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杀了吕伯奢一家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广为人知,其中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博望坡”等等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此外,作者罗贯中还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而其中曹操,则被塑造成了“大奸大恶”之人,其中他杀吕伯奢,更是为他的“奸”奠定了基础。
那么,在历史上,曹操到底有没有杀过吕伯奢呢?如果有,是不是如小说里写的那样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里写道: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这段文字,便是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全过程了。
要想知道曹操究竟有没有杀吕伯奢一家,小说是不足为据的,我们还需从正史里寻找答案。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是这样写的: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这一段文字里,陈寿只字未提曹操杀吕伯奢之事,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杀吕伯奢之事真伪不辨。
记载曹操杀吕伯奢一事的是裴松之的注。裴松之在“间行东归”注解道: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版本一说的是曹操在逃命的过程中,路过吕伯奢家,于是去拜访。结果吕伯奢不在家,他儿子纠合一些人去打劫曹操,最后肯定是不自量力,被杀了。
在这里,曹操本是去拜访故人,却造劫持,杀了吕伯奢儿子一行,属于“正当防卫”。但《魏书》不可全信,可能有所粉饰。
版本二说曹操拜访吕伯奢,吕伯奢一家好生款待他,结果曹操却因为有“迫害妄想症”,怀疑被人会杀自己而杀了吕伯奢家人,有点说不过去。既然怀疑别人会“图己”,又为什么会去拜访吕伯奢呢?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曹操出逃是在189年,而刘义庆写《世说新语》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距离曹操那个时代,也有个250年的时间了。想必刘义庆也是从各种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搜集到这个故事的,其可信程度,也有待考虑。而且《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文学色彩大于史学价值。
版本三就是《三国演义》所依据的版本了。孙盛是东晋中期史学家,高祖又是三国时曹魏重臣孙资,按理说应该对曹魏历史是比较熟悉的,且作有《魏氏春秋》等书。但这一段里,故事并不详备。
而《三国演义》则更加荒唐了,尽是小说家之言了。其中有几处疑点,值得思考:
疑点一:吕伯奢说家无好酒,要去买酒,为什么要自己亲自去,而不排个晚辈去,却把曹操和陈宫留在家中,无人陪伴,这不合乎礼仪。
疑点二:曹操听到“缚而杀之,何如”后,马上就冲进去把一家八口杀了,然后搜到厨房发现一头被缚的猪。猪已经被捆住了,为什么还要说什么“缚而杀之”呢?从说“缚而杀之”到曹操“皆杀之”之间的时间是极短的,不可能在这期间把猪绑住的。
疑点三:曹操能听到磨刀声,为什么听不到绑猪的声音呢?
无论哪个版本,这个故事到底如何,都是值得商榷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此时的曹操是在逃命,他去拜访吕伯奢,可以想见他家和吕伯奢一家应该是知交故友,感情至深,曹操才敢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这时的曹操对吕伯奢一家绝对是非常信任的。但版本二和版本三都说“疑图己”,这合理吗?既然怀疑,为什么又要去呢?所以,这俩版本不可信。
至于版本一,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曹操本是十分信任吕伯奢的,却没想到吕伯奢不在家,而他的儿子见财起了坏心,以致被杀,似乎还有点说得通。
既然陈寿在《三国志》里只字未提这段故事,可知它并不重要,甚至它可能都不存在。如果真的存在,我宁愿相信《魏书》里的那个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它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争夺天下的故事,书中的我大部分故事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曹操是书中的主角之一,生性多疑,同时极为自负,他一直信奉的一条准则就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为了将曹操的形象刻画深刻,在一些事情是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如“误杀吕伯奢”一事中作者用“误杀”就是为了突出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形象。
起因
在《三国演义》中,对这件事是这样写的:曹操一行人刺杀董卓失败,逃亡奔波许久,偶然路过吕伯奢家,想向他讨杯水喝,吕伯奢热情地将他们进到家中,并邀请他们一行人留宿。不仅如此,吕伯奢还去内视查看有没有酒,过了许久出来说家中没有酒了,要出去买酒,并表示要杀猪款待曹操等人。
吕伯奢被杀
要在古代,猪可是稀罕物,一般人只有过年时才会杀猪,而吕伯奢一家是刚刚认识曹操一行人,怎么可能大方到会杀猪招待他们,这本就可疑的事在生性多疑的曹操眼中就更是疑点重重了,但他还是观察了一会儿,知到听到他们口中蹦出“杀”、“死”等字眼时才忍不住动手将他们杀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吕伯奢并不是被误杀的。
真实原因
但是魏国的史书魏书中对这件事的记载却是这样的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段话大意是说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途中经过故人吕伯奢的家,吕伯奢当时不在,只有他的儿子和几个宾客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见曹操等人带着财务,见财起意,想要把他们杀了,曹操这才出手将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都杀了。可见曹操是杀人是为了自卫,并非误杀。
小结
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它终究是一本传记,作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必然会进行一些改动和杜撰,这也无可厚非,也正是这些改动让小说认为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也是这部巨作的魅力所在。
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一些野史及其他典籍的记载。人们都知道曹操误杀吕伯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曹操被人们当作一个奸诈之人。按照演义里的描述,吕伯奢在与曹操、陈宫见面之后,谈了几句朝廷正在通缉曹操的情况后,就起身入内,过了很久才出来,然后就说要前往西村沽酒。曹操和陈宫坐了很久都不见有动静,忽然听见庄后有磨刀的声音,曹操与陈宫偷偷来到草堂后,只听见有人商量:?捆住再杀?,曹操认为吕家要谋害自己,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搞了吕家。
先不看史实,单看演义的记载,按照《三国演义》中?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的描述,曹操与陈宫进入厨房时,猪已经是被绑上了的。而曹操与陈宫在偷听时,听见的是吕家的人正在商量是否先捆后杀,这就说明猪在那个时候应该还没有被捆,可为什么当二人听到?捆住再杀?后,直接冲了进去杀人,当搜至厨下时,却发现一口猪已经被捆在那里了呢?
令外,就算曹操与陈宫没有立刻动手。那么,在猪被捆时,按理也应该会发出嚎叫声。曹操和陈宫没偷听时就能听见磨刀声,难道去偷听却听不到嚎叫声吗?如果要是听见了猪叫声,那么心中的怀疑必然顿时消失。如果听不见猪嚎,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曹操、陈宫耳聋,就是吕家的猪哑巴了。但这可能吗,也太荒唐了。
不过,这件事也并非演义杜撰,在史书中也有记载。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几本书,但是每本书都有不同的说法。
王沈的《魏书》是这样记载的:(曹)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第二种说法是出自郭颁《世语》的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门,五子皆在,备宾客之礼。太祖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还有就是孙盛在《杂记》中的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后面的两种说法与《演义》中的描写十分相似,而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却并没有关于曹操过吕伯奢家的记载,有可能是真没有这个事情,要么就是忌讳,无法写上去。而上面谈到的几本书,虽然都记载了这件事,但说法又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这上面的每种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在字面上表明了曹操没有杀吕伯奢。
很显然,演义采纳了后两种说法,并以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通过文学加工来突出曹操的性格,在开头前几章就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曹操是个坏人。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王沈《魏书》中的说法是正确的。并且,在河南信阳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还流传着《该杀吕伯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吕伯奢骑着一头驴去打酒后,立刻就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他对陈宫说:?吕伯奢家大业大,终年窖藏老酒,你我二人再能喝也不至于去打酒吧,而且这种事情还要亲自去?况且西村抬腿就到,何必骑驴??
接下来的故事就和演义差不多了,只不过当他们发现有一口猪被捆在那里时,陈宫埋怨曹操杀错人,曹操说:?他家一共八口人,加上你我也才有十人。而这只猪却好几百斤,连吃几天都不一定吃完,难道专门等着发臭吗。分明是打算在官兵捉了我们之后,设宴庆功。?
当曹操与陈宫刚刚出村时,看见吕伯奢骑着毛驴,背着酒葫芦回来。曹操果断拔刀将吕伯奢斩于驴下。陈宫大骂曹操恩将仇报,不仁不义,随即扬长而去。曹操大声喊叫,想告诉陈宫,步行去西村都用不了这么久,吕伯奢往返半天,却只打了一小葫芦酒,这恰好说明里边有问题。可是陈宫已走进一片树林。同时又见从县城来的大路上黄土飞扬,一支人马正朝这边疾驰。曹操一边庆幸自己料事准确,得免大难,一边惋惜失散了陈宫,无法解除他的误解,以后以讹传讹,自己会招人唾骂受屈,但也无可奈何。眼见官兵越来越近,他只好落荒而逃了。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不是奸诈多疑,而是机警过人。吕伯奢则是咎由自取。这说明,上至学术研究,下至民间传说,对曹操杀吕伯奢一事,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得这件事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分了。
曹操是罪人还是好人我们无法评定,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我们不可以单单的评价他的好与坏。但是历史上曹操的确没有杀他伯父。曹操真的杀了吕伯奢吗,没有的,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裴松之的注里也没有记载,裴注关于这件事,有三处记载,一处是援引《魏略》的,一处是援引《世语》的,一处是援引孙盛的杂记。《魏略》和《世语》只提到曹操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没有提到曹操杀了吕伯奢。原因是,曹操路过吕伯奢家时,正巧吕伯奢不在家。孙盛的杂记里,没有提到曹操杀吕伯奢的事,只记载曹操弄清楚误杀了人,很凄怆地说了这样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从描述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表情看,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是我对不起人家,人家并没有对不起我。而在《三国演义》里,却演变成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成了曹操奸雄形象的代名词。
一、《魏书》的记载:
太祖(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意思是说,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与随从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伙同宾客盗取曹操的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杀了人。 二、《世语》的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三、孙盛《杂记》的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世语》和《杂记》的记述已经很直白,易于理解,无需注解) 综合以上三种史书的记载可以概括为两种说法:一是曹操在吕家杀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劫夺了他的马匹和财物,曹操正当防卫并无过错。但此说难以成立,因为,曹操路过吕伯奢家的时候,有很多随从,吕伯奢即使有五个儿子加上宾客,也不敢轻易对曹操一群人动手。二是吕家对曹操待以上宾,好酒好菜相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而杀人。此说也难以服众,曹操在亡命之中,吕伯奢又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曹操没有任何理由滥杀无辜。如果是怕吕伯奢“报警”,就没有必要投宿吕家,再说,那个时候又没有“网上追逃”,杀人不是更留下踪迹吗。所以,无论哪种说法正确,都绝没有杀吕伯奢一说,因为吕伯奢不在家。 三国志》根本就没有相关记载,而且,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纯粹是子虚乌有,是小说的虚构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是采用《世语》和《杂记》的资料改编而成,再加上作者尊刘抑曹思想作祟,便导演了曹操残忍的杀害善良好客的吕伯奢及其一家八口的情节,从而塑造了曹操奸恶的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5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周亚夫犯了什么罪汉景帝为何要逼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