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伯温和日本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元朝末年,在朝廷的黑暗统治下,逐渐的开始衰败了,各地的农民都开始纷纷起义,最终以朱元璋所领导的农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彻底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成为了一个草根逆袭的代表人物。
明朝建立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大统一,北方还有隐患。然而,一个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踹气的机会。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用军事手段解决邻国问题,而是利用外交手段游说他们与明朝建立友好邻邦,朱元璋的提议得到了邻国国王的大力支持,他们都很乐意向朱元璋俯首称臣。
朱元璋提出建立友好邻邦不久,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唯独日本唱独角戏,朱元璋为了让日本臣事明朝,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他先后几次派使者去游说日本,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日本人还把明使杀了,朱元璋不堪忍受此等屈辱,欲发兵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那么刘伯温为何反对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问题呢?
(一)元朝的开国皇帝也想征服日本,却以失败而告终
从地图上看,日本跟中国唇齿相依、临海相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岛国让古代几位帝王伤透了脑筋,比如朱元璋、忽必烈、康熙,他们都想让日本臣事自己的国家,愿望却始终没能实现。
日本早在周代统治时期,就是周朝的朝贡国。到了唐代,唐军与日军大战于白江口,就是在今天韩国锦江入海口,日军惨败,唐军自此消灭了日本的野心,日本人此后几百年都不敢向大陆发兵,而且对唐朝很崇拜,还派出使者学习唐朝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推翻宋人的统治,建立元朝,忽必烈在灭宋之战中,可谓是屡战屡胜,自信满满的忽必烈开始把目标投向日本。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出军队一万五千人,战船900艘远征日本,初战获得了小胜,当元军继续进攻时,海面上突然挂起了台风,将元军大部分战舰破坏。后来加上元军连日作战,已是精疲力尽,无奈之下元军班师回朝。
忽必烈不死心,过了一年,他派出使者出使日本,元使一到日本后就惨遭杀害。元使被杀的消息过了五年才传到元朝,忽必烈一怒之下决定讨伐日本,不久开始征兵造舰,建立征东行省。
1281年,忽必烈为战争精心准备了一年,他派人兵分两路伐日,这一次他又失败了,虽然元军骑马射箭凶猛无敌,但是水战技术落后,自然难以取胜。
(二)日本人是怎么触怒了朱元璋?让老朱下定决心灭日?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很多邻国都不知道,于是他派出使者带着国书去通知附近的邻国,告诉他们中国已经改朝换代,现在是他统领天下,并希望邻国前来朝贡,接到通知的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只有日本不理睬。
日本人不但不朝见,还落井下石,趁大明建国之初,根基不稳派人骚扰沿海地区。朱元璋曾经的手下败将竟然与日倭(日本海盗)狼狈为奸,在沿海地区越发猖狂,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
朱元璋为了维护沿海地区安宁,派兵增将镇守沿海一带。随后,老朱再次派出使者向日本示好,表示愿与之建立友好邻邦,日本人仍然不理睬。
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出七位使臣出使日本,斥责日本倭寇骚扰沿海地区一事,要求日本尽快解决,倭寇要是不解决,明、日两国将要开战。
朱元璋对日本的形式并不了解,此时是日本国内分裂时期,史称日本南北朝,他派出的使者没有将国书交给日本天皇,而是送到了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只不过是日本地方的首领,不能代表日本天皇。
怀良亲王看到明朝国书以后,非常生气,误以为朱元璋要发兵攻打日本,一怒之下杀掉明使中的五位,将剩下的使者放走,让他们回去报信。朱元璋知道情况以后大怒,自己国家怎么能受此屈辱,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反对。
(三)刘伯温为什么誓死保护日本?
征讨日本一事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大明建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穷兵黩武是大忌。刘伯温反对的理由看似简单,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
第一、忽必烈曾经为了让日本臣服,不惜任何代价先后两次伐日,每次都惨败而归。远征他国谈何容易,更何况还是跨海征讨,千里奔袭不但粮草难以供给,士兵也容易疲劳,更不用说跨海征伐,元朝几次惨败后,国力开始下滑。
如果是陆地作战,元军自然不会以完败而告终,有了元朝的前车之鉴,刘伯温自然知道跨海作战的难度,想要拿下日本可能性很小,如果惨败会给根基不稳的国家带来无穷的伤害。
第二、朱元璋灭元以后,元顺帝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往北逃亡,建立北元政权,自此元朝结束了对中原的统治,但是元朝的残留势力依然存在,这股势力虎视眈眈,一直想东山再起,对明朝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刘伯温反对的理由之二,他认为明朝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消灭元朝残留势力,而不是盯着日本不放。
第三、朱元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才夺取的天下,可以说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经历了长期战争,国家需要休养,老百姓渴望和平。当一个政权建立以后,首先要做的是对百姓的安抚,毕竟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样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修内政。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内政不休,就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想要称霸就要先修内政,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内无优惠,外无强敌的国家。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取消了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放弃征讨日本,并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如果朱元璋执意讨伐日本,说不定会步元朝的后尘,选择量力而行、发展经济才是王道,穷兵黩武会把国家推向万丈深渊,让百姓苦不堪言。
因为朱元璋刚拿下天下的时候,天下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如果刘伯温说,现在百姓民不聊生,所以不应该添加战士。所以后面朱元璋放弃了平定日本的打算,也因此告诫子孙后代,不能意气用事,而且得提防日本,要和日本杜绝贸易往来。
刚开始朱元璋想要打日本的原因是,他刚推翻元朝的统治后,所以就到处派遣使臣,其中就派了使臣到日本,但是去了日本的使臣竟然是有去无回的,所以这就让当时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非常的生气,想要一举灭掉日本,但是这却被刘伯温给拦了下来。
刘伯温说当时的日本是处于南北朝时期的,所以日本是有两个天皇的,所以当时明朝的使者到了日本之后就很迷糊,不知道去见哪个天皇,后面竟然迷迷糊糊的把这个诏书送到了南朝的君王手中,所以这也是导致后面5个使者被杀死的原因,其实刘伯温这样子劝朱元璋,也是为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
因为刘伯温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所以他必然是知道忽必烈讨伐日本的战争的,因为忽必烈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想要统一全世界,所以后面他在征服了很多地方之后,就想要征伐日本,但是每次都快要赢了他们的时候,就突然来了一阵风,使得日本军队反败为胜,导致元朝整个国家都元气大伤。
所以刘伯温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所以他一定要劝下朱元璋,让朱元璋一定不要意气用事,就算是冒出生命危险,他也一定要阻拦,因为在刘伯温的心中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是更重要的。
若不是当年刘伯温劝阻,恐怕日本可能早就被明军踏平,哪里还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受如此羞辱啊?
朱元璋得有多生气?才想着去灭日本。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和各国友好交往,二来是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现在是朱氏的天下。日本当然也是被访的国家之一,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 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 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
刘伯温为何不同意?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
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
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
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