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为什么将养子朱英改回沐英

人生百味 2023-07-23 09:47:51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将养子朱英改回沐英?其中有何深意?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布衣皇帝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位杀伐果断的皇帝,同样他还是一位‘高产’父亲,除了他自己的孩子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养子,这其中有侄子有外甥,还有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小乞丐沐英。

沐英出生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是朱元璋的濠州老乡(今安徽省凤阳县),他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童年丧母,是一个非常苦命的孩子。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8岁那年流浪到了濠州城,遇到了他一生的贵人朱元璋。

彼时,朱元璋与马皇后刚刚成婚不久,膝下无子,又见沐英身世可怜孤苦无依,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将他收为养子,取名为朱英。

朱元璋刚刚起事的时候,他在濠州遇到了沐英。当时的沐英是一个乞丐,穿的一身破烂,正在街边乞讨。当时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看到了,与他非常投缘,觉得这个人十分的聪明伶俐,就将沐英收为义子。之后,沐英就一直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为大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作为起义军领袖郭子兴去世了,沐英知道朱元璋心怀大志于是决定帮助他,就这样,朱元璋当上了新的起义军领袖,这也为他以后当上皇帝打下了基础。沐英对朱元璋十分忠心。没有沐英朱元璋也不能如此顺利的坐上首领的位置,所以朱元璋也非常喜欢沐英。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教养,他教他读书写字,带兵打仗,并且还给他改了名字,与自己同姓改为朱英,和自己一样的姓氏,可见,朱元璋是真的喜欢沐英。

洪武十四年,沐英和蓝雨一起去云南打仗,战争胜利后,朱元璋由于信任沐英便将云南交给了沐英镇守。在穆英守卫云南的十年间,云南的农业和商业很快得到恢复。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因为重病去世了,沐英听了这个消息,当场吐血。十年后,马皇后的儿子也生病去世了,沐英再次吐血,并且这次一病不起,过了没多久,沐英也去世了。沐英去世后,沐英的后代接替了其父镇守云南的责任,一直到清朝来攻打云南,沐英的子孙也发誓永远镇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其后人仍忠心耿耿,图谋反清复明大业。

为了江山稳固,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但朱英纵然手握重兵,割据一方,却自始至终没有遭到朱元璋的猜忌,这一点尤其难得。

以上种种史实充分证明了朱元璋对朱英的信任,以及朱英对朱元璋的忠诚。朱元璋与朱英,名为养父子,但就感情而言,实际上已与亲父子无异。

但有一个历史细节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初在应天称帝,却特意赶在公元1367年将养子朱英改名为沐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皇明世说新语》记载,朱元璋成就霸业后突然问了养子朱英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朱英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深沐吴王和王妃的养育之恩,当然是吴王和王妃的孩子。”朱元璋仍不罢休,又将同一句话反复问了几次,朱英始终回答如初,把朱元璋都逗笑了,认为朱英着实憨厚可信,不忘初心。

但最后朱元璋却对朱英说:“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改叫沐英,许你永沐皇恩,世袭罔替。”就这样,朱英变成了沐英。可见,“沐 ”并非他的本姓,而是取“深沐养育之恩”之意。

除了《皇明世说新语》,《明史》对朱英改姓一事也有记载,原文为:(至正二十七年),始命复姓。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

那么,朱英跟朱元璋姓了十几年的“朱”,为什么朱元璋刚要称帝,就非要将其改为“沐”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大明王朝还未建立,朱元璋就事先确立了皇子分封制,即将所有皇子都封为藩王,镇守在全国各大军事要地。而对于非“朱”姓的开国元勋,则最高封公爵,即便是功劳最大的徐达和李善长也未能僭越。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大明江山世代留在朱家子孙手里,以防藩镇割据,危害统治。

在古代,养子在法理上与亲子无异,朱元璋一旦登基为帝,朱英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子。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朱元璋打江山时他们因为年纪尚幼,所以对大明王朝的创建并无战功可言。而朱英则不同,他自幼随朱元璋驰骋沙场,战功卓著,再加上皇子之尊,论功行赏,他的地位必然是要高于其他诸多皇子的。

朱元璋自然是器重并信任朱英的,毕竟,朱英是他一手教育长大的,他对朱英的人品性格都了如指掌。但是,朱元璋会老,朱英也会死,难保千秋万代之后,朱英的子孙没有谋逆之心,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

更何况,如果让朱英保有皇子之尊,那么就连朱标也不得不称呼他一句“皇兄”,这有损太子威严的树立,也不利于日后的皇位传承。

所以,朱元璋将朱英改名为沐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折射出他令人叹服的帝王智慧。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将养子朱英改回沐英?其中有何深意?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朱元璋收养个小乞丐,后人为朱家守江山260年,明亡后继续抗清,是谁?

这个人是沐英无疑了。

沐英和朱元璋可以说是老乡,两人都是凤阳人,而且都一样出生贫苦。沐英从小就没了父亲,母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后来由于境内战事不断,母亲带着小沐英开始逃亡,在这逃亡之路上沐英的母亲也死掉了,沐英自此成为了一个小乞丐,漫无目的的流浪,颠沛流离,相当凄惨!

幸运的是他在流浪之时遇到了朱元璋,可能朱元璋看到他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很有感触,加上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儿子,于是将小沐英收养了,让他成为了自己的义子,这个时候他八岁。

沐英成为朱元璋义子后,朱元璋与她的老婆马氏对他十分疼爱,让他自小虽丧失了双亲,依然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朱元璋是义军首领,所以常年在外征战,沐英也一直是跟随左右的,而在军途中长大也让他练就了一身本事,而且有着很丰富的作战经验。

看到沐英如此出色,朱元璋很欣慰,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对他开始委以重任,自此沐英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征战生涯。在二十三岁那年,他独自带兵攻破江西、福建等地区的重要关隘,为打下福建、江西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打下福建,沐英可以说是居功甚伟。

朱元璋称帝后,沐英被封为镇国将军,成为开国元勋。之后他跟随邓愈一起出征吐蕃,两人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昆仑山脚;接着又与蓝玉征伐西羌,并将其击溃,拓地数千里;然后与徐达北征,消灭了残元势力;在最后他又和傅友德与蓝玉一起南征,平定了云南。

之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而沐英则留在云南镇守,沐英镇压了当地蛮族叛乱,又重视发展农商业,云南大治。1392年,沐英在云南病逝,年仅48岁。


沐英虽只是义子,但他与朱元璋一家感情相当深,在养母马皇后死之时,他闻讯后曾悲伤过度而咳血,而在太子朱标死后,他也哭的十分伤心。

沐英与朱元璋感情相当深,加上沐英为大明立下了很多功劳,朱元璋在沐英死后追封他为黔宁王,此后沐氏子孙从沐英长子沐春开始世代都是镇守在云南,并且与沐英一样一直都是忠于大明王朝的,从这时候到明亡确实是有两百多年。其实影视剧《鹿鼎记》中的沐王府就是以沐英一族为原型的。

最后一代世袭黔宁王叫做沐天波,是沐英的第十一世孙,他10岁时就继承了父亲沐启元爵位,并担任征南将军。明朝灭亡后,沐天波追随永历小朝廷,之后随着朱由榔入缅,在咒水之难被缅兵挟持外出,因夺刀抵抗最终至死。部分还在云南的沐家后人,也依旧忠于大明,他们在云南后来也一直秘密开展着反清复明运动。

朱元璋收养个小乞丐,后人为朱家守江山260年,这个人是谁呢?

朱元璋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而且他是底层人中,最为幸运的一个,毕竟他逆袭成为了皇帝。因此,他对于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毕竟,底层人的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懂的。

所以,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只要遇到了鱼肉百姓的官员。只要是遇到了贪官污吏,他都是格杀勿论。

没办法,朱元璋在当皇帝前,他吃过太多的苦了。他很担心更多的像他之前那样生活的人,因为被官府对待不公,会像他一样起来反抗他,那岂不是天下大乱了。

若是真的到了那种程度,他这个皇帝恐怕也就当不成了。

所以,正是这种担忧,让他时时刻刻的想着底层人员。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能夺得皇位实属不易,他当初就是抱着必死的信念的,开始参军反抗大元帝国的。

没想到朱元璋大难不死,他在战争的过程中,竟然还步步高升了,而且在他早起参军的过程中,他不但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还娶了上司的干女儿,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后来的马皇后。

话说朱元璋在打下濠州城来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城上巡视,发现了一个小乞丐。

当时,因为处于对底层人的同情,朱元璋就把这个小乞丐给叫了过来。经过一番的盘问,朱元璋才得知,这个小孩只有八岁,因为父母早就双亡了。

所以,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姓谁名谁?

当朱元璋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想起了自己当年乞讨的生活。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想到了这里,朱元璋就开始同情心泛滥,有了收小乞丐当义子的打算。尽管那时候朱元璋和马皇后结婚已经有几年了。

但是,朱元璋一直没有孩子。

所以,朱元璋就把这个八岁的小乞丐收为了义子。

因为这个小乞丐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所以,朱元璋就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唤作沐英。当然了当时的沐英还不叫沐英,而是叫朱英。

只不过到了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儿子也有了很多个。

所以,他就想让朱英把自己的姓氏改回去。可是,朱英真心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他一口咬定自己就是姓朱,是朱元璋的儿子。


他还说自己是在朱元璋的沐浴恩泽下长大的,此生此世都是朱元璋的儿子。

朱元璋一听沐浴恩泽,四个字。

他就告诉朱英,既然你说是在我的沐浴恩泽下长大的,那么你就改姓为沐,唤作沐英吧。

沐英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了当年的沐英在朱元璋的悉心照料下,成长了起来,他也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开国名将。

当年在建立大明的过程中,沐英的功劳,也只是在徐达和常遇春数人之下而已。可见,沐英是多么的骁勇善战。


待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沐英就被朱元璋安排到了云南。在云南这里沐英没有忘记朱元璋对自己的恩情。

他一直为大明守护着边疆地区,并且开始教授当地人种植农作物,让他们学习儒家知识,为大明维护西南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整个大明时期,自沐英开始,他们沐家有十一代人在执掌云南。

到了清军入关之后,沐英的第十一世孙沐天波,一直在积极的抵抗着清军,而且他的后代人,也在进行着反清复明的运动。

只不过那时候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朗了,恢复明朝已经成为了不可能。所以,沐家也就渐渐的衰退了下来。

因此,当年朱元璋受的小乞丐,也为他守护了260年的大明江山。

沐英与朱元璋究竟 有何关系?

野史中流传:朱元璋早年战乱流亡在外,曾被沐桃花所救,并私定终身甚至有过夫妻之实。。。等朱元璋发迹后,沐桃花带着儿子找朱元璋,朱元璋不认沐氏(朱只留下儿子沐英在身边)并将沐氏送入尼姑庵直至终老。。。。不过根据<<明史·沐英传 >>中记载: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大部分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屠戮殆尽,为何留下了云南沐英?

朱元璋一向只相信他的亲儿子,不相信其他文臣武将,尤其特别忌惮有功的大臣。他的亲儿子们手握重兵,镇守边疆,他从来不担心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其他文臣武将,别说手握重兵,就是言语上有些许的抱怨,朱元璋也容不得他们,必定要想办法把他们杀掉。但是,他对同样功高的沐英却非常放心。不但让他手握兵权,还让他镇守边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朱元璋把他当亲儿子看待。这个话显然不对。只要没有血缘关系,不是自己所出,朱元璋就不会很信任的。朱元璋有那么多养子,就没见他把哪个养子,给予他亲儿子那样的待遇。他的养子大都战死。就算没死,比如说徐司马之类,没有被杀,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却在蓝玉案中获罪。更重要的是,并没有一个养子,朱元璋给过他们兵权,让他们像亲儿子一样镇守一方。

有人又说,这是因为沐英品性纯正,对朱元璋一直很忠心。我们不否认沐英品性纯正,他确实一直对朱元璋和马皇后很忠心,并且还时时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马皇后去世后,沐英还悲伤过度得咳血。不管沐英是真的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情深义重,还是表现出来了。

但这一点,确实已经足够表现出他对朱元璋忠心了。不过,如果说仅凭品性就让朱元璋相信一个人,那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在他当了皇帝以后,有没有完完全全地相信过一个不是他亲人的大臣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那么相信沐英呢?我认为,这涉及到一个朱元璋国家战略布局的问题。朱元璋的整个国家战略布局,是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做藩王,驻守当地,拱卫京城。同时,在北方边关屯兵,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防范蒙古。

把儿子分封到各地的目的,一是提防地方上有人造反。一旦有人造反,儿子们不但可以迅速抵抗,还可以及时报告中央,让中央派大军镇压。二是提防朝廷中有人对皇帝不利。如果有人对皇帝不利,可以立刻调集军队,直杀京城,处置那些朝中的奸臣。为此,他还专门搞了一个《皇明祖训》来规定这件事。当然了,最终的结果是,在整个明朝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地方官员造反,造反的都是他的子孙们。

在中央,也基本上没有大臣对皇帝造成什么威胁,而给皇帝造成威胁的,也是只有他的儿孙们,比如朱棣之类。当然了,这是后话。在北方边关屯兵的战略,其重视程度,在历朝历代都少有的。朱元璋至少做了四层防护措施。

一是数次北伐。朱元璋一生8次北伐,对蒙古人进行穷追猛打,誓要把蒙古人斩尽杀绝。就算不能斩尽杀绝,也要让蒙古人此后再也不敢犯边。二是分封塞王。朱元璋把他最能干的儿子派到边关,这个称谓“塞王”,包括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个王,让他们镇守边关。尤其是让朱棣镇守燕京。

有人说,朱标死后,朱棣无疑是朱元璋儿子中最能干的,朱元璋为什么不让他当皇帝呢?很简单,朱元璋认为,镇守边关,比当皇帝更重要,任务更艰巨。三是设置军镇。朱元璋在北边边关设置了九边军镇。从东边的鸭绿江开始,一直到西边的嘉峪关,朱元璋分别设置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军镇。

可以说,这九个军镇,在明朝的北边,筑起了一条军队的铜墙铁壁。四是重修长城。万里长城是秦朝及战国时期修的,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历朝历代都没怎么重视他。同时明朝的版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朱元璋还从洪武元年就开始修建,成为有一道防线。四道防线,层层叠叠,可见朱元璋对北边有多么重视。至于其他边关。比如说西南、南边、东南、东北这些地域,朱元璋是没有很在意的。

一来这些地方也没有强大的国家和部落,二来这些地方一向都是服从中央的,或者是中央的藩属国。他们就算要造反,基本上也掀不起什么浪子。就算要掀浪子,有朱元璋在各地驻扎的儿子们守卫,也很快平息了。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沐英的重要性,远远低于他的其他藩王儿子,更不能和“塞王”相比。这也就是相当于,把沐英发配边远的地区去而已。他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参考资料:《明史》《皇明祖训》《明实录》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