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廉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负荆请罪”的故事可谓是世人皆知,简单的来说,战国时期强大的秦国想要吞并其他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只有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开始强盛起来,但是赵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有将相不和的问题,大将廉颇与丞相蔺相如经常因为政见不合而闹不愉快。
在战国时代,有能力的武将会对百无一用,且只会溜须拍马的文臣嗤之以鼻。而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一个有些个性和脾气的人,并且自己为赵国的和平安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也是对丞相有些意见。
随着蔺相如办成了几件大事之后,比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让赵王非常高兴,于是拜蔺相如为丞相,而且地位也渐渐高过廉颇。这就让廉颇心中颇为不痛快,认为蔺相如一个小小的太监门客,并没有大功绩,仅仅凭借口舌之争就做上了丞相,实在是让廉颇感到羞耻。于是想要找个机会羞辱蔺相如一番。
当蔺相如知道之后,选择了躲避退让的方式来解决,并且说了一段传世名言:
“ 之所以避开廉颇,并非害怕,而是如今秦国不敢攻赵,就是因为文有我蔺相如,武有廉颇,所以我不与他争斗。”
廉颇是何等人,听完此言内心顿时翻涌,浑身火烫,羞愧的无地自容,于是廉颇“负荆请罪”,从此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而这段故事也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老师每每讲起,都会大家赞誉蔺相如为人的大度以及远见,以及赞扬廉颇及时反省,且没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精神。然而课本中却并没有介绍他们最后的结局。
作为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他的结局大家也许知道,公元前259年,秦国攻打赵国,因为赵王昏庸中了反间计,致使廉颇被撤,尽管蔺相如极力阻止却无济于事,最终换上了赵括。赵括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人,对于带兵打仗其实一窍不通,所以就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战败,赵军被秦国白起坑杀了四十万人,本就身患重病的蔺相如听到此消息后一口气涌上心头,不久便去世了。
而廉颇在赵国几经沉沦之后无奈投奔魏国,后又转投楚国,但是廉颇一直心系赵国,说下:“我思用赵人”这5个字,说出了他当时内心的无奈和希望,着实让人鼻子发酸,眼睛湿润。公元前243年,廉颇这位赵国最后的救星缓缓地闭上了双眼,没过多久赵国就灭亡了。
其实回顾赵国灭亡的整个过程,就是从秦国那一条“反间计”开始的,对于反间计这条计策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因为这条计策真的好用,很多人是屡试不爽,这条计策之所以出场率这么高,其实暴露出了人多疑的一面,特别是生存在乱世之中,如果没有一颗七窍玲珑的“心”,和一双听八方的“耳朵”是很难在乱世中生存的。
但是事情就是这样,当人们越是想去看清楚真相的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制造出所谓的“真相”给你看,如果没有孙悟空一般的“火眼金睛”就会造成不可不弥补的后果。所以,当我们在批评赵王被猪油蒙蔽了双眼放弃廉颇的时候,我们应该转念想一下,难道赵王想要自己的国家灭国吗?当然不是,尽管他也努力地想要看清事实的真相,却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不是他不努力,只是他没有这个能力而已,所以老师从未提起“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如何,因为他二人也只是赵王的牺牲品,大家觉得对吗?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蔺相如的谦让让廉颇非常感动,两人也上演了一出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只是最后,他俩的结局都不好。蔺相如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蔺相如陪太子做人质的时候,太子病故,蔺相如被处死,还有一种是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后,他忧愤而死;廉颇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赵王听了小人的话,廉颇受到排挤被解除了军职,他跑去投奔魏国,最后在魏国郁郁不得志而死。
蔺相如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陪太子到秦国,蔺相如有守护太子安全的责任,只是太子到了秦国之后身体不适,最后变成了严重的疾病,无法医好就去世了。赵王认为蔺相如没有照顾好太子,于是就让人处死蔺相如;二是赵国在和秦国在长平作战,本来廉颇对阵秦国,秦国也没有得到好处,但是赵王听信别人的话,用赵括取代了廉颇,最后赵国惨败。蔺相如也因为这件事情,整天不开心,后来就生病去世了。
廉颇受到小人的排挤,被迫投奔魏国。245年,新上任的赵王听了小人的谗言,免除了廉颇的职务,廉颇非常不满。于是,他离开了赵国,跑到魏国去了。由于之前,廉颇经常带兵攻打魏国,廉颇在魏国的处境也不好,得不到魏王的任用。廉颇在魏国过着忧愤的日子,最后死在了异国他乡。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国效忠的大臣,只是他们最后的结局都非常遗憾,可以说两人都有点时运不济吧!不过,他俩顾全大局,握手言和的故事一直被后世流传,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人尽皆知,从小语文课本里便收录了这个故事。不仅有白话文版别的,还有文言文版别的。而这则故事完美给咱们展示了什么是古代的君子之交,以及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深沉的友谊。
最早的“体罚式道歉”
《将相和》这篇课文信任咱们儿时一定都学过,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大臣彼此包容,彼此理解的故事。其实《将相和》也叫《负荆请罪》,它是一个好事多磨的戏,开始讲的是“物归原主”,之后讲的是“渑池之会”,这两件事蔺相如都立了大功,先是帮着赵惠文王保住了价值连城和氏璧,后来又在渑池帮赵王争回了面子。
赵王一开心就给他升官了,职位比大将军廉颇还要高,这下廉颇就不快乐了,认为自己一个赵国的将军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凭什么能骑到我头上去?所以他十分不服。蔺相如为了避免和廉颇正面交锋,所以常常称自己有病不上朝,平常看见廉颇来了,也会远远的避开。
廉颇
赵国还未消亡时两人的境况,虽说两人号称是赵国最厉害的文将武将。但这个头衔仅存在于赵惠文王时期,两人都是在这一时期被赵惠文王重用,带领赵国辉煌了好一阵子。但后来赵孝成王继位,一个新的国君是很难完全信任旧臣的,所以,两人的方位初步逐渐被削弱。后来除了空有威望外,权力现已被架空了。
而在赵孝成王登基第6年,长平之战迸发,秦国大军压境,准备着手灭掉赵国。而战争初期,廉颇仍是能够作为赵国主将上阵杀敌的。但是,赵孝成王一直不怎么信任廉颇。后来在小人的诬蔑下,赵孝成王对廉颇坚守的战略表明怀疑和不满。所以便派出自己信任的赵括奔赴前线,代替廉颇的主将方位。而这个赵括不是别人,乃是“坐而论道”典故的主人公。
郁郁而终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展开就退后了很多,戎行因此也是一蹶不振,还好有其他国家出兵相救,这才避免了赵国被秦国灭掉。蔺相如在之后也是闷闷不乐,十分沉痛,终究郁郁而终而去世。之后的赵悼襄王在位的时候,他想要快速的收了廉颇手中领兵职位,就派自己身边的大臣前去和廉颇交涉,廉颇天然知道大臣的来意,愤怒之下把大臣赶出兵营。
廉颇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对君王的侵略,廉颇也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成果,只好逃到魏国。当赵悼襄王有心再次让廉颇领兵时,却由于信任身边不想让廉颇回来的大臣的诬蔑,这才导致廉颇无法再次得到赵王的重用,不得已去往楚国,也是在楚国去世。
不幸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给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名臣,终究却落个如此结局。所谓“千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或许说的便是这种感觉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4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