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弘昼得宠后更加娇狂,乾隆为何既不怪罪,也不阻止

说历史 2023-06-06 15:36:16

弘昼得宠后更加娇狂,乾隆为何既不怪罪,也不阻止

乾隆为何如此纵容荒唐王爷弘昼

这主要是因为雍正的孩子并不是很多活下来的,活下来的只有三阿哥,五阿哥,还有六阿哥,因此乾隆的亲兄弟并不是很多的。弘曕年龄非常的小,和乾隆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年龄阶段,这次是必然也不会选择多加计较。

弘昼是一个特别喜欢吃和玩乐的人,两人在一起非常的开心,而且这一个王爷会有一个爱好,就是一天到晚喜欢置办丧礼,总会觉得人都会死,没有什么好避讳的。自己也曾经指挥过很多的丧礼,直接就坐在中央,然后让家人不停的哭泣,自己就在边上笑着。

一直都会横行霸道,作为一个皇爷,就会做出一些抢银行的事情。有一次因为没钱,直接就带着家丁去抢银子,然后把所有的银子都抢到自己的家中被人告到乾隆那边,乾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不过是指责了一番,还说这可能是没钱花了,接着又自己选择还账。

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除了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多的利益牵扯之外,也是因为乾隆皇帝认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会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影响。

弘昼种种行为看上去很荒唐,会让大家觉得如果江山到了这样的一个人手中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也就意味着非常安全呢?最起码根本就不可能会被大家放在眼中吧。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弘昼得宠后更加娇狂,乾隆为何既不怪罪,也不阻止

爱新觉罗弘昼,乾隆的弟弟弘昼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讳

乾隆的弟弟弘昼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讳 1、首先跟乾隆与雍正的执政观不同。雍正的执政观相对严苛,而乾隆一上台就宣布要“以宽为政”,而名字避讳就是此执政观的一个体现。

2、其次,乾隆认为,因为皇帝一个人而要求所有皇子改名字是不符合“孝悌”观念的。“孝”指的孝顺父母,名字是父亲所赐,强迫兄弟改名是对父亲的不敬;“悌”是友爱手足,强迫兄弟们改名同样是对手足不够亲善的表现。而这两点恰恰是儒学道义中最受推崇的德行。

3、基于以上原因,清朝自乾隆皇帝开始形成了皇帝名讳自行回避的策略,就是不改其他人的名字,只改皇帝的名字。

4、在雍正帝胤禛继位后,即下令兄弟们把“胤”改成“允”,以避讳。当十三爷怡亲王去世后,特殊表彰,由“允祥”恢复“胤祥”。

乾隆帝即位后,没有要求兄弟们改名字。在禅位后,将嘉庆帝永琰改名为颙琰,以避免其他兄弟们改名。道光帝也是类似,以绵宁改为旻宁。后来的几位皇帝自己或兄弟们都不再改名了,直到大清亡了。

扩展资料:

清人人关以前是不避讳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后来根据满文音译的,当时既没有避讳习俗,也没有汉名,所以不避讳。至今满文研究者仍常把努尔哈赤译为努尔哈齐,认为这才与满语相符。

顺治帝名福临,是人关后第一位皇帝,入关时才6岁,但名字早就有了“福临”二字,虽说如同他的年号“顺治”一样,用汉语解释很有开国吉祥的寓意,但实际是满文名字的音译。

传说顺治帝曾说朕有福,不能因此就令天下人无福,所以不避讳。笔者未见出处。

查清代档案,直到清朝灭亡,福、临二字经常出现,顺治帝给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福全,顺治帝的孙子雍正帝给他的第七、八、九这三个儿子取名福宜、福惠、福沛(可惜这三个孩子没福,都夭折了),可见顺治帝的讳是不避的。

清之避讳,自康熙帝之汉名玄烨始,康熙以前不避也。

康熙帝大量接触了汉文化,取了汉文名字,在文化管制方面也更加严格。涉及皇帝名字的时候,就要回避。例如康熙帝的御名叫玄烨,凡写字刻书,都要以元代玄,以煜代烨。

例如《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要改为“元之又元,众妙之门”,紫禁城北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改“天地元黄”,等等。但康熙时期有关避讳的案件很少,雍正乾隆时期最为严格。

乾隆帝名弘历(历),即位后,大学士鄂尔泰等奏请避御名。乾隆帝认为:“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而实乃文字末节,无关于大义也”,此建议“不必行”,以后“凡遇朕御名之处,不必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避讳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求关于爱新觉罗·弘昼(雍正第五子)的史实 “荒唐王爷”弘昼

爱新觉罗*弘昼,雍正帝第五子,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二十七日未时生。 雍正即位不久,就将弘时过继,此时他的儿子也只有四子弘历和五子弘昼。弘历自幼得康熙帝看重,虽然雍正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下任皇帝会是谁了。幼时不显的弘昼也就是在此时突显出其堪称荒唐的行为。据说这个行为一出来,差点没把他老子气的马上追随先帝而去。这个行为是什么呢?它就是鼎鼎有名的“活人葬礼”。 史书上记载,弘昼好言丧礼,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作明器象鼎彝盘盂,置几榻侧。换成白话文就是说,弘昼特别喜欢给自己举行葬礼,他每次都坐在放棺材的地方,让家人祭奠他,哀悼他,哭的声音越大他越高兴,还吃着给自己准备的祭品,以此为乐。据说,弘昼爱财,他的做法是为了光明正大的敛财。你想啊,一个亲王死了,你王公大臣是不是要备上重礼啊,等礼一收完,他马上复活。在现代,一个下蛋的公鸡都能成为“母鸡中的战斗机”,更何况是皇室中人的“死人复活”,如此大的一件事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你不送礼不行,你送的礼不重更不行,于是又能堂而皇之的大收一笔。这样的事情爱新觉罗*弘昼不止做了一次,不光气的他父亲七窍生烟,连他的哥哥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很是没辙。 有历史学家认为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 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初八,和亲王薨,谥恭,是为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昼的轶事典故 乾隆帝即位后,乾隆把父皇的雍亲王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弘昼。骄矜狂妄的弘昼,倚着兄长的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

有一次上朝,弘昼因事与军机大臣、获封一等公的讷亲有了小争执,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殴打讷亲,乾隆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既不怪罪,也不出声阻止。文武百官见状,从此无人敢惹弘昼。乾隆年间,命弘昼参与议政。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弘昼存世作品很少,精品更少。《金樽吟》是其代表作,这首诗表述了自己无意皇权帝位、只想把酒言欢及时行乐的心迹,被历史学家誉为“救命诗”。

全诗如下: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译文如下:

世上的很多事情是很难预料、很难说得清的,不如沉溺美酒、及时行乐更好,我一杯杯地喝着心爱的台郎酒,直至喝得酩酊大醉,醉得看不见人世间的纷纷扰扰。我们一生难以遇到几个情投意合的朋友,来一起把酒言欢,一起谈古论今、谈天说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昼

爱新觉罗·弘昼的王妃是谁? 爱新觉罗·弘昼的王妃是吴扎库氏,副都统五什图之女,有六子,一女。

和亲王弘昼,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第五子。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二十七日未时,生于雍正潜邸雍亲王府。生母是纯懿皇贵妃耿氏,时为王府格格。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昼被封为和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弘历与弘昼、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 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十月,乾隆命弘昼管理内务府、御书处的事务。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弘昼家族成员:

1、妻妾

嫡福晋吴扎库氏,副都统五什图之女。

侧福晋章佳氏,护军参领雄保之女。

侧福晋崔佳氏,崔奇哲之女。

2、兄弟

爱新觉罗·弘昐,未序齿,幼殇。

次兄:爱新觉罗·弘昀,皇次子,幼殇。

三兄:爱新觉罗·弘时,皇三子,称三阿哥,削宗籍。

四兄:爱新觉罗·弘历,皇四子,即乾隆帝,生母为孝圣宪皇后。

爱新觉罗·福宜,未序齿,幼殇。

爱新觉罗·福惠,未序齿,称八阿哥,幼殇。

爱新觉罗·福沛,未序齿,幼殇。

六弟:爱新觉罗·弘曕,称圆明园阿哥。

3、姐妹

皇长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皇二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皇三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皇四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十二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扎库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昼

雍正五子 弘昼在甄嬛传的母亲是谁 弘昼在甄嬛传的母亲是纯悫皇贵妃,耿氏,但在剧中并未出现。管领耿德金女,康熙二十八年乙巳十一月生。初入侍世宗藩邸为格格。五十年生皇五子和恭亲王弘昼。

世宗登极雍正元年二月册封裕嫔、后晋裕妃。乾隆二年九月,高宗晋尊为皇考裕贵太妃。四十三年十月以年届九旬尊封为皇贵妃。四十九年甲辰十二月十七日卒,年九十有六。谥曰纯悫皇贵妃。寻葬妃园寝,位列诸妃之上。

扩展资料:

一、爱新觉罗·弘昼简介:

爱新觉罗·弘昼(1712~1770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雍正帝第五子,清高宗弘历之弟,母为纯悫皇贵妃耿氏。

雍正十一年(1733年),晋封为和硕和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协同弘历、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

乾隆帝登基之后,弘昼倚仗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历任正白旗满洲都统,迁镶黄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充玉碟馆总裁,升为议政大臣,管理正黄旗觉罗学事务。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弘昼逝世,予谥为恭。

二、纯懿皇贵妃生平:

纯懿皇贵妃耿氏,为清世宗,也就是雍正帝的后宫,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其子和恭亲王弘昼,生于康熙五十一年,为世宗第五子,母子二人深得世宗之喜爱。

耿氏在世宗死后,于乾隆二年九月,被高宗尊为皇考裕贵妃,平平安安地活到乾隆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又以年届九旬再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

乾隆四十九年,薨于甲辰十二月十七日,享年九十六岁。次年二月,册谥曰纯懿皇贵妃,葬泰陵妃园寝,位列诸妃之上。

耿氏出生于中等官吏家庭,健美多姿,聪慧过人,早在康熙四十二年入侍世宗龙邸为格格。世宗即位后,在雍正元年(1723年)封其为裕嫔,雍正八年八月进裕妃。

世宗是一个精明的皇帝。他没有声色犬马之好,其高位后宫总共只有八位,这在清代皇帝中都是少的。他勤政好学,即位后放掉了宫内所养的全部珍离异兽,他不事游猎,但却喜欢园林。

常年办公的地点就在圆明园,闲下来时他喜欢在园中山水之间游步.其它生活用具也不太讲究,在吃喝方面只喜欢喝点酒,也有节制。

他对耿氏比较喜欢.耿氏由于身体健壮,颇有酒量,在世宗处理公务繁忙闲暇的时候,她也能适量地陪世宗喝些酒。

她为世宗生了五皇子弘昼,此子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应变快,动作灵敏,这与耿氏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所以深得世宗的喜爱,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弘昼为和亲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设置办理苗疆事务处,雍正让弘历(即乾隆帝)和弘昼一起主持,可见他在世宗心目中是有一定位置的。父亲对儿子的喜爱重用,自然使耿氏非常的高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昼

百度百科-纯悫皇贵妃

爱新觉罗·弘昼是怎么死的 乾隆怎么评价弘昼 1、自然疾病死亡。

据《清史稿》记载:"和亲王弘昼以仪节僭妄,罚俸三年"也只是说罚俸禄三年,并没有太大的惩罚。另外,还有“上临和亲王弘昼第视疾。”

说明当时弘昼病了,并且皇上特意去他府上探病,而之后没有几天弘昼就死了。另外据记载:"三十年,薨,予谥。子永璧,袭。”因此,弘昼是自然疾病死亡。

2、评价:朕弟和硕和亲王、秉性纯诚。持躬端恪。髫年共学。友爱实深。自备位亲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庆。棣萼言欢。意思是弘昼生性诚实,我们两从小就一起学习,关系非常亲密。

扩展资料:

弘昼年少的时候就被娇惯,乾隆帝多次纵容他的行为。乾隆曾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殿监试八旗子弟,到了上午膳的时候,弘昼请乾隆帝退朝就食,乾隆帝没有准许。弘昼急促地说:“皇上难道以为臣给了这些士子钱财,请托他们办事吗?”

到了第二天,弘昼进宫向乾隆帝请罪,乾隆帝待之如初。弘昼的性情比起之前还要奢侈,由于乾隆帝的优待,所以他比其他的藩王更加富裕。

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清朝的贪腐弊案并非始于乾隆,其实,早在康熙晚年,官场的贪腐之风就已经愈演愈烈了,及至雍正即位后,不仅对贪污舞弊现象深恶痛绝,还接连出重手惩治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一时间朝野上下为之一肃,贪腐之风有所减弱。由于雍正帝对贪腐之事惩处严厉,所以整个雍正时期,官场之上的贪腐之风明显收敛。 乾隆帝在即位之初,在其父雍正反腐的基础上更加强力度反腐,因此在乾隆前期尽管清朝还存在腐败官员,但也都是凤毛麟角而且很快便被乾隆查获。然而到了乾隆晚年,经过励精图治的乾隆王朝国力达到顶峰志得意满的乾隆开始走向腐化,他的腐化最终导致整个大清王朝的腐化。 乾隆后期的贪腐弊案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其实就是皇帝。
愈演愈烈的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古来有之,纵览整个清朝 历史 ,也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现象,这并非源于乾隆,当然也不会终于乾隆。卖官鬻爵最早在康熙雍正时期即存在。雍正皇帝的的宠臣李卫也是捐官出身。然而到了 乾隆后期,卖官鬻爵开始成为腐败的根源,各级别的官员都明码标价,一个县令多少银子,一个巡抚花费多少,一个总督所用几何,都是明码实价的,一些有钱的富绅或是下级官员为了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官微,不惜出重金购买,上任之后,为了能捞回自己之前买官所花的银子,这些人便加紧盘剥百姓,但是之后为了获得更高职位的官,他们依旧继续盘剥百姓,当然掌握权力之后,他们也会卖官来获取更多的银钱。 对于各地的这种现象,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乾隆中期以后,由于频繁的对外用兵以及各地灾荒不断,以至于朝廷经常出现银钱短缺的情况,所以乾隆帝对此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过问更不阻止。 卖官鬻爵虽然导致腐败但这只是最表层的腐败,最深层的腐败在于皇帝本身 。
名目繁多的各地进贡:
乾隆早年对于纳贡送礼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抵触的,他曾一度认为进攻这种事情只要心意到就行了 。然而乾隆到了晚年却因为好大喜功而热衷于精致器物,对于贡品的要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物质享受达到极点,乾隆晚年时的一些大臣,如国泰、李侍尧、王亶望等都是进贡的能手。 而这些进贡能手都无一意外地卷入贪腐弊案,这些办贡的官员都无不打着为皇帝办贡的旗号借机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乾隆皇帝不仅要官员纳贡,还经常借机向官员索要贡品。 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次都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各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为皇帝搜刮各种奇巧珍宝。这种风气在乾隆中期之后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吏治废弛,纲纪败坏,日甚一日。
臭名昭著的议罪银制:
乾隆时期另一个饱受诟病的制度就是议罪银制度。提出这个臭名昭著制度的不是别人,就是 历史 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和珅。所谓的议罪银制度本身就是以权谋私的做法 。国家法令权力本来属于国家并不属于皇帝个人,但是和珅的议罪银制度就是公然将国家法律作为出售,而且出售后的钱并不属于国家而属于皇帝个人, 这实际上将贪官收钱办事的个人行为上升成了国家行为。国家机器成为和珅机器幕后支持者乾隆的个人发财的工具,而最终受益者还是乾隆皇帝。 议罪银制度最终演变成了官员公开行贿制度。根据清朝史料的记载, 所谓的议罪中的“罪行”往往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绝大多数根本够不上罪行,很多都是官员“自首”的目的无非就是变相的送钱给皇帝,比如说奏折中有错别字自行交上十万两银子,奏折中字迹不清楚自行交上二十万两,其实都是变相向皇帝行贿,因此所谓的议罪银议罪目的并非议罪,而是交钱。

乾隆罚来的钱并没有归入国库,而是全部放进了皇宫的小金库,可见乾隆本身也是一个贪婪的人,官员难免上行下效。在被乾隆的反复盘剥之后,官员们为了依旧维持体面的生活,贪污腐化、敲诈勒索,也就逐渐成了官场风气了。

乾隆25岁登基,经过他父皇雍正13年的励精图治,国库充盈,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了。

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学他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花钱极度铺张。到晚年为何贪官众多,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和珅。和珅是乾隆一朝的重臣,深受乾隆宠信,不仅大权在握,和珅的儿子还取了乾隆的女儿十公主,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和珅还当过朝廷的众多关键要职,内阁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刑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数十个重要职务,随着权力的增加,和珅私欲日益膨胀,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乾隆却不加阻止,任其发展。乾隆晚年,和珅已经权倾朝野,可以说朝廷的官员都是和珅的部下,那以下的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了。

乾隆一死,和珅被抄家所得的财物是清朝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可见当时的官员贪污到什么程度。

很多古装电视剧一旦牵扯到官府,肯定少不了抄家大戏,即使是看戏的,对这样的戏份也看得畅快淋漓,大呼过瘾,一队人捧着圣旨或者拿着令牌就能三下五除二将某人家抄个底朝天。

这一些被抄家的基本上不出两类,一是谋反,一旦查出来就是灭族之罪,不论轻重都是一网打尽。一是贪污,这个根据贪污数量而决定,但是能混到抄家的份上肯定不会少。没有能力和魄力详作反贼或者贪官是不可能的,而被查出难度肯定更大。

先说贪污,平庸、胆小之人肯定没有能力做到被抄家的份上,他们势力也小,小打小闹基本上追回脏银,罚款罢官免职完事,甚至优势充其量罚俸了事。真正的祸害是那一些大贪巨贪。

这一些人盘根错节,根基非常稳固,朝廷的法令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即使皇帝三令五申的禁贪,依然都屡禁不绝,随着明清皇权制度的加强,对贪腐之人动辄处以极刑,但是一样因为皇权的集中,使得地方上对皇室宗族权力的制约非常有限,这一些人都目无法令,肆意妄为。

官员就代表皇权,或者说是皇权的具体执行者,官官相护,形成保护伞,在平民眼中这一些都是一样头面的人,只好一个个敬而远之,官员们都自然有恃无恐,如同癌细胞一样慢慢蔓延开来,逐渐形成风气。

长久以往,上行下效,整个帝国开始自上而下的形成系统性的贪腐纽带,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个通过门宦、亲族、同乡等关系结成贪腐者联盟,对御史言官监察系统具有天生的免疫能力。

当成了气候,即使是皇权也不得不考虑动这一些贪官的后果,譬如乾隆时候甘肃监粮案,整个衙门系统都坏得一塌糊涂,乾隆不得不考虑追责的界限,毕竟他还需要有人替他收税、监管万民。

即使那一些实在穷凶极恶、无可容忍的大贪,往往落得抄家灭族之灾,但是执行起来依然要考虑各种乱七八糟的因素,祖上功劳,本人功劳,门生鼓励的关系这一些都是影响最后决定的因素。

至于最后执行抄家,依然不会是那个令牌或是圣旨就能完成,毕竟官场有一些不倒翁,今天犯事明天又被重任,后天发现前天的圣旨下错了是个冤案,被人冤枉的,这一些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于是,这一些重案往往会严谨细微、好多衙门一起会审,六部军机处等均无异议才可能执行,当这一些走完,最后还要看皇帝个人喜好,犯事的大臣是不是还有用处,家人是不是有功,是不是皇亲国戚等。

排除这一切,终于得到圣旨去给某人抄家,这已经过了好久。甚至很多人活得时候都没事,自然给其他人一种侥幸的心理。

而谋反呢,一旦坐实基本上没人会姑息,自皇帝一下都会严惩不贷,而且速度会非常快,不需要多麻烦就定案,然后一道圣旨抄家株连九族,官员执行也迅速,不然真的反了,受到的危害更大。

乾隆一朝,为大清之鼎盛时期,大抵王朝过于盛旺之时经济民生就会走出一个倒V字形。这就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权臣,宠臣当道,吏治混软。如大汉之王莽,大唐之李林甫,杨国忠。大宋之元佑党争后出现的蔡京,童贯。大明之导致土木堡之变的权臣王振,嘉靖朝之严嵩父子,大清之王亶望,和珅。

屡禁不止的原因还在人为,乾隆太爱面子,十全老人,对自己的自我批评不到位。

一:两淮盐引案:

盐自古暴利,与陶朱公范蠡同名的漪顿就是靠煮盐发家。管仲通过制铁煮盐之策把齐桓公推到了春秋五霸。

清盐政方面有规定,盐商可以预提下一年的盐引。这个政策和现在的承兑汇票贴息差不多。

正常市价一两每引,如果预提就得加二两的利息,中间产生的差价没有上交,这个政策就为贪官提供了存在空间。

在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新任盐政把上两任告了个遍。高恒等官员秋决,此案牵涉资金千万两之巨。

二:甘肃冒赈灾

王亶(dan)望,进士出身,后来捐官买了个知县,一路升官从知县到甘肃布政使,之后调任浙江巡抚。1781年,甘肃回民作乱,在连番失利的情况下朝廷派出阿桂征剿,战报中描绘了甘肃大雨,此情况与王亶望任上所报旱灾情况不符,引起朝廷怀疑。经查后,王亶望贪没虚报赈灾银两,虚改捐银。抄王亶望家后竟有百万辆之巨另有珠宝玉器不计其数,王亶望被斩。其他涉案官员一百余人,涉案资金千万两。之后的大贪官和珅是此案的举报者。

三:山东巡抚案

涉案人员:国泰及三十余名,涉案资金二百万辆,国泰自己就涉案七八万两。在此案背后牵扯到的就有和珅。查办此案的有钱沣和刘墉,之后和珅被查的二十四条罪状就出自钱沣生前遗稿。

四:乾隆未查之案巨贪和珅

和珅满中堂,备受乾隆帝宠爱。被查之时是 历史 上最大的贪官,嘉公元1779年,乾隆驾崩,和珅被抄家查办,赐死狱中。

抄没银两据传为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多年财政收入但无正史可考。

随着政权的延续,利益集团的错综复杂、庞大,执政的不透明,权力的滥用,没有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只能防不胜防。自然就走向了必然。

我看见很多人分析乾隆晚期的贪腐,有的说体制问题的,有的说是吏治问题的,还有说意识层面问题的,这里我就不说这些了,我就单说乾隆本身,乾隆晚年自己就贪腐,上行下效,大臣哪有不贪的道理。

乾隆刚继位的时候其实反贪力度非常大,比康熙雍正都严厉,乾隆六年(1741年),皇帝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十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

不过乾隆这个皇帝从继位到晚年过得太顺利了,也没有皇子争储位的问题,也没有大的叛乱和灾祸,而对蒙古用兵也取得了胜利,内部的苏四十三也好,苗民起义也好都很快被平定了,乾隆还让人编纂了《四库全书》觉得自己是个“十全老人”了,很有一些资格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

作为中央集权的顶点,乾隆朝的大臣和魏征之类的名臣是不同的,他们活得战战兢兢,随时可能被皇帝迁怒,所以大多数很会揣测圣意,皇帝的想法一变,大家自然很快就知道了。比如和珅,

皇帝想要南巡,可是又不想动用国库的钱,因为名声不好,所以和珅就想出了议罪银的主意,官员们犯法可以用银子买自由,买无罪。乾隆不但不阻止,还觉得办法很好。

到了乾隆后期,甚至出现了和官员们争夺财物的事件,“甘肃冒赈案”中的主犯王亶望被抄家,东西送到京城后,乾隆看了好几遍,发现里面有一对玉瓶和一座玉山子不见了,乾隆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王亶望进贡的时候曾经送过这两样东西,乾隆虽然爱不释手,可是本着进九回三的惯例把这两样又还给了王亶望。

这次抄家乾隆觉得心心念念的宝物必定到手了,可是居然没有,一查之下居然是被负责抄家的闽浙总督陈辉祖给掉包私藏了,乾隆怒不可遏,陈辉祖自然也是抄家砍头的下场。

我们现在想想这个荒唐的情况简直哭笑不得,皇帝和大臣因为一些涉案赃物闹到鸡飞狗跳,乾隆晚年的官场黑暗可见一斑。

清中期官员贪腐十分严重,之所以如此。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

首先,是整个 社会 大环境。清代处于中国传统 社会 的末期。这个时候,传统 社会 已经进入了衰亡阶段,制度上出现了严重的衰败迹象,腐败正是其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可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修修补补,就能使 社会 风气彻底扭转。雍正时期通过皇帝本人的努力做了一些反腐工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短时期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随着雍正去世,情况就迅速恶化。

其次,清代是中国 历史 上贪腐情况较为严重的一个王朝,这和清代特殊的 历史 发展过程有关。一般来说,大一统王朝早期的吏治情况都是比较好的,贪腐情况不会特别严重。但清代较为特殊。满清入关以后,为了尽快平定南方地区,所以推行了一个特殊的政策。凡是明代官员只要向清政府投降,就可以继续担任原有的官职。这就使得明代晚期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了清代的官员。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有贪腐的问题。也就是从清代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吏治问题。顺治时期一直没有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康熙时期,为了稳定局势,对于当时的贪腐现象,采取了较为包容的政策。直到雍正时期情况才有所收敛。从整个 历史 发展过程来看,清王朝的吏治一直不是很好。

最后,是乾隆本人的问题。乾隆是一个个人能力平庸,但是又特别好大喜功的人。这就使得乾隆朝财政赤字非常严重。乾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了议罪银制度。也就是允许官员以罚金代替惩罚。这就刺激了官员贪腐。此外,乾隆还经营个人产业,在北京开设皇家当铺等之类的商业性机构。利用这类机构公开接受官员的间接贿赂。因为皇帝本人自己也成了贪腐的一员,所以自然对大臣的贪腐,就非常放纵。于是就自然导致了中国 历史 上最大的贪官和珅的产生。

又不是几世纪,前几天中国的一切是几毛钱一斤,并不遥远,大家都劳作,卖给谁,前几天的鱼虾成灾,多少人哭瞎了眼,称作大爷也没买,就是谁人都有了,只好拿回喂猪狗,猪狗吃这么昂贵,从前的猪肉几十公里都闻到香气,应该是现在的几十倍,乾隆王朝更加不用货币,就是有人收集,不能让货币泛滥成灾,巴望别人能应付的几时,讨食大家做,像地主不是费人,从前乾隆王朝吃山珍海味几乎是吃不完,应该许多年人类那有山珍海味,现在一切是饲料人类也不例外。吃饲料生育几乎渺茫。

清朝具争议的皇子:暴打朝臣,顶撞皇帝

众所周知,在古代,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作为皇帝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整个天下,权力和财富都是无人可比拟的,所以皇帝这个位置就成为人人艳羡的,作为皇子们是最有机会成为继位之人,所以在古代为了这权势,作为皇室之人就很难拥有像普通人的父子,兄弟之间的令人艳羡的父慈子孝,兄弟和睦,而是出现过很多杀兄弑父的事情。

在清朝大家都知道,比较有名的皇位竞争的事是“九子夺嫡”在这场兄弟竞争中,最终是四阿哥雍正帝胜出。而雍正帝的儿子乾隆继位时期就没有出现这么大的斗争了,毕竟雍正帝子经历过一次,所以他不希望在看到自己的儿子步入后尘,而乾隆自幼能力超群,才华横溢,康熙和雍正都非常看好,所以乾隆就这样一路顺顺利利的继位了。而其实乾隆有一位兄弟,和自己年纪相当,而且也非常受雍正帝宠爱的弘昼,他被载入史册不是因为他的丰功伟绩或是博才多学,而是因为倚仗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那么他是有多倚仗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呢?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真的性格如此吗?下面我们将来一起来看看。

暴打朝臣。爱新觉罗·弘昼(1711~1770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雍正帝第五子,清高宗弘历之弟,母为纯懿皇贵妃耿氏。雍正十一年(1733年),晋封为和硕和亲王。乾隆对这位弟弟的确是很好,乾隆帝即位后,乾隆就把雍正帝的雍亲王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弘昼。弘昼也倚着兄长的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 有一次上朝,弘昼因事与军机大臣、获封一等公的讷亲有了小争执,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殴打讷亲,当时乾隆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既不怪罪,也不出声阻止。

按理来说,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也不能太过任性,这公然殴打讷亲,肯定也是不被允许要受到处罚的,但是乾隆并没有怪罪他,或许是他真的很爱惜这个弟弟,又或许是弘昼这一行为更合他意,一个肆意妄为的人,与文武百官都处不好关系的自然也威胁不到自己。所以因为乾隆对弘昼的宠爱,包庇,文武百官看到,也不敢惹弘昼。

顶撞乾隆。弘昼作为一皇子,自然是自小就受到众人追捧,所以年少的时候就被娇惯,而乾隆帝也多次纵容他的行为。有一次,乾隆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殿监试八旗子弟,到了上午膳的时候,弘昼请乾隆帝退朝就食,乾隆帝没有准许。弘昼急促地说:"皇上难道以为臣给了这些士子钱财,请托他们办事吗?"而乾隆帝对他说的也没有责怪,到了第二天,弘昼进宫向乾隆帝请罪,乾隆帝仍然待之如初。

假死出殡。看过清剧的都知道,弘昼在剧中做过非常荒唐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给自己办葬礼。人都没死,还办葬礼,这事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件很荒唐不可思议的事。而弘昼就办了。这事情在历史也有记载,他的确是做过这样的事情。史书记载:弘昼为人津津乐道的荒唐事就是喜欢办葬礼,不是给别人,而是为自己办葬礼。他还亲自给自己制定丧仪,让家人摆好祭品祭奠自己,而他自己则坐在棺材里,别人哭的越伤心他越高兴,饿了就吃摆放在身边的贡品。而且,他身为亲王,既然自己为自己办丧礼,王公大臣们总要送上礼金,这样弘昼既满足了自己的独特趣味,又能收获一大笔钱财。对于他这样的行为,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劫掠库银。有一次运送国库银两的车从弘昼府前路过,他竟然直接将车辆截至家中。这在当时可是杀头之罪。可乾隆听到这件事后却一笑了之。

看到弘昼做的这些荒唐事,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很顽劣,按理说这样的弘昼,就算乾隆不管,任由他如此,那么应该不会受到雍正的待见吧。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雍正对弘昼也是极为喜爱。可见其实弘昼还是聪明,很有才能的。那么弘昼为什么要这样自己往自己身上泼脏水不惜背负骂名呢?我想也是因为他看事情可以看出本质,善于隐忍。弘昼自小亲身经历了康熙朝“九龙夺嫡”事件,也深知雍正的帝位的来之不易。

而自己和乾隆年纪相当,都很受雍正宠爱,所以他也是有很大希望继位的,最后乾隆继位,如果他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不是这样肆意妄为,很有可能会被乾隆当成对手而除之。而他这样肆意妄为,故意惹是生非,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也就是在跟乾隆示意自己无意皇位,而乾隆也是对他的行为纵容,可见自己到处惹是生非,肆意妄为也是他想要的。而弘昼的代表作《金樽吟》,更是表述了自己无意皇权帝位、只想把酒言欢及时行乐的心迹,被历史学家誉为“救命诗”。

所以说在我看来,弘昼这这些荒唐行为,其实都不是他本来的面貌,而是他为了生存,故意疯疯癫癫不露锋芒,可谓是大智若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