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清朝人口增加反而成了包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都知道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达到15亿。而在中国的明代之前,人口数量并没有超过1个亿,只要人口接近一个亿,就会发生战乱。
到了明清两代,人口就进入过度膨胀的状态,又使得中国经济只能在低水平均衡上挣扎。
那人口的急剧增加,应该是有正面影响的,为什么在明清时期,却成为包袱呢?
税赋改革带来人口剧增
先说中国的人口为什么会过度膨胀,这跟底层老百姓面临的财政压力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底层老百姓的税收交少了。
这跟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一个是明朝后期推行的“一条鞭法”,另一个是大清入关。
明朝初年,中国货币短缺,朝廷收税的时候收银子很麻烦,市场经济不太好运转。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把老百姓给分成四种户籍来进行管理,少收点钱,那么不足的部分就让老百姓服徭役,以此来解决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套户籍制度以及配套的徭役制度,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地方上早就有官员开始改革,让老百姓交钱把徭役免了,再用这些钱去雇人干活。
到了1581年,由明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张居正,把地方经验推广到全国,形成一套全新的财政制度,叫做“一条鞭法”。新的制度规定: 各种农业赋税、杂税、徭役等等,计算起来太复杂,把所有的杂税给合并起来成为一条,按田亩来折算,统一征收银两。
之所以在明朝能够进行财政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涌入了中国,大明的货币不再短缺,可以把全部赋税都货币化处理。对于帝国来说,赋税货币化可以提高征收效率和帝国的行政效率。对于老百姓来说,好处就是把征税的基础从“人”改成“地”,只要名下没有地,很多税就不用交,这对于底层老百姓的财政压力就大幅下降了。
底层老百姓的人口比例是占全部人口的大头,税赋少交就能能生养众多子女,这就会提高中国人口的规模上限。
所以,明朝之前的朝代,人口超过一个亿就天下大乱,而明末一直到接近两亿,才开始出现动乱。
清朝也是继承了明朝这种税制,并且继续往前推进,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就是把张居正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清朝入关的红利
接下来,再来分析下清朝入关带来的和平与红利。
明朝时期,中原的老百姓要同时负担起两支高强度的军队,一支是大明的政府军,另一支是关外的游牧者,游牧者靠的是从中原掠夺战利品来维系部落统一。当时的老百姓要被迫交各种苛捐杂税,非常痛苦。
到了满清入关,中原的百姓只需要负担一支中等强度的军队就行了,因为关内关外统一,打仗也少了。老百姓要交的税一下子少了很多,财政压力就再次下降。
康熙帝就说过永不加赋,这在清朝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明朝就不行。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生养能力更被释放出来,这就是满清入关带来的红利。于是大清的人口接连突破到四亿之后才出现问题。
过去有人说,清朝的人口规模能够如此爆炸式地增长,是因为引入了来自美洲的农作物,比如玉米、土豆等等,养活了更多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大清引入了美洲作物,导致人口变多了,相反是因为人口变多了,大清不得不引入美洲作物。
数据表明,到了民国初年,美洲作物的产量还不足中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十。所以人口爆炸不能用美洲作物来解释,而应该看到底层百姓面对的财政压力与人口规模上限之间的关联。
中国的历史走到朝代末期,一定会走上类似于大清这样一种多元帝国的状态。即使1644年大清没有入关,也会出现由别的游牧者主导建立的朝代。
只有在多元帝国的体系下,中国的整体潜能才能被全面释放出来,帝国的疆界才能囊括中原、草原、边疆等地区,扩展帝国的极限。到了这个阶段,帝国会获得一种和平红利,中国的人口会进入爆发性增长,从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来看,未尝不是好事。
加入世界秩序
不过,人口的急剧增长,也让中国陷入了一种自我锁死的状态。
清朝人口的增长,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大量人口过剩,没事可干,劳动所得不足以维持生活。对过剩人口来说,本来就没钱赚,劳动力成本极为便宜。这带来一个结果,就是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迁,在当时的中国都不可能出现。
这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出现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以技术变迁为前提。没有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就没法真地发展起来。
这些过剩的人口,单靠农业经济没办法吸收,只能靠工业经济才行。但是人口过剩,又导致中国无法进入工业经济。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因为过剩的人口如果无法获得相应的劳动收入去维持生活,最终就会变成流民,导致天下大乱。
但是,凭借当时中国自身的实力,又无法跳出这个陷阱,怎么办?这就必须利用外部传入的新技术,来刺激中国发展起工业,吸收过剩人口。
这个外部就是西方世界,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通过与西方的相遇,加入到世界秩序当中,这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需求。
西方的到来确实给中国带来了战争与屈辱,但是西方根本没法完全征服中国。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人口实在太多了。
中国就利用了列强无法完全征服的空间,寻找到机会,发展出解决困境的手段。随着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体,利用过剩人口加入到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反倒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的巨大竞争优势,因为劳动力价格便宜。
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在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之后,便深刻地改变世界秩序。
清朝人口从雍正二年(1724年)的2500万人到乾隆六年(1741年)达到1.4亿,乾隆时期三十六年人口突破2亿超过明朝最高人口数量预计,到了嘉庆年间人口高达4亿。但其实,数千万“贱民”被纳入人口统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民以食为天,明末清初,社会发生剧烈动荡,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风调雨顺恐刀兵,何况当时的天灾不断,吃饱饭都成了问题,还要交国家派下的赋税,富人遇到兵匪都会变成穷人,而穷人更是被逼上了绝路。
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人口的激增除了受到政府政策的刺激之外,还与当时能养活的人数上限扩大有关,这一点与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密切相关。明代后期以后,番薯这些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得以传入中国,清代更是大面积被种植,使得人们有了除稻米、麦子之外更丰富的粮食来源,人口自然会随之上涨。
因而,清朝时代,美洲粮食作物最大作用净增8%的粮食总产量,对应增加8%的人口,公元1850年,中国4.3亿人,扣除美洲作物的影响,为3.96亿人,约为4亿人口(这里还未扣除明朝时推广的基础)。4亿人口,这也足以成为十足的人口暴涨。
大清朝实行"摊丁入亩".这标志着在我国实行2000多年的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做法完全取消,税收以前是按人头,按你家的人数来收税,清朝改成按你地的数量收税,这是很厉害的举措,家里添了人丁,税没增多。这是人口增长的一大因素。为人口激增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
很简单,时代在发展,生物科技和生产工具也在发展,中国历史从战国-唐代,农业工具从铜器换成铁器、到唐朝耕犁、水车等等的发展,让农业产量增收。黄河-长江流域都以小麦为主食,人口在数百万-五千万徘徊,人口超过五千万,就爆发粮食危机,爆发起义,两汉初期、唐初人口才一千万,到末年人口超过五千万,因为粮食危机爆发了两汉的农民起义、隋末、唐末的农民起义,人口无形消灭。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水稻,提供了第二大主食,北宋-南宋黄河-长江流域人口在八千万左右徘徊,金侵北宋,改道黄河灭了北宋数千万人口,到蒙古侵金、南宋、西夏,又把山西、四川的人口杀光。明初人口只有二千万不到,明末时,人口暴涨一亿多,但小麦-水稻因为气候问题供给不足,爆发了农民起义,人口从一亿多杀到清初的一千万。明末福建就从美洲引进了土豆、玉米和番薯三种耐旱、容易生长的粗粮,但要经过数十年的培育,才在满清康熙-乾隆年间适应中国的气候和土壤。有了土豆、玉米和番薯这三种粗粮,满清时期的粮食暴涨数倍,这也给人口提供了粮食供给。同时满清为了赋税,养活数百万不从事生产的旗人,搞“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的施行,取消人头税,把税分摊到汉族地主权贵身上,也鼓励了农民的人口生长,所以人口从康熙的初年的二千万暴增到嘉庆初年三亿人口,有了所谓“吃糠、吃番薯、喝稀粥”的盛世(无论现代人怎么粉饰,正史上的康熙是一个麻脸的庸君,乾隆是一个老头暴君而已,看看文字狱案,摧垮汉族文化,修建圆明园收藏美女,十全武功,下江南,猎取美女等等,正史里的刘墉父子是铁杆的汉奸旗人、奴才,其他汉族文臣如纪晓岚等在乾隆、和珅面前连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吴三桂的三藩作乱要不是吴三桂早死和汉族地主的背叛,郑成功的私心作祟,满人早就被赶出了中原。康熙为什么被旗人称为圣祖,就因为八旗兵入关才二三十年不会打仗了,碰到汉族军队就节节败退,康熙靠着数十万不披甲,只准披“勇”字薄衣的汉族绿营,灭了准格尔汗国和吴三桂、台湾等心腹大患。),尽管如此,嘉庆年间还是爆发了白莲教十八省饥饿流民大起义,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十几年,把满清的元气打伤了,死亡了数千万人。之后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整个中国无形死去一亿人口。从清末的四亿人口一直到民国的军阀乱战、抗日、新中国人口变化不大,世界的农业技术却发展飞速,主要是我们在战争。反而是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土地改革、新土地开荒、杂交水稻、化肥、农药等等农药技术应用,北方机械化农业的普及,粮食暴增数倍。加上“人多力量大”“随时打核大战”等政策影响,人口暴涨,人口从建国时的5亿增长到80年代的10亿人口。到80年代开始普及计划生育等因素一度止住了人口暴涨,中国人口只在13亿徘徊。
(1)康熙即位后,社会安定,出现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稳定局面。(2)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新发展,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使粮食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3)清朝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地区扩展到边疆地区,使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4)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彻底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人头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使人口统计趋于精确,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地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5)清政府比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地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中国古代的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以现在的历史学家估计,在大多数的朝代鼎盛时的人口应该也就是在1亿左右,然而到了清代中国的人口却开始大量的增加。清末的时候,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超过了以往的数倍,从清初开始人口激增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口数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粮食,也就是说有多少吃的,也就能养活多少的人口。而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土地的数量、耕种的方法以及粮食的品种。其后的变化虽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但在大范围,大周期来看,影响是有限的。
清初开始的人口增长持续性,实际上等于是从清初开始的粮食的持续性增长。因为只有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朱果的人口。那么清朝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清朝的疆域在历朝历代之中不算小,但也并不算是最大的。而且主要的粮食产地都集中在长城以南的地区,其余疆域产粮有限,这就决定了清朝在耕种土地上并没有出现大的增长。种植方法上清朝也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突破,清朝没有出现化肥与农药,也没有实现机械化种植,就算是种植技术上有所进步,也达不到这样颠覆性的粮食产量。
土地与耕种方法被排除以后,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答案了。那就是粮食的品种,在清朝的时候,一些新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而正是这些粮食作物使得清朝的人口得以持续的增长甚至托起了一个康乾盛世。这几种新的粮食品种就是红薯、土豆与玉米,红薯、土豆与玉米这三种作物原产于美洲,是欧洲大航海带回,于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到清朝的时候,才开始大范围的种植。这几种作物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产量高,适应性强,不占用良田。正是这几个特点,在广泛种植之后,使得国内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粮食产量的提高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增长。也正因此清朝才做成了一件其他朝代一直无法推进的事情,就是改土归流,因为土司手里的土地再不是穷山恶水,而是可以耕种红薯土豆的耕地。
粮食就是一个国家稳定的保证,清朝的人口增加源于此,而即便到了现代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生命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5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