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先从根子上说起。汉武帝重农抑商,想要阻止土地兼并,但土地兼并非但没被治住,反而更严重了。西汉倒数第二任皇帝,也就是汉成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名叫陈汤的大臣向皇帝上书,说现在关东地区有钱人越来越多了,他们都大量兼并土地,还驱使老百姓为他们干活。你看,重农抑商反而加剧了土地兼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豪强们经营工商业遇上了障碍,他们也就开始找别的财路。当时的土地税比商业税要低得多,投资土地的风险也远远小于投资工商业。司马迁就曾经用八个字来形容当时的豪强,叫“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末”就是工商业,“本”就是农业,这八个字的意思是,靠工商业赚钱,再用这钱来投资土地。
豪强们把农民的土地买过来,改建成庄园,还会在庄园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生产。西汉末年在南阳郡有一个叫樊重的豪强,是当时数得上的大庄园主。樊重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史书上说,樊重的庄园占地三百多顷,里面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设施,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粮食、水果、桑树,还挖了鱼塘养鱼,甚至还有草场,用来放牧牛羊,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农民把地卖给了豪强,很多就变成了豪强的劳动力。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农民成天被豪强剥削,应该会成为起义的主力吧?历史学家漆侠根据《汉书》中的记载,把两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全部整理了出来,结果发现,汉代的豪强主要分布在长安、洛阳附近地区,但这一地区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因为农民依附豪强,总归有口饭吃。而且这一地区的商业虽然受到了打击,但仍比边远地区要发达。不少农民还可以发展一点副业,或者干脆去城里找点活干,不会活不下去。反倒是很少有豪强活动的河北北部、山东东部以及安徽、湖北等地,成为农民起义的主要策源地。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背后的学问可就大了。农民把地卖给豪强以后,并不是全都卖身给了豪强。还有的不愿意听人使唤,就移民到更偏远的地方去,开垦新的土地。在汉代,河北、山东以及长江以南的广阔土地,都还有很多没有开垦,这就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著名历史学家劳干曾经根据《汉书》和《后汉书》里的人口数据指出,汉代人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
这一地区的人口在西汉末年只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到了东汉中期,这一地区的人口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5%。这主要是移民带来的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中国南方很可能还有大批移民没有统计进来,因为这些人为了躲避政府的税收和劳役,一头躲进了深山老林,也就不会出现在政府的户口簿上了。
大规模的移民带来一个问题,新移民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质量很差,抗风险能力很弱。商业又不发达,农民发展不了什么副业,只能种田。一旦遇上天灾,粮食歉收,农民就有可能活不下去。而且这些地方天高皇帝远,地方官更容易胡作非为,农民会受到更多的压迫。有一句俗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虽然带有地域歧视的色彩,背后其实也有一定道理:一个地区的人民如果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确实更容易选择反抗。
在移民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移民们选出了自己的领袖。你想,移民到一个新的地方,要面临多少问题。光是购买农具,开垦土地,就需要一大笔钱。一般的农户出不起这笔钱,这时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几户人家组织起来,这样才能生活下去。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在组织的过程中,就自然会产生领袖。
《三国志》经常出现一个词叫“宗帅”,宗族的宗,元帅的帅。在汉献帝建安三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淮南地区的军阀袁术想要讨伐占据江东的孙策,就偷偷联络了孙策地盘上一个名叫祖郎的人,约他一起出兵。这个祖郎就是丹阳地区的宗帅,丹阳就是今天的安徽宣城地区。你看,宗帅的力量之大,已经引起了军阀的重视。那宗帅到底是什么人呢?其实就是移民们的领袖。
总之,在新移民地区,生产设施比较差,地方官容易胡作非为,老百姓还拥有自己的领袖,爆发一场农民起义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都具备了。一旦遇上天灾,这些地区就可能出乱子。前面提到,汉代的农民起义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这些地区刚好是前面提到的移民目的地。可见,发动起义的主要就是这些移民。
在西汉末年,爆发了著名的“绿林、赤眉起义”,这其实是两场起义的合称。绿林起义发生在湖北地区,起义军占领了绿林山,所以被称为“绿林军”。后世就把占山为王的英雄豪杰称为“绿林好汉”。绿林起义的起因是当时发生了饥荒,当地有两个姓王的兄弟,老大叫王匡,老二叫王凤。两兄弟在当地本来就很有威望,经常为人调解矛盾,于是被推为领袖。你看,无论是地点、起因,还是领袖,这场起义完全符合前面说的几个特征。
我们再来看赤眉起义。赤眉起义发生在山东沿海地区,起义军把眉毛涂成红色,所以被称为“赤眉军”。赤眉起义的起因也是饥荒,当时山东地区发生了连年的干旱和蝗灾,老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了,只有揭竿而起。赤眉起义的领袖叫樊崇,史书上记载他平时喜欢打抱不平,穷苦百姓都很拥护他。你看,赤眉起义和前面说的几个特征也是吻合的。
其实,不只是汉代,后世很多农民起义也符合这些特征。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起因是旱灾和饥荒,爆发地点是山东地区,起义军领袖黄巢是一个盐商的儿子,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威望。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起因是连年的自然灾害,爆发地点是偏远的广西地区,领导起义的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在当地传播拜上帝教,吸引了大批民众。你看,农民起义的剧本,是不是都差不多?
重农抑商加剧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引发大规模移民。新移民地区抗风险能力很弱,官员又容易胡作非为,一旦遇上天灾,就可能爆发起义。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1)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商鞅变法可以说明: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队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
(2)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
重农抑商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但后期过度的抑商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破坏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在我国漫漫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被后面的朝代继承。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
汉代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一、汉初的重农措施
1. 增加人力: 汉高祖为增加农业的劳动力,不但让部分士兵复员,号召逃亡的农民回乡,释免因生活困难而卖身为奴婢的人,并且鼓励生育,凡农民产子,可免除两年徭役。
2. 减免田租: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高祖减田租为十五税一,文景两朝更减至三十税一。政府减轻田租,用意是鼓励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3. 重视农桑: 汉初为发展农业,曾沟通渠道,并修筑黄河的堤岸,改善水利,方便灌溉;文景二帝更亲自耕田,皇后亲自采桑,以示对农桑的重视。
二、汉初的抑商措施
1. 加徵算赋: 全国商人,必须缴纳双倍的算赋(即人口税)。
2. 不任官: 汉朝政府规定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任官,以剥夺商人的政治地位。
3. 诸多禁制: 禁止商贾穿著名贵衣服、乘车骑马及携带武器,以贬低其社会地位,限制其活动。
三、汉武帝实行的重农政策
1. 鼓励垦荒: 汉初,耕地不足,武帝鼓励甚民垦荒,以增加全国耕地的面积。
2. 改进农业: 武帝注重改良农具,改善耕作方法,务求深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
3. 大兴水利: 武帝统治期间,兴修了大规模的水利,如修建白渠,治理黄河等,大大减少了水灾旱灾。
四.汉武实行新经济政策之背景
汉武帝为防止富豪削兼并之风气盛行,不得不抑制商业资本之增长。武帝连年用兵,又营宫室、兴水利、封禅、巡游等,事事需财,遂设法增辟财源。
新经济政策之内容:
统一货币: 钱币原由郡国自行铸造,故大小轻重不一。武帝令更铸五铢钱,由中央设官统一办理。
收盐铁酒为国营: 於各地设置盐官铁官及榷酤官,统办一切盐铁酒事务,禁止民间私自经营贩卖。
行均输法: 各地献纳中央之土产,不必直送京师,由当地均输官收集,运往价高之地区销售,以增国家收益加。
设平准制: 於京师设立国营机构,收购各地货物,贵卖贱买,以平抑物价位。徵资产财物税: 从事工商业者,须呈报财产状况,依报徵收税项。此外,百姓拥有船车者,亦予课税。
五、汉武帝抑制商人之措施
武帝禁止私人及郡国铸钱,新币由政府统一铸造;又将盐、铁及酒收归国营,严禁私人贩卖。行均输法及平准法,以平抑物价,防止富商牟取暴利。颁布算缗令及告缗令,向商人高利货贷者和手工业作坊主人等徵收税项,以打击商贾。
六、王莽之抑商政策:
於长安等城市设五均官,负责五均赊贷事宜,平抑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凡从事工商业活动者,须缴交十分之一利润作利得税。政府经营盐、铁、酒等专卖,以防商人垄断操纵。禁止人民私铸钱币,杜绝商贾藉铸币牟私。
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沿袭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而且对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此笔者想通过对汉代前期(汉初——武帝 时期)实行抑商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评价这一时期的抑商政策。一、关于汉初实行抑产政策的原因: 第一,和汉高祖的经历分不开。汉高祖亲自参加了奏末农民起义,经历了楚汉战争,见到了秦朝暴政时的情景,知道不轨逐利之民的肆意活动将威胁到其封建统治秩 序的恢复,如不对其抑制,则有碍于其他政策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7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慈禧能手握大权,少不了这个男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