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历史上太子谋反的事件怎么那么多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4 00:21:06

揭秘,历史上太子谋反的事件怎么那么多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在这时候,封建王朝正式出现在了历史上。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的功绩是后世皇帝无法相比的。话说回来,秦朝建立后,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比如说秦始皇没有确立皇位的接班人。

这就给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皇帝登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太子。不过在历史上,随着朝代的不断发展,每一个朝代确立太子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太子一旦确立,就相当于未来的皇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太子一词,最早的时候,指的是大儿子,并没有其它含义。根据《周易》记载“太子,太者,大也,至大无极,太上贵德。”,正因如此,太子才没有其它特殊含义。到了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被明确称为太子或世子。

此后太子一词就代表了君主或者皇帝的接班人。汉朝的时候,皇帝的继承人称为“皇太子”,诸侯王的继承人则称为“王太子”。从汉朝之后,太子一词就成为了皇帝继承人的专用称谓,诸侯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这样的规矩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灭亡。

封建王朝两千多年,除非特殊情况,只要是皇帝就会有太子,那么皇帝的位置就是太子的。皇帝必须在自己的直系男亲属里寻找继承人,自己的儿子自然而然是首选。可是奇怪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太子是皇位的接班人,为何还会出现谋反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就是按照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的嫡长子一般会是太子。这一点是西周时期的规矩,但是在每一个朝代来说,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个制度是会发生变化的。

皇帝的儿子实在太多,而为了稳固朝局,太子又往往册立得很早。可问题是随着太子长大后,问题就会不断出现。太子年龄越大,缺点越多,皇帝看太子越来越不顺眼,想要换其他儿子的现象。比如说隋文帝得太子杨勇不够节俭稳重而废掉了他,改立了杨广。

太子作为储君,在封建社会其权力只会受到皇帝一个人的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本人也经常会成为违法乱纪的源头,如果搞的太过头也会令皇帝失望。于是太子就会铤而走险。第二个原因就是太子作为朝局的重要力量,会被政敌算计。

遇到胆大包天的政敌,甚至会为了避免太子日后登基会秋后算账,想尽各种办法整垮太子。太子如果被政敌逼迫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起兵造反自然就是他唯一的选择。这种例子的代表就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时期的巫蛊之祸。

《资治通鉴》记载:“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狱。”根据这样的记载来看,江充因为之前跟太子刘据有矛盾,害怕太子即位以后清算自己,便将巫蛊的祸水故意引到太子身上。

最后一个就是太子与皇帝既是父子,又是天敌。古代真正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实在是凤毛麟角,太子即位时如果不能压制住朝堂上的那些旧贵族和官僚集团就极有可能被篡权夺位。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数不胜数。

皇帝在位时间越长,太子越危险。这是一个无论皇帝与太子父子关系有多亲密,都无法解决和避免的问题。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康熙皇帝与其太子胤礽。康熙帝在位时间达到了61年,这让太子的缺点暴露无疑,更为重要的是,太子对皇位产生了“着急”的情绪。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呢?

汉武帝和李世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们都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所立的太子最终都选择了谋反。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他自幼深受李渊和李世民的宠爱,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但是却在太宗末年选择了造反,失败后被废,流放黔州,抑郁早亡。一个皇太子不老老实实等着接班,却选择了造反,到底是为了啥??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即李唐开国的第二年,李世民与长孙氏的嫡长子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李渊给取的,意思是?继承皇业?,其实这种说法有点不符实际,毕竟当时李渊并没有传位给李世民的意思。但是李承乾确实非常受李渊与李世民的宠爱,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接受李渊的禅让,称为李唐第二任皇帝,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此时李承乾才十二岁!此后,李世民每次外出都会让?太子监国?,可见李世民的确是对李承乾寄予厚望。而李承乾在大臣中也非常有威望,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老臣都是他的恩师。

李承乾贵为皇位继承人,他的压力也真是不小,尤其是那些以?帝王师?自居的老臣们。比如有一个叫于志宁的,见李承乾盖新房了,就给李世民打报告,说太子太奢侈;见李承乾和太监玩耍,又给李世民打报告,说李承乾简直就是秦二世。孔颖达也经常当面批评李承乾,连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过去了,说人家又不是小孩了,别老是这么不留情面,孔颖达的回答是?死无所恨!?所谓?三人成虎?,李世民渐渐地也对李承乾有点意见了。有一次得知李承乾有一位?同卧起?的男宠,李世民直接把他给杀了李承乾非常痛心,一连几个月都称病不朝。 ?

古代“太子”是未来的君王,这些太子为什么还会谋反?

按照我国古代来看只要有皇帝就会有太子毕竟大好江山也是需要人继承的,但从记载来看很多太子却等不及皇帝禅位就举兵谋反,这是因为太子之位非常诱人只要太子一天未继承大统就有被废黜的风险,再加上太子虽然和皇帝是父子但两人之间却一直猜忌属于敌人,所以避免夜长梦多太子便想提前行使皇帝的权力(谋反)

一、太子之位太诱人谁都想坐一坐。

太子是储君也就是未来的皇帝,虽然皇帝的儿子很多但他只能选择一人来继承这大好河山所以他一般会选择贤能之人先坐镇东宫,待皇帝教会他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自然就会退位,但龙椅+皇权太诱人了,谁都想要万人之上的权力所以太子之位竞争非常激烈,就算皇帝已经选定太子但其他皇子还是在一旁蠢蠢欲动想要伺机成为太子。

你想太子白天不仅要学习朝政还要应付朝臣,日常还必须与皇子们周旋,没有个七巧玲珑心还真当不好这太子,所以一旦他发现皇帝态度有变化或者有更换太子人选的流言,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太子一般都会有所行动,比如谋反……

估计太子当时心里的OS:我也不想,谁让他们总惦记,我也是没得办法~

二、朝臣算计不得不反。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执掌政权这么多年在朝中肯定有对他忠心之人,而太子在辅助皇帝管理朝政时必定会扶持自己的势力以备来日,两派相争必有利益冲突就算太子是皇帝的儿子但只要威胁到皇帝党的利益太子就是他们这些老臣的敌人,这些忠臣一定会抱起团向皇帝建议更换太子人选以此来保证自己为利益。

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皇帝最是多疑而皇家又是出了名的无情之地所以在这些大臣的危言耸听下皇帝一般都会选择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废黜太子或处死太子,这时候太子为了谋得生路就只能谋反了,所以有时候看到太子谋反的记载先别开骂没准是皇帝对不住太子呢!

三、皇帝留恋皇权,太子为继承帝位只能硬抢。

人对于权力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尤其是感受过那种万人之上的快感就再也不想失去了,皇帝享受着百官朝拜万民敬仰如果退位这一切就都不属于他了,所以为了能够享受这种感觉他们在立太子后就不希望交出手中的权力,但太子也是人并不想做一个牵线木偶所以为了能够对得起储君的名号就会选择谋反。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皇帝太长寿太子等不及这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古时候长寿的人很少,皇帝这般长寿等到他想退位的时候太子不一定还在世上,所以为了能够成为真正的君王也就只有谋反一条路了。

康熙在位61年,为何“朱三太子”要谋反70多次?

因为冒充朱三太子的人想要推翻清朝的统治,借助朱三太子的名号能够更好地笼络人心。朱三太子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百姓却不知道,仍旧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发动起义。

朱三太子其实是朱慈炤,因为战乱,崇祯的儿子一直下落不明,所以民间才能以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崇祯的第二个儿子很早就去世了,所以第四子朱慈炤也顺理成章排行第三,也就是朱三太子。康熙的时候反清的势力一直活跃在全国各地,大多人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然而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康熙一开始不知道,后来抓到了一个首领,那个人叫杨起隆。康熙这时候才意识到这些反贼是为了哄骗别人加入他们,才会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

康熙一直在寻找真正的朱三太子,他认为斩草要除根,把真正的朱三太子杀了,大清才能千秋万代。朱慈炤被找到的时候已经七十几岁了,他并没有要造反的意思,然而康熙怎么可能放过他呢。康熙不能直接杀了朱慈炤,他想了一个办法,对外称朱慈炤冒充已故的朱慈焕,这样他处死朱慈炤就不会落人口实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已被康熙处死,然而众人并不知情,仍旧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谋反。康熙在位的六十年,“朱三太子”就谋反了七十多次,后来康熙采取了一些措施,民间造反才越来越少,“朱三太子”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代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迟早会继位,为何还会谋反?

《周易》记载:?太子,太者,大也,至大无极,太上贵德。?

所以?太子?最早的时候,仅仅是指最大的儿子。到了商周时期,天子和诸侯需要确立自己的继承人,这时继承人才被称为?太子?或?世子?。

汉朝时进一步划分,这时候皇帝的继承人称为?皇太子?,诸侯的继承人只能称为?王太子?。再之后,就只有皇帝的继承人,才能够叫?太子?,诸侯王的继承人就只能叫?世子?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一般都会在生前确立继承人,除非特殊情况,比如皇帝暴死、皇子篡位等等。而一旦确立了太子,就代表他就是未来的皇帝,迟早会继承皇位。可是纵观历朝历代的太子,却出现很多谋反的,比如刘宋文帝的太子刘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他们作为一国储君,本来就能继承皇位,为何还会谋反呢?其实很多太子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反,而是逼不得已。毕竟自己注定是皇帝,又何苦去冒险呢,他们谋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手太多

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所以每位皇子都会觊觎这个位子。就算在一些只立嫡立长的朝代,储君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这时候对于每位皇子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有时候皇帝可能因为宠爱某位妃子,就会将妃子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来妃子失宠,太子也就跟着被废了,就好比汉景帝的太子刘荣。有时候会因为时间的原因,导致太子的缺点渐渐暴露出来,从而令皇帝对其失去信心,最终导致被废,就好比隋文帝的太子杨勇。

皇帝之所以敢随意废太子,就是因为还有其他的人选,而其他人也都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就不得已要谋反,这样做比等着被废要好,至少有机会可以登上皇位。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他在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被唐太宗寄予厚望。可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唐太宗开始宠爱另一个儿子李泰,而李泰也一直觊觎太子之位。李承乾没有办法,只好选择谋反,虽然失败了,但唐太宗最终没有舍得杀他,甚至为了保他和李泰的性命,才立了性格温顺的李治为太子。

第二、政敌太多

很多皇帝立了太子以后,就要开始培养他们治国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政事中来。可涉及到政事,就必定会出现政见不同的情况。有的大臣害怕太子将来继位,会找他秋后算账,或是影响到自身利益,所以就想方设法谋害太子。

太子被政敌逼得走投无路,就只好起兵谋反,就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汉武帝晚年疑心十分重,他常常梦到有人行巫蛊之术害自己,于是就让宠臣江充去调查。

这个江充就和太子刘据不和,史书记载:?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

因此江充就陷害太子,说是他行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虽然宠爱这个儿子,但与自身皇权比起来,亲情就显得不值一提。最终刘据起兵诛杀江充,却被汉武帝视为谋反,刘据被逼得无路可退,最终自尽。

第三、矛盾太多

历史上最和谐的父子,可能就属朱元璋与他的太子朱标了,可惜朱标早逝,让朱元璋十分痛心。但谁都不能保证,如果朱标不死,将来他不会和父亲产生嫌隙。

太子就算贵为储君,可他毕竟不是皇帝,大权还是要掌握在皇帝手上。但皇帝为了要培养儿子,就不得不让其学习处理政事。如此一来,就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太子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甚至朝中已经有大臣站队。太子拥有自己的势力集团,对皇帝来说肯定是寝食难安,此时就算再和谐的父子,也会产生嫌隙。

如果皇帝去世早还好说,太子将一切接手也就是了。就怕出现皇帝特别长寿的情况,这样时间一长,太子及其集团的势力,就会成为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与他的太子胤礽。

康熙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直都很宠爱嫡子胤礽,在其周岁就立为皇太子。到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他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足以令父子之间的嫌隙无限放大。

早年康熙为了培养胤礽,没少花费心血,但随着?太子党?势力渐增,康熙也不得不提防起来。在他第一次废掉胤礽时,就曾说他: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虽然后来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彻底令康熙失望。为了避免自己再无继位的可能,胤礽便决定策划谋反逼宫,结果失败后再次被废,且真正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综上所述,古代太子选择谋反,往往都不是自愿的,大多都为形势所逼。所以说太子是?高危职业?,一点都没错。不仅被自己兄弟计算着,还时刻要防止政敌谋害,甚至皇帝为了巩固权力,都不得不提防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不依靠谋反拼一把,还能指望什么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