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司马懿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
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就是为了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诸葛亮就把部队都抽去搞运输。
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大军赶到了城外,于是脍炙人口的空城计就上演了。
只见诸葛亮思忖片刻,就命令那些老弱病残,把城门开得大大的。
看着大家难以置信的表情,丞相就笑了,难道关住城门,靠咱们这些人就能把司马懿的大军阻挡住吗?
既然阻挡不住,就听我的!
此外他还命令身边的丫鬟给他沐浴更衣,他要在城头抚琴来“欢迎”老对手。
也许是他的琴声真的有魔力,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就稳稳地驻扎在城外,安安静静听完了他的演奏。
这时候司马懿发话了,城里有埋伏,今天不打了,全军撤退!
主帅发布了命令,下面的那些将士,自然就是撤了回去。
一路上司马懿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他不住地向父亲请战,但司马懿都含笑不语。
回到家里看到四下无人,司马懿这才开口,你有什么疑问就都说吧。
这时他的儿子就说,我们大老远的跑去,就为的是这么无功而返?
司马懿就问,那依你之见呢?
儿子说,即使他有埋伏,谅城里的军队怎么也超不过十万,最多和我们打个平手,输是肯定不会的。
如果没有埋伏的话,城池我们就攻下来了。
这时他的父亲又问,那接下来呢?
儿子自然说,那肯定是诸葛亮被杀掉了吧,他不一直是父亲的仇敌吗?
这时他的父亲又笑了,再后来呢?
就该曹氏父子对付我们了吧,反正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用处了!
司马懿此言一出,他的儿子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这么一个用意啊。
司马懿告诉儿子,千万不要以为,敌人就永远是敌人,有时候他们还可能是你的保护神。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股敌人,朝廷才不敢对我们轻举妄动。
如果城里有兵的话,我才可能会发动进攻;城里没兵我一眼就能看穿,再打下去,还有后路吗?
其实有人也说,诸葛亮也知道瞒不住司马懿,但他算准了司马懿就是不敢进攻。可以说两个人真的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驻扎在阳平城内,魏延的军队向东而去,只留下了一万军队在城中。这时司马懿率领了20万大军突入中原,想先拿下阳平据点。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的军队来袭,想让军队回防也时间不及,此时诸葛亮打开四方城门,做出“空城计”,让司马懿认为有伏兵,结果撤退了。空城计乍看之下,有那么一些道理,可是细想之中总觉得不合常理。司马懿作为名将,才智过人,明明可以派遣士兵上去探探虚实,却并未做出任何行动,反而直接撤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懿不撤军,大军只有死路一条!
诸葛亮到底有多少军队?
此时的司马懿受到重用,带领着20万的军队准备一举吃掉“蜀汉”的大军。决战的目的地就是斜谷,在去斜谷的路径之上,西城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据点,如果占领了这里,那么最终决战的时候就会有较大的地理优势。
当时司马懿心中计划的很不错,毕竟自己率军20万,能够直接与之抗衡的也寥寥无几。
那诸葛亮当时有多少军队呢?
在原著中作者描写的是:边官报称: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馀万,出屯汉中,令赵云、邓芝为前部先锋,引兵入境。也就是说,当时曹叡通过打探,得到了诸葛亮能够集结的军队人数高达30余万而正好司马懿在出征之前,就得到了这个消息,因此他一路率军赶来,并未轻举妄动。但经过一路上的打探,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部队有10来万的人分给了马谡和高翔,因此他手里大概还有20万人。自己也带了20万人,诸葛亮也有20万人,这样直接硬碰硬的话,还不知道打个你死我活的,自己可能也讨不到便宜。司马懿想过这个问题,可真正让他不敢轻举妄动的是,他竟然打探不到诸葛亮手中的20万人,如今到底隐藏在了什么地方?
心生暗鬼
司马懿快速集结军队,前往斜谷决战,虽然不知道如今诸葛亮将士兵们藏在了哪里,但西城作为重要据点,必须要攻下!司马懿也知道,自己一动兵诸葛亮也会明了,毕竟在此之前,自己也得到了诸葛亮调遣兵马部署的消息。可西城作为重要的据点,必有重要的兵力部署在这里。
司马懿为了在重兵来临之前快速占领据点,行军的部队其实并不是统一进发,而是一字形,先头部队到达,后面部队跟进。他本以为,西城一定是兵力重重,防备森严。可真正到达西城的时候,他看到城门大开,诸葛亮坐在楼上弹琴,左边有一个童子手里拿着麈尾,右边有一个童子手持宝剑,一副“请君入瓮”的架势。
假设,我们作为一军的将领,带着大军进入了敌人的势力范围内,想先发制人占领有利地点。但是一路上都没有碰到敌军,还以为敌人没有发现,可到达目的地之后发现,敌人的主帅在城楼之上,大门敞开,还悠闲抚琴。带入司马懿视角后很容易就发现,诸葛亮忽然出现在司马懿必经之路上,对于司马懿来说,一路上敌人的主力都没有碰到,那敌人的主力在哪里?其实司马懿路上一直派遣斥候打探,知道军队调动了,可都打探不到诸葛亮的军队动向。因为诸葛亮暗地里把军队悄悄地转移了,见不到大军的司马懿,脑海里只有一个推论,那就是有埋伏!
诸葛亮聪明绝顶,自己想占领西城的计划已经被看穿,他很可能陷入了一个包围圈当中,城中埋伏了重兵,而剩下的军队肯定在周围埋伏。现在自己的后续部队还没跟上来,若是硬碰硬,再不撤军,那可能就丧失了撤退的最佳时机。要是被前后夹击“包饺子”,那自己别说撤退了,可能就会命丧当场了。因此,他带人在城下并没有靠近,而是做了撤军的准备!而且当时,在他看来不撤军,只有死路一条!
撤军决定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此时诸葛亮的20万军队已经到了斜谷驻扎,西城中并无守军。但我们站在的是上帝视角,因此觉得司马懿撤军是非常可惜的,但代入司马懿当时的情景,他其实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假设,司马懿并没有撤军,而是先派斥候进城打探,那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场景:第一种:斥候直接被乱箭射死,军心大乱,城中有重重埋伏,自己毫无转圜之力。第二种:斥候进城后没有出来,那肯定是凶多吉少,至于城中究竟有多少兵力在埋伏自己还是不清楚,因此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第三种:斥候进城探查之后,回来回复城中空无一人。
但无论发生了以上哪种情形,对此时的司马懿来说,这些都是表象。因为这些信息,都无法触及关键的核心点:诸葛亮为什么在西城?那20万军队到底在哪里?所以根据当时的情形,打探不打探对于司马懿来说都是一样的。生性多疑司马懿,没有足够的情报相信自己没有被包围,在他所设想的情景里,诸葛亮既然能这么淡定坐在城楼上抚琴,那城中绝对是有重重埋伏的!而一旦被包围,自己的军队就算不被全歼,逃亡出去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应付后面战役,中原的土地相当于拱手而让,必然会被曹操问罪。但是带着大军到了城楼下,不犹豫是不可能的,就在司马懿犹豫不决的时候,城楼上的诸葛亮也给司马懿的由于心理最后一击。
司马懿在诸多战役中了解诸葛亮的性格,诸葛亮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司马懿来说诸葛亮的计划都是算计到几步开外,诸葛亮出现在这里就表明其“胸有成竹”。现在没有动手,很可能是包围圈还没有完成,因此在静待时机!就算让司马懿暂时占领了西城,但是自己的部队也无法逃脱。
毕竟诸葛亮的“神算子”名声在外,自己若是进去,绝对无法逃出包围圈,因此快马加鞭地撤离了西城。其实书中也埋下了一些伏笔,表明这次司马懿的撤军是注定的。如果当时司马懿没有确信西城没有埋伏,举兵前压,诸葛亮的后方还部署着的关兴和张苞会第一时间击鼓发炮,让司马懿认为腹背受敌,不得不撤走。
在《三国演义》110回中,邓艾就用过这一招吓走了姜维。当时的邓艾就把自己的兵力埋伏在姜维周围,营造出一种自己举兵包围,让“姜维”觉得自己被埋伏了,快速把军队撤走了。司马懿撤退的时候就遇到了关兴和张苞的部队,更加印证了司马懿的判断。虽然后面司马懿得知事实后悔不当初,可撤退中还庆幸自己撤军撤得早。
历史长河中的“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吃了“空城计”苦头的曹操,实际上也用过“空城计”。公园195年的时候,当时吕布派了数万兵力进攻曹操,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少,没有办法与吕布的军队抗衡,就想到了用“空城计”。
当时正值收粮草丰收之际,曹操的兵力都用来收割麦草,城中只有不到千人的防守,曹操这时候命令城里闲暇的妇女老少都穿上军装,在营地旁边树林里假扮“士兵”。
吕布军队第一次来的时候,观察到曹营旁边的树林里不时有“穿着盔甲的士兵”行走,以为曹操有埋伏,对旁人说“曹操诡计多端,不能中了埋伏!”就把军队撤退到了曹营的南方等隔天再来。曹操看到吕布的军队撤退,当晚就把“空城计”变成真的,树林旁边埋伏了大量兵力。
吕布进攻,看到树林里都是“轻装士兵”,改变了部署,派遣轻装士兵打头阵,没有预想到刚过去就被曹操的军队包围,曹军步骑一同杀出,追到了吕布的军营才退回。除曹操外,南北朝时期的萧承之、王思政,北齐的祖珽也都用过,甚至国外的也使用过。
1573年,在日本三方原德川家康对战武田信玄,当时的信玄军取得了优势,准备进攻松滨城。城内的德川军损伤惨重,几名大将战死,情急之下效仿“诸葛亮”把所有城门打开,毫不设防。当信玄军来到城门口时还奏响战鼓,武田信玄以为城中有诈,下令停止了攻击,全军撤退,在城中的德川家康因为这个“空城计”躲过了一劫。
空城计”是兵家三十六计中的疑兵之计,而运用“空城计”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了。历史上对于司马懿撤兵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说司马懿多疑.怕诸葛亮有埋伏.
说他太聪明,如果他攻打诸葛亮了,那以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将会打破,对他不利。
究竟如何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在三国寥寥无几的顶级军事家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就占了两个位置。多年来,两人一直斗智斗勇,彼此不相上下。对于两人的才智较量,有人认为诸葛亮稍胜司马懿一筹,是司马懿拿命熬死了诸葛亮。在两人多次对持中,多半是诸葛亮占据上风,所以在军事上,诸葛亮还是强上一点,但在综合能力上,可能就是司马懿更胜一筹了。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领着十五万士兵前去围剿城池,却正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最终无功而返。此事过后,人们都感慨诸葛亮运筹帷幄,不愧是顶级军师。但也有部分人认为,此战有些蹊跷。司马懿如此了解诸葛亮,也许猜到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因为其他原因,装糊涂卖傻罢了。
回顾那次事件,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当年,由于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派兵去西城运粮。没想到,在运粮期间,司马懿猜到了诸葛亮的小动作,特地领着十五万小兵,围堵在诸葛亮的城内。
此时,诸葛亮大部分兵将都被派去西城运粮,留在城内的都是些老弱病残,一旦打起仗来,诸葛亮必死无疑。在危难之时,诸葛亮妙计一生,让守将打开城门,自个儿领着两个书童,大摇大摆上了城楼,悠哉地弹起琴来。
看到从容不迫的诸葛亮,司马懿等人都犹疑不定。他们猜不到诸葛亮葫芦里卖什么药,也不知道城内有什么在等待他们。
面对这种境况,司马懿想了想,大手一挥,选择退兵。儿子司马昭看到父亲退兵,很是不解。他奇怪地问父亲,就算他诸葛亮再有诈,可到底也敌不过十五万兵马啊,这可是消灭诸葛亮的大好机会,为何要退兵呢?
司马懿摇摇头,倒像是怕了诸葛亮一般,真的领兵走了。
在事件中,唯一的蛛丝马迹便是司马昭的那一番话。司马懿找不到理由反驳司马昭,因为司马昭所言极是,十五万兵是什么概念?对方只是个小城,面对十五万的绝对力量都是弹指间灰飞烟灭。俗语说过,三个臭皮匠,可顶一个诸葛亮。如今人数差异悬殊至此,还担心他城中有诈吗?
司马懿这么一个人精,心知15万大兵下去,必定能取得大胜利。他心如明镜,可他不愿意这么做。
之所以如此,我们从他死前留下的17字遗言可以得出真相:“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
原来,司马懿心中早有打算。他清楚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来自魏朝内部的种种猜测和不信任。朝中人人都提防他司马懿,无论是曹丕,亦或是曹睿,个个明摆着质疑他。在他们眼中,自己只是个消灭蜀国的武器,一旦蜀国没了,自己必会成为他人的心头大患,只有诸葛亮还活着,他司马懿才能保全自己。
正因如此,司马懿故意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兵败,实际上棋高一着。而诸葛亮必然也料到了司马懿的顾忌,所以也弹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的意思。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出戏非常出名,那就是“空城计”。为什么说是一出戏呢?因为,这虽然是诸葛亮演给司马懿看的一场计谋,实际上是自己唱的一出戏而已。而对这段计谋后人也有诸多的看法。
空城计说的是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带领15万精兵逼近城门,而诸葛亮城中的军队大部分离开了城,去运送粮食了,而城中仅剩下老弱病残,不足以抵抗司马懿的军队。因此,诸葛亮打开城门,留下两个守卫兵守护城门,而自己则登上城楼,开始弹琴。而当司马懿站在城门的时候,却迟疑没有进城,而是选择退军。
大部分的人比较认同的是司马懿疑心是计谋。当时的司马懿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以为是一场计谋,更多的是在怀疑诸葛亮使诈。倘若自己带领将领冲进去的话,那万一被包围了,那将会是全军覆没。如果退兵暂时守候等待机会的话,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此,司马懿当时选择了退兵。
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懿已经猜出是空城计。司马懿明知道是空城计,如果直接进城,绝对能抓住诸葛亮。但是根据当时司马懿在魏朝中的情形来看,曹叡对司马懿产生了怀疑,而司马懿只有在于诸葛亮的对战中,才能被发挥作用。因此,司马懿暂时还不能将诸葛亮打败,故而选择退军。
不管是哪种结论,司马懿都可以称得上是诸葛亮的千载难逢的对手。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话,或许北伐极有可能能取得胜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