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有许多的山川河流都被列为军事战略要地。而在诸葛亮生前,就曾视一座山为军事要地,数次北伐都想要夺取下来,此山便是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仅仅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实际上,正史中的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那么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如今的哪里呢?又是为什么祁山会有如此重要的军事意义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分析祁山的地理位置。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其绵延约50余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地势颇高,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而祁山更是扼蜀陇之咽喉,势控攻守要冲,也因此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而祁山附近,若沿山中道路行走,便可直接出川入蜀,也正是如此,此山中道路又被称作祁山道。虽然这条道路有些崎岖不平,但是若与其他四条由汉中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宽阔、平缓的。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诸葛亮在这几条道路中,定然也会选择祁山道。
正是由于祁山如此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诸葛亮才会选择六出祁山,对外扩张。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运输粮草,军队行军,更迎合了诸葛亮北伐兴复汉室,扩张蜀汉地域,提升蜀汉实力的目的。所以诸葛亮如此重视祁山,并将其作为北伐之地的首选,也就不足为奇了。况且在正史中,诸葛亮五次北伐,就有两次都是走的陇西古道,足可见其对祁山的重视程度。
第二,分析祁山对于蜀汉重要的军事意义。
众所周知,诸葛亮北伐的初期目标,便拿下长安。因为长安不仅是汉朝的都城,在东汉末年,董卓更曾挟汉献帝迁都于此。一旦诸葛亮攻取长安,便意味着蜀汉占据了曾经汉朝的都城,而刘备更是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一举动,无异于宣告天下,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业已完成一半。
但可惜的是,诸葛亮虽五次北伐,但终究未能攻取长安,这一结局也未能实现。而若诸葛亮从祁山道出发,北伐成功之后,其军事意义也自然十分重大。蜀汉可直接占据长安,控制关中。而关中的军事意义自然不消多说,这可是当年汉高祖成就王业之基的地方,所蜀汉占据此地,不仅能切断洛阳与陇右地区的联系,更能将陕、陇、蜀连成一片,为蜀汉后期繁盛奠定根基。
不过这也仅仅是畅想而已,正史之中,诸葛亮北伐总体来说是并未成功的。但诸葛亮选择六出祁山,这一抉择也是正确的。这样的举动,不仅能够打压曹魏过于膨胀的势力,还能够团结氐、羌等少数民族,并对其加以利用,以扩大蜀汉自身的实力。若是蜀汉能够占据陇西地区,诸葛亮便能直入关中,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大力打击曹魏的势力。由此可见,诸葛亮选择祁山也是意料之中。
第三,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出祁山,蜀汉自身道路的艰险也是一大原因。
上文也提到了,祁山不仅是一个驻守天险的军事要地,还与渭河相连,祁山至陇右东面又接邻秦川,诸葛亮若从祁山道北伐魏军,也有一定的把握实现侵食魏国的计划。但至于为何接连北伐并未成功,粮草运输恐怕也是影响战局的一大因素。
蜀军所走的道路本就不算平坦宽阔,更何况蜀军还要运输粮草,马车在蜀道自然难行。而若粮草补给难以跟上,必然会导致主力军队举步维艰。而这也恰恰是导致诸葛亮北伐魏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若诸葛亮选择祁山,结局或许能够有所改变。先不说蜀汉可避开魏国的主力军,单看祁山道路之平坦,也足以为运粮辎重队减少运输压力。
而祁山之道并无多少天险,也就难以阻碍蜀汉行军。而诸葛亮又把北伐战争称作"兵出祁山",也就不难看出祁山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军事意义。
由此可见,祁山如今大致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正是由于祁山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等因素,才会使其有如此重要的军事意义。
你是如何看待祁山的军事意义的?
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北伐: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
1、祁山是现在的甘肃省礼县东部。
2、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后来被小说家演绎为“六出祁山”。祁山所扼守的陇西古道,是蜀地通往关中和陇西地区的五条通道之一。诸葛亮北伐,首选的路径就是这条贯穿今甘肃天水地区的通道。“六出祁山”,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说法。正史《三国志》里,诸葛亮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之所以被称为“六出祁山”,是因为罗贯中把建兴八年曹真从子午谷伐蜀一战也计算在内了,但实际上曹真因连绵大雨导致栈道断绝而还师,蜀魏双方并未接触。小说中的“六出祁山”,抑或是史书中的“五伐中原”,堪称三国时代最出彩的一折戏,也是许多三国迷心目中最后的精彩篇章——翻过这一页,似乎三国大戏已经落幕,剩下的都是没有悬念的“垃圾时间”。
3、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门外有照壁、戏台,为建国前后重建或改建。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三国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主要是因为它地势特点有利于当时战争策略的部署,而且可以有效的切断陇西与外界的联系。另一个原因就是有利于自己大部队的前行,可以为后勤的供给给予支援。
诸葛亮北伐走祁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军事局势所迫,战略部署所需要,他出祁山都是绕路而行,必经之地有一个陇西,陇西对于魏国当时的局势而言是一个军事要地,必需要守住的,所以一旦诸葛亮靠近陇西,魏国必然会派兵增援陇西,这样一来魏国的兵事部署就有所打乱,而且会分散魏国的兵力。可间接的消除他前进的阻碍力。如果诸葛亮一旦带兵占领了陇西,这样一来,对魏国的威胁力会更大,会成为进攻魏国的一个阶梯。
诸葛亮走祁山另一个原因就是祁山的道路对比其他道路而言更加有利于军需物资的运输,我们都知道当初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宁愿多绕一半的路程的原因一半是因为陇西的关系,另一个原因就是近路上地势险峻,不利于粮草的运输,所以选了这条路,毕竟军需物资是战争的必需品。也是后备的力量。
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水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水源对于战争而言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无疑水运可以为战争提供很有利的条件。对整个战争的局势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是奈何诸葛亮没有守好这个地方,最后的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祁山,是诸葛亮攻夺陇右的桥头堡,是伐魏战略中的重要地带,故史籍中多有“攻祁山”、“围祁山”、“救祁山”、“出祁山”之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的六次伐魏战役称为“六出祁山”,亦说明了祁山在军事战略上所具有的突出地位。然而,查史籍对祁山的释解:或曰西汉水南:或曰西汉水北;或曰今礼县城东50里之祁山堡.而今?987年版《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注祁山:“盖天水与武都间,秦岭西部大分水岭之统称”、1996年版《中国军事史大事记》又释祁山:“今甘谷东南部渭水、西汉水之间山地”,同一祁山,却产生如此异说?这里,笔者根据《水经注》等史籍记载暨出土文物,对祁山地望作以考辩,不妥之处,敬请方家学者教正。
一、祁山地望
祁山地望,《水经注·漾水》记述甚祥,亦是国内最早记述祁山的地理志书,出自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之手,故最具权威性。根据其记载,笔者发现、祁山实则有泛指与特指之称、
l.泛指的祁山。“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墦冢之西七十许里……汉水迳其南”。《水经注》又引用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由此可知,这里记述的祁山,是一个人口稠密、地域宽广,甚为富庶的地方。笔者经实地考察发现,祁山实指今礼县东北西汉水宽阔川原及北山地带。祁山西北,有木树关古道(今四礼公路)通南安(郡治在今武山县境)、陇西二郡;中部有中道连通冀县(今甘谷);东北通上邰(今天水市秦城区);南及西南可达汉中、阴平,自古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大致范围:东起卤城(今礼县盐官镇),西至四角坪(今礼县城东四里之赤土山),东北始西县故城(今礼县红河乡岳费家庄地带)西南之天台山,西北至四角山北段(今礼县永坪、固城、崖城三乡交界地带),全长60余华里,
2.特指的祁山。《水经注·漾水》云:“祁山在峪冢之西七十许里……汉水迳其南”。又云盐官:“水北(指东西流向的西汉水)有盐官,在峨冢之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因墦冢山(今天水市秦城区齐寿山)与盐官、祁山均在同一水系、路线上。又囚北魏时期的盐官即三国的卤城,北魏时始称盐官,唐代亦称盐井城,今原名盐官,地址及地名至今未变,故可推知:祁山在西汉水北,即盐官以西二十里。考此位置,与今礼县东50华里的祁山村相吻合。祁山村自古称祁山,是礼县祁山乡政府所在地。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村南川原上的祁山堡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祁山武侯祠,成为现今陇右著名的三国文化游览圣地。依据武侯祠周围地势及传说中的众多三国图一祁山堡前出土的铜铁箭簇遗迹以及祁山村出土的大量铜铁箭镞、铜剑等三国古战场遗物资料考证:今礼县东50华里的祁山堡即特指的祁山无疑。
笔者在考察祁山时发现,祁山东北之天台山、余家山,蹊径逶迤,山高严险,向西绵延数10华里, 《水经注·漾水》在叙述祁山后曾引用《开山图》曰: “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严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该地貌特征与《开山图》所指汉阳(东汉时汉阳郡,治地在今甘谷县东)西南之祁山相吻合。由此可知,《开山图》所指的祁山,实指泛指祁山的北部地带。
二、祁山军与诸葛亮故垒
祁山军与诸葛亮故垒,是两个与祁山相关的具体地名,有研究者将祁山军、祁山堡与诸葛亮故垒混为一谈,这里有必要作以考辩。
1.祁山军。《水经注·漾水》在叙述盐官以西之西汉水南岸的左谷水(今礼县乔川乡黑鹰沟水)后曰:“又西南,兰皋水出西北五交谷,东南历祁山军,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迳祁山军南……”。要明确祁山军位置,必须先弄清“兰皋水”与“五交谷”方位。笔者经考察后发现,“兰皋水”即今西汉水北马河乡东南流向的吴宋河、周家河谷水。因兰皋水与相同走向的马河水、燕麦沟水(今郭河、刘家沟水,《水经注》称茅川水)以及东北流向今红河乡的花石沟水,西南流向今永坪乡的马沟水,五河谷水源头聚会相交乎山北,故名“五交谷”。由此而知,今祁山堡东12华里,位于西汉水北吴宋河、周家河谷口西南(今盐官镇王城村),为“祁山军”所在地。祁山军西,位于祁山堡东北l华里处,有诸葛亮点将台遗迹与北山相依,高教丈,上有平台。从点将台前至祁山军,原有粮仓状高大圆形土堆九座,顶部呈伞状,用白灰抹光,1958年开始被当地村民挖毁,今有两座隐约可辩。相传,为诸葛亮迷惑司马懿设置的祁山九寨,亦称粮仓堆、面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