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的心学到底提倡什么,为何能让明朝如此害怕

以史为鉴 2023-06-14 05:22:49

明朝的心学到底提倡什么,为何能让明朝如此害怕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心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心学,曾经在明朝大放光彩。在当时的学堂上,如果那个老师和官员不懂心学,会被人笑掉大牙的。作为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的王阳明,之所以能盛名远扬海外,被打败沙俄舰队的东乡平八郎誉为:一生伏首拜阳明。

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即使到了今天也同样被各大企业家尊为宝典。这一儒家文化里开出的又一朵绚丽之花,为何却被明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剿灭了呢?这还要从心学的发展史开始说起。

·心学的发展历程

心学不是王阳明所首创的,但却是在他手里发扬光大的。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并对佛学有着深厚研究的“官二代”,王阳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而“阳明格物”的故事告诉我们,王阳明不但天生聪慧,更是一位很刻苦悟道的人。在他经历过朝廷的贬官之后,终于悟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精华。

而在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迅速分化。于是,心学的几大门派诞生了。在众多的心学弟子中,既有像李贽这样反传统的思想斗士,也有像张居正这样的一代名臣。而心学的结局,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张居正铲除心学

作为心学的弟子和受益人,大帅哥张居正能从一个翰林院的文书抄写员最后变成大明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他在上升的路上,是受到过很多心学门人的大力协助的。

正因如此,在张居正开始掌握了明朝的大权之后,开始他对心学的态度是鼓励和支持的。而在泰州学派将心学快速升级发展之后,此时的心学可以说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浪潮。

正是这股浪潮,直接威胁到了大明王朝,乃至整个帝制的存在。这也是张居正要痛下杀手,采用铁血手段快速铲除心学和心学各大掌门人的主要原因。

天道轮回,最后张居正一家的结局,也像他掌权时残害同门一样,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而此时的心学,到底提倡是什么,会令明朝朝廷如此害怕呢?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知道,此时的心学已经发展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思想体系。

他们的思想慢慢向着以下趋势发展:男女平等、性解放、无政府主义、学术自由……

他们不但敢提出来,而且心学的各大掌门人还以身作则。他们有的广收女弟子、有的设计并穿戴各种奇装异服、甚至还不断有人在大街上裸奔……

其中,著名才子唐伯虎就裸奔过,不过他是为了装疯逃命。更严重的是,此时的心学弟子还广设学堂,议论朝政。这就犯了封建帝制时代的大忌,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的铲除心学的运动开始了。

各大心学掌门人和各大大学堂,抓的抓、杀的杀、关的关。在一片鬼哭神嚎中,心学被张居正彻底铲除了。但心学真的就此亡了吗?

·心学的变异

心学,作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延伸,在张居正的操作下,在明朝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其中,就有人把“知行合一”解读成了厚黑学。

如果当年的明朝朝廷不打击心学,心学按着那个趋势一直发展到今天,我国会不会因此而引领世界呢?

明朝 王守仁 的 心学 知行合一 时怎么回事 谁给系统的 说说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在思考着“宇宙的法则”:这个世界的真理在哪里?

世界的真理这么重要吗?难道不重要吗?如何来定义真善美、假恶丑?如何来约束只要理论上行得通、现实上就会做得出的人类?仅靠完善的法律行吗?法律可以约束人类,但征服不了人的心,西方世界不至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唯物主义),除了得益于完善的法律外,还要感谢基督教。

宗教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系统的解答了人生的意义(这是哲学无法回答的问题),构建了宇宙的司法体系(佛教)或者审判长(基督教、伊斯兰教),提出了人生在世的行为标准。比如佛教定义人生的意义是觉悟成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这个目标,所以佛教为了防止这种思想,又制定出六道轮回的酷刑。同理基督教也有升天堂、下地狱之说。这样系统的理论圆满的解答了人生所有的困惑,给人类的思想行为制定了标准,约束了人类言行。

可是,这样的宗教你信吗?呵呵,这些都是人提出来的,人和人同生天地间,共同吸收天地精华,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为什么我们必须奉别人的一言为毋容置疑的圭臬呢?

关于王阳明的身世,这里不说了,网上到处都是。王阳明年少奉以周易为基础的理学(也成道学)为真理,理学的核心就是这个宇宙有个东西叫做“道”,或者“太极”,他就是宇宙的真理,如何得到真理呢?你就天天研究吧,总有一天会慢慢的接近真理。同时,理学用理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存天理,灭人欲”。当王阳明格竹、求佛问道之后,他看到这些宗教哲学的缺陷,并汲取儒、释、道三家的长处,提出了自己的心学。对宗教,王阳明有“众神已死”:我们的宇宙没有执法者;对程朱理学,王阳明有“世物无穷尽,何年可格完”:既然“万物皆备于我”,那么不如“窥斑见豹”,格自己的心。

心学三支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一、“心即理”。既然一沙一世界、万物皆备于我(世界全息),那么我心和其他事物一样,都含有“理”;既然格物可穷理,那么格心也可穷理,何况世间事物无穷无尽,还是格心简便。只要了解了自己的心,也就通晓了理。

二、“致良知”。如果心是理,那么人心如其面,千变万化,哪个才是理呢?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
凭良心。怎么凭良心呢?除去私欲,让心不被尘埃侵蚀(此处阳明借鉴佛教),回到它本来的状态。其实这也是“格心”,只不过,这里的”格“,有点类似格式化,是除掉的意思。

三、“知行合一”。就是别光说不做。光有良心不行,还得凭良心办事;光有理论不行,还得通过实践来完善、检验理论;光知道理论也不行,还得去把握做事的”度“,比如大家都知道”不要说不该说的话“,可是没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谁知道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呢?

阳明并非认为世界万物是心派生出的,他承认世界的物质,同时也承认有理,并且理也存于”方寸之间“---心中,这样人人心中有理,人人皆可成圣人,摆脱了神的奴役和理的约束---众神已死。解放了人类,还必须约束人类,所以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只要人人修心,世界将变得美好。所以,阳明在临终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死瞑目矣。

“心学”没有回答人生的意义,没有偶像,所以它不是宗教。

阳明的思想具有历史意义,解放了中国人尘封的大脑;也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朝很流行,王阳明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守仁,字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等经典理论,被后世当作阳明心学的精髓,虽然王阳明相关思想中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只要细细品味,可以解决很多当代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矛盾。

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1、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

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据记载,王阳明曾和朋友在山里游玩,他的朋友看到一棵开满花的树,便问王阳明: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的回答相当经典,他是这样说的: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

2、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

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一,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

3、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 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许多时候,他人的侮辱和中伤,对我们到底是“伤害”,还是“历练”,抑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让我们拘泥于“伤害”之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够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许多时候,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是所谓的人和事,而是我们自己不放过自己。

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王阳明的心学对明朝的统治的冲击

东林党是我们无锡的,其是朱程理学的流派。

无锡倒是有阳明学的,归在泰州学派下的,江阴阳明君山会。

朱舜水也是理学先生,和阳明学没关系,阳明学传到日本时,日本还在江户时代,那时的阳明学叫做“姚江学”,在日本的第一代传人是被誉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

其传人为熊泽蕃山,再传三轮执斋,其后分别为中根东里,佐藤一斋,大盐中斋,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西乡南洲。

其间,阳明学在幕末维新时期又叫做“良知学”“王学”,在明治时期才正式定名为“阳明学”。

至于为什么明治维新对阳明学那么推崇,这个和日本当时摩撒岛有关,之后大大有名的那些维新人士都是这个地方出去的。如:小松带刀,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都是摩撒岛出去的,这些人都是笃信王学的。

在日本阳明学众多学者中,有两位值得一提,一位是幕末时期的吉田松阴,他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著作留下,但他的短暂一生就是“知行合一”最好体现。

还有一位是明治时期的高濑武次郎,他所写的阳明先生的传记《王阳明详传》是和《年谱》、《传习录》、《明儒学案》一起并称的研究阳明先生的重要资料,对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阳明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

阳明学在明末本身没什么祸害,最大的祸害是由阳明后学引起的,尤其是泰州学派,他们讲究的叫“破光景”,结果泰州学派出了很多豪杰之士,这样的人多了,社会自然就乱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9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