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魏的监军制度是什么样的,为何钟会叛乱会如此之快被杀

众妙之门 2023-06-14 05:58:22

曹魏的监军制度是什么样的,为何钟会叛乱会如此之快被杀

很多人都不了解钟会叛乱被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古代军队中,有监军制度这样的存在,它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历朝历代,在军队中都能找到监军的身影。

三国时期,蜀国的王平就曾经在延熙六年拜前监军兼镇北大将军统辖汉中军队。吴国孙亮曾派冯朝为监军使者,督徐州诸军事。

那么曹魏方面的监军,又是如何的呢?

要说三国里魏国的监军,比较有名的可能是邓艾钟会伐蜀时候司马昭给他们派的两个监军:丘本和卫瓘。

丘本就露了一下脸,给邓艾出了个主意,让他派人去招降诸葛瞻,办法还失败了,后来丘本就失去了记载。

卫瓘则在平定钟会叛乱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号令诸君讨伐了钟会,又派护军田续夜袭绵竹,杀死邓艾父子。

相比蜀国和吴国,曹魏的监军制度还是比较完备的,并且延续到了后世的晋朝。

在曹魏阵营,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监军制度。

一种是从战国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传统监军制度。

齐景公曾经派司马穰苴带兵对抗燕国,但景公又并不信任穰苴。穰苴见景公有疑虑,主动提出让景公派其宠臣贾往监其军。

这是战国时期的监军制度。

监军制度从此流传下来,成为军队的标配,如光武帝时期,“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监军御使,事竞罢”。汉安帝时期,“遣御史中丞王宗督青州史法雄”。除了御史中丞,到了汉末,刘焉父子都曾经担任过监军使者,行使的也是监军的权力。

同处三国时期,曹魏阵营也延续了这类传统性质的监军,根据不同名目,它又能分成二类。

一是督军制度,也叫督军御史。这种监军延续的是汉朝的制度,比如严象就曾经以御史中丞的身份督军讨伐袁术。

《三国志·苟或传》:“(象)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术”。

司马懿也曾经担任过督军御史,在为曹操劝进时,劝进表上司马懿的署名就是“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

御史督军的制度,一直到魏文帝黄初二年才被废除。

《晋书》:“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督军官罢,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第二种是军师监军。军师实际上就承担着监军的责任,比如辛毗、荀攸、渠义等都曾担任过军师监军。

“至魏武帝又置师官四人。魏苟攸为军师,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焉,又渠义为左军师...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以节置诸宜”。

“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上文提到过的卫瓘也是军队中军师的角色。

这两种监军制度的区别也很明显,督军御史有军权,可以直接带兵;军师监军则起监督作用,不直接带兵,或只有少量亲兵,比如卫瓘有1000多人,袭杀邓艾时,他就是派出田续带着500多人赶到绵竹。

“邓艾、钟令之伐蜀也,瑾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

除了以上一类监军制度,还有另一类的监军,这就与曹魏的都督制有关了。

讲到都督制,就要讲到州郡领兵,都督制就是在州郡领兵之后产生的。州郡领兵是指各州郡长官有权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直属军队并拥有指挥权,州郡长官有兵了,有利有弊,利在反应迅速,兵力充沛;弊在一旦州郡长官有异心,反而容易对自己造成威胁。

于是,都督制因此产生,曹魏用宗亲或者值得信任的大臣担任都督,来节制一州或几州的军事。

都督本身就能节制军事,为何还要设监军呢,因为不是每个州都有都督,都督也并不总是那么有空。

比如豫州都督司马骏在景元二年上任,他的前任陈骞则是在咸熙二年改任荆州都督,咸熙二年是公元265年,景元二年是261年,这四年的时间里,豫州是没有都督的。

在这四年里,暂代都督节制豫州军事的就是监军,先后有两个,王沈和司马亮。

王沈正是在景元二年以奋武将军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司马亮又在咸熙二年接王沈的班,监豫州诸军事。

豫州在当时是后方,已经没有什么战事,所以一段时间暂不设都督也问题不大,期间就另任命一个监军。

还有种设监军的情况是都督在忙别的事,没空来履行监军的职责。

比如司马懿曾经在太和五年被任命为雍凉二州的都督。

太和五年,诸葛亮寇天水,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还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

此后司马懿以太尉的身份辅政,没有时间再管雍州和凉州的军事,于是赵俨被任命“监雍凉诸军事”。

以上可以看到,这种监军制度与都督制度是互相依存的,监军是都督的下属,或者是都督之间的过渡,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晋朝。

既然职级上低于都督,那这类监军与地方上的军政长官刺史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大致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监督各州军事,并且兼任刺史。

这种例子是毋丘俭。他曾经假节监督豫州军事,并且领豫州刺史,上面提到的王沈也是这样。

《三国表·魏书·毋历俭传》:“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

另一种是只任监军,不兼任其他职务,比如石苞。

《晋书-石苞传》:“乃迁(石)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

在诸葛诞淮南之叛时,石苞就率领青州军队,统帅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作为战略预备队。

除了诸葛诞,还有王基,也曾经出任过这种性质的监军。

诸葛诞、王基这样的监军,他们的身份比较灵活,既可以兼具都督或者刺史的军务,能统帅一州或多州军队,他们的等级要高于地方刺史。

这种监军制度,实际上只是顶着个监军名头的都督,只是没有都督的职位,相比之下,第一种才算是名副其实的监军。

曹魏的监军制度,在三国时期是比较完备的,并且直接延续到了晋朝,弄清楚这几种监军制度之间的区别,有助于理解之后的军事制度,关于晋朝的监军制度,我在下一篇文章再跟大家讲述。

钟会之乱讲了什么事情

钟会之乱讲了什么事情

钟会之乱是钟会在新亡的蜀汉的将领姜维的帮助支持下,于264年反对曹魏的一场起事。

钟会自认为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进可以争夺天下,退也能占据蜀汉,遂陷害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

最终,邓艾被杀,叛乱也因为钟会部下的叛变而瓦解。

背景

邓艾和钟会都参加了公元263年(景元四年)的魏灭蜀之战,在攻蜀期间彼此衬托,钟会下令经由剑阁进军,邓艾却选择走阴平。

姜维为钟会的东面攻势所惊,调所有在阴平的军队去阻止钟会进军。结果,邓艾经由阴平迅速行军,很快抵达成都,使得刘禅投降。

在随后对蜀地进行占领时,钟会开始现出傲慢的迹象,自信足以不再居于人下。

而受到钟会厚待的姜维联络刘禅,勾画出诱使钟会作乱,削弱魏军,然后杀钟会,夺取军权,再次宣布蜀汉独立的计划。

过程

陷害邓艾

钟会内心怀有叛离之志,姜维已有所察觉,就想促成他的作乱,于是就劝说钟会:“听说您自淮南之战以来,计策从未有过失误,司马氏能够昌盛,全依赖您的力量。如今又平定了蜀国,威德振世,百姓颂扬您的功劳,主上畏惧您的谋略,您还想因此安然而归吗?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以保全自己的功名性命呢!”钟会说:“您说的太远了,我不能离开。而且从现在的形势看,还没有到这种地步。”

姜维说:“其他的事情凭您的智慧、力量就能做到,用不着我多说了。”从此他们俩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公元264年(咸熙元年),钟会因邓艾承旨专权行事,就与卫瓘一起密报邓艾有谋反的表现。

钟会善于摹仿别人的字体,就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奏章和上报事情的书信,改写了其中的话,让言辞狂悖傲慢,有很多居功自夸之处,同时又毁掉司马昭的回信,亲手重新再写以使邓艾生疑。

钟会派卫瓘先到成都拘捕邓艾,钟会因卫兵力少,想让邓艾杀掉卫瓘,再借此事定邓艾的罪。

卫知道他的意图,但又不能抗拒命令,于是在深夜到达成都,传檄文给邓艾所统领的将领,声称:“我奉诏来拘捕邓艾,其余的人一概不予追究;你们投向官军这一边,则如先前平蜀时一样再加爵赏,如胆敢不出,则要诛及三族!”等到鸡鸣时分,诸将都跑到卫这里,只有邓艾帐内之人未来。

到早晨,打开营门,卫瓘乘坐使者车,直接进入邓艾帐内;邓艾还躺着未起,于是把邓艾父子抓起来,把邓艾置于囚车中。

诸将想要劫持邓艾,就整兵奔向卫的营帐;卫瓘不带卫兵只身出来迎接,又假装书写表章,说将要申明邓艾没有反心。诸将相信了他而未劫持。

钟会反叛

丙子,钟会到了成都,派人把邓艾押送京师。钟会所忌惮者只有邓艾,邓艾父子既已被擒,钟会则独自统领大众,威震西部地区,于是下定决心阴谋反叛。

钟会想让姜维率五万人出斜谷为前锋,自己率领大众跟随其后。

到长安之后,命令骑兵从陆路走,步兵从水路走,顺流从渭水进入黄河。

认为五日即可到达孟津,再与骑兵会合于洛阳,一时之间就能平定天下。

深得司马昭的信任,钟会为什么还在灭蜀的时候叛变了?

准确说,钟会之反可能是身不由己,来自于大环境的压迫,导致他只能兵行险着,为自己搏一条出路。

(一)钟会之才

钟会出身士族名门颍川钟氏,他的父亲是曹魏重臣钟繇。钟会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别看当时钟会年纪不大,却与王弼齐名。二十几岁时,钟会就成为司马师的幕僚,司马师说他有王佐之才。钟会为司马师、司马昭出谋划策,平定淮南的叛乱,深得信赖。?

由于钟会算无遗策,人们称赞他是当时的子房(即张良)。261年,钟会被封为司隶校尉,虽然在外朝做官,?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就曾经说过?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后来,司马昭策划伐蜀时,只有钟会坚决支持,他还与司马昭?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那么,在灭掉蜀汉之后,为何钟会在此时选择反叛?

(二)钟会之叛

关于钟会反叛的原因,历来有很多种说法,其实都值得加以考量。

第一点,钟会虽是司马昭心腹,但却不容于群臣。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来自群臣的孤立与排挤,即便钟会有来自司马昭的信任,但也难免会日遭消磨,最终失去应有的地位。而钟会被排斥的原因,可能与其自身性格及行事有关。史书中屡见这样的记载:傅嘏曾言"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司马昭之妻王元姬说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辛宪英、裴楷、荀勖等人也都认为钟会骄纵自大,不可不防。?

第二点,说是钟会仍然心存魏室,关于这一点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钟会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正是奉郭太后的遗旨。其目的可能是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但是这一点证据显得很是薄弱,可能更像是一个借口,而钟会自己就心存反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钟会灭蜀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 钟会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旁边不断的挑唆,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 。

第三个说法则是,钟会本身并无谋反之意,但无奈被群臣孤立,遭君主猜忌。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他们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具体而言,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羊祜就对钟会表示质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0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