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军机处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清朝时期的军机处,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有听说过了,经常可以在电影或是电视剧中听到这个词,而且似乎感觉这个机构非常的有逼格。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军机大臣一直都是保持着最多5人的数量,多一个都不行,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军机处但凡多一个人,就一定会出事呢?
军机处设于1729年。
当时,雍正皇帝对准噶尔部用兵。为了方便随时处理军政要务,雍正皇帝便在离他寝宫养心殿不远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
最初,军机处的作用是“跪受笔录”,即军机大臣跪在皇帝面前,用笔记录皇帝的旨意,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门或者地方督抚执行。到后来,军机处的权力日重,总揽机要之外,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枢,拥有了“平章军国重事”的宰辅地位。
但是,奇怪的是,军机处虽然权力很重,却一直是一个临时机构。所有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从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或京堂中特简选拔人员入值。他们没有固定的品级,在进入军机处之前他们是什么品级,进入军机处之后依然是什么品级。军机大臣没有固定的任期,也没有专门的俸禄。
军机处设立之初,共有3人,即怡亲王胤祥和张廷玉、蒋廷锡。此后,曾经设立6个军机大臣的编制,即2名满汉领班军机大臣,4名满汉军机大臣。可是,到了同治年间,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始终没有满员,达到6名。朝野内外也流传着一句“满六必损”的流言。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同治时期,军机处由恭亲王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此外分别有2名满人军机大臣、2名汉人军机大臣,共计5人,没有满员。于是,整个同治时期,军机大臣都一帆风顺,活蹦乱跳。
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在军机处人员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景廉奉命入值军机处,使得军机大臣的总人数达到了6名。不久,军机大臣文祥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文祥长期担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去世时年仅58岁,令人扼腕。
清朝军机处为何只有五个军机大臣?满六就会出事
光绪五年(1879年)底,李鸿藻三年守制期满,重新起用,依然回到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这样一来,军机处又有了6名军机大臣。很快,怪事发生了:军机大臣沈桂芬于1880年初去世,享年64岁。
沈桂芬去世后,朝廷调任陕甘总督左宗棠进京担任军机大臣。使得军机处再次出现满员。幸好不久左宗棠就奉命转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不然,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怪事儿呢。
左宗棠走后,军机处没有增添人手,保持着5名军机大臣的规模。
光绪八年(1882年),阎敬铭奉命担任户部尚书,查出了“军费报销案”,使得一批高官丢了乌纱帽。曾经署理户部尚书的王文韶也没有幸免,被免去军机大臣职务。王文韶退出军机处后,慈禧太后下令翁同龢、潘祖荫补上,双双成为军机大臣。于是,又有了6名军机大臣。
奇怪的事情再次发生:潘祖荫父亲潘曾绶突然一病不起,终于不治,潘祖荫只做了30多天军机大臣,就不得不辞掉军机大臣和刑部尚书的职务,回乡为父亲守制。
光绪十年(1884年)底,孙毓汶奉命入直军机,加上此前的礼亲王世铎、阎敬铭、额勒和布、张之万、许庚身,达到了6人。不久,阎敬铭就接二连三遭到上谕斥责,搞得他莫名其妙。他立即奏报朝廷,自陈衰老,辞去军机大臣一职。
1911年,清朝成立了“皇族内阁”,替代了军机处的职权。军机处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出现,“满六必损”的流言进入历史的故纸堆。
中国历史上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雍正设立军机处同样有其内外的因素。
1729年,西北的准噶尔贵族开始隐隐有所动作,企图扩张领土。雍正帝大手一挥,派遣大军进攻准噶尔地区。
为了及时收到来自前方的战况、和处理相关的军事事务,雍正帝在靠近养心殿的隆宗门设立了军机房以方便处理军事政务,这是促使军机处设立的最直接的因素。
1732年,军机房改为军机处。在军机处帮皇帝办公的官员被称为军机大臣,这些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身份不限,上至亲王、内阁大学士、下至、侍郎或(院、寺等衙门长官)。
军机处没有固定的人员,人员流动非常之快。军机大臣少时只有两三个,多时也只有六七个人,精简之极,其实质上就是皇帝的秘书处。
起初,这些军机大臣,每日在军机处“跪受笔录,承命拟旨”,只负责帮助皇帝处理西北军事政务,而对于皇帝发出的旨意,从不多问,权力极为有限。
但在随后的几年里,军机处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制定中心,其地位远高于国家真正的行政机关内阁。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演变成了“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即秉承皇帝的旨意办理军政事务,实际上是为皇帝作侍从秘书工作。
这时,清朝的权力机关就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军机处三足鼎立的形势。
而下面的权力越分散,皇权越是能稳固,这就是雍正设立军机处的最根本的因素——将权力总揽到一个人手中。
在清朝建立的早期,由满清贵族建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独揽大权。皇帝虽然是清朝名义上的君王,但许多重要的治国方针、军事纪要都要议政王大臣说了算,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定,九五至尊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时矛盾就凸显了,当王的都不想受制于人,都想掌控最高权力。
于是,内阁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制衡议政王大臣的工具,君主开始慢慢将一部分政务交给内阁处理,内阁成员都是君主挑选出来的,议政王大臣的势力大大被削弱。
但由于皇帝赋予内阁的权力十分有限,大部分的皇帝都不敢放权给内阁。
控制权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权力相互牵制,雍正帝借西北用兵的契机设立军机处,让权力机制更加错综复杂,最终被皇帝牢牢掌握在手中。
军机处作为权力中枢有名无实,受皇帝直接管理,无疑也将权力收在皇帝一人手上,成了封建王朝皇权的统治工具。
一句话概括:“军机处是雍正帝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
清朝设立的政府部门是整个封建朝代中最为复杂的,这次就为大家讲讲清朝的军机处主要负责干嘛的。军机处负责总览军政大权,而且直接对接皇帝,一切都由皇帝说了算。1729年,在西北设立,后来雍正皇帝怕机密泄露所以就成立了办理军机处,各种大臣也都只是兼职而已,并没有什么实权。对于皇帝来说,军机处就是他权利的保证,因为关乎兵权这个命门,还不光是禁军这么简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学界对于军机处的创立原因亦是众说纷纭,但基本有一定共识。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我认为军机处创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筹划西北军务。这是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因素,也是学界一直以来基本肯定的军机处创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筹划军务的创立原因,可以从大量的史料中得到充分的论证,如王昶称“先是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嘉庆帝也说过:“自雍正年间初设军机处……本为筹办军务。”这些史料证明了清政府成立军机处的目的是应军务的需要,但若仅以此作为军机处的创立原因,则又失之片面和肤浅。
二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自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到雍正帝即位,清朝统治者逐步巩固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并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满洲贵族集团在其中功不可没,清朝势必要保护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这样,满洲贵族集团在清政府中权势的不断增长,日渐同皇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加之满洲固有的八旗军事组织,各旗王、贝勒共同参予讨论和商定国家重大事务的王大臣会议制度,这时仍是控制国家的主要决策机构。另外,这一时期的内阁虽然因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权力有所削弱,但是内阁毕竟位处宰辅,承旨出政,票拟本章,地位依旧很高。而内阁中有一些满洲大学士把持权力,与议政王大臣共同形成对皇权的威胁。这些都是阻碍皇权加强和集中的重要阻力。极大地束缚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引起清朝前期历代皇帝的不满,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都同满洲贵族势力等进行过争权夺利,加强皇权的斗争。
到雍正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斗争,他削弱了满洲贵族集团的上层势力,稳定了政治局势,另外社会经济正在持续恢复和发展。有权决定军国大事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腐化,这时的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既无实际经验,有无干练才能。内阁大学士一般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臣,缺少朝气。因此,雍正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信任又有才干的近臣作为助手,军机处应运而生。
三是为了保守机密。军机处是因处理军务而设立的,而军务的处理不可避免地需要保守机密。但是已有的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却难以做到这点,如康熙时就已训斥议政王大臣:今闻会议之事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雍正时也就保密问题责斥过内阁大学士:“凡大小臣工,而奉谕旨,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因此,到雍正时,亦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在深处大内的隆宗门内创立了军机处,“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这就符合了军事保密的需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经常出现的蝗灾,为何现在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