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唐太宗晚年做了哪些事情?唐太宗是怎么变昏庸的?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唐太宗晚年做了哪些事情?唐太宗是怎么变昏庸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太宗就算到了晚年,他也不是一个特别昏庸的皇帝。和历史上那些昏庸的皇帝比起来,唐太宗还算是不错的。不过,唐太宗确实没能做到善始善终。晚年的时候,他确实做过不少昏庸的事情。正如魏征对他说的:“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
(唐太宗剧照)
唐太宗晚年所做的昏庸的事情有以下六件:
一是讨厌直言。唐太宗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能听得进去大臣们的直言进谏。就算他不认同大臣的话,他也绝对不会打击报复。但是晚年的时候,他听不进去了。一些直言的大臣,比如刘洎,甚至遭到了唐太宗的打击报复。魏征一生忠直敢言,但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却做了毁灭其墓碑的事情,显得有些挟私报复。
二是大兴土木。大兴土木是昏君们的常规动作。之所以古代皇帝大兴土木会被看衰,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力不雄厚,耗不起。唐太宗晚年重修玉华宫等宫殿,确实消耗了不少国力。
三是追求长生。追求长生不老,是古代皇帝的通病。越是在历史上取得了大功绩的皇帝,越是喜欢长生不老。毕竟他们的权力无边,人间的享受无边,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愿意丢掉这一切撒手人寰。唐太宗晚年也有这样的毛病。而且唐太宗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因为追求长生不老,乱服丹药造成的。
四是好大喜功。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发动了一些对外战争。包括对东突厥、吐谷浑,以及西域诸国的战争。另外还多次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这些战争,虽然对边关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战争太多,对国力消耗也是很大的。同时,也体现了唐太宗好大喜功的思想。
五是篡改史书。唐太宗为了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多次要求史官把《起居注》这样的史料给他看。本来历史上是有传统的,皇帝不能干涉史官的行为。但是,李世民害怕包括“玄武门政变”这样的事情在后世留下不好的影响,因此,全面介入史官的写作行为。这样做,在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六是耽于享乐。唐太宗到了晚年的时候,在政事上有些懈怠,同时耽于享乐。选了不少美女充斥他的后宫,包括武则天也是这时候选入后宫的。而他选了武则天,却很少宠幸武则天来看,也可以看出他要的主要就是排场。唐太宗这一点,和历史上的那些昏君也是极为相似的。
(武则天剧照)
那么,唐太宗本来是一代明主,为什么到了晚年,却要做出这样昏庸的事情呢?
一、需要消除的恶劣影响已经消除。
唐太宗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纳谏”。也就是说,他不但愿意重用各方人才,包括敌对阵营里的人才,还愿意听取这些人才的各种建议。就算这些人才说的话让人很不舒服,他也会听取,不会打击报复。
这一点,在皇权社会是十分稀有,也是弥足珍贵的。因为皇权社会里,皇帝的权力无边无际,不受约束,自然也不受挑战。而大臣提出的建议,很多其实就是为了限制皇权。限制皇权,皇帝就不可能独裁,因此就很不高兴。所以,从古至今,能够做到“察纳雅言”“从善如流”的皇帝,少之又少。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与唐太宗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皇权的认识有关外,最重要的,是他想消除他通过“玄武门政变”上位时的恶劣影响。他因为能够包容各方力量,听取各方意见,让众人觉得,唐太宗虽然“杀兄逼父”,但是,选择唐太宗当皇帝,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唐太宗通过“善于纳谏”,确实实现了这个目的。
当唐太宗实现了这个目的后,他就不再想再这样做了。因此听取“直言”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李承乾剧照)
二、没有选好太子产生灰心丧气。
唐太宗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是很失败的。他着力培养的太子李承乾,最后却选择造反,想逼迫他提前退位。他的两个儿子李承乾和李泰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
因为皇位至高无上,皇帝和王爷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因此后代争夺皇位,也算是正常。但让唐太宗心里觉得很悲哀的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做法,与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做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仿佛就是他和李建成、李元吉争斗的时光重现。
这种结论,对于唐太宗来说是触目惊心的,同时也是让他灰心丧气的。他觉得,自己虽然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励精图治,但是依然逃不掉当年“杀兄逼父”的惩罚。于是,他想要努力修改史书,把不该留下来的消除掉。
三、年迈造成身体和精神的懈怠。
这其实是所有皇帝存在的问题。
古代皇权社会,皇帝是终身制。就算他们身体衰败,精神懈怠,他们依然是皇帝,而且还会更加留恋皇位。
因为身体衰败,因此就总是极力追求长生不老。因为精神懈怠,之前那种勤政的作风就不存在了,而且还会抓紧时间享乐。同时,由于留恋皇位,他们变得疑神疑鬼,担心别人会夺去他们的皇位。
唐太宗也是皇帝,虽然他曾经是不错的皇帝。但是,他依然逃脱不了皇帝的这个怪圈,最终就造成了晚年的昏庸。
关于唐太宗晚年做了哪些事情?唐太宗是怎么变昏庸的?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唐高宗为什么被人们严重低估?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长孙氏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由于他得了风眩病,眼睛无法看东西,就让替他处理政务。武则天最后控制了朝廷大权,于是人们对唐高宗的昏庸就坚信不疑了。不过,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
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他就让武则天参与朝政,时人称为二圣。对唐高宗在历史上的作用,一般认为他是个昏庸之主。范文澜先生说:唐高宗临朝,臣下来奏事,不会作判断,要宰相提出意见,才算自己有了主意
他这种昏懦的性格,势必扶植起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引导国家从乱到亡的道路。这样的说法,把唐高宗这个人彻底否定了
主张高宗昏庸的观点认为唐高宗患风眩不能视物,百官奏本常由武后代为参决。自显庆五年起,政事都委托给武后,权力和皇帝相等。但武则天不久就作威作福,连唐高宗要办的事也受她控制,唐高宗十分不满
麟德元年,武后常让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上告。高宗大怒,找西台侍郎上官仪来商量。上官仪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允,请废之。唐高宗就命上官仪起草废皇后诏书。不料武后安插在唐高宗身边的耳目随即将此事报告武后,武后立刻到高宗面前解释
唐高宗昏庸懦弱,心有不忍,又怕武后发怒,竟说:我本来没有废你的心思,都是上官仪教我的。于是,武后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王伏胜和废太子李忠谋反,都被处死,与上官仪有来往的大批朝官,都遭流放或贬官。从此,每当唐高宗上朝,武后都坐在帘后,大小政事都参与裁决,升黜官员或生死大事,都凭武后决定。此后,唐高宗只是名义上的皇帝,直至弘道元年在洛阳宫中病死
与其相反的观点认为,说唐高宗昏庸是缺乏根据的。说他昏庸,最早见于新唐书。新唐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说: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帝也懦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
同书卷105传也说:帝暗于听受。同卷褚遂良传说:帝昏懦,牵于武后。欧阳修说他昏庸的主要论据,认为唐高宗为武则天所控制,并按其旨意贬杀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
其实,褚遂良被贬在武则天当皇后之前,长孙无忌的被杀,是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不久的事情。一些专家认为,这时的武则天还没有把皇后的位子坐热,怎么就能够盗威福贬杀高宗的顾命大臣?实际上,贬杀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唐高宗自己
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过程中,这两位老臣坚决反对,而一心想立武则天的是唐高宗,因而他是武则天最有力的支持者,很明显,褚遂良、长孙无忌和唐高宗在立武后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不仅如此,长孙无忌凭着国舅的地位,专横跋扈,而褚遂良以顾托之重,也是悖戾犯上
两人以元老重任自居,一心想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是想着曾经对唐高宗有功,根本没有把高宗放到皇帝应有的崇高地位,而唐高宗此时血气方刚,对他们的表现早已不满。当许敬宗诬陷两人时,唐高宗不派人仔细调查,立即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地,安置到边远的黔州
已死于贬地的褚遂良,也被削去官爵。两人的儿子都在放逐途中被处死。可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被杀,是武则天的心愿,但更是高宗的旨意。整个过程中根本不存在唐高宗被武则天控制的问题,唐高宗的昏庸无从谈起
一些人认为,高宗显庆以后,唐中央政府与吐蕃、突厥、高丽等或战或和,以及研讨方略、奖惩将士等全系唐高宗决策,对公卿宰臣的任用黜陟也是如此。从唐高宗去世到武则天称帝,共经历了7年时间,武则天的力量主要是在这个时期集聚起来的,而在此之前,武则天虽然预问朝政,但权力有限,不能左右朝政
唐高宗在位的业绩: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绩之荦荦大者主要有:
一、他继续推行了唐太宗时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
二、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维持国力于不坠,而统治区域还稍有扩展
三、唐高宗在位期间社会经济仍在向上发展。唐高宗政绩之所以史书记载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勋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重,精明而又有才干的武则天为皇后后,又直接参与执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没有昏庸之举。在即位之前,曾参决朝政,颇得唐太宗称赞。即位之初,也勤于国政,每日临朝,孜孜不倦。他不仅能够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针,而且也表现出了管理国家的才干。具体表现在他十分重视法制建设
他令长孙无忌等修成永徽律,还逐条对之进行注释,写成唐律疏议30卷颁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励臣下进谏,他自己也能很好纳谏。他赏罚分明,对贪赃违法者坚决予以打击,不留一点情面。褚
遂良就是因为低价强买中书省翻译人员的土地,被左迁为同州刺史。他维护了国家统一,讨伐西突厥,巩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他有过错,如容忍和支持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的残酷迫害,在对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等人的处理上,也没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个昏庸之君。用昏庸来解释武则天参预朝政的原因,显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高宗风眩症加重,曾想禅位给则天皇后,使摄知国政,正式临朝称制。宰相郝处俊进谏说: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李义琰也附和郝处俊的意见,高宗无奈作罢
如果说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但如果我们说他真是个昏庸国君,那么史书上描述他尊礼大臣,问百姓疾苦,称为永徽之政,有贞观遗风,这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所谓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谜,令我们左右为难,无法圆满解释
唐玄宗后期昏庸原因如下:
谈不上过分昏庸,不如说是一种懒惰。开创了开元盛世后,不去享受一下“物华天宝”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安史之乱"是一次叛乱,而非人民起义,这点说明国家并未到灭亡边缘,而且这次事件并非难到不能处理,但是唐玄宗府经历了数十年的富贵,志向早已消磨殆尽。
面对强大的安军先是贸然派兵出击,后又畏战弃都西逃,即自大又胆小成了他的真实心理写照,这与当年那个豪气冲天,志向远大的三郎成了鲜明对比。肯定不是因为杨玉环,但没有她就不会有杨国忠,正所谓美丽不是罪过,只是一个属于玄宗的开始。
唐玄宗,前明后暗,殊为可惜,正所谓“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开元盛世由他开创,安史之乱也由他而起。其实英明如唐太宗,晚年也是逐渐刚自用,走入歧途,如远征高丽,立李治为太子等等,若不是死的早,结果很难说。皇帝的权力实在太大,贤如太宗,也得依靠魏征等人的不断劝谏,才能避免犯错,太宗有罕见的容人之量,知人之明。
后世帝王能如唐太宗者寥寥!唐玄宗天宝之前也算英主,任人唯贤,从谏如流,可惜晚节不保。人在高位的时候真的很难保持清醒,玄宗的一生经历了前半生的辉煌,也经历了后半生的凄凉。其实对我们普通人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果把玄宗人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掉个个,那将是完美的,可惜人性的弱点大多数人都不能避免。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为帝期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贞观十九年的亲征高句丽事件。如果说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强干的、英明神武的,那么从高句丽战场上回来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劳多病的、安于享乐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协,转而变得易怒、多疑,并且开始享受人生,即便享乐的代价是沉重的。比如说太宗皇帝,他在贞观末期的骄奢享乐一直成为世人攻击他的证据,甚至很多人忘记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绩,而津津乐道于他如何如何昏庸,须知昏庸是相对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对于他为帝前期开创的贞观之治而言的,实在不应该大加苛责。
武德九年,一场玄武门之变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梦,在登上皇位的同时,伴随着李世民的就是永远的争议,皇位得来不正这件事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况且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为帝期间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最合适的。而李世民也的确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团队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不能称之为盛世,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时代,是令后世怀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这是极为难得的,魏征和王珪这两个东宫旧臣时刻不忘规劝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愿意纳谏,留给了后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话。但后期李世民逐渐不再纳谏,变得独断专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对于自己建立的功绩开始自信起来,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为帝日久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令人耿耿于怀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征生前曾将进谏的时间和内容等拿给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接连犯下大错。这让太宗皇帝觉得自己被魏征蒙蔽了,因此在为魏征亲笔题写墓碑之后又将其推倒,但在后来,李世民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还是下令为魏征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这件事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后。从贞观十八年开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亲征高句丽,并在派出李绩和张亮的两路大军之后,于贞观十九年的春天带领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李世民征高句丽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贞观末期的穷兵黩武,实际上这还真算不上穷兵黩武。李世民在最初继位之后并没有开始对外战争,而是第一时间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最大程度发展了农业。为了先提升国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为的就是在国力充足的条件下对外开战。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力确实大大提升,然后李世民才开始收拾骚扰边境的小国家。并数次取得胜利。攻灭高句丽是中原王朝从隋炀帝开始就有的夙愿,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虽然攻下了十余座城池,但是高句丽并没有就此灭亡。但李世民的身体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在回师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真正好起来,太子李治开始长时间的监国。至于病因则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劳累过度。他20岁随李渊晋阳起兵,之后的数年之间一直征战沙场,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和太子李建成争权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再之后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谋反的谋反,谋嫡的谋嫡,给李世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的风疾,终于在持续近一年的高句丽战场上爆发了出来。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开始享乐,比如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重修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重修扩建为玉华宫,做为李世民的避暑行宫(李世民一直很怕热)。两处宫殿都是富丽堂皇,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可胜计。
李世民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年轻时候的他曾耻笑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让他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为此他宁愿相信曾经不肯相信的东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长生不老药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时年52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6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马超投奔刘备为什么不见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