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崇祯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崇祯皇帝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时的最后一位皇帝,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还未灭亡之前,崇祯皇帝做了个奇怪的梦,他梦见有人写了个“有”字。
古人迷信,觉得这个“有”字大有来头,一定是老天爷给他的启示,于是就派宦官秘密去拆字占卜吉凶。
宦官占卜时,刚说要拆一个“有”字来问军国大事,那占卜先生便说:“不好!‘有’字是大明江山已去了一半呀!”
宦官将先生的话转告给崇祯,崇祯很是担忧。
虽然这只是众多传说故事中的一个,真实性存疑,但这也说明了,明朝当时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预兆的,就算不是崇祯的这个“有”字梦,也有其他方面的预兆。
众所周知,崇祯在历史上的评价争议性很大,有人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都怪前头几个皇帝折腾得太狠了,坏了根基,崇祯皇帝其实还挺不错的,不能全怪他。
可也有人说,崇祯皇帝是不错,但他同时也刚愎自负,猜忌多疑,做得越多就错得越多,明朝的灭亡,首当其冲的罪人便是他。
其实,和古代很多皇帝比起来,崇祯皇帝真的已经算很不错的一类了。
根据史书的记载,历史上的崇祯帝非常勤政,他经常因为处理公文而彻夜不眠。
据说有那么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刘太妃,竟然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因为他实在是太累了,连什么时候被人盖上了棉被他都不知道。
睡醒以后,崇祯帝苦涩地向刘太妃倾诉,说他为了处理公文,召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休息的时间少的可怜,已经两天没睡觉了,说完他还忍不住落了泪。
因为太过于勤政,崇祯皇帝二十多岁就已经长出了白发,眼角也长出了鱼尾纹,过早地显露出了老态。
除了勤政,崇祯帝还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作为皇帝的他以身作则,在当政的17年中,皇宫没有任何营建,吃穿也不铺张浪费。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此外,崇祯帝还六下罪己诏。作为一个皇帝,他做事不用向任何人解释,可他却认为国家的衰落就是自己的错,自责不已。
崇祯志向远大,有担当,他想当一个好皇帝,但是很多事往往事与愿违,受性格和能力的局限,他所能做的也只有那么多而已。
他在煤山上吊自杀之后,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蓝色袍书,字字发自肺腑:“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个皇帝临死之前最担心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子民,他深爱他的国家,深爱他的子民,从这一点出发,他已经远超很多皇帝了!
就连闯王李自成在《登极诏》中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被孤立,也能为天下百姓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
一、崇祯皇帝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
二、崇祯皇帝是性格刚愎自用的皇帝,在施政和用人方面屡屡出错,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力强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三、崇祯皇帝是求治心切的皇帝,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
四、崇祯皇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怎奈他生不逢时,无力挽救明朝灭亡的败局,清朝入关后对他予以厚葬。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同时也是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位汉族皇帝。年号崇祯。
明思宗即位,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耽耽,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镇的兵饷积欠到30多月[42],次年二月延绥、宁夏、固原三镇皆告缺饷达36月之久[43]。山河冷落,风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皇后互敬互爱;他自律极严,不耽声色犬马;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驱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召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原创研究?]?明思宗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闇(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孤立于上,而受到奸臣的蒙蔽);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去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但在处理袁崇焕一事,却又表现得相当愚蠢。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来源请求],《明史》说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44]由于较之前任的明神宗、明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明史》评价思宗:“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谈迁《国榷》称:“先帝(崇祯)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适痡之,名听言而适拒之,名亟才而适市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贻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与桀、纣、秦、隋、平、献、恭、昭并日而语也,可胜痛哉!”
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45],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锁绿山人在《明亡述略》中评价崇祯,“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南明大臣则把思宗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