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忠臣是对一位大臣的极高称谓,无数戏曲都在歌颂“忠臣孝子”,无数官员都在追求当忠臣以青史留名。
但有这么一位朝廷重臣居然对皇帝说他不想当忠臣,他就是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大位,励精政道。他非常看重具有治国才干的魏征,甚至多次把魏征召到卧房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才能出众又性情耿直,即使面对皇帝也敢于直言是非。而唐太宗不以他的态度为忤,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
很快,得到重用的魏征就升官成为尚书左丞。
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洗马,当年经常劝诫李建成防备李世民,在一些人看来,应该对他多加防备。但是魏征现在因为整天说些不好听的话,偏又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岂能不令人妒忌。
在贞观元年十二月,有人告发魏征偏袒他的亲属,唐太宗派御吏大夫温彦博查问,结果是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文彦博对太宗汇报说:“魏征办事不留准确的行迹,远远地避开嫌疑,所以才被诽谤,他内心虽然无私,但也应受到责备。”太宗让温彦博去责问魏征,而且说道:“从今以后,办理公务必须留下确凿的行迹。”
就此事,魏徵上奏唐太宗:“我听说君主与臣应该同心一体,如果都不去追求公道,而是去追求形式,那么国家的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
唐太宗吃惊地说:“我已经后悔了。”
魏征再次拜道:“我很荣幸能为陛下做事,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唐太宗奇怪地问:“忠臣、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回答道:“后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良臣者,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子孙传得福禄。忠臣者,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残暴,国家最终破败,后代家破人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 唐太宗深以为然,对魏征“赐绢五百匹”。
这就是唐太宗和魏征的忠臣、良臣论。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忠臣,就是忠于皇帝,无论皇帝是英明还是愚昧,都一味迎合皇上,“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他们的格言,比如蒙恬、扶苏,仅仅是名义上是秦始皇的一份矫诏,就令两人乖乖交出兵权,一个自杀一个被绑。良臣,就是忠于国家高于忠于君主,当皇帝的作为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以国家的利益优先,这种人就比大熊猫还稀少,因为他们基本没有当高官的机会,勉强找到王忠嗣、太史伯、李纲等人。
毫无疑问,魏征属于良臣系列的。甚至还有人说,魏征是“良臣忠国不忠君”观点的始作俑者。但我们仔细看魏征与唐太宗的谈话,还真没包含这层意思。
魏征与其是说忠臣、良臣两类大臣,不如说是在劝诫唐太宗应该做哪类皇帝。好的皇帝会造就良臣,坏的皇帝只会催生所谓的忠臣。
许多人都纳闷,唐太宗善于纳谏,怎么魏征只有一个,难道做一个勇于说真话的大臣那么难吗?只要勇敢地说真话就会成为高官,上前直言进谏的还不如过江之鲫?
勇于说真话、直言纳谏的还真不多。即使有,也早就不知道被发配到哪个犄角旮旯了,弄不好还给你个诽谤之罪。唐太宗曾经嫌弃打报告的太多,“欲加黜责”。
像魏征这样,明明是劝诫皇上,却从大臣说起,即达到目的还话语不生硬,才是谏臣的最高标准。甚至说,如果你没有卓绝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连做诤臣的资格都没有。
唐太宗对魏征这番话为臣论实为君论的话,十分有感触。
几天之后,唐太宗就问魏征为君之道:“君主如何做称之为明,如何做称之为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尧帝体恤民情,详细询问民间疾苦,所以知道有苗的恶行;舜帝目明视四方,耳聪听四方,所以共工、鲧、兜不能掩匿罪过。秦二世偏信赵高,造成望夷宫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招来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之变。所以君主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则亲贵大臣就无法阻塞言路,下情也就得以上达。”
后来唐太宗评价魏征说:“贞观之后,尽心对我,安国利民,犯颜正谏,纠正朕的过失,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魏征的忠臣、良臣之谏说明,魏征是一个不愿意做“忠臣”,实为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的真正的忠臣。
魏征和唐太宗是忠臣明君的典范,所以才能被传为千古佳话。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说了一句话成为历史上的名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句话是说,唐太宗已经把直言善谏的魏征当成了一面镜子,只有勤照镜子,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及时改正。唐太宗是个明君,不会因为魏征直言善谏就除掉他,魏征是个忠臣,不会顺着唐太宗的爱好去溜须拍马,所以两个人才能成为千古佳话。
其实魏征一开始是支持李建成的。魏征是一个好大臣,我们都知道,太子才是储君,所以魏征支持太子才是对的。但是无奈,李建成是一个自负的人,并没有听从魏征的各种建议。玄武门兵变的发生,标志着李建成太子之位的终结。李世民跟李建成不同,他是一个喜欢招揽人才的贤士,自然就听到了魏征这个人。于是李世民招魏征入宫觐见。
按说现在的李世民才是皇帝,魏征效力于死掉的李建成,现在已经是受牵连被砍头的,但是李世民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宣魏征进宫觐见。李世民见到魏征先给魏征一个下马威,说他看错了人,但是魏征却直言,如果太子一开始听从我的,自然不会是这个下场。这句话让李世民震惊不已,也正是这种敢作敢为,自信的风度,让李世民对魏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拉拢魏征成为自己的大臣。
魏征入宫以后,确实在政治上辅佐唐太宗不少,一路升到魏国公的位置。这时的魏征并没有因为位高权重而放弃自己的直言纳谏,每次都能提醒李世民及时止损。相对于文武百官来说,魏征的存在,对李世民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所以李世民才会说魏征像一面镜子。
1. 文言文阅读李世民畏魏征答案 原文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怒了。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注释 善:擅长,善于。回:回转,扭转。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霁(jì)威:息怒。
谒告:请假。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
严装:装备整齐。中辍:中止;辍:停止。
鹞:猛禽。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固:同“故”,故意。尝:曾经。
毕:完成。冢:坟。
逾:超过。幸:去;前往。
竟:居然。 分析 问:魏征上奏为何故意久久不停?答: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2. 李世民畏魏征 文言文翻译 高手来鹞竟死怀中 选自[文成公主传奇]
第九回 射牦牛大宴报聘使 拒请婚迁怒吐谷浑(2)
翻译:然而,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
“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3.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资治通鉴》的意思】 原文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③威.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⑦耳.”上尝得佳鹞⑧,自臂⑨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⑩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比不上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说服劝谏别人.每逢冒犯君主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时;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见到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4. 【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 小题1:(1) 善于、擅长 (2)有时 (3)完成、结束 (4)停止小题2:D小题3:.(1)善于扭转人(君主)的心意。
(2)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小题4: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借此劝谏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小题1: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一些文言虚词的作用不太了解。
“而”在古文中常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关系有三种:转折、并列、承接,要根据前后句意来判断。小题3: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回”字要注意解译,是“扭转”的意思,“主意”与今义不同,要注意。
第二句中“固”通“故”,“已”为“停”。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字词容易误识。
翻译文言句子,要把每个字的意思弄清楚,注意它们与今义的不同,不可望文生义。小题4:试题分析:魏征是唐太宗的忠臣,以敢于进谏著称,其言行自然是针对皇上有所指。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段简短,可供分析的内容很少。古文阅读,不仅是学习古代语言,也要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方法,理解人物的形象。
5.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阅读答案 无一不受到采纳,而他神色自若。
太宗即位 魏徵彩像先充谏议大夫,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左光禄大夫,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唐朝政治家,任贤纳谏,曾投瓦岗起义军。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曾任谏议大夫,使太宗也为之折服、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本着“仁义”行事,曾先后陈谏200多次。每进切谏。
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之一,封郑国公,励精图治,虽极端激怒太宗。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才识超卓,不稍动摇。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魏徵以性格刚直。
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早年值隋末战乱,以直谏敢言著称。
6. 李世民畏魏徽的文言文答案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娆雪+语文网) 答案:(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答案: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 征 状 貌 不 逾 中 人 答案:征状貌/不逾中人 译文供参考: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帝怀里。
7. 李世民畏魏征的翻译和习题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答案:(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经 (raoxue)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答案: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征 状 貌 不 逾 中 人 答案: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
8. 李世民畏魏徽的文言文答案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娆雪+语文网)
答案:(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答案: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征 状 貌 不 逾 中 人
答案:征状貌/不逾中人
译文供参考: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帝怀里。
魏征唐太宗
魏征进谏是出了名的,虽然皇帝身边有这样敢于说话的良臣是好事,但是作为一代君主,总是好面子的,那么魏征如何做到既让唐太宗保留了面子又听进自己的话呢?
魏征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赞美,实际上却是在针砭。因为它强调的是“慎终如始”这四个字。这就等于是说——陛下能这样子当然好,但是最好能够保持下去。假如不能持之以恒,现在高兴未免太早。李世民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听不出这层弦外之音。
这样的进谏可谓寓贬于褒,既挠到了皇帝的痒处,又点到了皇帝的痛处,实在是含蓄而巧妙。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
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
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是在于他有一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
“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
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不但愿意听,而且还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护短拒谏”,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最终必然“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所以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贞观群臣谏诤成风,人人勇于进言。而其中对李世民影响最大、对贞观善政贡献最多、在历史上享有“第一诤臣”之美誉的人,无疑就是魏征。
魏征曾经有过一个奇怪的言论。
他说他不想当忠臣。
不想当忠臣,难道还想当奸臣?
不。魏征说,他想当一个“良臣”。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当魏征在朝堂上公然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李世民大为诧异:“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所谓‘良臣’,应该像稷、契、皋陶那样,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所谓‘忠臣’,只能像龙逄、那样,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区别大了!”
李世民恍然大悟,“深纳其言”,当即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魏征的这番言论乍一听很有颠覆性,其实只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臣子的固然要对君主尽忠,但这种忠却不应该是“愚忠”,而是“巧忠”。也就是说,进谏并不是以一味蛮干、面折廷争为美,而是要讲究力度、角度、限度,以君王乐于接受为前提,以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切实可行为美。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魏征的进谏有时候就颇能体现出这种中道的智慧。
比如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曾经用一种颇为自得的口吻对大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尊无上,所以无所忌惮,可朕就不是这样子。朕总是上畏皇天之监临,下畏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人望。”
李世民所说的固然是实情,可像他这样自己说自己的好,未免就有点“矜夸”的味道,而且潜意识里也是希望博得群臣的赞美。
这个时候,魏征发话了。他说:“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魏征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赞美,实际上却是在针砭。
因为它强调的是“慎终如始”这四个字。这就等于是说——陛下能这样子当然好,但是最好能够保持下去。假如不能持之以恒,现在高兴未免太早。
李世民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听不出这层弦外之音。
然而,贞观一朝却人人敢于犯颜直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太宗李世民确实具有从谏如流的见识和气度。而魏征之所以在谏诤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是因为他知道太宗求谏的诚意和决心要远远大于历代帝王,因此必然需要像他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诤臣。
从这个意义上说,魏征的谏诤行为也不完全是出于他的正直和勇气,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基于一种精明而准确的判断。
关于这一点,魏征自己就曾经当着李世民和其他大臣的面坦言:“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贞观政要》卷二)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
可想而知,以魏征那套“只当良臣、不当忠臣”的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来看,假如李世民是一个猜忌刻薄的昏聩之君,那魏征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平庸之臣。所以,只要李世民有成为明君的愿望,魏征必定就有成为诤臣的动力。他们二者是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用李世民自己的话说,他们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又像是金矿与良工——“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贞观政要》卷二)如果我们问:李世民的“千古一帝”是怎样炼成的?那么从他自己的譬喻中,或许就能找到某种答案。
即便李世民是一个天赋异禀、才智过人的皇帝,最初他也只是像金子蕴藏在矿石中一样,体现不出任何价值。只有经过“良工”耐心细致的斧凿敲打,日复一日,千锤百炼,最终才能把他身上的杂质和瑕疵一一敲打掉,让矿石中的黄金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换言之,假如没有诤臣的监督、约束和针砭,李世民即使天赋再高、能力再强,最终也可能毫无建树,甚至有可能重蹈隋王朝之覆辙,沦为像隋炀帝那样的亡国之君。正如《菜根谭》所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的明君之路,又何尝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魏征一生对李世民的谏言无数,其中有一句出自《》的话曾经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后世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政治格言。这句话就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中,这也许是时刻萦绕在他耳旁、倏忽不敢忘怀的一句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魏征病殁。李世民“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并且亲自撰写了墓志铭,书于碑石之上。随后的日子,李世民一直沉浸在绵长的哀思之中。魏征的离世不仅让李世民失去了一个臣子,更是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在一种难以排遣的寥落和寂寞中,李世民不禁对侍臣发出了一番感叹,这番话从此也和他们君臣二人的名字一起,永远镌刻在了青史之上,令无数后人感慨和深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
所谓的敬畏是因为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魏徵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特进、卫国公李靖
特进、宋国公萧瑀
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咬金
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感言著称。
魏徵就是魏征,门神不是他,唐朝时期的门神是秦琼与尉迟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