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是如何称呼皇帝的,万岁和皇上都是错误的

众妙之门 2023-06-13 23:25:54

古代是如何称呼皇帝的,万岁和皇上都是错误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如何称呼皇帝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如果你生在唐朝,必须知道的各种符合当时的称谓

如果你在长安迷路,怎样才能成功地叫住一个人,向他或她问路呢?遇见你在大唐结交的小伙伴儿,害怕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怎么办?影视作品里让我们记住的“娘子”“相公”的叫法,在唐朝是不是也通用呢?要想在大唐生活,首先要学会唐朝人习惯的那一套称呼方式,千万不能想当然地随口冒出个“公子”“小姐”这样的称呼,虽然这样的叫法比“先生”“女士”复古多了,但唐朝百姓听不懂,再复古、再时髦也没用!大唐在你心中也许亲切无比,但毕竟年代久远,要想效仿唐朝人的风格,不让大唐百姓觉得你是个怪人,就要在称谓这一关上下功夫,仔细学一学唐朝最流行的称呼方法日走进皇宫,玉环为何唤玄宗“三郎”自古皇宫规矩多,可以说是“称呼弄不对,治你大不敬之罪”。既然是这样,为何杨玉环叫玄宗“三郎”?难道长得漂亮就可以任性吗?事实上,不单是玉环,与玄宗关系密切的人都这么称呼他。但如果你见到皇帝,你们彼此并不熟悉,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学学《西游记》里的玄奘,称“陛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时候称呼皇帝怎么称呼?错了可是要砍头的!

你听到“圣人”第一反应会是孔孟,听到“主上”会感觉自己身在三国,但这些也都是大唐人民对皇帝的常用称呼。你要注意的是,“皇上”和“万岁”千万别挂在嘴边,这两种称呼虽然现在很流行,听起来似乎比“陛下”还顺耳,但在唐朝,这两个词前者是书面用语,后者是一种表达对皇帝赞颂的呼喊口号,虽然很气派,但是在朝堂之上并不适宜。既然进了皇宫,免不了碰上从皇帝办公室出来的官员,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从太宗办公室回来,多少人想要与这两位人物攀谈,该怎么称呼才显得礼貌有深度呢?你可以和和气气地叫一声:“两位相公。”别误会,在唐朝能被称作“相公”的只有宰相,所以抛掉你脑中原本的概念吧!那宰相的儿子该怎么称呼呢?很简单,叫“公子”。正如“相公”指的是宰相,“公子”说的就是“相公”家的儿子。

那除了“房谋杜断”,其他官员是不是也应该这么称呼呢?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其他的官员是不能被称为“相公”的,也不能称他们为“大人”。虽然“大人”一词常常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和小说里,但唐朝人心目中的“大人”,指的是自家的长辈—这两个字等同于现代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能随便乱叫吗?显然是不能的。那不能叫“大人”也总不能说你好”吧?别急,白居易有办法。白居易和元稹是两位同朝为官的好友,两人关系要好,经常会给对方写些东西,就像现在的文艺青年,会把自己的小作品拿给另一个要好的文艺青年看一样。而这两个人的交流方式更传统、更有深度。白居易写了文章想拿给元稹看,元稹在家中排行老九,因此白居易称其为元九,当然不能像今天一样,在微博上“@”他,那怎么办呢?他直接把文章标题写成了《与元九书》。所以说,如果你碰见的官员是你的小伙伴,直接称呼他的姓氏和家中排行就行了,这样的叫法很普遍。因为唐朝是一个重视排行的朝代,无论是宫廷、官场还是寻常百姓家中,他们的惯用称谓都会在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在家中的排行,略微复古一些的叫法就是“行第”。

历代大臣如何称呼皇帝

  一、历代大臣如何称呼皇帝:
  当面直接称皇帝为:皇帝、天子、圣上、皇上、陛下、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万岁爷”等。
  二、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摄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中国,皇帝的逝世叫驾崩。

古代人是怎么称呼在位的皇帝?

唐: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皇帝对自己的兄弟的称呼一般是按排行来叫,如“大哥”、“九哥”之类。皇子和公主之间,或者皇帝兄妹之间,也是如此。如高宗赵构就称呼柔福帝姬为“二十姐”,而柔福称呼赵构为“九哥”,其时赵构已经登基。

太监对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称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并非满清的“奴才”。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随便用“小姐”这个称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义就是“妓女”的意思。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宋代,就狭义来说,依旧限于对宰相的尊称,但事实上,作为一般的高官尊称也是可以,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相公”。

唐宋时,尤其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所以很多时候的称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类。注意的是,当时如果称呼他人为“汉子”或者“老汉”,含有相当的轻蔑成分在内。

-----------------------------------

一些考证文章:

唐代称呼漫谈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旧唐书·肃宗本纪》中,述说肃宗改名字的原因时,讲到肃宗名字从“绍”改为“亨”是因为:“绍”字与宋太子同名。

宋代称谓和排行

作者:王曾瑜

古代各朝的称谓变迁颇大。何心先生归纳了小说中的许多称谓,全不见如今影视剧套用的如小姐、老爷、大人之类。若对照一下元杂剧,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李庆安称王闰香为“小姐”,他与公人称钱大尹为“大人”。《钱大尹智宠谢天香》中张千对钱大尹说:“报的老爷得知。”但元时百姓或下属称官长为“大人”,又与后世在官场中同僚互称“大人”,有所区别。如今影视剧中套用的一些称谓大致始于元杂剧。

《水浒传》中的称谓似乎更古老,例如宋人称官员的儿子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儿子谓之衙内。”小说第七回有“高衙内”,第五十一回篇名就是“美髯公误失小衙内”。如在后世,应称公子。再如老爷,宋人还没有形成通用的称谓。南宋初造反的巫师钟相,他用迷信鼓动群众,人称“钟老爷”,纷纷前去“拜爷”,“拜爷”就是“拜父”,“钟老爷”即是钟老父。

宋人也有“小姐”的称呼,但决不是指富贵之家的女儿,如《夷坚三志己》卷4《傅九林小姐》说傅九“与散乐林小姐绸缪”,类似于今之三陪女郎。即使是富贵之家的女儿,则称小娘子或女娘子,见《夷坚支戊》卷5《任道元》和《鄂国金佗续编》卷27。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说杨温“娶左班殿值(直)太尉冷镇之女为妻。择定良时吉日,娶那冷太尉宅院小娘子归”。但到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折中,崔莺莺被称为“小姐”,而张珙称红娘为“小娘子”。又如《梦粱录》卷2《诸库迎煮》称宋时“官私妓女”之出众者为“行首”。《朱文公文集》卷18载朱熹弹劾唐仲友,说:“行首严蕊稍以色称,仲友与之媟狎。”商业同业组织称为行,而妓馆显然也是一行,美妓可称行首,即行头。小说第二十一回闫婆介绍女儿说:“有几个上行首要问我过房几次,我不肯。”第六十九回称李瑞兰为“李行首”,第七十二回称李师师为“东京上厅行首”。可与上引记载对照。第二十四回说张惜惜是“路岐人”,这也是宋金时的称呼,《金史》卷104《完颜传》:“贾耐儿者,本岐路小说人,俚语诙嘲,以取衣食。”

唐宋时,尤其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由于各个家族和宗族的排行各不相同,又无排行的完整史料传世,所以令今人难以捉摸。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排行使用“乙”字,当依甲乙的次序,为行二。小说第六十一回燕青“排行第一”,称“小乙”,又《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大致应照抄宋人话本,其中说“许宣排行小乙”,“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他对白娘子说自己“排行第一”。可见“乙”与“一”通。“将仕”已如前述。宋时排行第一,也可称“大”或“一”。

宋金时代语汇简释

作者:王曾瑜

内命妇:宋时宫中妃、嫔之类称内命妇。

外命妇:宋时官员的母妻等,按官位而得的封号,如国夫人、郡夫人等。

底:的。

官家:皇帝。

圣人:皇后。

娘娘:太后。

娘子:妃嫔。

阁、阁分:宋宫妃嫔的居所。

石炭:煤。

团练:团练使简称。

效用:宋军中的一种高级军士,宋时军士一般须刺字,而效用往往可免於刺字。

孛堇:女真语汇,官长。

忒母: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万人。

忒母孛堇:万夫长。

猛安: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千人。

猛安孛堇:千夫长。

谋克: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百人。

谋克孛堇:百夫长。

蒲辇: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五十人。

蒲辇孛堇:五十夫长。

阿里喜:女真语汇,金军中正兵的随从。

洼勃辣骇:女真语汇,敲杀,这是女真人流行的处死方式。

通事:翻译。

珊蛮:女真语汇,巫师。

蒲察:女真姓。

裴满:女真姓。

兀林答:女真姓。

徒单:女真姓。

斜卯:女真姓。

古里甲:女真姓。

温敦:女真姓。

阿典:女真姓。

夹谷:女真姓。

纳剌:女真姓。

女奚烈:女真姓。

汉儿:金朝称原辽朝统治区的汉人。

南人:金朝称宋朝统治区的汉人。

勾抽:抽调。

大资:资政殿大学士简称。

诸班直:宋朝皇帝的卫队以班和直为编制单位,总称诸班直。

钧容直:诸班直之一,军乐队。

指挥:宋军编制单位,一般每指挥四百或五百人。

厮儿:小子、青年、青年僮仆。

女使:被雇的婢女。

小姐:妓女。

行首:美妓。

直阁:直龙图阁等简称。

舍人:中书舍人简称。

观察:观察使简称。

修撰:秘阁修撰简称。

差遣:宋朝官员的实职总称差遣。

细作:奸细。

安泊:安住。

画押:宋代流行的签名符号。

小底:小的,身份较低者的谦称。

汉子:对男子的蔑称。

老汉:对老年男子的蔑称。

自家:我。

自家们:我们。

煞、煞是:真、真是。

怎生:怎么样。

甚底:什么。

莫须:岂不须,不是应当。

相公: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尊称,一般官员不得称相公。

察院:监察御史简称。

殿帅:殿前都指挥使简称。

拥项:围脖、脖套之类。

质库:当铺。

户贯:籍贯。

都头、副都头:宋军编制单位“都”的长官,一般每都有一百人。

剩员:宋军中的年老或疾病者,仍保留军籍,而减削军俸。

物事:东西。

理会:宋代理会一词使用较广,在不同场合有处置、负责等意。

消停:取消。

承节:承节郎简称。

合(音各)扎:女真语汇,侍卫。

生兵:生力军。

硬探:武装侦察。

浑家:妻子。

佃客:佃农。

长行:军士。

白身:主要用於指军中无官衔者。

修武:修武郎简称。

节使:节度使简称。

太尉:正二品高等武官,而在更多场合下则作为对武人的尊称。

内翰:翰林学士简称。

枢相:枢密院长官简称。

二府:宰相的办事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合称二府,

为宋朝最高军政机构,也可作二府长官的合称。

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

台官:御史台官员的合称。

待制:徽猷阁待制等简称。

都统:都统制简称。

大官:宦官的尊称。

旗头:军队中选拔壮勇者执旗,作战时麾众当先。

队:宋军编制单位,一队五十人。

押队:宋军编制单位“队”的军官。

拥队:宋军编制单位“队”的军官。

统制:宋军编制单位“军”的统兵官。

统领:宋军编制单位“军”的统兵官,地位低於统制。

将:宋军“军”之下的编制单位。

正将:宋军编制单位“将”的统兵官。

副将:宋军编制单位“将”的统兵官。

准备将:宋军编制单位“将”的统兵官。

大尹:府尹。

大卿:卫尉卿、司农卿等通称大卿。

郎主:金朝皇帝。

郎君:金朝完颜氏男性皇族。

牙人、牙郎:商业交易的中间人。

承宣:承宣使的简称。

防御:防御使的简称。

阁学:徽猷阁直学士等简称。

新妇:儿媳。

抵准:抵押。

主张:主持。

淑人:外命妇,即宫外贵妇的一种称号。

硕人:外命妇,即宫外贵妇的一种称号。

安人:外命妇,即宫外贵妇的一种称号。

官人:对官员的尊称。

下官:官员自我谦称。

宫祠、宫观官:以主管道教宫观为名的闲官。

泰山:岳父。

-----------------------------------

关于太后和妃子等自称

太后自称予,称制的太后也有直接称朕的。我手头有一份资料是武则天为太后时已经自称“朕”了〈新唐书*则天皇后〉——太后震怒,召群臣谓曰:“朕于天下无负,群臣皆知之乎?”群臣唯唯。太后曰:“朕辅先帝逾三十年,忧劳天下。爵位富贵,朕所与也;天下安佚,朕所养也。先帝弃群臣,以社稷为托,朕不敢爱身,而知爱人。今为戎首者皆将相,何见负之遽?且受遗老臣伉扈难制有若裴炎乎?世将种能合亡命若徐敬业乎?宿将善战若程务挺乎?彼皆人豪,不利於朕,朕能戮之。公等才有过彼,蚤为之。不然,谨以事朕,无诒天下笑。”群臣顿首,不敢仰视,曰:“惟陛下命。”

宋史中有一段,是太后自称吾〈宋史*后妃传〉——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

还有称我的——太后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

公主也是称吾或者我的——间遇旱,帝降损以祷,主亦如之,曰:“我奉赐皆出公上,固应同其僳戚。”帝居慈圣光献皇后丧,毁甚,主曰:“吾与上同体,视此亦复保聊!”立散遣歌舞三十辈。

至于后妃,遇皇帝时自称妾或臣妾,平时应该也是自称我或吾为多。

关于“臣妾”

宋代“臣妾”确是贵族女子在皇帝前的自称,使用者不仅有后妃,也包括命妇,甚至某段时间的公主。例如:

《宋史》卷四五 本纪第四五

甲寅,皇太子择配,帝诏其母族全昭孙之女择日入见。宝佑中,昭孙没于王事,全氏见上,上曰:“尔父死可念。”对曰:“臣妾父固可念,淮、湖百姓尤可念。”

《宋史》卷一一○ 志第六三

礼志十三·嘉礼一·上皇太后皇太妃册宝仪条

有司请应宫中并依称臣妾,外命妇入内准此。

《四朝闻见录》之“宪圣不妒忌之行”

(这是宋高宗赵构与他的吴皇后的对话选句,当时吴氏为德妃,赵构告诉她等韦太后回来即让其选她为后,吴氏如是答)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臣妾诚梦不到此。”

明代也是:

《明史》卷五四 志第三○

礼志八·嘉礼二·册皇后仪册妃嫔仪附条

皇后北面称臣妾,跪受。

《明史》卷三二二 列传第二一○

杨继盛列传

其妻张氏伏阙上书,言:“臣夫继盛误闻市井之言第05541页,尚狃书生之见,遂发狂论。圣明不即加戮,俾从吏议。两经奏谳,俱荷宽恩。今忽阑入张经疏尾,奉旨处决。臣仰惟圣德,昆虫草木皆欲得所,岂惜一回宸顾,下垂覆盆。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以报君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