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广为什么一生都未被封侯

历史典故 2023-07-23 09:24:04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都未被封侯?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李广为什么一生都未被封侯

李广可谓是命运不济,他生活在文帝时期,这个时期非常信任老臣,可李广却还只是个年轻的小将;到了景帝时期,政府更加重视文臣,而轻视武将,然而李广却是一个出色的将领;再到武帝时期,皇帝偏爱年轻的将领,而李广却已经年纪大了。由于他的官职低微,他一直被派驻在与匈奴抗战的最前线。

在文帝和景帝时期,李广多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他的声名也让匈奴胆寒。后来,汉匈战争爆发,匈奴几乎将他们的精锐部队都投入到了李广所在的部队中,这也是他战绩不佳的客观原因之一。然而,在西汉的早期阶段,正是像李广这样的勇敢战士的奋勇作战,才能够阻止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大规模南下,为汉朝反击匈奴积攒了宝贵的时间。

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

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都未被封侯?的所有内容,在我们的上,您可以获得所有的最新、最全的影视内容,无论您是电影迷、电视剧爱好者,或者对娱乐圈文化十分热爱,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为您提供最具有吸引力的资讯和报道,所以赶快关注我们吧。

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呢?

那么李广难封究竟有多难?为何这么难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为何三代皇帝都不给李广侯爵的原因!说起原因还真是赤裸裸的不留情面啊。


汉文帝认为李广打的都是小仗

李广这个人确实很有名声,打仗确实有一手,不过汉文帝对李广这个人却不感冒,也只能说李广没生在好时代。汉文帝那个时候主要讲究的是和平,和平年代的将军想要建功立业是非常难得。更何况面对汉朝唯一的大敌匈奴,汉文帝采用了和亲政策,这也导致了边关安定。

就算是有一些战斗,也都是小规模的,根本对汉朝构成不了任何威胁。所以汉文帝认为李广打的仗都是小儿科,根本无足为奇,所以给点钱啥的就打发算了,侯爵之位就不要想了。就这样汉文帝一直没给李广封侯。

汉景帝对李广心有不满

到了汉景帝这个时候李广本来是有很大机会封侯的,毕竟这个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旅之乱,李广身为汉朝的将军肯定要平乱的。其实在平定战乱的过程中李广是立下很多功劳的,就是凭借这些功劳也能弄一个侯位。


不过李广这个大老粗却没有一点长远眼光,自己打了胜仗本应该等待汉景帝的封赏,但是他却接受了梁王的赏赐,汉景帝知道以后气的直骂娘,本来应该给他一个侯爵的,不过想着这家伙和自己不一心,所以也不给他封侯了,就这样李广再一次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汉武帝认为李广还真不够封侯资格

汉武帝时候已经开始大举向匈奴展开进攻了,对于李广来说这是自己封侯的好机会。不过按照汉朝的封侯规定李广还是不够。而且汉武帝也有心给李广封侯,但是自己总不能违反规定吧,毕竟自己是一国之君,带头违反岂不是让人笑话,说自己偏心吗?

不过他也给李广创造了很多机会,让他跟着卫青,霍去病一起去打匈奴但是李广这个人脾气暴躁,不甘心跟着这两个人,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镇守边疆。后来还是汉武帝硬给他一万人让他和卫青,霍去病去找匈奴决战,不过匈奴人都知道李广名气大,认为抓住了李广汉朝就完了,所以派出数倍兵力围剿,结果是李广中箭被俘虏,后来还是趁着守卫不注意,偷了一匹马才逃回去。就这样李广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一直没被封侯。


纵观李广的一生其实还是很悲惨的,自己的运气是差到了极点,要么是和平年代没有仗可打,要么是打仗了自己被数倍敌人围攻,再有就是好不容易打了大胜仗自己又跟错了主子,结果是自己眼看着侯爵之位离自己越来越远,可望不可及。

到最后汉武帝也对他失去信心了,也不怎么照顾他。后来在一场战斗中因为自己迷路,没能按时到达指定现场与大军会和,结果别人打完仗了自己才到,按照军法要判罪,李广感叹自己一生没被封侯,于是仰天长叹,拔剑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后人记住了李广、也记住了他终生未能封侯之事。提起李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飞将军”这个外号,一位被自己的对手称为“飞将军”的将领,怎么就一辈子连个列侯都没有混上呢?难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是汉武帝刘彻为人刻薄寡恩吗?恐怕未见得……


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

人们经常说“汉承秦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汉承秦制”呢?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完美地诠释了“汉承秦制”四个字。汉王朝建立之后,近乎照搬了秦王朝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尤其像李广这样的职业军人,一切爵位都必须靠军功获得。没有实打实的军功,你名气再大也没用!即便是卫青那三个“襁褓封侯”的儿子,他们靠的也依然是他们老爹卫青的军功,而不是因为他们是汉武帝的内侄!


如何“李广难封”

因为与李广的关系比较和谐、加之对卫、霍成见颇深,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掺杂了许多私人感情因素在其中,把李广描绘成了“天上有、地上无”的一代名将!那么,李广的军功到底如何呢?


平心而论,李广这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战术指挥能力也不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行伍出身的李广很早便在一众“丘八”中脱颖而出。可这种“少年得志”最终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广的发展。凭借军功,年轻的李广被提拔为了汉中郎,成为了皇帝的“禁卫军”、早早远离了战场,失去了继续用刀枪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陪着皇帝狩猎玩儿……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上天再一次给了李广机会,可李广政治上的“弱智”却最终让他与封侯失之交臂。在昌邑城下,李广率部夺取了叛军的军旗,立了大功。梁孝王刘武为了拉拢李广,授予了他将军印。政治上“弱智”的李广想都没想便接受的。刘武何许人也?汉景帝的胞弟、理论上对皇位威胁最大的诸侯王。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又立下了大功,加之窦太后的“一碗水不端平”,刘武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汉景帝的皇位和皇权!手握重兵的将领和这样一个人搞到一起,而且还接受了他授予的将军印,汉景帝作何感想?不言而喻。事后,汉景帝虽然没有追究李广,却给他来了个不封不赏——“梁王不是给了你将军印了吗?他已经赏过了,朕还赏什么?”就这样,李广因为自己政治上的“弱智”失去了第一个封侯的机会。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之后,李广被调任边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地处边境,却没有以行政为主的职务,并不直接领兵上阵杀敌。加之那段时间汉匈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李广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李广又被调回了长安,出任卫尉。职位虽然升了,却再一次失去了建立军功的机会。


后来,汉武帝改守为攻,主动对匈奴发起攻击。李广以卫尉身份为将军,从雁门出击。因为名气太大,匈奴人把本来作为“偏师”的李广作为主力来打!李广“双拳难敌群殴”,最终成了匈奴的俘虏。虽说后来逃脱了,但战败和被俘在彼时是死罪,李广逃离了匈奴却逃不脱汉王朝的“死刑判决”。所幸的是,汉王朝有赎刑,可以用军功和金钱抵死,最终李广只能拿以往的军功和家中的积蓄来换取自己的性命,被贬为了庶人。自此,李广之前的一切全部清零……


不久之后,边境战火再起,李广被汉武帝重新征召出任边郡太守。继而又接替石建出任郎中令。此间,李广主要的职权范围同样不是统兵作战,依然没有建功封侯的机会。直到元朔六年,李广奉命岁大将军卫青出征,此役很多将领都立功封侯了,可李广却因为杀敌俘敌数量不足再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由此也可见,李广在主动进攻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他的思维基本还停留在汉初的防守层面。再后来,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分兵进攻匈奴,因为张骞耽误了行程,李广部被匈奴右贤王部四万多人围攻,虽然后来张骞赶到、匈奴人撤军,但李广部却近乎全军覆没……事后,汉武帝给李广来了个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李广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上天给了李广最后一次机会。可负责迂回包抄、配合卫青作战的李广却带着军队在草原上迷路了……此举直接导致卫青的主力部队与匈奴军队交战时让最“重量级”的单于给逃脱了!事后,问责在所难免,李广一时想不开,居然抹脖子自杀了……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机会也失去了。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汉武帝吗?作为帝国的最高统帅,汉武帝不可能为了李广去破坏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因为他还“不够格”!汉武帝错了吗?没错。如果他为了李广破例,那么其他人呢?长此以往,军功封爵便形同虚设,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作用。那么,只能李广自己的责任。当然,李广早年间名气太大,对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出征匈奴,作为“偏师”的李广所部经常会被匈奴人视为主力,遭到数倍于己的匈奴军队围攻,自保已然不易,杀敌建功就更加困难了。但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主要责任还在李广自己。


首先,李广这个人政治上太“弱智”,这一点从他和梁孝王刘武之间的那件事以及他的儿子李敢公开让卫青难堪也能看得出,李广这个人的性格比较直接,自然不太受上峰待见,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后来的立功与升迁。虽说军功是靠刀枪打出来的,可上峰不给机会,你拿跟你去打?再就是战略思路的转变,汉武帝与匈奴大规模开战之后,一个重大的战略思路转变就是深入匈奴境内作战、把战争祸水引向匈奴,汉武帝尤其赞赏霍去病的孤军深入、狂飙突击!在这一点上,李广是有“硬伤”的,从漠北之战时李广迷路就能看得出,他更适合在家门口防御作战,远征、孤军深入并不擅长……也就无怪乎数次远征匈奴李广要么兵败、要么无功而返了。没有实打实的军功,就没有封侯的本钱,就算汉武帝再器重他李广,也没用!更何况,汉武帝对李广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器重”。


王勃一句“李广难封”让后世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是汉武帝的刻薄寡恩导致了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但实际上呢?这个锅汉武帝背不着!最主要的责任还在李广自身,他的战术思路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加之政治上比较“弱智”、在高层的人缘也不算太好,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也无法与卫、霍这些汉武帝的新宠相比,终生未能封侯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作为高级将领,单兵作战能力、战术指挥能力固然重要,但战略思想必须紧跟时代,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能与士兵没吃同住、同甘共苦的不一定就是优秀将领……很不幸,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霍去病视士兵如草芥,但他战略思路对了,自然比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李广更加容易建功立业、立功封侯。


飞将军李广一生守卫边疆,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封侯呢?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首诗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首诗其实是对飞将军李广赞美,在我们小学的时候我都知道李广是守卫边疆的大英雄,那么他精彩绝伦的一生,为什么到死都没有封侯,这是为什么?在李广没有封侯的背后,李广自己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第一:运气不好,没有响亮的战功。李广一生于匈奴作战大小70与次,前期汉朝和匈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李广作为边境太守守卫边疆是份内工作,在那时候面对匈奴小部队袭扰,李广在匈奴人口中有一个很大名声飞将军。

后来汉朝和匈奴开战,匈奴知道李广的名声,特地把很多精锐部队去对付李广,所以才导致了李广在战场上多次惨败被俘,名声在外运气不好,要么就是因为大漠迷路失去了方向,无功而返,运气十分的不好,没有拿的出手的战功!这是他没有封侯的直接原因。

第二:作为将军背信弃义斩杀降卒。李广这一点从何说起呢?在当时李广当陇西太守时,羌人部落反叛,李广派人劝降了800多羌人,那些羌人看见李广如此有诚意,况且对待士兵又如此的好,于是这800多人愿意投降跟随李广,他们以为李广会对他们很好,没想到的是李广当天却又处死了这些投降的人。当时的汉朝军纪严明,根本不允许斩杀降卒,李广这样肯定会给自己和手下的士兵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也是导致他没有封侯的间接的原因!

第三:李广为人不够大度,不被汉武帝喜欢。说李广为人不够大度,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李广一次去南山打猎,夜里饮酒归来,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大声喝斥,禁止通行,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也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不久,匈奴大举入侵,皇帝重新起用李广,李广请求带霸陵尉一起去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死了。这件事后来被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对他就没有好印象,李广你作为一个将军却因为这样的一件小事和一个门卫过不去,那个门卫恪尽职守有什么错?你却这样把他给杀了。从此以后汉武帝从心里看不起李广,一直没有给他封侯!

从以上三点分析,李广一生没有封侯,确实悲惨,除了一些外界因素,他自己也有不小的原因。你们认为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5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