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诸葛亮北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人称卧龙。在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辅助漂泊半生的刘备获得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从而三分天下。刘备伐吴失败去世后,诸葛亮总揽朝政,对外与东吴重修于好,对内平定南中叛乱。
在国内兵精粮足之后,47岁的诸葛亮终于在公元228年开始出兵北伐,先后出兵5次,历时7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也于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
我们比较魏蜀两国的国力发现,蜀国明显弱于魏国,在两国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作为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三国顶尖智者诸葛亮,为何要多次出兵北伐呢?因为诸葛亮“亮剑北伐”,并非看不清时局,实则无奈之举!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通过外部战争,转移蜀国内部矛盾
蜀汉这个国家内部有三大势力构成,以黄权、李恢为代表的益州本土集团,以法正、许靖为代表的东州集团,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能够凭借自身的威信平衡三方势力,然而刘备死后,这三方势力变得复杂起来,开始了各种明争暗斗。
囗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三国志》彭羕传
益州本土势力的彭羕因为远出任职而心怀不轨,称刘备为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对马超说,您在外,我在内,天下不会平定不了。最终此事被马超告发,彭羕最后被赐死。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三国志》法正传
东州派的法正横行霸道得罪了益州本土集团
法正在刘备入主成都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臣,并擅自处死几个毁谤过他的益州本土人士。有人把这个事情汇报给了诸葛亮,说法正太横行霸道了,但是诸葛亮因为刘备对他的宠爱也是听之任之。这引起了益州本土集团的不满,纷纷不满刘备的统治。
所以在内部如此不安稳的情况下,诸葛亮通过对外战争来获取国内稳定。
通过对外战争,重新唤醒大家对汉室复兴的渴望,从而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让大家为了国家荣誉,暂时放下眼前的矛盾,从而实现国家稳定。
通过对外战争,诸葛亮可以极大的提升自己的威望,通过打造自己强人的形象来威慑各种集团势力,使他们各自臣服,从而保持内部和谐稳定。
二、立国纲领决定诸葛亮不得不北伐
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三国志》
“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三国志》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刘备在进位汉中王时提出要率领天下忠义志士,顺应天时,扫灭逆贼,安宁社稷,来报效汉献帝的恩德。正因为有这样的纲领,刘备擅自称王并没有得到天下的反感,原因就是要为汉献帝去除身边的逆贼。
刘备在汉献帝被曹丕等人赶下皇位后,以汉室祖业不可更替,担心汉阼中断无继的理由,在群臣劝诫下于成都称帝。
蜀汉立国的对外纲领就是承继汉室天下,消除逆贼而存在的。所以说魏蜀两国是天敌,蜀汉从立国的合法性还有延续性就决定了必须北伐曹魏。
在当时曹魏占据长安和洛阳这两汉首都,天下士族和学子渐渐以曹魏为正统,在此时如果蜀汉不通过伐魏的行动来告知天下的话,天下百姓就会逐渐习惯曹魏的统治而忽视汉室的存在。
这对于本就处于弱势的蜀汉来说,如果不能通过大汉的这面旗帜来呼唤更多人的支持,那么蜀汉就会越来越没有能力与曹魏相对抗。所以诸葛亮会为了立国纲领的合法性,不得已一次次出兵北伐。
三、以攻为守,才能有一线生机
“偏安一隅者,断不能持久。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奋力一搏。”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给刘禅上表时说到“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曹魏是大国,蜀汉相比曹魏是小国,大国和小国必然会有一方吞并另一方。两国交战,不仅要看本国的情况,还要看敌国的情况。
曹魏因为土地、人才的优势会稳步发展,而蜀汉的国土仅有一个益州,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跟曹魏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更为关键的是,蜀汉人才凋敝,跟随刘备来到益州的文臣武将逐渐老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是趁着这些人才还在的时候,奋力一搏,以寻求一丝机会。
蜀汉人才逐渐凋零
四、诸葛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受人之托
诸葛亮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从为刘备制定《隆中对》开始,就励志要实现汉室一统。这在刘备逝去后,更成为了自己的信仰。
对于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来说,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是他的生命,而实现汉室一统,就是诸葛亮最大的人生目标。
加上刘备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为了不辜负刘备的重托,每天都会感到惆怅,惆怅的是什么呢?是怕托付给自己的治国和完成统一的重任不能实现,如此会损坏先帝的知遇之恩。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刘备的临终重托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改变了他的一生。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诸葛亮为了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也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必须在有生之年去进行伐魏,以求天下一统。
结论
诸葛亮明知国力不如曹魏,但仍然一次次的进行北伐,这并非看不清当时的时局,而是无奈之举。
为了稳定内部团结、为了维护立国纲领、为了把握一丝机会、更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不辜负先帝嘱托,所以诸葛亮选择了一条看似不可能成功的道路,即使赌上一切,也要“亮剑北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北伐既是无奈之举,又是必须之举。
蜀汉的发展在前期其实是顺风顺水的,其口号也喊得非常响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当时蜀汉的气势也是非常强的,可以说曹魏都要避其锋芒,但是物极必反。当东吴的陆逊开始登上舞台之后,献计孙权,关羽因为大意不仅失去了荆州,也让自己走上了绝路。
从这开始,蜀汉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不仅物资发展速度变得非常慢,而且如果想要攻打东吴和曹魏,也需要更多的准备与更长的跋涉。之后刘备更是过于急切,被陆逊打败之后托孤白帝城。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承担了太重的责任,一方面要稳固蜀汉内部,防止内部分化,同时也需要保证蜀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防备东吴和曹魏来袭。稳固内部之后,他只能选择北伐。
第一,北伐是刘备的遗愿,如果只顾着自身苟全,那么必然会受到刘备旧部的反对,而且当时荆州派都是驻扎在益州,益州本来就有许多人才,如果诸葛亮不去北伐,那么益州派必然不会同意再让诸葛亮掌大权。
第二,如果不挥师北伐,那么之前的口号也算是报废了,那么天下人心也就不会再向着蜀汉,即便蜀汉是汉室正统,如果不执行自己的任务,那么蜀汉也就没有了正统的意义。
第三,如果只顾着自己发展,那么必然在以后打不过东吴,更不用说曹魏。因为蜀汉资源有限,而东吴富裕,曹魏地盘大,发展速度都比蜀汉快。
第一是连吴抗曹。这个不仅是蜀汉立国的根本,也是三国存在的基础。三国的历史已经说明了,曹魏最强,西蜀东吴为弱者,二者相残,必然是魏国得利。可是刘备集团曾经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导致巨大失败。
第二是蜀汉得荆州和西川,以二州之地与东吴联合抗曹。不幸的是,荆州丢失,蜀汉丧失了北伐的重要基地,从此北伐只能艰难翻越秦岭和魏国争锋,也和东吴也大打了一仗,元气大伤。可以说蜀汉既没有搞好团结抗曹魏的工作,也没有看好自己的地盘,从此蜀汉失去了争夺天下的重要资本,诸葛亮除了借北伐自保,没有什么渐图中原的机会了。
第三是天下有变才能北伐最后一统。隆中对对三分最后一统的过程介绍比较笼统,缺少后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刘备得到西川后,曾走了一步争夺汉中的棋,无论将汉中作为北伐或者自保的重要基地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因为隆中对对三分后的具体实施方案虽然没怎么提及,但是给出的条件是天下有变才能进入一统。蜀汉达到三分后,应当保存实力,联手东吴,徐图缓进,使得曹魏应对不暇,等待时机再和东吴共同北伐灭魏。可是关羽北进既将曹魏的注意力主动吸引至己方,同时也给了东吴一个大后背,使得早已垂涎荆州的东吴有机可乘,这一点完全违背了隆中对的思想,曹魏的实力不是蜀汉自己能够撼动得了的,更不是一个关羽能撼动了的,必须要联合东吴才能完成北伐。这一点失误诸葛亮作为重要的谋臣是难辞其咎的。但是考虑到刘备直到伐吴失败,才重新重用诸葛亮的情况下,这些失误不能都由诸葛亮背,首先是刘备的失误。
总之失去荆州,刘备大败后,已经给诸葛亮调整和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了。而诸葛亮不愧是蜀汉的首席CEO,不是他安居平五路,不是他派邓芝联吴修好,不是他南征稳固后方积蓄力量,蜀汉怎么能从岌岌可危的境地转危为安又支撑了四十余年呢?
志在北伐的老年诸葛亮,唐国强演绎的相当到位
三国演义从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开始到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用了14回的篇幅讲了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这六次北伐又被称作六出祁山(其实不是每次都过了祁山)。但是各种缘由导致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已失败告终。
第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从大的战略格局上来说,是历次北伐最好的。一方面与东吴修好,另一方面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采取怀柔政策安抚了蜀国南部。这两个大招使得蜀国没了战略上的威胁。另外,在北伐之前,诸葛亮还有反间计,使曹睿皇帝罢了司马懿的官,这一招使得诸葛亮去除了最大的对手。诸葛亮可以开始安心的北伐了。
在一切准备完备,诸葛亮上了一篇千古名篇《出师表》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放弃了魏延提出的出奇兵直取长安的计策。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一切进展顺利,魏国节节败退。在魏国换了几次主将都无效的时候,毅然启用了司马懿。
司马懿出山,诸葛亮自然小心应对。结果出了一个大昏招,安排马谡守街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的粮道被断,腹背受敌。蜀军只能撤退。第一次北伐失败。撤退的过程中,有一出精彩的空城计。
第二次北伐
这次出征,诸葛亮上了《后出师表》,同样是千古名篇。这个《后出师表》很多人认为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后出师表比前出师表的文采弱了很多,而且也没有前出师表那种大胸怀大格局。这次北伐,刚开始就不利。在进攻陈仓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啃的主:郝昭。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都没能攻克。陈仓是从蜀地进攻中原最佳路径,当年刘邦也是这么干的。力求速战速决的诸葛亮,自然消耗不起,在取得几场小胜之后,蜀军军粮用尽,诸葛亮不得不撤退。第二次北伐失败。
第三次北伐
这次北伐刚开始高歌猛进,一切都蛮顺利的。蜀国只诸葛亮一个顶用的谋士,诸葛亮类病了,在听到张苞去世的消息之后,直接吐血。诸葛亮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蜀军悄悄撤退。第三次北伐失败。
第四次北伐
这次最可惜。蜀国连年大熟,军粮问题解决。诸葛亮的身体也调理好了。进攻也是很顺利。还弄死了魏国大帅曹真,曹真在世的时候,曹真可是大帅,司马懿只是副帅。但是,蜀国出了叛徒,被魏国利用。弄了一出反间计。魏国造谣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后主刘禅急召诸葛亮回川。无奈,诸葛亮只得撤退,回去澄清自己。第四次北伐失败。
第五次北伐
这一次跟第四次的过程差不多。结局也是被自己人害了。蜀国督粮官李严因为筹措军粮不利(其实,诸葛亮此时已在陇抢了人家刚成熟的麦子),就给诸葛亮发消息,谎称东吴进兵。诸葛亮被迫撤退,以应付东吴。撤退过程中还杀了魏国大将张郃。第五次北伐失败。
第六次北伐
这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这一次北伐之前,其实蜀国和魏国的谋士都看的很清楚,大格局上魏国是有利的。司马懿甚至说:诸葛亮是在凭着自己的智商在逆天而行。估计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只是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在出征之前,诸葛亮特意去祭拜了刘备。
为了解决运粮麻烦的问题,还造了自动化设备:木牛流马。虽然进展顺利,还差点烧死司马懿。无奈诸葛亮的大限已到,五丈原病逝。第六次北伐结束。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无果而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葛亮从谋略上也胜过司马懿。我觉得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诸葛亮的个人素质与北伐的形式不符。蜀国劳师远征,务求速胜。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偏偏不喜欢冒险,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恐怕是造成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蜀国耗不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9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