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奸雄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引来了后世对曹操的无数痛骂。然而在正史《三国志》中却只记载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无“天下”二字,那是有天壤之别的。自东汉末年以来,对曹操的评价是众说风云,层出不穷。在曹操未成名的时候就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宋朝的坊间评书中,有讲评书者,讲到曹操打了败仗,听众们都拍手叫好,讲到刘备打了败仗,听众们都痛哭流涕。在现代的学者们眼中,有人认为曹操是谋逆的奸贼,有人却认为曹操乃乱世中的英雄。
曹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叱咤风云,是从董卓作乱后开始的,董卓窃据龙庭后,秽乱后宫,屠杀大臣,鱼肉百姓。曹操手持三尺剑,举义兵,诛凶暴。与袁绍等各路诸侯组成联军,称关东军,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在这关东联军的十八路诸侯中,真正敢去攻打董卓的却只有曹操和孙坚,别的那些诸侯们都整日饮酒作乐,裹足不前。后来董卓被吕布所杀。董卓败亡后,曹操讲汉献帝迎奉到了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取得了北方的霸主之位,而后又杀吕布,灭袁术,降张绣,一举统一了北方。正在曹操自以为所向披靡的时候,却不曾想到在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一把火烧的丢盔卸甲,狼狈而逃,从此,曹操永远的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
曹操不仅有政治家的权术,军事家的谋略,还有诗人的情怀。有驰骋疆场的威武,有东临碣石,气吞山河的豪迈,也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有学者认为曹操是个性格极为复杂的人。在官渡之战时,曹操阵营中有许多人写信暗通袁绍,袁绍战败后,曹操缴获了那些书信,而且看都没看就当着众人的面全部焚毁,这是曹操宽容的一面。然而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人,凡是得罪过他的人,几乎都会遭到报复,例如反对他,看不起他的孔融。他的谋士郭嘉和大将典韦死后,他痛哭流涕,这是他重感情的一面。但他也是一个翻脸无情的人,他最重要的谋士荀彧跟他出生入死二十多年,最后还是因政见分歧被他逼死。他一面温和的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招揽人才,可以容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而不诛杀,另一面却又狠毒的杀死许多士人,其中就有杨修。他同时又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为此他还编出个梦中杀人的幌子来,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疑心,使一代名医华佗,死于非命。
生活中的曹操又是一个很风趣的人,酒足饭饱之后还可以说说笑话,吟诗作赋。他还是一个很随意的人,不讲究吃穿,女人好像也不讲究,在攻城略地的时候,还顺手牵羊。纳一些小妾回去。风闻,他纳的那些妾大多数都是别人的老婆,而且,还专门建了一座铜雀台,收编美女。为此,曹操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他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举手投降,曹操得意忘形,强纳张绣的婶婶,这样一来使张绣觉得抬不起头。于是,张绣突然反叛,曹操措不及防,被打的大败,就在这次战斗中,他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都战死。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萌生了纳二乔的心思,有诗为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曹操也是个敢出风头的人,敢出狂言的人,在他刚入仕途的时候,在京城做一小官,竟然敢跟当时的权贵作对,最典型的就是他用乱棍打死了当时最红的宦官蹇硕的叔叔,震动京城。在他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时候,他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最后却背上了篡汉的罪名,成了奸臣的代表,戏剧舞台上的白脸,孙权和刘备都称帝,却不曾有人说。
关羽曹操的长相,可聘《魏武帝见匈奴使》一问中窥视一二,曹操自惭形秽,叫崔琰代他做魏王接见匈奴使。史书上说曹操“容貌短小”,由此看来,若是把曹操与拿破仑放在一起,倒是很相似。曹操一生坎坷,前方有外敌,后方有忠于东汉王朝的大臣为内患,腹背受敌。
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人们吃饭都是很艰难的一件事,而人是不能不吃饭的。所以,各个组织或者军阀都代表着各自的利益群体,已经不能单纯的用道德问题去评价一个人。武王伐纣,没有人说周武王犯上作乱,而曹丕取代了东汉,曹操也成了罪人,这是何故?概因当时的人们对东汉王朝已经谈不上恨或者爱了,因为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只是一个空头皇帝,皇帝已经不再统治人民,此时,人民对皇帝的境况已表示同情。商纣王奴役百姓,百姓痛恨商纣王,所以百姓支持武王。汉献帝不统治百姓,百姓也不痛恨汉献帝,所以百姓不支持曹操。曹魏政权在一开始能够保证政治上正确,是因为有汉献帝在曹魏,曹魏可以借助东汉朝廷这张王牌来发号施令,最后又背上篡汉的罪名,也正是因为汉献帝在曹魏,曹丕要想称帝,只能先把汉献帝赶下台,不像孙权,可以不用敢谁下台,就直接称帝。
曹操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历史上关于它的评价,可以说是负面多余正面。传统史书里面把曹操说是窃取汉室的奸贼,但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对于曹操正面的评价越来越多,认为曹操功勋卓著、能力过人,可谓是一代枭雄。
曹操处于东汉末年,正是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年代。但是,东汉的秩序是怎么崩坏的呢?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是怎么突然崛起的,董卓、袁绍、袁术等等这些人是怎么成为军阀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之前,董卓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武将,中央政府可以任意调遣,甚至免职。但在"黄巾起义"之后,董卓就迅速成长为一个军阀,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达到了可以和朝廷公然对抗的地步。大家都知道,董卓进洛阳,是大将何进要诛杀宦官,把它召进去的,结果洛阳反被董卓控制。
"黄巾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它却直接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东汉中央政权军权的下放。汉代的军队,曾经拥有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区别,中央军负责大型战斗,地方军负责治安和一些紧急军情。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为了防止地方和武将叛乱,中央政府就废除了地方军,所有的军事活动全部由中央军负责。
“黄巾起义”发生后,近三十万起义军在洛阳附近,同时各地方也有不同规模的起义,导致东汉政府措手不及,超出了中央军的应对能力。为了镇压起义军,东汉中央政权不得不将军权下放,允许地方官员和地主豪强自行招募军队。184年"黄巾起义"被平定,此时的东汉政府还有一定的权威,各军阀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割据。后来,董卓废掉汉灵帝长子刘辩,立次子刘协为帝,各路军阀以此为借口,起兵讨伐董卓,乱世开启。这就是曹操所在的历史背景。
“黄巾起义”被平定之后,大量流民出现,大肆在当时的兖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山东南部及安徽北部地区作乱。当时的兖州牧抵挡不住,朝廷就让曹操来当兖州牧,负责平定叛乱。曹操利用剿抚并用的手段,最终平定了这一伙人,并且收为己用,把其中的精锐编成了一支6万人的军队,就是后来的“青州军”。为了安置剩下的流民,曹操设计了“屯田制”,当时有差不多100多万流民需要安置。同时曹操给他们提供农具、耕牛等生产工具,等于是把这100多万人变成了自己的佃户,最终的出产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前面我们提到,董卓立刘协为帝之后,激起了各路军阀的联合讨伐。面对这种情况,董卓直接放弃了洛阳,把汉献帝劫持到了长安。后来,董卓集团内乱,汉献帝趁机逃回洛阳。此时的许多汉室宗亲和军阀,没有人还在意汉献帝的生死,只有曹操把它接回,安置在许昌,这个举动客观上保全了东汉中央政权的存在。至于史书上记载,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奉天子以不臣”这些都不重要了。
如果没有曹操,汉献帝很可能死于非命,东汉中央政权彻底消失。那时,所有的军阀就会毫无顾忌,彻底大乱。虽然曹操在后来也在往称帝方向发展,但是,此时的曹操对中央政权的维护,在最大程度上阻止了局势的全面恶化。
中央政权丧失权威,军阀崛起,战乱频繁。曹操在经济上设计了屯田制,在政治上迎汉献帝到许昌,接下来一步就是统一北方的军阀。其中最主要的有袁绍、袁术、吕布。最终,曹操用了十几年时间,南征北战,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消弭战乱。但是,仅仅北方统一,并不完整,完成全境统一,对于曹操来讲是他的志向。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一场决定当时的格局与历史走向的战争。最终,曹操退走,荆州被瓜分,造成南北对峙已经无法改变,短时间内不能完成南北统一。因此,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是一直在对外扩张。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把方向转向了内在的发展。
今天我们再来看曹操,去分辨他是奸雄还是枭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简单的文字描绘清楚,曹操的抉择,与他面临的环境我们现在很难去了解。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
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争论不休,有人说他滥杀无辜,生性狡诈,虚伪多疑,是乱世奸臣。有人说他文武双全,用兵如神,实是治国能君。渐渐引申出一个评价:奸雄。而在我看来,曹操实是个真正的枭雄。
人们对曹操的看法,多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学经典,由于作者明确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对作品中的情节的修饰,让人们对曹操产生了生性狡诈多疑,好**,嫉能人的看法。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包括错杀吕伯奢一家与上后下土的诸多故事,甚至都没有历史依据。而关于刘备“三让徐州”,“携民渡江”的故事,作者却花了浓厚的笔墨来描写。不禁引人深思。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正史上的曹操,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最后办到常人一生无法想象的大业,建立了巍巍大魏,屹立三国之首。
东汉末年,诸侯并立,曹操能在这么多能人中脱颖而出,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便,受世人非议,但这未免不是一个远谋与果决,借此在乱战初期占得一席之地,天下即亡,衰败的皇室既然不能给予天下安生,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何来不正义一说?官渡之战,曹操善用郭嘉许攸等谋士意见,斩文丑,断袁粮,亲率大军胜袁绍数倍兵力,实是用兵如神,也因此牢牢把控北方大势,能与孙刘分庭抗拒。
文学方面,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龟虽寿》《观沧海》向世人展现豪壮的胸怀与政治抱负;《孙子略解》《孟德新书》也展示曹操不凡的军事才能。相对于刘备一边泣涕横流地仁德治世,一边拖着贫瘠的蜀国不断进行战争,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从来没有掩饰“驾六龙,乘风而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边任用良才,求贤若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士都去投奔,也将国家管理的有模有样,民生安康。
曹操实行多种改革,颁布屯田制,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操一生为大业杀戮无数,杀了诸如孔融,杨修,许攸的文人,有的是因为嫉贤妒能,有的是因为政治所需,大多确实因为这些文人仗着有点聪明便失了为臣之道,像杨修就是曹操想什么都能猜到,擅作主张,许攸当众喊曹操小名,一代神医华佗不愿给曹操治病,更想完成开颅治病,换谁都会气愤,何来多疑一说?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君王当时如此霸气!这就是枭雄曹操!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最好举例说明,不要太长
解析:
公平点说曹操算得上英雄,只是写书的偏向蜀汉而已。说他是乱世之奸雄。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9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