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碎银子到底有多值钱,为何丢下碎银子付账就可以走

众妙之门 2023-06-13 23:56:01

古代碎银子到底有多值钱,为何丢下碎银子付账就可以走

对古代碎银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很多的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们使用银子付账,有大块的银锭,还有一些散碎的银子。小商小贩看到一两银子就知道这买主是个有钱的大主顾,赶快上前忙着招呼。有的客人在吃完饭后随手给了店小二一块碎银子,随即说了句:不用找了。那在古代的时候,店主是傻子吗,他不怕顾客给的钱不够吗?

白银,即银,因其色白,故称白银,与黄金相对。古代白银是非常珍贵的,普通老百姓甚至没见过这些大锭的元宝。古代的白银重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五十两一锭,有的是十两一锭或五两一锭。由于古代朝代换算单位不同,一两银子大概价值3000元人民币左右,还是很值钱的

古代的人带上这些碎银子出行实在很不方便,一是重量太重,二是目标太大。于是将大块的元宝直接用利器剪开,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进行交易,碎银子只是为了交易的时候方便而用的。

这些碎银子在流入市场之后,还能把碎银子重新铸成元宝,或把元宝换成碎银子,这个机构就是钱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银行。在钱庄完成这一工作的时候,需要专业的银匠和特定的模子。银匠一般在容器中挖一个小坑,然后把银汁灌在小坑中,这样碎银子就出现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猫腻,银匠店铺在把制作碎银子和重铸碎银子的过程中,有的偷工减料,有的以次充好。

一般来说,古代在用碎银子付账的时候还是相当麻烦的,需要用特定的秤来称重量,还得看成色。像古装剧中看到的到酒店吃饭,拿出碎银子直接走了,这种现象在古代不存在。其中在古代最流通的货币是小面额的铜钱,好算钱又方便携带,看到这儿,你明白了古代的碎银子没有面额,是怎么看值多少钱了吧?

参考文献:《古代史》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扔下银子就走,就不怕多给吗,小二也不数银子?

我们经常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这样的一幕:古代人在吃完饭之后,想要结账的时候,就直接把银子往桌子上一拍,同时对店小二说:不用找了,这时的店小二就会连连说谢谢。

就是这样的也不问多少饭钱,就直接丢下银子然后就走了,充满着一种狂放不羁,这样的侠客之风也曾让我们十分的向往。



但是我们就会不禁的想到:为何古时候的人不过问饭钱,就直接这样的放下银子,而且店小二也不数还表现出一副高兴的样子?

当时能够使用银子的大多是有钱人,能够随身携带着银子,虽然在现在,银子已经不是很值钱的东西,但是在古代的时候,银子确实非常的值钱。



那时的人们对于这种材质的物品,由于当时开采矿物的技术是不够先进的,很难发现矿脉,也很难提炼出纯度很高的银子,这些都造成银子在当时的珍惜程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原因使得银子在当时可以作为货币来进行商品流通间的等价物。

拿清朝时期来说,一两银子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抵到现在大约可以购买150斤的质量十分高的大米,当时银子在现在居然可以值这多钱。



倘若是放在更久远一点的朝代,例如宋朝时期,足足可以购买两百多斤的大米了,这样的价值都足以说明当时银子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那些达官贵人才能使用,作为普通的老百姓自然是没有那个能力。

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刘姥姥曾经说过:20两银子如果是让庄稼人使用,足足可以使用一年的时间,可见影视作品中那样常见的经常拿银子挥霍的场面在古代历史上是多么罕见。



两个人去客栈吃饭的,点了一桌子菜,其实这些价格在古代的时候也就值几十个铜板,这样不使用铜板来支付而是不问价格就直接用银子来支付的行为,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倘若是今后还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类似的场景,只可以站在作品渲染氛围的需求,切不可将这种情况当真。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很难发生的,所以这样的情节也只是更多的存在影视作品中。在古代的时候,百姓大多能使用的只是一般的碎银,由于是碎银,所以规格大小都是不相等的,这就导致银子的价值很难来衡量。



在古代的时候,只有生意规格很大的店家,才会有称银子重量的工具,在客人支付的银子超过饭钱时,店家为了自己的信誉,肯定是需要在称量后找回客人多余的银子。

这样就需要将银子裁割成一定的重量,一系列的问题都让碎银子在使用过程中有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当时碎银的使用其实是很少的。



其次碎银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裁割的行为,所以在不断的交易与摩擦中,都会损失一部分。

而且不乏就有这种贪财的人,他们可能在某方面有着一定的天赋,但是他们的心思全部放在了歪路上,他们会将银子熔炼之后,在其中添加其他的物质,这样就会使得银子的重量增加,为自己谋取私利。



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的政府通知下,自然是严令禁止的,被发现的话就会受到砍头的重刑,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危险下,仍然不缺乏铤而走险的人。而这些造假的银子在市场上的流通都会产生纠纷,引发官司,所以当时使用普通人之间使用银子的非常的少。



其实在明清时期,古人最常使用的还是铜板,因为铜板可以很好的规定了使用的规格,不需要向银子那样还需要担心规格大小不同需要裁割,而做生意的人,大多都是采用银票的方式来交易。

所以,这种在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随意用银子交易的行为,在古代几乎就是不存在的事情。

古人下完馆子,放锭碎银子就走,店小二怎知饭钱够了?

店小二不仅知道钱够了,还知道自己今天又得了一笔天大的小费,这个小费甚至有可能比他一年的工资还高!古时候的钱币,除了银子,上面还有金子,下面还有铜板,这个铜板才是日常使用的金钱,就像我们平时出去日常吃饭都只不过是拿出十块二十的钱来付账。说白了,古时候人们吃饭的时候如果扔下碎银子就走,就相当于今天你去街头的饭馆吃了个拉面,然后扔下几张百元大钞就走一样,老板岂不知饭钱够了?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饭钱给多了,除了担心钱是假的外,其他的自然不担心。

当然,这种桥段只存在于电视剧中,或者是部分富二代的中二病犯了,才做得出来这种事情,实际上在古时候人们吃饭用的是铜板,而不是碎银子,偶尔用碎银子那也是和店家斤斤计较怕对方少给自己一两个铜板,就像今天你拿着百元大钞去吃一晚五块的炒面,老板找你的钱你还会仔仔细细数一下一样!

题目中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古代大侠客们吃饭总是要三斤牛肉、一坛好酒一样,都只不过是小说中的桥段,是为了体现出来那些侠客的潇洒。试想,如果我们人人羡慕的那些侠客们在吃饭的时候问:?老板,来一碗炒河粉,吃完了我还忙着上梁山呢!?你看到这种桥段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会觉得他们是潇洒的侠客吗?当然不会,你会觉得他们是逗比。再接着,他们吃完了饭,掏出一锭银子,然后坐在那里数老板找回来的铜板,数了三遍,总是数到一半就给忘记了,接着又数了第四遍,这个时候你看到这种桥段是什么感想?会觉得这个侠客很潇洒吗?当然不!

说白了,所谓的?古人下完馆子,放锭碎银子就走?这种事情只是小说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故意做出来的罢了!实际上古人可没有这么富裕。

古代碎银子很值钱吗 怎么辨别银两真假

  在一些古代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吃饭的时候付碎银子,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好奇是怎么知道给多少钱的呢,古代碎银子很值钱吗?怎么辨别银两真假?下面我就带来介绍。

  古代碎银子很值钱吗

  在古代,人们的交易方式只有白银与铜板。在看影视剧时,常常听到剧中主人在吃饭后边付钱边对伙计说,小二不用找了,说罢将几两碎银子放在桌子上转身离开。

  看着桌上的碎银子,伙计并没有当着顾客的面称一称银子够不够分量,而是点头哈腰微笑着送走客人。伙计不数钱,若是顾客钱没有给够,那饭馆岂不是亏了吗?难道一点碎银子特别值钱吗?可是小二又为什么收了钱却不数钱呢?

  古人辨识银子的重量需要用专门的工具称量,我们称这个工具为戥子。戥子属于计量用具,尤其在清朝时期流行起来。戥子多用于称贵重的黄金,白银,珠宝,贵重药材。戥子用克来计量,称盘较小,秤砣以黄铜或者白铜为主要材料做成,秤杆的材质更有讲究,有象牙,乌木等,其最贵重的秤杆要数象牙了。、

  银子的用途很广,也很贵重,那时候只有富贵有钱人家才用得起银子,穷苦百姓只能用铜板交易。数额比较大的银子被称为元宝,有金元宝,银元宝。大元宝重量是五十两,小元宝重量有五两到十两不等。碎银子即使不到五两,可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如果按当今换算,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二百元人民币,一个最小的元宝都值一千块钱,随便一点碎银子都是好几百,可见其价值了。

  那么,再看看银子和铜板之间的换算,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文到一千五白文铜钱不等,做个设想,假如顾客拿着碎银子结账要求找零,那么顾客岂不是轻松拿着一小块碎银吃饭,却得背着一大堆找零的铜板回去,这样的话,会特别不方便,有钱人也不差这些铜板,于是便大方全给商家了。

  怎么辨别银两真假

  各行各界基本都有造假的存在,随着银两的广泛流通,也出现了很多“不法之人”,他们如何造假银两呢?有人在银子当中,掺杂铅或者是铬等重量和颜色都十分接近的金属,来增加重量,更有甚者,直接采取“银包铅铁”的方式。那么该如何应对呢?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用牙齿咬,银金属的硬度很低,而且十分软,只要稍微用力就能够在上面留下印记,如果掺杂了其他的金属,咬的时候,就会觉得硌牙。

  而银金属的化学成分十分活泼,当其长时间接触空气的时候,会在银子的表面形成氧化银,呈现出褐色或者是灰黑色,当空气环境比较差的时候,银也会和空气当中的硫元素结合发生化学反应。

  至于那些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常常接触到人体分泌的唾液和汗液,就更容易发生反应了,因此古代真实银子的面貌,是乌漆嘛黑,布满牙印的,就算放在你面前,也会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根本认不出来。而那种元宝或者是马蹄铁状的银子,一般是官银或者是贡银,数量要比民间流传少很多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2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