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宋朝每年要献给辽国多少岁币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4 02:11:37

揭秘,宋朝每年要献给辽国多少岁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方宿敌辽国出动大军汹涌南下,攻入宋朝境内,攻州打县势如破竹,北宋边防军无法抵挡,告急文书像雪片一般飞到宋真宗的龙书案上。这也是自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的“雍熙北伐”之后,宋辽之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战事。

当时北宋皇帝是宋真宗。公元986年,他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出动倾国之兵进攻辽国,企图实现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宏图大业。谁知道宋军先胜后败,遭到辽国的殊死反击,最终伤亡惨重大败而还。宋太宗御驾亲征,险些被辽军活捉,腿上中了两箭,连夜乘坐老百姓的驴车狼狈逃回。当时的宋真宗已经18岁,亲眼目睹了父亲失败的惨状,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阴影。

如今辽国大军大举入侵,毫无军事经验的宋真宗吓得胆战心寒,束手无策。幸亏他有一个有胆有识的丞相寇准,在寇准的大力促成下,宋真宗硬着头皮渡过黄河来到前沿阵地澶州城。双方在澶州城下打成僵持对峙局面,最终胆怯心虚的宋真宗选择了息事宁人的保守策略,双方达成妥协,宋朝每年献给辽国十万两白银、20万匹绢作为“岁币”,换取辽国退兵。

此后,宋朝老老实实每年向辽国进贡岁币,一直持续不敢间断。到了宋仁宗在位期间的1042年,局面突然有了变化。位于西北的西夏国悄然崛起,在一代枭雄李元昊的统领下,西夏多次与宋朝发生大规模战争。遗憾的是,堂堂天朝大国宋朝,在面对西夏的战事中,再次遭遇重挫,来了个定川寨之战、好水川之战、三川口之战三连败,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辽国的辽兴宗非常精明,他注意到了宋朝当时处境困难,于是趁火打劫,也来分一杯羹。他派遣南院宣徽使萧英和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北宋,明目张胆进行讹诈。辽国人盛气凌人地提出,宋朝领土中的关南十个县,本来是辽国的属地,应当归还辽国。宋太宗当年发起雍熙北伐,给辽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宋朝应该予以赔偿,等等诸如此类一大堆苛刻条件。

虽然辽国趁火打劫的用心昭然若揭,但他们选择的时机非常精准,北宋确实无法同时与西夏和辽国两线作战。因此面对辽国的讹诈,宋朝不敢断然拒绝,只能讨价还价,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双方最终约定,宋朝把岁币金额从每年十万两银子增加到三十万两银子。作为交换,辽国也应该表示诚意,协助北宋压服西夏,让西夏停止侵扰宋朝并向宋朝称臣。

西夏当时是个新兴小国,实力比辽国弱的多,而且属于辽国的藩属国和“小弟”。辽兴宗在丰厚岁币诱惑下,也满口答应了宋朝条件。此后,辽兴宗派使者传檄西夏,要求他们停止侵宋,并且对宋朝称臣。

西夏国主李元昊,一看辽国人见利忘义,为了每年多得几十万两银子居然不惜出卖盟国,非常愤怒,断然拒绝辽国的要求。辽兴宗大怒,立即出兵讨伐西夏,双方在1044年、1045年、1049年三次爆发大战。彪悍勇猛的西夏骑兵以小打大,三次全部获胜、在河曲之战中,辽国遭遇重大损失,吃了大亏,士兵伤亡将近十万,元气大伤,辽兴宗只带着十余个卫士侥幸逃脱。

如此来看,宋朝向辽国交纳的岁币从十万涨到三十万,还是一次明智之举。宋朝的两大强敌辽国和西夏,从盟友翻脸成仇,大打出手,宋朝从此无须担心受到辽国西夏的两面夹攻。宋朝的百年宿敌辽国,在对西夏战事中损兵折将,军事实力大为受损,从此再不敢轻易挑战宋朝。宋朝这次增加岁币之举,简直太值了。

岁币的历史

公元1004年(宋历44年)
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寇准的一番话,让皇帝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商定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回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随后宋真宗听信近臣的谗言,罢免了寇准。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两国未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
同样是公元1004年,西北的党项族人也不停的骚扰宋朝边境,宋真宗这次没有出征,而是听取大臣意见,每年都用赏赐大批的银绢的办法来安抚党项族人。
辽国的土地面积当时要超过宋朝,是个大国。而党项族人的聚集地相比而言只是个弹丸小国。但对宋朝的危害而言,党项族人绝对是超过契丹辽国。
党项人反复无常,每每在国力衰弱时安静的接受宋朝“赏赐”,在国力强盛的时候会悍然入侵宋国,以取得更大收获。
公元1045年
辽国要求宋朝增加岁币,宋辽两国重新商定了岁币,宋国每年要给辽国绢三十万匹,银二十万两。
公元1034年,党项人在首领李元昊的带领下叛乱,宣布正式建立西夏国,宋朝派大军和西夏作战却连连失利,最后是范仲淹和狄青领军挽救了颓势。
公元1044年,李元昊见势不妙重新归顺宋朝,宋朝与西夏商定由宋朝每年给西夏银绢25万5千,并同意西夏占领已占领的宋国领土。
公元1120年
辽国已渐渐衰弱。
有人向宋徽宗提议,辽朝快要灭亡,收复北方燕云失地,这可是个好机会。宋徽宗派人从山东渡海,前往金朝会见金太祖,表示愿意夹攻辽朝。双方约定灭掉辽朝之后,北宋收回后晋时期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给辽朝的银、绢,如数转送给金朝,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海上之盟”。
后来金国按计划打下了辽的的几座都城,童贯指挥的宋军却在攻打计划中由宋朝占领的燕京吃了败仗,童贯为了逃避失败的责任,暗地派人请金军攻燕京。金军一举拿下了燕京,不肯还给北宋。童贯只好答应把燕京的租税每年一百万贯钱献给金朝,才把燕京赎了回来。
这样宋朝不仅每年要给金国三十万匹布,二十万两银,还要多给一百万贯钱。
这一来,北宋王朝的腐朽可让金朝看穿了。公元1125年,金太祖的弟弟金太宗完颜晟派辽将追杀辽天祚帝,灭了辽朝。接着发兵南下,把进攻矛头转向北宋王朝。
公元1127年
靖康事变发生,北宋完结。
公元1139年
金国由于人口太少,无力占据更大地盘,遂与南宋重新议和,两国东面以淮河,西面以大散关为界,宋国向金国称臣,宋国每年给金国的岁币为银25万两,绢25万匹。
公元1165年后
两国商定,南宋每年给金国的岁币减为银20万两,绢20万匹。
公元1206年
宰相韩侂胄发动了南宋历史上最后一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失败。
公元1208年
南宋杀掉韩侂胄向金国求和,此后南宋每年给金国的岁币增加到银30万两,绢30万匹。
两年后,蒙古人崛起入侵金国,将金国打的一败涂地。
蒙古强大后,南宋依然想向蒙古称臣,忽必烈没有多加理会,先是答应下来,等他回到草原夺到汗位之后,一回身就把南宋朝廷扫进历史的烟尘中。

澶渊之盟宋朝胜了为什么还要给岁币

澶渊之盟的签订对于宋朝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宋朝人与契丹人打仗战争成本是人家的好几倍,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而澶渊之盟签订完以后只需要每年给契丹25W的岁币(大宋朝GDP一年约在一亿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只是相当于江浙一带一个县一年的收入,并且大宋皇帝以后为兄,契丹皇帝为弟,何乐而不为呢?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在古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中原王朝的最大的威胁了,不管是匈奴和突厥都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了,但是汉朝和唐朝都是能够实现绝地反击的王朝,最终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最终都是消灭了曾经给与他们重大威胁的匈奴和突厥了,但是宋朝却一直受到了北方契丹的威胁,最后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这样双方实现了和平的状态,而宋朝更是通过了输送岁币的方式换取了和平,那么这样使用金钱换和平的方式,到底值不值呢?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攻宋,这个时候朝中不少大臣劝说宋真宗弃城南逃,唯有宰相寇准慷慨陈词,力劝宋真宗英勇抗敌,最终在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督战,士气鼓舞的宋军打退了辽军的进攻,如果宋真宗坚持抗战到底,还是非常有可能把契丹军打回辽国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宋真宗却接受了辽国的停战请求,并派出大臣曹利用前去议和。


而这个澶渊之盟并非平等条约,重要的内容就是四点了,

宋辽从此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各自撤兵停战;

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辽在边境设置榷场,开放互市贸易。

可以说宋朝就是利用了这个岁币在换取和平了,而这个也是被后人诟病的地方了,那么这个花钱换和平真的不值吗?


澶渊之盟虽然在后世备受争议,但在宋真宗本人看来,这却是他平生最大的历史功绩,因为澶渊之盟最直接的结果是结束了持续25年的宋辽之战,并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代,而且这个岁银30万两对宋朝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了,当时宋朝的年收入在一亿两白银以上,30万两对大宋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完全伤不到筋骨,但是在之前宋朝每年的军费就达到了约3000万两,可以说这个就是利用30万解决了3000万两才能够解决的事情,确实意义很大了,而且当时宋真宗的理想“价位”是一百万两,当曹利用议和归来,宋真宗问他最终许给了辽国多少银两,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头,宋真宗以为是三百万两,连连摇头嫌太多,当得知竟然是三十万两时竟然喜不自禁,还重重奖赏了曹利用。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从短时间来看,澶渊之盟无疑是利大于弊,

但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也为北宋覆灭埋下了祸根,而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和赵匡胤开始就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了。

宋朝明明战胜了辽国为何还要赔款30万岁币呢?

宋朝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王朝。一方面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发达,但是对外的战争上,却毫无招架之力,都是输多胜少,且多数时候都是以求和为宗旨。

当时,只要能足够避免战争,无论是割地或是赔款,都是统治者和主和派官员们最乐于做的。

北宋时期就因为战争签订了不少条约。在签订的这些不平等的条约里,最为出名的当属澶渊之盟。


当时的大辽箫太后和她儿子准备南下亲征大宋。

大家都知道大辽本来就是马背上的国家,个个骁勇善战。可宋朝就不一样了,虽是靠武力夺得的天下,但不知道是不是心虚,北宋自打建立之后就开始重文轻武,武将没有用武之地,纷纷回家种田,能够喊的出名号的武将,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所以当听到辽国皇帝、太后南下攻来的时候,不光皇帝瑟瑟发抖,大臣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也是赶紧回家收拾自己的家当,都想在辽军攻来之前先撤往南边。


就在大家慌不择路时,宰相寇准站了出来,坚决主战!不允许皇帝临阵脱逃!

皇帝犹豫不决,这时寇准大喝一声:"皇上,你难道真的要弃祖宗的江山社稷于不顾吗?你难道忍心看着这些辽狗践踏我们的家园,残害陛下您的子民?你难道要天下人都骂你昏君吗?"


寇准灵魂三问,把宋真宗问懵了,没有办法,最终还是打起精神决定留下来和众将士共生死。

这场战役旷日持久,辽宋大军都各疲惫不堪,折损不少。但是在寇准的调度下,最后宋军这边已经杀死了辽军的元帅,可以说是稳操胜券,胜利在望。

可惜,萧太后派人来议和的时候,宋真宗这个无能皇帝,不听寇准苦言相劝,急于享乐,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要赠予大辽岁币银30万两、布帛20万匹。甚至宋真宗为讨好大辽,还要主动改换边防重镇名字。

其实从这场战役的结果来看。明明胜券在握,却还是选择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可以说当权者十分窝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5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