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1982年勃列日涅夫葬礼,32位国家元首出席,中国派谁

说历史 2023-06-05 21:59:06

1982年勃列日涅夫葬礼,32位国家元首出席,中国派谁

1982年11月10日上午8点30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逝世。该消息一经报道,全国上下皆为震惊。为了表示对勃列日涅夫的哀悼和敬重,苏联电台停止了一切的娱乐活动。

很快这条消息在世界各国传播起来,各国领导人对他的逝去表示悲痛和惋惜。但对于中国来说,勃列日涅夫的去世还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不知道该派谁去参加他的葬礼。

勃列日涅夫在当天早上还精神良好,但是仅仅几个小时后,勃列日涅夫就因为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

一时间,人们对他的死亡产生了各种猜测。但是尽管舆论纷纷,勃列日涅夫的葬礼仍然是如期举办。

5天后,葬礼在莫斯科工会大厦的圆柱大厅内举办,前来送行的民众将大厦围得水泄不通。人们纷纷怀着悲痛的心情,举着勃列日涅夫生前的照片,默默地看向圆柱大厅。

隆重的葬礼

勃列日涅夫的葬礼非常隆重,可以说是继斯大林葬礼后最隆重的葬礼。他的棺椁放置在布满鲜花台子的中央,而纪录他一生荣耀的104块奖章,此刻也静静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他的去世也让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当然,这种重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重视,而是各怀鬼胎。与其说是纪念伟人,不如说是各国领导人借此机会来打探这个超级大国的实力与秘密。

根据资料显示,出席葬礼的共有32位国家元首,15位政府首脑,14位外国使节,4位王子。其中不乏有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巴基斯坦主席阿拉法特等重量级人物。

敲定人选的审慎

之所以在选派人选的问题上如此慎重和棘手,还要从当时的中苏关系说起。

早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中苏关系就在不断地恶化,苏联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还对中国进行制裁,大大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而当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并没有改变对中国的态度,勃列日涅夫甚至还声称继续施行赫鲁晓夫的政策,这使得中苏关系进一步的恶化,并且还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

就这样一直到勃列日涅夫生命的最后一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的不断建设,勃列日涅夫才意识到搞好中苏关系的重要性,并开始强调要和中国搞好关系。

但是直到勃列日涅夫逝世时,中苏关系还未真正缓和,勃列日涅夫的呼吁也终究没有得到落实,中苏关系在国际上依旧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由此,勃列日涅夫的葬礼到底派谁去成为了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中苏关系还没有正式宣布缓和,此时派出总理或者级别较高的人员前往,难免会让其他国家对中苏关系产生恶意的揣摩,这将会对中苏关系走向正常轨道产生巨大的威胁。

但是如果中方随便派一个普通人前往,又会让苏联认为中方的不尊重,这也将不利于中苏关系的缓和。

经过中央的数次讨论,最终邓小平决定让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黄华前往参加葬礼,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向苏联发出吊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兰夫更是前往苏联在中国的使馆吊唁。

提起黄华,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他,但是知道黄华的履历后,他确实是最佳的人选。

建国之前,黄华一直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努力,无论是最凶险的前线,还是最诡异的地下斗争,他都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为革命斗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建国以后,他一直从事外事工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他参与了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

这两场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会议,大大锻炼了黄华的外交能力。面对国外记者的刁难,凭借着出色的谈话艺术和充足的实战经验,黄华都能淡定合理地为祖国谋求发言权和正当的地位。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经甚至评价他是周恩来培养的最出众的外交人才,可见黄华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威望。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黄华成为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及其安全理事会的代表。

1978年和1982年,黄华率团参加联大讨论裁军问题的特别会议,在会上他代表中国政府坚守中国在裁军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还提出了《关于立即停止军备竞赛和进行裁军的主要措施的建议》。

1979年,邓小平曾经在访问美国时,黄华随同,他亲自检查邓小平的安全事务,提前去查看美国的保安和酒店的安全问题,并为邓小平排查出好几起危险。

这让邓小平对这个外交人才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仅仅是一个口才好的外交官,他更是一个考虑周密,谋略深远的大才,他是不可多得人才。因此,在挑选谁去参加葬礼的问题上,邓小平毫不犹豫地想到了黄华。

与其说黄华是参加葬礼,不如说是一场考验,也是触摸中苏关系改变的机遇。如果不派黄华前往,恐怕没有第二个更合适的人选。

但是这样的机遇伴随着巨大的危机,为此,黄华出行前,邓小平对黄华下出指示:不主动谈分歧,不正式搞会谈,要对勃列日涅夫正面评价。因为,邓小平不敢确定苏联此时对中国的想法究竟是如何,保守一点或许会更好。

但是,保守的行动只能获得保守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深知此行是突破中美关系的重要机遇,因此在黄华登上飞机后,邓小平又果断地改变了主意,他让黄华主动求见苏联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葛罗米柯,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由此,黄华此行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不确定的结果,黄华的心中还是多了一些的忐忑。

出其不意的厚待

但是很快,黄华发现自己多虑了。

在黄华登上飞机收到临时改变的意见时,邓小平也给驻苏联大使和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分别发送了一份紧急谈话。

安德罗波夫在成为继任者之前,就非常关注中国的各方面情报,他知道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国的腾飞必将在世界上绽放异彩,也深知中国对苏联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当他收到邓小平发来的紧急谈话后,非常重视。

在看到中方的谈话内容后,安德罗波夫心中大喜,因为这也是他想要的,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为了扩大影响,表明自己的态度,安德罗波夫还将这份谈话发布在了各大媒体报刊的显目位置上。

我国在此份紧急谈话中,用词准确,态度诚恳,多次表示勃列日涅夫是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他的逝世是苏联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

同时中方还提到了勃列日涅夫生前多次想要和中方改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正是苏方愿意直面的问题。

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决定虽然非常危险,但是他还是判断出了最终的结果,因为苏联也非常愿意借此机会和中方建立友好关系。

因此在黄华下飞机后,苏联副外长伊利切夫非常热情地接待了黄华,详细介绍了葬礼的安排,并且主动询问中国代表团想要在葬礼上站的位置。

苏联态度的大转变,让黄华一行人对此行信心倍增。中苏双方的诚意,让中苏关系在这场葬礼上迅速升温。

苏联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给中方提供了特殊待遇。在勃列日涅夫遗体告别仪式上,苏联将中方代表团安排在了观礼台的第一排前列,站在社会主义首脑代表之中,并为中方配备了4位工作人员。

而在会场上,其他国家只允许随行一名翻译,这样优厚的待遇大大表明苏联真的想要和中方友好发展。

葬礼结束后,苏联继续表达诚意,向黄华发出了单独会面的邀请。安排会见时,黄华也被苏方安排在社会主义的阵营之中,大大提高了中国代表团的存在感。

安德罗波夫意味深长地握住黄华的手,两人热烈讨论。其他国家代表人员和安德罗波夫会见时,仅仅是用三十几秒走个过场,但是在黄华这里,前后却足足花费了三分多钟,双方还意犹未尽。

趁着苏方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黄华提出拜见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这次会谈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隔21年,中苏双方终于开展了正式的会谈,中苏双方的会谈气氛也终于变得正常而友好。

这次会谈虽然没有立即让中苏关系走向正轨,但是中苏关系已经走向了新的篇章,由此,中苏互动也越来越多。

此后,苏联领导人接二连三的去世,中方派出参加葬礼的领导人级别在不断地提高,中苏关系在正常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可以说勃列日涅夫的葬礼敲开了封闭多年的中苏关系大门,也正是因此,黄华与邓小平的这场葬礼外交也被世人称赞。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1982年勃列日涅夫葬礼,32位国家元首出席,中国派谁

勃列日涅夫立了什么战功,可以当苏联元帅

不是因为立了什么战功,而是他的身份做为苏联的第一号人物,如果他想的话,成为苏联元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他更出名的怪僻就是给自己发勋章。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早年在当地进行工农业管理,表现优异。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二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 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他坚持斯大林主义,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但他不具备斯大林的钢铁性格,无力实行斯大林的强力指导。对外关系上,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在他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苏联实体经济也达到美国的2/3,(美国认为只有百分之五十三),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任内苏联与中国关系长期没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发表的1982年“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
  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老人政治的盛行,地方诸侯的强大,超高的军费开支和无力指导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逐渐停滞。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危机。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执政时间?什么时侯上台执政和下台?

列宁(1917年-1923年)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斯大宁(1924年-1953年)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苏联政治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赫鲁晓夫(1953年-1964年)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勃列日涅夫(1964年-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

戈尔巴乔夫(1985年-1991年)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族,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80年10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1993年5月24日,在国际绿十字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2000年3月11日,当选为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领袖。

扩展资料: 斯大林生前写了大量的文章,在51年的时间里写了近400万字,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创作活动。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斯大林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板块”: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哲学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斯大林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二,斯大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第三,从哲学的内容来看,斯大林的著作对自然观和自然科学的问题涉及的比较少,对历史观和社会问题论述得比较多,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

毋庸讳言,斯大林的哲学思想理论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斯大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犯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错误,在讲述辩证法和唯物论时把二者机械的分割为方法和理论两大块等。

参考资料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百度百科

勃烈日涅夫 历史 名词解释,一两百字就好

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1964年10月14日,勃列涅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他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勃列日涅夫晚年开始大搞个人崇拜,具有浓重的“勋章情结”,有“勋章大王”之戏称,一生获得至少114枚勋章。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轶事典故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更为搞笑的是,在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勃列日涅夫致欢迎词。勃列日涅夫把秘书写好的发言稿忘在外衣口袋里,上了主席台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呆了一会儿,勃列日涅夫终于讲话了。他的欢迎词非常费解,谁都听不明白,因为他只是一连把俄文字母“O”(注:念“噢”)念了五遍:“噢!噢!噢!噢!噢!”原来,他把奥运旗上的五个环,当成了五个“O”。 作为一个才能平庸、“在各个方面都很弱的人”,勃列日涅夫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的十余年中,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象,或许莫过于“勃列日涅夫之吻”。
因个人喜好,“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形成了政治局委员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会见时,男人互相接吻的礼节。”在勃氏看来,这或许是他展现个人外交魅力的独门法宝,但被其接吻的各国政要,鲜有情愿与开心者。
对“勃列日涅夫之吻”最深恶痛绝者,莫过于勃氏下面的苏共政治局委员们——毕竟,他国政要毕生至多也不过被勃氏“强吻”数次而已,而苏共政治局委员们,却不得不“上行下效”,时刻致力于将“勃列日涅夫之吻”发扬光大。继勃氏之后的两任苏共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都相当痛恨这种“接吻”。 勃列日涅夫有浓郁的“勋章情结”,他一生获得114枚勋章。至于勃列日涅夫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癖好”,一直以来都说不清楚。
在“苏联英雄”的历史上,总共有2人获得4枚“金星奖章”,也就是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传奇苏军元帅朱可夫;另一位就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朱可夫是在3枚“金星奖章”为最高限额的规定还生效时破例被授予第四枚英雄奖章的。勃列日涅夫是为自己颁发四枚“金星奖章”,立志成为“至高无上”的英雄。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表示要“保证对干部的尊重”,并且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官僚们还纷纷兴建专供自己享用的“狩猎小屋”和上层圈子聚会的私人会所。这些被称做“小屋”的私人别墅往往象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带有花园、室内游泳池和其他设施。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贪污、腐败和特权等历史问题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勃烈日涅夫有强烈的“护犊之情”,对自己的子女非常“宽厚”,为女儿加林娜·勃列日涅娃与儿子尤里·勃列日涅夫动用公款为自己修建别墅。甚至连其不学无术、贪婪无比的的女婿尤里·米哈伊洛维奇·丘尔巴诺夫也因为得到了勃烈日涅夫的庇佑而扶摇直上,当上了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邱尔巴诺夫贪污了多达20亿卢布的公款,在勃烈日涅夫死后才被押上被告席。
由于勃烈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他的亲信,勃烈日涅夫都奉行着“保护干部”的方针予以庇护。
在勃烈日涅夫日益腐败的统治下,苏联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逐渐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腐败的深度、广度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这是斯大林时代腐败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苏共许多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和中央委员都卷入肮脏的勾当,赠送贵重礼品,包括赠送给总书记,被认为是正当的。一到节日前夕机要通信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分送从南方各地给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们寄来的盒子。” 勃列日涅夫时期也遇到不少经济难题,比较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苏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6%和3.8%,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5%、3.4%和3.4%。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从1979年开始农业连年减产。农业产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别下降3.1%、2.5%和1.9%。农业不振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造成市场供应紧张。此外,经济管理体制的许多弊端仍未消除,如经济决策权过多地集中于领导机关;企业本来就不多的自主权仍不断受到侵害;经济体制不适应集约化方针的推行,价格的制定不利于采用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官僚主义、平均主义严重,等等。
此外,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欠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迪斯科、爵士乐等西方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一度根绝的吸毒现象开始风靡一时。据统计,在当时的苏联,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纽约一样,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从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没有能够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日益暴露。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对于以往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政治体制内部势力盘根错节,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势,改革已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中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