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打济南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朱元璋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他小的时候只是一个放牛的娃娃,爹和娘又死的很早,所以过着非常苦的日子,之后又不得不去当和尚,也是为了讨一口饭来吃,再之后因为年代动荡,连和尚都当不成了,只得去参军,去打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马皇后在那个时候就看上了他,于是提拔他做了郭子兴的女婿,这也是他的发家史,从此以后他更是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最后定都于南京,做上了皇帝。
他在位期间总体来说,对于老百姓来讲,他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他很喜欢朱标这个儿子,因为这个儿子是比较仁慈,朱元璋毕竟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自然会想要平稳一点,自然就会喜欢朱标,可惜的是,朱标死的实在是太早了,这也使得朱元璋之后杀了很多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要为他的孙儿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铺路,怕朱允炆因为年龄太小而驾驭不住那些厉害的大臣。
而且他还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使朱棣和其他几个儿子去守边,而且可以勤王,这个却在以后埋下了一个隐患。朱元璋以为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他的那位好孙儿就可以放心的坐上他的皇位了,但是朱元璋肯定是想不到这个危险不是来自于什么大臣,而是来自于他的儿子,他的儿子要打他的孙子,这肯定让他想不到。
其实朱元璋让朱允炆做皇帝的时候,朱棣虽然有一些气,但是也没有想过要去造反,他也只是想做个王爷罢了,但是建文帝自己太过分了,他怕自己的几个叔叔造他的反,于是他为打击他的几个叔叔,就进行了削藩,之后朱棣的几个兄弟被逼死,谁都知道之后就是朱棣,朱棣当然不可能等死,他一开始先是装疯,然后主动开始起兵了。
而且那个时候值得说的一个人,就是姚广孝,他是一个非常想建功的人,能力也很强,反观朱允炆身边几个人,能力实在是太弱,朱允炆和他叔叔的这一场战争打了3年,最后朱允炆输了,但朱棣也不是赢的那么轻松的,好几次都被打败了,而且打济南,就打了5个月之久,而且因为这8个字,他只得绕过济南,是哪8个字呢?
我们来看一下吧,先提一下他是以什么口号去打他侄儿的吧,毕竟打仗也是要有一个原因吧,他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他先是打败了李景隆,然后又在白河沟大胜,之后他就开始打济南。
济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朱允炆也是非常的看重这个地方的,济南方面的守将就是铁公,也就是铁铉,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在朱棣带领大军攻城后,他一直守了5个月,但是那个时候朱棣是有炮营的,济南的城门也是不太经得住的,但是铁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城门上挂了一个很大的红布,上面写着: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朱棣看到后,连忙要求他手下人别开炮,之后则绕过了济南,但是朱棣最后还是赢了。
济南之战中,铁铉想了什么损招令朱棣无奈撤兵?
建文二年,这场“靖难之役”进入第二年,无论面对各地守军还是朝廷大军,朱棣都以百战百胜,然而在攻打济南时,他却遭遇了失败。朱棣率军围攻济南长达三个月,结果非但没能破城,反而最终无奈撤军,这是为什么呢?
济南之所以始终未能被攻下,除了铁铉、盛庸指挥有方外,还源于铁铉的一个损招。
济南在当时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朱棣带领大军围攻这座城市长达三个月,但由于城中指挥官铁铉和盛庸的指挥有方,城池始终未能被攻下。
朱棣不得已决定使用大炮攻城,在大炮的猛力轰击之下,即使济南这样的大城,也难以承受的住。
然而此时铁铉却使出了一个损招,将一些写有“高皇帝神牌”字样的木牌挂在四面城头,燕军见状,谁还敢再用大炮轰击城墙,即使朱棣见了这阵仗,也是无计可施。
同时,在河间一带活动的平安所部经常袭扰燕军粮道,再加上燕军出征数月,兵将已疲惫不堪。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无奈撤军。
铁铉与盛庸则整军追击,接连收复德州等地,朱棣又被赶回了河北一带。
铁铉的这个损招虽然够狠,但朱棣却是无可奈何。
正因济南之战,导致朱棣对铁铉恨之入骨,在登上大宝之后,朱棣不仅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而且将其家人都发配到了各地。
铁铉的父母被发配海南,长子充军,次子充做官奴并最终被虐待致死,而他的妻子和女儿则被发配到教坊司为妓。
靖难之役战争路线 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一一请难之役。当时,燕王朱棣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利用了三年时间,从其手中夺走了皇位。可以说,与朱允炆相比,朱棣的确有勇有谋,更胜一筹。
最终,这场战争以朱棣的胜利告终。之所以会引发这场内战,主要是作为燕王的朱棣对建文帝削藩政策颇为不满。
与此同时,他更加不满足于屈居人臣,认为朱允炆无勇无谋,根本没有办法与自己相比。于是,他便联合了其他藩王,一起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这场内战。
然而,之所以称之为“靖难之役”,主要是“靖难”二字有清除乱臣,扫平战乱的意思。
其实,朱棣早就对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心怀不满,而削藩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这场战火。早在朱元璋生前,就说过:对那些有野心的臣子们,必须依靠武力镇压将其清除,“以达到清君侧的效果。
而朱棣发动这次叛变,便以齐泰等人是奸臣为由,大张旗鼓地使用暴力将其绞杀。
可是,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向来都是一身书生气,根本不像一个帝王。他不仅没有魄力,做事唯唯诺诺,毫无战斗能力,还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差错,使其在对抗叛军的过程中选错了统帅,让朱棣有了可乘之机。
其实,靖难之役本是一次反叛的运动,但最终反叛者却取得了胜利,夺取了皇权,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此外,靖难之役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胜利,还与其为人称道的作战线路密不可分。
那么,请难之役的作战线路到底是如何选择的?
其实,作为燕王的朱棣,主要是带领他的军队从北京向南进发,最终目的是攻打南京。但是,在南下的过程中,朱棣的部队经历了多次战争,使其路线出现了多次调整。刚开始,朱棣部队的主力集中在北方。
因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的反叛行动,所以,有很多人响应,并主动加入到了燕王的队伍当中,让朱棣的实力得到了补充。
眼看自己得到了如此多的支持,朱棣便开始一路南下,并在行进途中拿下了数个城池,包括通州和蓟州等重要城市。之后,朱允炆派兵前来应战,但在雄县,朱允炆的军队却遭遇了朱棣的偷袭,以惨败收场。
后来,双方在真定开战,但结果依旧是朱允文军队的失败告终。于是,朱棣的部队开始一路南下,在抵达大宁的时候,朱棣的军队重返北京,继续与朱允文军队展开厮杀。
第二年,朱棣的部队在白河沟再次交火,重挫朱允炆,攻占了济南。在之后的战斗中,朱棣的部队基本上是顺风顺水,南下沿途的大小城池统统被其收入囊中,最终,占领了南京。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这便是靖难之役的主要战斗路线。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三年多,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当时反叛的时候,朱棣也联合了其他几位藩王可在战斗胜利后,坐上皇位的人却是朱棣,为什么其他藩王会同意,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
因为,靖难之役的本质就是一场皇权争夺战,是燕王朱棣带头发动的。虽然,在表面上看,削藩让各地藩王的利益受损,但实际上,靖难之役的实质并非那么简单。其实,在战斗打响之前,建文帝就对包括朱棣在内的藩王势力有所畏惧。
所以,便想着利用削藩的行动,将他们的势力消弱。但这样的用意,朱棣怎么会不明白,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静待时机。在做好准备后,他便发动了反叛行动,打了建文帝一个措手不及。
随后,朱棣发动的一系列行动,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不满削藩才这么做的,但实际上,朱棣对朱允炆做皇帝早就心存不满,认为自己更适合统治大明。其实,朱棣的想法也并不复杂,本来他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按理说,就应该传位给他。
但是,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资质平庸的朱允炆。这让怀有治国之心的朱棣,怎么能咽下这口气。所以,朱棣这次发动战争,实际上,就是冲着皇权来的,其最终目的就是把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做皇帝。
那么,这次大战到底死了多少人呢?
任何一场战争都难免有人伤亡,更何况,靖难之役一打就是三年的时间,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作为一场异常残酷的战争,靖难之役到底死了多少人,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根据推算,死伤人数超过了五十万,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各大战役中,都是排在前列的。但这其中,以朱允炆一方的明军伤亡最为惨重。
因为,在这五十多万人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朱允炆的将士,朱棣一方损失了不超过十万兵力,不得不说双方的差距甚大。
但是,战争所带来的损失远不止将士的伤亡,还伴随着百姓生活的动荡、国家发展的停滞等。此外,双方死亡人数的巨大差距,也预示了江山易主的在所难免。
在山东省济南大明湖畔,有一座民族形式的庭院,内有一祠堂,名曰:铁公祠。祠堂之内有一尊高2.3米,重1.8吨的铁公铜像,他就是在朱棣靖难之役时,忠义不屈,被朱棣凌迟处决的明代兵部尚书铁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铁公祠,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
都是分封惹的祸铁铉,河南邓州人,性情刚决,聪明敏捷,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朱元璋赐字“鼎石”,希望他能成为大明朝的柱石,故又称为:铁鼎石。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
秦始皇平定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后,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了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的分封制度,改为了郡县制。从此,郡县制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了中国新一统的格局,结束了分封制的分裂局面。但是,仍然有汉、晋、明三个王朝(不含西楚),逆时代潮流而行,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了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虽然,这个时候的分封制有别于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但是,其出事率却也是百分之百。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发现朝廷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又不放心将边疆的管理权交给他人,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
刘邦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些诸侯王在分封初期,老皇帝还在,定会对皇帝感恩戴德。等到了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这些被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们逐渐跟新皇帝离心离德,终于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这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乱”。
虽然西汉的“七王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下来了,特别随着汉武帝“推恩令”的推广,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是司马氏的晋朝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西晋初期的“八王之乱”不仅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还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把历史的车轮推进了五胡乱华的深渊。
明朝初期,元顺帝在朱元璋的大军打到大都(今北京)之前,就弃城而逃,退居到了草原,进入了蒙古社会的北元时代。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并不代表其政权的覆灭,北元政权手中仍然有大量的蒙古铁骑,随时都可以卷土而来,侵犯中原大地。为了巩固边疆,元太祖朱元璋又恢复了分封制,把自已的儿子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当了藩王,其中,尤以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势力最大。
朱元璋晚年,像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的军事防御均在藩王之下。朱元璋满意的对皇孙朱允炆说:有威胁的功臣爷爷都替你解决了,你的叔叔们为你守护边疆,你就放心做皇帝吧!
朱允炆担忧道:若是蒙古铁骑来犯,有诸位藩王可以抵御;若藩王起兵造反,我该如何平定呢?
朱允炆清楚的知道,诸位藩王手握重兵,还占据着国家的要害之处,此时,朱元璋尚在世上,诸位藩王定然不敢起兵,如果朱元璋离开了人世,又有谁能镇得住这群虎狼之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曰:“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明史-太祖朱元璋纪)。朱允炆奉遗诏,登基为君,是为建文帝。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为了消除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本来就对帝王之位有觊觎之心的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皇帝身边有奸逆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为了防止各藩王作乱,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没有旨意,不允许各藩王离开藩地,即使三年一次的入朝觐见,也不能同时前来,只有一王离京,回到藩地后,另一王才可以启程进京。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各藩王之间相互串联,组成强大的势力跟中央政府对抗。
朱元璋不放心藩王的同时,为了防止权臣篡权,规定了藩王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就以此为理由,兵发南京,称自已的举动是遵照太祖遗旨,为国家除奸。为什么朱棣要以“清君侧”起兵造反,而不是直接反对建文帝皇位的合法性呢?这是因为,建文皇帝在宗法制度上是名正言顺的。
其一: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与朱棣均为马皇后所生。在朱元璋登基后,朱标就被立为太子,正式确立他为皇位的继承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元璋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朱标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是符合宗法制度。所以,朱棣如果从宗法制度上来反对朱允炆是站不脚的。
其二:建文皇帝是朱元璋遗诏中任命的法定继承人,“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明史)。所以,即使朱棣再不愿意朱允炆登基为君,也不敢公开反对朱元璋遗诏,否则必将招天下人的征讨。
忠义精神永相传当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叛乱的消息传来,建文皇帝朱允炆派大将军李景隆讨伐,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负责督运粮饷。李景隆战败,河北及山东北部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朱棣随之包围了济南。
济南城生死存亡之际,正在外地为李景隆的北伐军运送粮草的铁铉闻讯火速赶赴济南,与都指挥盛庸歃血为盟,约定死守城池。
朱棣为了攻取济南,曾令人用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铁铉见信后随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开一看,见是《周公辅成王论》一文。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建立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周公辅佐周成王,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内忧,征外患,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故被历代君主所推崇,在汉武帝临终之时,曾命宫中画师作“周公负王图”赠于顾命大臣霍光,希望霍光能像周公一样辅助汉昭帝。
铁铉将《周公辅成王论》回于朱棣,意欲借此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铁铉和盛庸全力固守,燕兵围攻济南三月不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还收复了德州等地。
济南解围之后,铁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设宴,犒赏将士。建文皇帝朱允炆听闻济南大捷,派使臣前来济南赏劳三军,并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书衔。得以免受战火的济南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
建文四年,朱棣大军再次南下,为避济南铁铉锋芒,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最终攻占京师,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改年号永乐。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朱棣亲自提审铁铉。朝堂之上,铁铉背身而立,威武不屈,对朱棣大骂。朱棣想让他回过身来看看,铁铉始终不肯。《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下令将铁铉的耳鼻割下,让他吃掉,并问他:“好吃吗?”。铁铉用尽自己最后的一点气力,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名垂青史的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盛怒之下的朱棣,无言以对,更下令将铁铉投入油锅之中而死,时年37岁。
铁铉以身殉国以后,为了纪念他,各地纷纷为他建庙立碑。到了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清高宗乾隆追谥曰“忠定”,而位于大明湖畔的铁公词,就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山东盐运使阿林保修建的。
铁公祠占地面积约有6000多平方米,由曲廊、祠堂、湖山一览楼等建筑组成。清嘉庆九年,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诰与山东巡抚、书法大家铁保,曾在铁小沧浪宴饮,兴致勃然,刘氏即席赋得联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石刻至今嵌在铁公祠西廊壁洞门两侧,已成为形容济南古城风貌的名联佳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