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门阀士族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兴衰的过程如何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4 06:22:49

古代门阀士族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兴衰的过程如何

还不知道:古代门阀士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士族,是我国历史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它的前身是东汉时期以世家大族和名士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集团,由于察举、辟除等制度的存在,这些人以举主、门生及故吏等身份结成一种比较牢固的社会关系。

他们或在朝,或在野,共同特点是读书人,其中有不少以封建国家为已任的耿直派官僚士大夫。

最开始士族只是一些官僚士大夫集团,此时他们的力量并不强大,甚至是被当时的宦官集团所压制。但是这样的情况到了黄巾军起义后便发生了改变。为了镇压黄巾军,官僚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联合起来。于此同时,在平定叛乱之际,一大批军事武装集团悄然崛起。

以曹操为首的武装集团成功的统一了北方,官僚士大夫集团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依附于曹魏集团,并且在曹魏一朝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曹魏后期,官僚士大夫集团已经成为了左右政权更迭的因素。司马家族有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后,才成功地取代了曹魏政权。也正是在西晋时期,这些官僚士大夫集团凭借九品中正制和荫族荫客制的实行,成功地成为一个既当权又享有政治特权的阶层,即士族。

正所谓盛极而衰,两晋时期士族成为了与皇族相抗衡的政治势力,我们所熟知的“王与马,共天下”等等足以印证士族的强大。为了巩固皇权,从刘宋开始,统治者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削弱士族的影响。

比如说“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是士族长盛不衰的关键,为了削弱其影响。宋、齐、梁、 陈的最高统治者们,积极推行“寒人掌机要”,提拔了一大批寒族子弟,让寒族与士族相抗衡,让原来由高级士族担当的部门首长的权力旁落,士族在中央的军政大权亦在实际上随之被剥夺。另一方面,南朝政权一改晋时由士族掌控州郡的做法,由皇族出任地方军政长官,杜绝了晋时高级士族拥兵自重、地方割据的现象,士族在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亦随之剥夺。

再者士族繁荣的基础是土地一级人口,对此南朝统治者又实施“土断”政策,剥夺士族地主所控制的部分劳动人手,从经济上削弱他们的势力。北朝同样深受士族影响,到了北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同样推行了苏绰提出的“擢贤良”政策,不按门资而以才能选人,打破以门资取士的标准。

不过跟隋朝相比,南北朝时期削弱士族的政策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减少士族对朝廷的影响,创造了“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不拘一格、不看出身、只看才学的选官制度。它取代的是门阀地主的命根子——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可以保证士族世世代代能够做官,即便是家族当中一些资质平庸的人也能官居高位(甚至出现了一些“傻子”出任大小官员的情况)。

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保证了门阀士族地主世代垄断政治大权。

隋朝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在经济上,为了减少士族的经济力量(门阀制度下的士族广占田园,荫庇成百上千的部曲、佃客,并享受免除服役等特权)。

隋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从士族豪强手里夺取了数十万人口,并实行了均田法。炀帝时期又把士族手中还能控制的那部分部曲、奴婢夺去受田能力。可以说到了隋朝时期,士族已经失去了法律的保护跟经济的支持,横行了几百年的门阀士族已经是昨日黄花。

唐朝建立后,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跟土地政策。门阀士族彻底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但是因为唐朝初年为了维护统治,还是初任用士族人物,借其威望巩固其统治,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策略,维持的时间并不久。

虽然后来很多士族子弟通过了科举制度,再一次成为了统治阶层,但是从本质上而言,他们已是科举制度下官僚集团的一员,不再是那个拥有特权的特殊的阶层。他们虽然拥有旧士族的姓氏,却不复拥有旧士族的特权地位和隆遇。

随着唐王朝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崛起,成为了压垮门阀士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作为一种残存势力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丧失,乃至趋于消亡。

兴于察举败于科举,古代的门阀大族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古代的世家门阀受到君王的猛烈打压,当然会逐渐消亡,而君王打压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举制度。

在隋朝以前,中国古代采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地方官员在主政期间,对当地百姓当中有才能或者孝顺的人进行考察。如果官员认为这个人可以当官,那么他就会向朝廷举荐。得到官员的举荐,这个人就有了做官的机会。但是一般官员都会举荐自己的亲属或者是有利益关系的人,不会平白无故举荐寒门士子。察举制盛行于两汉时期,在东汉灭亡之后,由于它自身的弊端,就被废除了。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操执政时期,当时曹操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废除察举制,改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大致和察举制一样,它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把天下读书人的品行划分为久等,由中正官进行评级,然后定档、送往朝廷进行选拔。听起来这个制度似乎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不过选拔官员的权力依旧掌握在世家门阀的手里。

从隋朝开始,各个朝代的君王通过科举制度打压世家门阀的实力。以前世家门阀在朝中的势力很深,只要君王有一点异动就会遭到来自他们的猛烈反扑。所以君王选择通过科举制度?温水煮青蛙?,把朝中官员换成自己的心腹,这样在收拾他们的时候就很稳了。

除此之外,君王还会找一些理由来打压世家门阀的成员,在各个方面削弱他们的实力。对于君王来说,用自己手里的滔天权势给他们戴几个帽子,再收拾他们简直是轻而易举。

君王的手段这么多,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不断减弱,不断地走下坡路,最终被君王除去。

两晋时期权倾一时的门阀士族,当了唐宋为何一蹶不振?

士族的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只存在的,两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但是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皇权越来越集中,门阀士族的势力阻碍了这一趋势的推进,各朝各代都在想法设法的打压门阀士族,特别是唐宋时期打压的最厉害,可以这样说宋朝以后门阀士族已不复存在。



科举制的兴起

士族的萌芽产生于两汉,在魏晋时期更是进一步得到发展,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达到士族发展的巅峰。特别是门阀士族为了自身的利益设计九品中正制的出现。这样就导致贵族的子弟不管有没有才能和德行都可以世袭到很多官职。这样对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在这过程中有能力有抱负的帝王都想对贵族势力进行打压,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发展,为了抑制士族势力的科举制度走向历史的舞台。

当然在狙击士族势力的过程中,短暂的隋朝就是因为推行科举制使得关陇集团不满,最后斗争失败的隋朝只能很快的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隋朝的失败使得后来的唐朝也是吸取隋朝的经验教训,科举制度也是有序的推进。武则天为了统治的需要基本是消灭掉了唐朝当时的士族,从而通过科举制度重建了管理体系。宋朝的糊名制度更是为平民阶级向上突破阶层的束缚提供了可能。



皇权集中的需要

由于以前门阀士族的统治,使得在每朝每代士族的势力过大,特别是在门阀士族势力顶峰时期的东晋。在东晋不管是军权还是其他都被士族所垄断,帝王的权力已经所剩无几了。

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实在是太大了,改朝换代基本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士族可以威胁皇权肯定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所以他们的斗争是不断进行。但是通过唐宋的不断打击士族的势力基本是被打压下去了,同时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的发展,平民获得教育的机会成本正在降低,从宋朝开始基本上就是平民的社会了。



从此以后一介布衣照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庙堂。同样国家的权力也是都集中在了帝王身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1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