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帝交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总感觉古代帝王在传位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是老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才继位,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一些动荡。
于是,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古代的皇帝不可以提前几年退休。把皇位让出来让给新皇帝,扶他走一程吗?这样一来,权力不是可以完成平稳交接,国家的动乱变得很少吗?
(赵武灵王)
这个主意,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不过说起来,在古代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重要一点。就是皇权具有极大的独裁性。这种独裁性,是一种为所欲为的特性,它决定着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种权力交给别人,就算是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
不过,退一万步说,就算皇帝愿意把权力交出来,其实这种方式也是不太现实的。为什么说不太现实呢?
其一,皇帝无法掌控自己什么时候死。
皇帝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他提前两三年退下来,让新皇帝干,他再扶持一下,也是可能的。两三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让一个新皇帝熟悉皇帝的各种事务。
但是,皇帝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死啊。
如果老皇帝把权力交给新皇帝以后,过了两三年,过了四五年,他还活着,这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那时候,万一他还想干,那可怎么办呢?
历史上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赵武灵王就提前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但是后来,他又想干了。但又把权力夺不回来。于是,他就撺掇他的另一个儿子,和这个国君儿子斗,他想渔翁得利。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由此引得赵国的朝廷一片混乱,而他也落得一个活活饿死的悲剧。
(乾隆画像)
其二,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
为什么说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呢?首先,皇帝自己不愿意交出去。因为皇权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尽管老皇帝可以把新皇帝扶起来,但是他不愿意把权力交给新皇帝,因此对新皇帝就没有培养意义。
比如乾隆就提前把皇位给了嘉庆,但实际上他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这样嘉庆也就没有得到培养。那时候,在整个朝堂上,嘉庆完全是看乾隆的脸色行事,乾隆笑,他才敢笑。乾隆把眉头皱起来,他也必须表现出思考的样子。否则的话,乾隆会怀疑嘉庆觊觎权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废掉他。
其次,老皇帝不容易把权力交出来。之所以说不容易,是因为老皇帝身边有一帮大臣,他们会围着老皇帝转,不愿意老皇帝把权力交出去。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去围着新皇帝转不就好了吗?但这是不行的。古代对于“忠诚”有个概念,就是“从一而终”。如果你本身忠诚于老皇帝,而老皇帝还没死的情况下,你又去忠诚于新皇帝。这样,老皇帝就会认为你的心地不纯净,是“贰臣”。
和坤就是一个切实的例子。和珅那么聪明的人,他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呢?如果他提前巴结嘉庆,不是就不会被处死了吗?
但实际上,他没有这种可能。
(网络配图)
其三,皇帝无法扶新皇帝一程。
古代皇帝其实是很注意培养储君的。他们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一般都会让储君站在旁边,认真学习。
不过这种学习,其实对储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用处。为什么呢?因为储君根本就不敢做主。储君要做主,就得扩大自己的势力培植自己的亲信。他有了自己的势力和亲信,自然就有威信,权力自然就大了,地位自然就稳固了。
但如果储君这样做,又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皇帝会觉得储君在提前夺权。所以,储君实际上啥也不敢做,那还培养什么呢?
其四,皇帝来不及把新皇帝扶一程。
当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的权威往往会受到威胁,保不住,一般情况,这是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
古代有非常多新皇帝的年纪都比较小。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原因主要是古代的医药条件不好,再加上皇子又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因此寿命都比较短。
另外,皇帝因为纵欲,因此他的生育能力不强。往往是老皇帝就要去世了,新皇帝还没有长大。
如果是这种情况,老皇帝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那么小的儿子。扶他一程,就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四点分析就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在古代,真的无法实现。
(参考资料:《清史稿》《史记》)
在众多古代帝王里,有大作为的皇帝不多,乾隆算是有作为的一位。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内政“宽严相济”,国力鼎盛;外交““十全武功”,开疆拓土;文治“治集大成”,达封建文化顶峰 。乾隆皇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成就显著。
就是这样一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爷,在他执政满六十年后,正式宣布禅位于嘉庆,不做皇帝而改做太上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禅让皇位,体现了乾隆对孝道的服膺和宣扬。
乾隆元年,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乾隆焚香默祷:“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意思是许诺他在位期限,不会超过祖父康熙皇帝,这是他对皇祖敬重。康熙以在位六十一年而有“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身份,热爱康熙的乾隆,自然不会去超越祖父所保持的纪录。
第二,禅让皇位,可避免重蹈康熙晚年皇子夺嫡的覆辙,防止祸起萧墙的悲剧再演。
康熙朝出现的“九龙夺嫡”最是悲惨,血脉兄弟互相残杀。这一幕幕、一桩桩都看在乾隆的眼中,他要力避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要亲眼看到自己选择的皇太子顺利登基。
第三,禅让有利于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和国家的安宁稳定。
正因为乾隆的提前禅让和周全安排,所以当嘉庆四年正月他驾崩之时,“皇城之内,晏如平日,少无惊动之意”,才保证了自己的丧事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四、禅让皇位,是为了回击朝堂民间对他不肯立储的质疑。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巡盛京,返回途中,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居然质问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潜台词就是说“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万代?”这下好了,我主动禅位,你们还有何话可说?
那么乾隆爷就真的把皇权交给了嘉庆,做逍遥快活的太上皇了吗?非也,实际上他是交玺不交权,给位不给政。
他在禅位时曾宣布:“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也就是说,乾隆爷把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作了明确的安排。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遇重要军国大事及官员任免,仍由太上皇亲自处理,而且新任府道及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面前谢恩。他自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还要每天要对皇帝进行“训谕”。
这些都说明禅位后的乾隆,权利欲望并没有因退居太上皇而消失,仍然紧紧抓住军国大事和行政大权不放。
不过,客观公正来看,乾隆的决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是值得称颂的。
他统治国家整整六十年,难免会对昔日帝王生涯充满眷恋,难以割舍。
乾隆禅位后以80多岁的高龄依旧认真工作,关注国家大事,是效法自己的父皇雍正皇帝,而雍正帝可是帝王中的勤政楷模。
乾隆皇帝一诺千金,禅位太子,既彰显了他对国家的安危存亡高度关注,又展现了他晚年的英明与睿智。不论是对于提高嘉庆帝的政治成熟度,还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安宁,无疑都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首先权臣干政是封建王朝迈步过去的一道坎,权臣干政主要有几种,一重是手握重兵权力滔天;二是托孤忠臣最后不放权,最后导致皇帝无实权;三是外戚干政,外戚主要是皇室联姻的结果,皇帝联姻主要对象要么是重臣,要么是大家,一旦提升地位和实力很容易获得影响力;四是宦官弄权,特别是托孤的宦官和昏庸皇帝拥有实权的宦官容易弄权;最后为什么说外戚干政是皇权加强的结果,主要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一般都联姻一些豪门世族,这样权利都集中在了皇权手里,皇权加强的反面是藩镇割据,皇帝控制不了地方,但一但外戚获得一定的实力,在很多决策方面会比较支持皇帝的决定,皇权+王权这样组合来巩固中央集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