奴“战神”美名,同时也绝了他在汉朝立功的机会。
匈奴要么绕开李广,要么就派精锐、或者庞大部队和李广交战,李广自然也占不了什么便宜,这也导致在李广一生中,虽然有美名,但实际上却并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劳,这也成了他难以封侯的原因。
毕竟军规在那摆着,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想封侯就给他封侯。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已经年纪大了,汉武帝也想送他一个功夫,毕竟老将军一生为国,没功能也有苦功,大汉朝欠人家一个侯爵,于是汉武帝再次派这位老将跟着卫青出征。
因为任谁都知道,这场仗大汉王朝是必赢的,匈奴都已经被打的毫无反抗之力了,只是追击而已,汉武帝就是想卖一个军功给这个老将,好让自己顺理成章的给他封侯。
但怎知,就是这么一个白捡的军功,李广硬是在大风沙中将部队带迷路了,闹得带着几万部队白逛了一圈儿。
对此,卫青自然是要责备的,而李广也自知理亏,羞愧难当,想到自己戎马一生都没有出彩的战绩,无法凭军功封侯,又在人生的最后一仗痛失机会,连白给的军功都能走岔了,自然无颜再活在世上,所以才选择以自刎的方式洗刷耻辱。
文人们出于同病相怜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老将,为什么唐朝诗人们要如此推崇他,宣传他呢?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以下两点:
其一:李广虽然没有立过什么出彩的军功,但那是因为早年身强体健精力充沛时,正值汉朝羸弱的时候,汉军整体实力就远不如匈奴军,换成任何名将领兵也都只能是老套路的采取防御战,所以那时候的他根本没有机会建立功勋。
而当汉朝逐渐强盛起来后,又出了个旷世奇才卫青大将军,还连带着天才少将军霍去病,再加上汉武帝故意重用卫、霍二人,算是抢去了所有老将的风头,李广虽然跟着他们也打过一些胜仗,但微末之功无法让他挣得侯爵。
所以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已经衰老的李广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其二,也是因为李广的命运太过坎坷,看上去有些生不逢时,这与唐朝一些自命才高八斗的文人们有着共同的痛,文人们看到李广将军不幸的一生,再想想始终不得志的自己,就不由的发出感慨,继而留下诗篇代代相传到现在。
仔细想想,李广一生并不算太冤,历经三朝,却难有大功,最后一次出征,汉武帝白送的机会,他都没把握住,遗憾终生,出于羞愧自刎而死。
而在他死后,汉武帝念及了他一生的“苦劳”为其追封了侯爵,汉武帝对李广还算是仁至义尽了的。
对霍、卫二人的千古误解
相比于李广,唐朝诗人乃至后来历代的文人们大多都不太喜欢卫青和霍去病。
在文人们眼中,卫青、霍去病二人属于外戚,是汉武帝故意重用,才给了这二人建立功勋的机会,且李广之死与卫、霍二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加上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摆明了一种仗势欺人的感觉。
这种以特权上位的人,不论有多少才能、立下多大功能,也会被自视清高的文人所唾弃,这也导致了卫、霍二人在史书上评价特别高,但在文学地位上却难以被歌颂的局面。
但前者,卫青作为将领职责所在,而霍去病则属于年少气盛,但这两位立下大功的战将,也因为此事而受到处罚,作为战场犯下大错的李广,汉武帝不仅没追究其失职之罪,反而追封为侯,算是格外恩宠了。
当然,即便是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很好的了,要知道,古代有多少英雄人物或许到现在还没被我们得知呢,因为连史学家都没有将其记上。
而李广,却由于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半生驻守边疆对抗匈奴的事迹被广为流传,或许这也是历史对这位老将的一份弥补吧!
我很喜欢李广,也很喜欢卫青和霍去病,但是在一些人心中,三个人是有分高低的。所以我分析了一下诗人的心理,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容易感同身受的经历。有句诗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象征的是李广的怀才不遇,看到怀才不遇这个词,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文人,在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是怀才不遇的,这些文人就会写很多诗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他们最常用的伎俩就是借助他人或者借助景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恰巧李广的遭遇跟他们的遭遇太过相似,所以诗人在写诗时就会更加偏向于李广,而不是卫青和霍去病两个大将。
第二个,李广的品质更受推崇。据历史记载,李广经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他自己做了四十多年的将军,家里面却空无一物,连地产、家产等都没有置办。而且,李广爱兵如子,他们打仗的时候缺水、缺食物,他就和士兵一样,不搞特权,也不喝水,不吃食物,所以李广的形象是更符合中国文人推崇的形象。
第三个,李广成名更早。众所周知,李广的飞将军这个名声传出去的时间是比卫青、霍去病成为将军的时间更早。而且李广有个好友叫司马迁,就是那个写了《史记》的司马迁,他的一支笔头就可以把李广宣传出去,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啊!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广的作战方式,李广的作战方式多为正面迎敌,而卫青和霍去病的作战方式多为抓住薄弱处进行偷袭,所以李广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是更为正面的。
多方面的原因。
?李广出身于名将世家,其祖父正是秦朝名将李信,而且李广本身的实力也非常强悍,尤其是在射箭方面,几乎白发百中,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李广在对战匈奴时并没有可以值得炫耀的战绩,更不要说跟卫霍相比了。但我们发现在唐朝的诸多诗词当中,推崇李广的不少,但推崇卫青、霍去病的却非常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于李广的推崇,最先始于司马迁。在当时对于某个人的评价基本取决于类似司马迁的史官手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可谓是极高的。在李广的传记之中,司马迁为其创造出了了不少的词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司马迁的主观认知存在很大关系。司马迁、李广都出身于豪门,之间有共同话题,卫青、霍去病出身贫寒,司马迁自然而然的对李广会更加的亲近,自汉朝之后,《史记》在历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也使得李广的评价流传得更加广泛。其次是唐皇族的推崇。
在李氏皇族认李耳为自己的先祖之后,紧接着认了李广为自己的祖先,据说唐高祖李渊是李广的十八世孙,而诗词在唐朝的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了皇室这一层做宣传,于是有关李广的诗词接踵而出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在唐中前期是处于四处征战的状态的,李氏的节节胜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李广的影响力。
?而与李广相反的是,李氏对于卫青、霍去病的看法存在一定的成见,因李广自杀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卫青,而李广其子又是霍去病所杀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唐朝是不会出现大量推崇卫青、霍去病的诗歌的,在唐朝建立武庙时,就把李广的位置放在卫青、霍去病之,这也变相的说明了一些事实。
李广是悲剧式的英雄,司马迁推崇李广的原因就是这点,这也是司马迁独特的特点,他对于悲剧的英雄人物的描写总是带有推崇的想法,最有名莫过于项羽了,项羽没有成为皇帝,但还是写成了《项羽本纪》。对于卫青、霍去病的成功,司马迁归结于天命,其实这是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的偏见,对于悲剧英雄,我国文学作品是比较推崇的,尤其是郁郁不得志,有才无法得到重用之类的事情往往能引起作者的共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