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除了长孙皇后之外,后宫中还有哪个妃子受李世民宠爱

说历史 2023-06-06 14:53:08

除了长孙皇后之外,后宫中还有哪个妃子受李世民宠爱

唐太宗宠爱过的八位后妃,除了长孙皇后,你还知道谁?

后宫里的大、小杨妃同样也会备受李世民的宠爱,一个是隋炀帝的女儿,一个是李元吉的遗妃。那么这两位女子怎么会来到李世民的后宫呢?

大杨妃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进入到李世民的世界中,那个时候隋朝依然还是不过在当时的天下,在那个时代杨姓不过在当时就是一个氏族大姓。,在联姻之后还会受到另外一个姓氏的影响,这必然就是独孤氏。

李渊决定和孤独家族的女儿走到一起,杨坚的妻子是孤独迦罗,至于李世民的亲生母亲为什么姓窦,这应该就是翻译过来的一个名字。

大杨妃就是杨广的第4个女儿,这本身就是高门大户,因此选择联姻也是比较正常的,选择李氏家族也没有什么好奇怪,这无非就是亲上加亲,就是希望能够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牢固。在来到李世民的身边之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其实在长孙皇后死后,整个后宫都会处于混乱的阶段,李世民也曾经想让大杨妃成为皇后。只是因为这是隋炀帝的女儿,因此被大臣们强烈的反对。

至于小杨妃,这原本就是李元吉的妃子,有人说这是长安城的歌舞剧,有人说这就是名门之后,但不管如何都会拥有着非凡的容貌,可以轰动全城。不少的也许全部都会说,李世民和小杨妃之前就有往来。但不管如何两人确实也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便外界的质疑声很大,可是依然还是会爱的缠绵,这一段关系也会让李世民直接就背负了一个乱伦的名声,真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无法接受。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除了长孙皇后之外,后宫中还有哪个妃子受李世民宠爱

李世民的四妃都是谁?韦贵妃真的代替了长孙皇后?

唐太宗后宫四妃之一的韦贵妃在长孙皇后死后真的代掌了后宫吗?杨妃在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四妃吗?阴妃与李世民是否有过一段越国仇家恨的爱情,燕妃究竟有多受武则天的照拂,徐惠又为什么会得到李世民的赏识?

这里的四妃并非是确指唐太宗的某四位妃子,而是指太宗年间以贵淑德贤为序的四妃封号。《旧唐书》中关于四妃的记载如下: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杨妃生吴王恪、蜀王郑阴妃生庶人佑,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韦妃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杨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蒋王恽,后宫生楚王宽、代王简。除此之外,史书对唐太宗四妃再无更为详尽的记载了。不过除了史书,我们还可以通过昭陵现今已发掘的墓葬以及出土的墓志铭,以辅助对唐太宗四妃的了解。

1、韦贵妃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先看韦贵妃,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韦氏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末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史书不可能不记载,陈后主的张贵妃执掌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

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有些参与权,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F妃O氏……佐皇后以理,戎m诿C雍,上下咸o怨者。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韦贵妃作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亲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为母亲的逝世而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韦贵妃之母仍旧没能得封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地位,可见唐太宗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如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论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样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较差的。

至于韦贵妃的三个儿女,其中长女李氏是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与母亲一起籍没进宫,但都20岁左右了,其母韦贵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儿的婚事。直到贞观四年突厥来降,唐太宗为了安抚众多来降的突厥贵族,这才将仍旧是宫婢身份的李氏封为定襄县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给在贵族眼里堪称婚配对象最末等的胡人为妻。虽然有人因此认为李氏得封定襄县主是唐太宗将她认作继女的标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将定襄认为继女,那么定襄就应该和文成公主一样,封的是公主而不是县主。

定襄嫁给阿史那忠后,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别说定襄一个中原人受不了,就连阿史那忠本人享受过了中原生活都不愿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见到使者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让他回到长安——唐太宗如果真的宠爱韦贵妃,又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罪?

韦贵妃的次女临川公主即唐太宗的第十二女。临川公主的人生完全可以说是慢半拍,因为临川所应得的荣誉总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与临川同龄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册封,唯独临川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别的公主都顺利进封为了长公主,唯独临川的长公主封号比其他姐妹整整迟了19年才得到册封;再比如进封长公主后不少公主都有相应的加实封,多则三百户,少则五十户,临川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么临川公主这些应得的荣誉为什么总要比别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这就要从她本人的生平说起了。

根据临川公主的墓志记载,贞观初年的时候唐太宗避暑九成宫,身在长安的临川曾上表请安,唐太宗看了后颇为赞赏,并为其取字孟姜,还寻封临川郡公主,然而临川真正受封公主却是在贞观十五年。寻是不久的意思,但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五年,整整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如果唐太宗对这个女儿比较看重与关心的话,又为何会事隔十几年,直到女儿已经18岁了,这才想到要给她一个封号?

而且从史书记载和出土的册封诏书来看,贞观十五年正月二十日临川公主正式进行册封,唐太宗却并没有留在长安参加仪式,而是早在十八日的时候就已经离京驾幸850里之外的洛阳宫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临川册封的前几天,即十五日,文成公主进藏。也许正是为了避免和亲的可能,贞观十五年时,宗室里诸位大龄公主、县主们纷纷册封的册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县主就是在正月五日受到册封的,十四日便匆匆出嫁了;比如十八岁左右的和静县主也是在这一年出嫁的。所以被父亲遗忘良久的临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后便得到了册封,也极有可能与之有关。

同样根据墓志的记载,贞观十七年临川的实封加至350户,有人因此认为临川的350户实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样,但太平公主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一早就有了实封350户,与临川这样册封后过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后实封才加到350户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何况贞观十七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之际,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赐T三日,各级官员均得到进爵,临川的实封极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为佐证,贞观十六年册封为衡山公主的新城长公主墓志上,同样记载之后有次汤沐增赋,可见临川的350户实封不过是当时唐太宗的女儿们都有的集体待遇罢了。

临川出嫁后,便跟随驸马离开了京城远赴任上,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临川才有机会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赶回长安。但丧礼结束后,临川再次随着驸马远离京城远赴边地。也正因为这样长久且遥远地离开自幼成长的长安京城,临川跟着驸马周道务再次风尘仆仆地离开时,留在长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无奈。

说到临川的驸马周道务,则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临川贵为贵妃之女,所下嫁的驸马周道务,论家世,却堪称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垫底的。

且看与临川同样庶出的公主们:襄城下嫁萧r之子萧锐,南平下嫁王之子王敬直,遂安下嫁窦逵,豫章下嫁唐俭之子唐义识,巴陵降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普安降史大奈之子史仁表,东阳降高士廉之子高履行,清河降程知节之子程怀亮,兰陵降窦怀,晋安降韦思安,安康降独孤谋,新兴降长孙曦,高阳降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同样是庶出,而且生母身份更加卑微,但这些公主们嫁的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窦皇后、长孙皇后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韦氏、独孤信的后人。

李世民晚年最受宠爱的妃子是徐惠吗?为什么不是武则天?

在李世民的生命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他的妻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这从她的谥号为文德圣皇后也可以体现出来。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名长孙晟,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为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是贞观时代的名士。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小时候遇一个算命的人,就预言她将来贵不可言。长孙在十三岁时嫁李世民为秦王妃,她性格温柔贤惠,气度宽宏,还有过人的机智,很得李渊后宫妃嫔的欢心。出于对长孙皇后的喜爱,她们替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使李渊对李世民在诸子中被刮目相看,可见夫人路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唐高祖李渊武德末年的储位之争期间,长孙皇后与房玄龄等人齐心辅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后宫之中,李世民只带了长孙皇后一人在身边。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为李世民争取了人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长孙为皇后。

在夫妻生活上,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留下了三男四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四女: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在政治上给了李世民很多有益帮助。临终前,长孙皇后与太宗辞诀,提及还是国事。当时房玄龄因故被太宗谴归,长孙皇后言到: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安排自己的后事: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言毕而终,时年才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香消玉殒,李世民悲痛万分。送长孙皇后下葬后,他命人在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一间房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的灵位——这种对已逝之人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为李世民首创。李世民还在宫内搭了一座高台,以便能时常站在哪里观望长孙皇后的陵墓,又是何等地痴情。可惜魏征不解风情,硬是劝谏李世民把这个高台拆了。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 这种对爱情的真诚令人感动。

在魏征的劝讽下,高台与起舍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诏令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妻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李世民那么刚强的男子汉,何曾会流泪?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世上能让李世民流泪的,只有三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妈妈,另外一个就是长孙皇后,还有一位晋阳公主,长孙皇后的女儿。

长孙皇后知书达理,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她曾著有《女则》三十卷,用来教育后宫的女性,可惜均已佚失。长孙皇后现存的文学作品仅有诗一首,但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这位贤后的另一面,这首诗名为《春游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留在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是她母仪天下的贤德端庄,而这首诗中展现的长孙皇后,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女人,是一个被皇帝丈夫深爱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女人。她自豪地宣称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不用别人去宣传,自己的美名已远播在外。因为她知道,在丈夫的心里,自己是一朵永远怒放的盛世牡丹!

在太宗晚年的感情生活中,还有一个女人也令人梦绕魂牵,这就是后宫才女徐惠。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受宠爱的妃子。在李世的心中,徐惠的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徐惠是浙江湖州人,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徐惠小时候就喜欢诗歌诗,八岁的时候巳能出口成章,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一次,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的文才,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徐惠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首小辞写得声情并茂,流露出小徐惠对屈原高洁人品的崇敬与仰慕。十一岁时,徐惠的才气已经名扬遐迩,以至传到离江南千里之外的宫廷,李世民闻其才名,纳为才人。

徐惠十一岁入宫,先是当后妃嫔中最末级的才人,不久就封为婕妤,又很快升三品充容。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徐惠一入宫中,就如饥似渴地钻入文学典籍中,几年下来,已遍览宫中藏书,才学和见识也迅速提升。李世民是个极有品位的人,对身边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学,他也十分高兴,对她也十分照顾,,而徐惠反赠给李世民的却是许多的快乐。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来见自己,本来兴致挺高,结果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也没见徐惠的影子,好心情变成了一腔怒火。当徐惠姗姗到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脸如冰,她知道了李世民的不快,嫣然一笑,挥笔写了一首诗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首小诗写和既有傲气,还有娇气。既有青春女孩聪慧多情的娇媚可人,也有知识女性孤高自尊的品格。这首诗就是后来收入《全唐诗》的《进太宗》篇,李世民读完之后,不禁哈哈大笑。

虽说是李世民对徐惠宠爱有加,但后宫佳丽如云,李世民毕竟不能把所有感情都专注于她一人身上,徐惠做为后宫众多妃嫔中的一员,也常常有失宠之忧。《长门怨》原为乐府诗题,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罢弃陈皇后使之退居的地方,相当于冷宫,后代文人遂长门宫来指代失宠嫔妃的居所。徐惠这首诗所写的是汉代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之事,但也表现了她自己心有戚戚焉。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徐惠悲痛忧思成疾,却婉拒太医诊治,病危中,还诗行连珠,寄托对李世民的深厚感情与追思。唐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后的两年,徐惠告别人世,终年二十四岁。

高宗感念徐惠的贤德,下诏追谥她为贤妃。并按徐惠的遗愿,把她葬于昭陵,除了长孙皇后,她是离太宗最近的一位妃子,了却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边的心愿,她也是太宗后妃里唯一一位和长孙皇后一起被列了传的。太宗病故前,遗诏将后宫未有子女的嫔妃全部出家,当时的才人武则天也在此列,但徐惠却是个例外。

李世民最宠爱那个妃子?

最初是历史上的大杨妃,也就是李恪之母,隋炀帝杨广之女,地位显赫,隋炀帝也是非常有才华的,现在历史上还留下的,有长城是他修改过的,绸路也他才开通。运河你总听过吧。还有文化,还是打国外(辽国,高丽国等),保国家。只是他的时间里做的事太多了,一下完不成。国家一下只苦了起来,被多个军阀混战,继而被李家取代,实在是命格如此,军阀独大很危险,哈哈,扯远了。
接着说,李世民的老子李渊和隋炀帝乃是表亲,隋炀帝在亲政前和当时太子杨勇在暗斗,李世民和大杨妃年岁相仿,在长安一同长大,可谓是亲梅竹马,可是当时老狐狸李渊可不敢先前和杨广接亲,惹了太子杨勇,可怜李世民在李渊的刻意安排下先娶才女长孙无忧,继而隋炀帝称帝之后才娶的大杨妃,从第三子李恪就能看出,大杨妃进门也是很快,可惜只能屈居第二,生了李家的第三子.
可是在李家取代杨家时命运就改变,试想谁能忍受自己老公灭了自己娘家,可是一个柔弱妇人又能撼动时局,只能敬而远之,试想那个男人喜欢自己女人整天给自己一张苦瓜脸,小李子也就对大杨妃元远而远之了。而历史的文官又不能对一个前朝遗孤多做记载,一不小心说多了可是要被砍头的。史书记载大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就能窥见其一生的繁华和悲哀了,进而自己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儿子李恪也只能承受父辈之间的恩恩怨怨了,小李子归根到底可不想杨家再次取代李家。
之后的长孙皇后自是不用说了,长孙皇后活了36岁,李世民对她的恩宠不断,一共生了7个孩子,是李世民老婆中生孩子最多的,长孙皇后死后葬在昭陵,李世民在宫里修建了一个高台,好遥望昭陵。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生的七个孩子都非常的宠爱。对长孙皇后大儿子李承乾史书上有记载::“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意思是非常的爱,虽然李承乾最后因为谋反被废,但李世民还是非常的喜欢,李世民得知李承乾死后,他专门为李承乾罢朝。对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李泰也是非常的喜爱,史书上记载::“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其宠异如此”; “魏王泰宠冠诸王”;“时魏王为太宗所爱”。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国”。意思是李泰非常的聪明, 李世民特别的宠爱,是众多王子中最受宠的, 王子成年了,就要去自己的封地,而李世民恩准李泰不用去封地。
长孙皇后的小儿子李治就是更加的宠爱,长孙皇后死的时候李治才9岁,李世民破天荒的自己抚养李治,当时宫中的规矩是皇子和公主都是由奶娘抚养,李世民亲爱抚养李治,说明实在是太宠爱他了,最后李世民还传位给李治,李治就是历史的唐高宗。
对长乐公主也是非常的宠爱,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长乐公主死后,长乐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对长孙皇后的养女豫章公主也是非常的喜爱,豫章公主死后太宗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因此,群臣悚动不安。
对城阳公主: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马周谏止。
对晋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皇后去世后,与胞兄李治同为唐太宗亲自抚养。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亲养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晋阳公主十二岁就死了,唐太宗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大臣们劝慰他时,李世民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眷眷父爱令人扼腕。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李世民下诏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
对小女儿新城公主:太宗最幼女、年仅九岁的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在贞观年间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龄偏小(其异母姊临川公主首封已十八岁),足见太宗对新城的宠爱与重视.

李世民的妃子、妾室有哪些?

目前知道的,韦贵妃、杨淑妃(隋炀帝女)、阴妃、燕德妃、杨贤妃、杨氏(李元吉妻)、王氏、昭容韦尼子、充容徐惠、才人武媚。

第一位就是文德皇后,如果为了顺应千古一帝评选热潮,也来选出一位千古一后的话,那么长孙皇后绝对是当之无愧,就算李世民当不得千古一帝,也可以沾沾老婆的光了。^0^历史上的长孙皇后,绝对是一位传奇女性,那篇《中国宝贝武则天》里说到,武则天一生战胜不了的两个“敌人”,一个男人,是李世民,一个女人,就是长孙皇后,这里所谓的战胜不了,指的是武则天一生无无法摆脱长孙皇后那种完美女性的阴影。事实上,这位皇后,不但有着传统女性的柔情蜜意,更有着很多男人都未必具有的坚毅和胸襟,说她神圣,因为她不具有吕后之流的任何野心和丑恶,说她神圣,因为她辅助了一个伟大男人,完成了伟大的贞观之治。说她神圣,因为她真正具有了国母那样光辉的外表,和光辉的本质,这本来已经很完美了,但她还拥有坚毅,还拥有柔情,她贤淑,她善良,但她在丈夫最危险的时候,抛弃了善良,选择了残忍,表现出了最刚强的坚毅,最女性的柔情,她鼓励丈夫发动政变,甚至是和房玄龄等人“同心影助”世民成功发动玄武之变,在政变前夕,她亲临“战场”鼓舞士气,在极其复杂的环境里,事由中,她选择了最女人的方法——为丈夫做最好的打算,其他一切都不重要,那一刻,她称不上圣人,但是,那一刻,她的爱情,不是比圣人更伟大吗。
但是这位皇后却不长命,只活了36岁,可能是老天爷也嫉妒她吧,她逝世后,世民万分伤心,不但每见她留下的三十卷《女则》都痛哭流涕,还在皇宫里搭了一座高台,每日遥望昭陵,后来被魏征那个不解风情的老头批评,才哭着拆掉。所以如果说世民还可以被说成是一个情痴的话,那么必然是对长孙皇后而言。

第二位就是大杨妃,这位杨妃最传奇之处莫过于以亡国公主身份,嫁予了一位新朝王子,而这位新朝王子,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嘛)她的另一种传奇,在于她生了世民最传奇的一个儿子——吴王李恪,这位王子,以最肖世民的英武,果决,和文武全才,冤死在长孙无忌手下,成为悲情王子的另一种惨烈的诠释。
这位杨妃应该是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世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昭陵葬了一位杨妃,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位杨妃。
另一位小杨妃,应该也是杨广的女儿。

第三位是阴妃,因为阴妃的儿子李佑谋反被诛,所以阴妃后来应该受到了株连,就销声灭迹了,而唐书里记载,阴妃有位兄弟名为阴宏智,从这个人居然可以发现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某书中记载,李渊在晋阳起兵后,镇守长安的阴世师按例挖了李家祖坟,并且杀掉了世民幼弟智云,李渊攻进长安后,对阴世师深恶痛绝,罗致罪名将他诛杀,留下一子,名阴宏智,因年幼而获免,姓阴的本就不多,同名同姓的几率更小,所以世民很可能娶了一个挖他家祖坟,杀他幼弟的仇人的女儿,这真算是够戏剧化的了,我所奇怪的是,李渊居然会答应世民娶她,而且是立她为妃???

第四位是韦贵妃,应该是世民一度最爱的女人,据说韦妃有倾城之貌,绝世之才,所以得世民宠爱,长久不衰,最奇的是,这位韦妃本来是有夫之妇,原来的丈夫是李珉(看,李珉,李世民,真是无巧不成书)两人育有一女,(后来世民对这个女孩,也因爱屋及乌而宠爱有佳)后来李珉因为杨玄感造反被诛,韦氏因此没入官府,那时侯,世民应该虚岁十六,和长孙成婚不久。老天对他们很是眷顾,韦氏没有被发配到任何地方,一直到世民攻克洛阳,与她结识,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于是娶她入秦王府,两人缔结鸳盟。

第五位是燕妃,历史上记载不多,好象只写十三岁入秦王府后庭,也是才貌出众,后生有两位皇子。

第六位就是让世民倍受后世谴责,冒天下之大不韪迎娶的杨氏,原为齐王李元吉正妃,这位杨妃(事实上,她没有被立为妃,想是世民怕世人诟病)也算是名门之后,隋室之女,世民与杨氏的“艳史”,也成为无数小说家的最爱,无论是比较正规的《唐史演义》,还是鸳鸯蝴蝶派的〈宫廷演义〉都大事渲染,写得轰轰烈烈,爱恨缠绵,但无一例外,认为他们是于玄武门之变后才相识或相爱的,但很多人愿意相信,两人之间早有暧昧,以杨氏倾城之貌,世民必定早已留心,而以世民强于元吉数倍才貌,杨氏倾心于他,也在情理之中,何况世民的另一位杨妃,与杨氏还是堂姐妹。另外,世民娶杨氏入东宫,满朝之中居然没有人劝柬,是否意味着,这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或者说大臣们知道劝也无用呢。弑杀兄弟,是为不忠,威逼父亲,是为不孝,屠杀子侄,是为不仁,强纳弟妇,是为不义,但这些对世民来说,好象都是小节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